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牛文怡 编 页数:255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讲述“北京人”来阐述“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书中既有王世襄,杨绛,曹禺,朱家溍这样的文化老人,也有阿城、马未都、崔永元、郑渊洁、刘小东、黄磊、冯远征、崔健、老狼、这些我们常常能听到、看到的热门人物。全书60位“北京人”,涵盖不同的行业,年纪不同,知名度也不同,有的人要论籍贯甚至出生地,也不在北京,但他们都是在北京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在北京取得了成功,都是北京气质的阐释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具体的、鲜活的、真的“北京精神”。
作者简介
牛文怡,《Timeout北京》主编。
书籍目录
王世襄:我最爱的北京人 娜斯
杨绛:最美人瑞这样走来 柳鸣九
冯友兰:都云哲人痴,谁解其中味 宗璞
季羡林:那个矛盾的背影 季承
吴冠中:透明的老头儿 张世东
丁聪:那个叫做小丁的大师 李辉
范用:三联的三多先生 董秀玉
曹禺:真诚一辈子 万方
焦菊隐:认准了,就认真了 郑榕
朱家溍:窗下非言命,场中莫论文 朱传荣
阿城:这位名士成了精 阿克曼
芒克:老诗人,新画家 黄珂
刘震云:一个洋歌德心中的土歌德 阿克曼
石康:东高地的守望者 大仙
赵赵:最食人间烟火 马铭星
赵振江:满腹诗书的爽朗大叔 胡续冬
郑渊洁:摩羯座的童话大王 郑亚旗
史铁生:意志如铁,灵魂永生 陈徒手
冯唐:不想当大夫的作家是位好老总 柴静
马未都:物质精神都是大富翁 海岩
孟京辉:一只想入非非的蜗牛 史航
苏民:老人艺就是爱较真儿 唐烨
田沁鑫:京城大姑奶奶 李东
过士行:穿趿拉板儿的卡夫卡 解玺璋
于是之:出神入化的王掌柜 张定方
濮存昕:迷恋哥,因为哥不是传说 何冰
冯远征:哥们儿就这么随和 吴刚
雷恪生:倔老头儿,老小孩儿 田沁鑫
刘佩琦:路易佩琦的快乐生活 李林
李少红:军派小女人 李小婉
宁浩:从“嘴边没毛”到“年少老成” 黄渤
张杨:自由自在的“地主一哥” 非非
曹保平:一个国家干部的猜想 宋靖
黄磊:老大的幸福 王劲松
陶虹:这个大妞不寻常 濮存昕
辛柏青:我家这位北京大爷 朱媛媛
崔永元:时代睡着了,他总是醒着 柴静
董路:喜怒全在脸上,倒霉全在嘴上 那威
李东田:西城大院的剪刀手 周云蓬
刘宝瑞:笑面夫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王文林
侯少奎:五十年,唱不尽的英雄曲 李欣
杜近芳:三生缘定的大青衣 丁小君
连丽如:且听下回分解 王玥波
单田芳:走到哪儿都是大侠 马骞
于谦:上哪儿找这么个厚道人儿 曹云金
艾未未:长着大胡子的老小孩儿 艾丹
刘小东:绘画界的贾樟柯 贾樟柯
喻红:这个“超女”不简单 吕越
岳敏君:一杯像温水的酒 李昱
方力钧:只有智慧能形容 董梦阳
向京:简单的幸福 瞿广慈
崔健:新长征路上的老兵 刘元
何勇:钟鼓楼上的守望者 姜昕
许巍:“少年维特”再无烦恼 李延亮
老狼:这条狼酒风浩荡,还爱脸红 唐大年
左小祖咒:诗人、艺术家、老男人 沈少民
沈黎晖:一半是顽主,一半特靠谱 洪启
窦唯:那些喜悦的、黑色的梦 张有待
黄燎原:黄军包下的红心 梁龙
羽泉:生活系研究生+右脑型北京爷们 陈羽凡+胡海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王世襄先生人称“京城第一大玩家”,不过他自己好像并不认同这个说法,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很认真,不是玩儿。在王世襄先生的人生和著作里,我们能看到北京旧式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情趣和生活方式,说“玩儿”,说“研究”,都不是特别确切,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是那么生活的,而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书本去了解那样一种文化了。王世襄先生“玩儿”或者“研究”的东西包括明清家具、古琴、竹刻、绘画、鸽子鸽哨,斗蛐蛐、种葫芦、养鹰犬等等,上的是燕京大学,所以英文不错,家里又请名师,所以古文功底也佳。王世襄出身于清朝的几代京城官宦之家,清末民初其父亲又属于洋务派,而母亲亦是江南富家,母亲、舅舅都是有成就的国画家,他小时候,家里让他学英文上燕京,本来是说以后要继承父亲的外交生涯,当公使什么的。总之,他是在北京二三十年代特有的那种中西合璧、南北贯通的文化中成长的,他之后,这样的人再也没有了。他有些所谓“最后的贵族”的味道,但是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用到王先生身上反而显得俗了。 王世襄先生燕京大学毕业后赶上了日军侵华,他后来去重庆在梁思成的营造学社研究古代建筑,抗战胜利后接受抢救国宝的任务,收回被夺重要文物、善本图书两三千件,其中不乏国宝,由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接收保管,可是这件事却成了他人生厄运的开始,“三反”的时候被关起来调查是否贪污,没调查出任何问题,可是故宫博物院却不要他了。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文革”时下放干校,都赶上了。他不是生于盛世,而是生于乱世,他却还能玩出这么多的名堂,找出这么多的乐子,晚年以“玩家”、“杂家”、“学者”、“收藏家”、“鉴赏家”、“美食家”等等的名号闻名于京城,真是不能不叫人佩服。也只能说,文化情趣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能够帮助人在乱世中有一份自我的平静。 ——王世襄:我最爱的北京人(娜斯) 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个。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但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就像邻里阿姨,而不像某些女才人那样,相识见面言必谈学术文化,似乎不那样就显不出自己的身份与高雅,她倒是总爱拉拉家常。认识久了,她对晚辈后生则有愈来愈多的亲切关怀,的的确确像一个慈祥的阿姨。 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家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这还了得!在批斗会上,那么多党内老资格的革命干部,哪个不是服服帖帖?于是盛怒下造反派对她狠加惩罚,给她剃了个阴阳头。我第一次惊奇地感到季康先生性格中的凛然。要知道,“牛棚”里有不少从火线上转业过来的老战士,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 ——杨绛:最美人瑞这样走来(柳鸣九) 要说郑渊洁从小就特立独行,这得谢谢我奶奶。奶奶当时老给属羊的他讲一个故事:发大水很多动物都跑了,有只羊偏不走大桥,走一特难走的独木桥。但是它走过去了,而那些动物因为都走大桥,最后大桥塌了,所以,“哪儿人多别去哪儿”。 郑渊洁小学二年级时说他长大了要当一个掏粪工人——还好受到表扬,四年级时写作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就干脆被学校开除了,是我爷爷带着一直教他写字读书。有本书郑渊洁看完还跟我爷爷说“如果这本书不这么写就好了”,那书他还在上面尿过尿来着——这书名叫《资本论》。 ……郑渊洁曾经教我,做人第一是要敬业,这么多年他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写作,从没有间断过,真的是足够勤奋。包括写博客,我猜全中国写博客的人就郑渊洁是有规划的,他有一个本儿,天天记博客要发哪个故事,配什么图,哪天不配图,认真得简直就是策划案! 小时候他把我放在竹车里,自己在旁边写;慢慢地我长大一点,就负责给稿纸编页码写一二三四五。有我在,他一天也就写七八页。有段时间郑渊洁要赶稿子,就把我放在爷爷那儿,我每天打电话给他“你今天写了几页啊?”他就说实话,“你没在,我写了十几页。”我听了特别难受,觉得自己影响了他。郑渊洁反应过来之后立刻把我接回家里,为了让我觉得我在他也能写很多,郑渊洁就在那儿抄写《红楼梦》,一天写二十多页,把我美坏了! ——郑渊洁:摩羯座的童话大王(郑亚旗) 少红好像总是比我们成熟得早。他们大院有个礼堂,别人从来不曾想过有个人的视角,少红就会跑到礼堂顶上,看别人包括她妈妈找她——在她眼里,这是另一个世界。那时候像我还会因为看到男生替女生挨打而哭鼻子,而印象里少红就从不掉眼泪。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少红有了特别可爱的弟弟。后来她说十四岁去当兵,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家人重视,其实当年我多羡慕她有个弟弟。 她去当兵时我没有去送,自己哭了很久,哭到睡着了,醒来想起又接着哭。后来我俩开始通信,有次她来信说,让我帮忙买双懒汉鞋,我买完寄过去,她收到后说不是这样的——她要的是白色塑料鞋底,黑色边;我买的是咖啡色鞋底,黑色边。我还说这不差不多嘛,可在她看来就是天壤之别,比如咖啡色的塑料是再生塑料,白色的底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打那会儿她就不放过对细节的追求。 跟曾念平从谈恋爱到结婚,少红都没跟我讲。但我谈恋爱就会告诉她,还说这种感觉多美好多幸福,少红就带着质疑的眼光看着我……后来因为一次工作关系,少红带着曾念平去我家,当时看曾是个极不爱说话的人,我就心里纳闷,是什么把他们弄到一块儿的呢?当然现在看来,我更纳闷少红当年怎么有这么好的眼力,挑了这么好一个先生,年纪越大脾气越好。…… ——李少红:军派小女人(李小婉)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我的名字,他也不知道,后来每年评论部年会,看他主持都是我的大节目——开领导玩笑、戏噱风头人物、拿美女同事找乐,但喝彩之后,大家却总会掉眼泪——尽管嬉笑怒骂,但里面总有些真挚得可以打动人心最柔软部分的东西。 电视台的同事们和观众们一样,人人都爱崔永元,爱这个看看他的笑脸就知道什么事也没发生的人。但后来常常在食堂遇见他,不难看出面色不太好。直到后来,有次去部里开会,他迟到了,当着众人解释理由却大大方方:“我的抑郁症……”我呆了。 直到后来鼓起勇气发短信,然后得到许可去探视这位前辈,却发现他已经活在了镜花水月中——一大屋子贴满了老电影的剧照,他自己穿了各种各样的旧年代的衣服,扮戏中人。但他是理智而清醒的,听者揪心,他却从容淡定地说着得病的前后经过。不知不觉,数小时就这样溜走。
后记
没错,这本书是献给北京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一座城市的魅力离不开当地人,这一点对北京来说尤其适用。从气候、环境和交通状况来说,北京实在不算是个宜居城市,但是这里包容万象,卧虎藏龙。北京的气质来自两个部分,作为基础的那部分源于天子脚下、皇城跟前的那份气派,有人管它叫爷们儿范儿,有人管他叫混不吝爱谁谁,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混合了骄傲自信但又淡然、不急功近利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有着强大的定力,不会轻易为外来的文化左右,另一方面又相当宽容,允许各色的靠谱与不靠谱在此安生立命,非惟成败论英雄。后者,也成就了北京文化集散地的地位,北京气质中的另一部分,就是这外来的部分。全中国有意思的人里,至少十有七八都在北京。有个很有趣的现象,生活在北京的老外基本都能说中文,很多说得很流利,北京人也喜欢用中文跟老外交流,而在上海恰恰相反,老外基本说英语,本地人也喜欢用英语跟他们交流。这一点也许说明了上海更善于融入它以为比自己先进的文明,而北京有着更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北京自明清定都以来不缺人才,所谓北漂,自古有之。宫廷园林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大多来自江南,虽然他们在北京的成果完全是京师气质,与在自己家乡的风格迥异,与此类似的还有宫廷画家。后来的徽班进京,成就了京剧的辉煌。天桥的各种演出很多来自天津与河北。北京菜的渊源上则少不了鲁菜大厨的身影。用四个字概括自古以来本城对北漂的看法,当是“为我所用”,这个“用”是“享用”的“用”。而对北漂来说则是“各取所需”。这样的交流直到今天还在发生。本书讲述的“北京人”,涵盖不同的行业,年纪不同,知名度也不同,有的人要论籍贯甚至出生地,也不在北京,但他们都是在北京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在北京取得了成功,都是北京气质的阐释者。从表述方式上来说,这本书比较特别,我们采访的并不是记述对象本人,而是他身边的亲友,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采访时经常遇到的本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透露过多个人生活的情况,二是亲友从一个旁观的角度可以提供更多详实趣致的细节。对,这是一本讲述细节的故事集,其中不乏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对那些现在在北京追求着自己梦想的年轻人来说,也可以把本书当做励志读物。要说明的是,此书的采访最初都是作为《TimeOut北京》杂志“最爱北京人”栏目的内容发表的,时间跨了四年;这些“北京人”的集体亮相,或许更能展示北京城的气味和精神。真实的回忆永远不会过时,你也一定会从中读出新意。感谢创立这一栏目的前任总编辑李多钰,感谢这三年多来,先后担任此栏目编辑工作的同事吴蔓伶、孙阿美、绿妖、蔡一玛,以及承担了主要采写工作的黄哲和刘思瑶,是他们的热情和才华,使得这些文章现在能呈现在你们——亲爱的读者的面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北京真正的可爱之处在于:摇滚乐在这里生长,诗人和画家在这里成长,走在街上穿的乱七八糟的人你都不敢轻视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是淮。这个城市从来不把自己的优秀展现在外表上,这一点很不容易。 ——白岩松 北京很精彩,因为这里有太多精彩的北京人。 ——濮存昕 不是我们这些狗熊在北京变成了英雄,甚至也不是北京把我们这些狗熊变成了英雄——其实,这里根本就不需要英雄,因为你看这座城市:只有它才是英雄。 ——左小祖咒
名人推荐
北京很精彩,因为这里有太多精彩的北京人。——濮存昕北京真正的可爱之处在于:摇滚乐在这里生长,诗人和画家在这里成长,走在街上穿的乱七八糟的人你都不敢轻视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是谁。这个城市从来不把自己的优秀展现在外表上,这一点很不容易。——白岩松不是我们这些狗熊在北京变成了英雄,甚至也不是北京把我们这些狗熊变成了英雄——其实,这里根本就不需要英雄,因为你看这座城市:只有它才是英雄。——左小祖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