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韩羽 页数:378 字数:19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巧若拙——韩羽其人其画 黄苗子 山东聊城人韩羽,1931年生。韩羽画如其人,土头土脑,似村而雅,土极而洋到了家,具有浓厚的现代感。近年中国电影出现了《红高梁》、《老井》,轰动海外,得国际奖。其实在漫画领域中,韩羽老早就做到了这一点,你的艺术土极了,洋人开了眼界,自然就来捧场。 韩羽不但画如其人,书法亦如其人,土里土气而灵秀迫人。他功力极深,但偏不让人看到功力。只看到无法之法,说不出的一种气韵,令人迷醉。 韩羽艺术的特点,用方成的一句话,叫“土法上马”。 韩羽人如其画,他画的人物后脑勺削若悬崖,前额多数是个“钵儿头”(前额突出),很像韩羽本人。不要小看这“钵儿头”,它贮存了智慧,贮存了学问,贮存了幽默狡狯……这种形象,确不算长得标致。但生理学家证明,大脑发达到撑开了颅骨,其人的聪明可知。 谁读了韩羽的画和文章都感到兴味盎然。 古人云:“读《李陵答苏武书》而不痛哭者非忠臣,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非孝子。”我说:“读韩羽画、文而不由衷发笑者,没有文艺细胞。” 朋友们佩服韩羽,可学不了他。为什么学不了?乡土气学不了;小时候泡草台班子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卓别林曾经有过)学不了;山东人独有的粗拙强项性格学不了;一肚子的文章杂学学不了。“大巧若拙”,韩羽有然。 所以朋友们私下议论:像韩羽那样一位漫画界的“杂种”(注意:这“杂种”绝不含有粗野人的意思。只是说,他在漫画中是一种特殊而非纯正的杂交品种),不能无一,不能有二。 韩羽漫画的特点之一,是人物造型的美妙。很多人看过动画片《三个和尚》,这三个和尚的造型使这部片子得到多次的国际奖。这首先归功于韩羽。在韩羽的作品中,人物面目常常不画耳朵,但眼神和口鼻的表情却精心捉摸。这是因为耳朵对人物表情不起什么作用,可以略过(这也许是他从小观察农村傀儡的造型得来的启发),而眼、口、鼻的表情刻画却是不可掉以轻心的。韩羽漫画的妙处甚多,这只是举个例子。 目前我们反对崇洋媚外,其实,四十年来有时也不自觉地崇点、媚点。单就美术风气说,最早崇俄—一列宾、苏里柯夫给了土包子一棒;其后崇欧、美、现代主义、行动艺术……又给了土包子一棒。韩羽不管这一套,也不管什么文人画武人画,只要心中有感,他就兴致勃勃地抄起笔来涂涂抹抹。说是涂、抹,因为他的画法有异于绘、描,不讲结构,不讲笔法,不讲造型。“形象十分夸张,几乎达到荒诞的程度。”(张仃:《韩羽的画》)很多人看不起韩羽的画,以为三岁小孩都可以画出来,谁知自己动起笔来,才知这种画是学不了的。不信,你试试看。 有人说韩羽的画是学儿童画,天真,没有透视、光暗、准确等等框套。但天真得出自内心,本性不天真,硬装出孩子的动作,令人产生反感。七十多岁的老莱子,为了讨九十以上双亲的欢心,就穿着娃娃的彩衣,摇着个拨浪鼓,爬在地上向老爹娘撒娇,这种装模作样的“天真”,不是返老还童,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肉麻。每当我看了《老菜子衣彩娱亲图》都有这种感觉,但韩羽的画,是一种天籁,纯任自然,不是造作出来的。平生看画不少。只说不出韩羽画的是哪门子的画。他胸罗古今中外,而又目无古今中外地“我画我的”! 韩羽有一篇看孩子画画后写的文章,末段是:“而我辈成年人作画,往往拘谨得似‘翱翔蓬蒿之间’。也大抵是少了孩子们的‘玩’字。对为诸多事物所牵累的成年人来说,这‘玩’字谈何容易!近代词家况周颐论诗时,深有感慨地说:‘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这位老先生的话,对此可谓一语中的。”韩羽作画,正合戊戌政变时,为改革开放慷慨牺牲的烈士谭嗣同所说的:“人为其易,我取其难!” 韩羽的文章,令人忍俊不禁。他能把一肚子学问横串竖串。打个比方:关羽跟苏东坡下棋,杨贵妃跟西门庆鬼混……只要想得出的奇事都能构成他的奇思。他的文章妙语如珠,含蓄蕴藉,影影绰绰,如假如真,顺手拈来,俯拾即是,若有其事,如见其人。 韩羽的学历,填的只是“小学毕业”。一个小学毕业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谓予不信,请读其书。
内容概要
韩羽不但画如其人,书法亦如其人,土里土气而灵秀迫人。功力极深,但偏不让人看到功力,只看到无法之法,说不出的一种气韵,令人迷醉。文章妙语连珠,含蓄蕴藉,影影绰绰,如假如真,顺手拈来……读韩羽画、文而不由衷发笑者,没有文艺细胞。
翻开《画眼心声》,且看韩羽散文及其素描。 《画眼心声》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韩羽,1931年生,山东聊城人。初中一年级辍学。继之学徒。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一级美术师。著有《闲话闲画集》、《陈茶新酒集》、《杂烩集》、《韩羽画集》、《中国漫画书系·韩羽卷》。
书籍目录
大巧若拙——韩羽其人其画
黄苗子
信马由缰
姥姥家
看戏
听书
露水因缘
父亲
捡粪
报复
半分利
夜路
醉鬼
猴抢草帽
不得其法之法
总是有法逗人笑
斗鸡
常倌
赵结巴
我的老师
面刺猬
小院
拉车与磕头
老憨七
戏园景观
“招牌”小记
苗庄
感乎中,发乎外
二杠奶奶
喊街
黑牙齿
“铁马冰河”
再从临清写起
一声京胡
碧霞宫庙会
电话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来
将两字颠倒了个个儿
煮羊杂碎
大开眼界
城头怀古
“饱食黄粱追梦去”
强打鸭子上架
忘年交
“此亦飞之至也”
画余絮语
闲话家珍
豆棚絮语
画徒品戏
《滕王阁序》跋语
闲话形、神
“我”兮归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就“两溜青篱”谈园林之趣
嶂石岩记游
平畴蛙鼓——记农民漫画家陈跛子、李青艾
题唐云画蛙
读《荷塘画卷》
两幅《不吃白不吃》
梁岩的一幅肖像画
要又旧又新
同声一笑
杭州三日
闲话闲画
就戏谈酒
《景阳冈武松打虎》新补
同是天涯沦落人
“改其名而饮之”
有感于齐翁之《不倒翁》
龙鼠变化
孙二娘别传
题新官卜任图
由斋号想及
稗史拾趣
“其实全是别人的”
“人尽可夫”的林黛玉
读得糊涂
画、话“牛二”
旅途小记
陈茶新酒
阿Q起诉
焚琴煮鹤篇
鸡肋
逗狗·画狗
画、话钟馗
家乡话
“文有不通而可爱”
看《活捉三郎》
游石窟寺
读华君武文章的札记
“俗僧谈禅”
书斋谈猫
我画《无题》
我画雾
我画《红楼梦》人物
我画《听雨图》
我画《韩信月下追萧何》
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
东拉西扯
官衣
杨宗保
似曾相识
姚安
不赢则输
嬲得梅花不得安宁
题《霸王别姬》
看《挖蔓菁》
画范用
只画背影
红梅阁
苏轼写影
“英雄风采”
被杀的西门庆与没有被杀的西门庆的对话
画葫芦
画、话袭人
题《高跷会》
一泡牛粪
天下文章一大抄
题自画山水
题童年看戏图
历史像个小姑娘
记黄苗子先生题《白蛇传》
读《严先生祠堂记》
闲话《盗御马》
读《杂感》之感
关云长
作许题目
画皮
当个大人物活得真累
往鼓气处看
跋 韩羽
章节摘录
父 亲 我怕我父亲,他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的眼,~步一步走近来,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了过来,又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又是另个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仿着戏台上的花脸鸣鸣哇哇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啦。”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 我家有个大宜兴茶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是“逼”,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近似现下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墨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啦?”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大几十里。全堂邑县境里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迂迂涟涟一动一晃的。”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父亲惊奇,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一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给烧焦了的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看,好好记住。” 我十二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三十多里,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二十里开外看见聊城鼓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四旷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在一九六。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就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身,见他正弯着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里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惧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了。 捡 粪 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小时候捡粪的情景。我有个伙伴叫二狗。每当背上粪筐,抄起粪叉,总要拐到二狗家门口,“二狗,走!”于是二狗也背上粪筐,抄起粪叉,有时嘴里还嚼着什么,“走!” 我们的粪叉不光用来捡粪,还可当拐棍拄,可以斗狗,可以挖田鼠洞……我们俩谁也离不了谁,彼此发誓,要在一起捡一辈子粪。可是,如果二狗先瞧见了粪,捡了去,我又不免懊恼地想,没有他多好,这粪不就归我了。 有时光顾了挖田鼠洞,忘了捡粪,天晌午了,筐里还空空的,这注定了是要挨骂的。怕人看见,一路上总是躲着人走。进了家门,飞跑到粪坑边上,假装着往里边倒的样子,直到这时才能出一口长气,算是交待过去了。 如果能捡得一满筐粪,一进街口,总会听到几句赞声: “瞧人家这孩子,捡了这么大筐粪!” “咱的孩子两个也比不了人家一个!” 我们脸上流着汗,眼里辣乎乎的,顾不上擦,也不愿擦,弯着腰,低着头,吃力地背着粪筐,似乎什么都没听见。有时还要绕远路,多走几条胡同,为了赞声,沉重的粪筐算什么!到了家里,故意将粪筐放在显眼的地方,有时还要高叫一声:“娘,快来帮我把粪倒了!” 遇上大车队,可就是一场拼命了,所有捡粪的孩子都拥了上来,你争我夺,吵吵嚷嚷。开始是用粪叉抢着装,接着又用粪叉往自己跟前搂,先霸占住,然后再往筐里装。更有机灵的,一见牛尾巴撅起来,立即举起粪筐向牛屁股凑去,大家照样仿效,往往一个牛屁股底下挤着三四个粪筐。有一次碰上了一个“蹿稀”的牛,粪像稀汤一样散射出来,大伙笑着骂着四散躲开,抹抹脸,吐口唾沫,又急忙跑向另一个牛屁股底下去。 冬天的野地里比家里还暖和,犁过的地是松软的,太阳光像针一样刺得脸上发痒,一躺下舒坦得直想困。躺够了,又一起比着翻跟头,捡粪的事早丢在脑后了。如果碰上邻村捡粪的小孩,二狗会首先叫起阵来:“敢过来吗?”“怎么不敢!”“来,瞧胜三爷的飞镖!”一块土坷垃飞了过去,接着,又一块土坷垃飞了过来。飞来飞去,手不赶劲了,粪叉成了最得力的武器,互相掘起土对着撒起来。进进退退,大呼小叫,直到都出了一身大汗,成了“土地爷”,精力发泄够了,也就心满意足地收场了。 二狗,现下也已六十多岁,我去年回家时还看到过他,他正在门口蹲着,我开玩笑地喊了一声:“走,捡粪去。”他茫然地瞧着我,看来,他完全忘记了。 P23-26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从小孩儿到老头儿八十多年间的回忆与杂感,大多与绘画有关。 绘画这一行,说易也易;说难也难。盖深者识其深,浅者得其浅耳。然而“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文心雕龙》)。 说到画理,无非是人情世事之理。人情世事之理,终又不同于画理。如将人情世事之理入画,将抽象认识变为可视形象,有隔与不隔之分,而立意、构思有巧与不巧之别。变隔为不隔,使不巧为巧,其中大有说道。 为这“说道”,寻寻觅觅,疑疑悟悟,虽千失偶有一得,辄欣欣然记下所听、所见、所想。 承蒙三联书店不弃浅陋,约稿成书,心中惴惴。有关画论之皇皇巨著,汗其牛,充其栋,如日如月之光;似这戋戋小册之“爝火”,“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继而莞尔,似是钱锺书言,“小遗于大海中,当不无小补”。
编辑推荐
动画片《三个和尚》大概人们都不陌生,《画眼心声》作者韩羽就是这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的造型设计者。他的画,“土里土气”又灵秀动人,其文亦如其画,含蓄蕴藉,影影绰绰,如假如真。影影绰绰的文配上土里土气的画,并不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中可以嗅出清清的乡土气息,淡淡的往事情怀。在燥热中慢慢地品韩羽先生的书,会让你慢慢地静下来,不再为喧嚣尘世而烦恼——原来还可以有这样一种生活。作者写文章,似乎常信手拈来,比如,手头两幅画像——一个陈老莲的杜甫,一个朱湘鳞的蒲松龄,他就以《鸡肋》为题而论贫富;儿时在老家听人说书,是从记忆深处拈来的,看看文,再看看画,饶有趣味,或许就是因为那情景不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