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冯亦同 页数:307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朱枫传》是以朱枫为主人公,真实记录其生前与身后事的文学传记。朱枫女士是三联书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原新知书店店员,也是20世纪50年代初曾轰动海外的“吴石、朱谌之中共间谍案”的女主角,1950年6月10日英勇牺牲于台湾。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抒情的文笔,塑造了这位毕生追求光明和理想,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后将生命贡献给祖国统一事业的革命英烈和时代先驱那平凡而又光辉的感人形象。朱枫女士投身进步文化事业的历程,感人至深;而她在龙潭虎穴中潜伏、行走的情报工作,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作者简介
冯亦同,1941年生人,笔名叶彤,江苏宝应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诗词学会顾问、南京市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著有诗集、诗评集、散文集多种,传记《郭沫若》、《徐志摩》、《镇海的女儿——朱枫传》等。诗集《紫金花》获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憩园翠竹
不平静的月湖
梓荫山下
“五卅”学潮中
师从沙孟海
远嫁沈阳
孤雁难飞
大时代的召唤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新知”在武汉
流亡路上
李友邦与“台少团”
中村书店
三克拉钻戒
“周爱梅”探监
播种桂林
“护法韦驮”
雾重庆的星光
第三章 沪上春秋
“被汽车撞伤的”
景华新村22号
风云际会
舐犊情深
第四章 枫红香江
特殊的战场
家书抵万金
接受任务
出发
第五章 巾帼岂无翻海鲸
外婆来到阿菊家
在吴石将军府上
“老郑”被捕
飞离虎穴又入狼窝
生死之间
就义马场町
第六章 共和国没有忘记
哀思绵绵
共和国没有忘记
跨越海峡的追寻(一)
跨越海峡的追寻(二)
第七章 回家
一波三折
柳暗花明
破冰之旅
英灵含笑七月天
附录一:朱枫烈士年表
附录二:本书写作主要参考书(篇)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陈逸仙“哦”了一声,点点头,同朱贻荫转身向泮池走去。狭长的泮池上横跨着三座古朴的石桥。她俩从东头的一座上走过,望着桥下清清的池水,朱贻荫对陈逸仙说: “你知道吗?同林则徐一起抗英的两江总督裕谦,在镇海失陷后,就是在这里投水尽节的!” 陈逸仙的目光在眼镜后面闪动着,仿佛要从那清澈的池水里看出个究竟来似的。 刚才在梓荫山北麓的蛟川书院旧址前经过,她就听贻荫说起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从广州调来浙东协办沿海防务,曾在此住过。当时,这位虎门销烟的英雄、威震敌胆的一代名臣,已受到投降派的排挤,被革去了两广总督的职务,来到镇海后,连个正式的名分都没有,但林则徐毕竟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忍辱负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天天从栖身的蛟川书院出发,去观察山情海势,查看各处炮台,向驻军将领们传授御敌方略,还用自己带来的《炮书》指导筹建不久的镇海炮局精研铸炮技术……然而,昏庸的道光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乞和投降的政策,竞在这节骨眼上下达了继续“查办”林则徐的谕旨:革除四品卿衔,立即送离镇海,遣戍新疆伊犁。 圣旨到达镇海的那一天,正在积极备战的两江总督,同样是主战派的钦差大臣裕谦也惊呆了。他是林则徐的好友,一直在支持林则徐的工作,而且已经奏请朝廷给林则徐委派实职,以便让他更好地发挥作用,料想不到等来的竟是“晴天霹雳”!裕谦清楚地意识到这样的打击对镇海防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他满怀同情又忧心忡忡地来到蛟川书院跟林则徐话别,带领手下的文武官员,将林则徐和赶来随行的林则徐之子一直送到南门外的码头边,依依不合地望着这位举国敬仰的谪臣迁客登船远去…… 林则徐离开三个月后,虎视浙东已久的英国舰队重新挑起战端,裕谦领导镇海军民全力抵抗,同拥有坚船利炮和上万兵力的强大入侵者展开了一场极为惨烈、名留青史的“定海、镇海保卫战”。经过六个昼夜的浴血搏斗,定海失守,英军气焰嚣张地直扑镇海城下。裕谦率四千将士在关帝庙前泣血盟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并亲自指挥战斗。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加之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战局难支,单招宝山、金鸡山两处前沿,就有千余名将士阵亡,旌旗破碎、硝烟弥漫,一座孤城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当裕谦和最后一批守军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撤至梓荫山麓的孔庙前,这位蒙古镶黄旗贵胄、清朝开国功臣后裔、进士出身的朝廷重臣,知道城将不保、自己践诺的时刻已到,便将怀中用黄巾包裹着的授印和一封遗书交代给左右,从容镇定地整顿装束,遥对着镇海城西北的京阙方向行完跪拜礼,毅然纵身跳进了大成门前的泮池…… “裕谦——他死了吗?”听得入神的陈逸仙,望着波光粼粼的泮池忍不住发问。 “没有。他被亲兵救了上来,微息尚存,因镇海城已破,他在被部属们送往余姚的途中,又趁人不备,吞金而亡。” 这是1841年10月10日(道光二十一年农历八月廿六日)发生在古城镇海的悲壮一幕。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裕谦为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亲临战场以身殉国者,清政府追封其谥号“靖节”。裕谦投水尽节的同时,镇海县丞李向阳自缢殉职,在此之前,驻守定海的三位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已全部牺牲。为纪念他们和阵亡将士,招宝山下建起昭宗词,每年的农历八月廿六日这一天,镇海官民都要在那里举行公祭。
后记
2001年岁末,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的第二天,我没有同江苏代表团一起飞回南京,而是在首都为准备写作本书开始了采访工作。我第一个采访的便是朱枫当年的入党介绍人、也是著名的革命文化出版机构——新知书店创始人之一的徐雪寒前辈,年届九旬、德高望重的徐老从病床上起来接待我,令晚生非常感动。 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我又陆续去了镇海、舟山、宁波、上海等地并且第二次进京,访问了不少与朱枫有过往来的老同志或知情者,其中有:在京的陈宜、徐波、曹健飞、潘超、万景光夫人冯修蕙,朱枫的姨侄女顾倬云、姨侄顾国瑞;上海的刘人寿夫妇、沙文汉和陈修良的女儿沙尚之;南京的蔡漠等。我还访问了朱枫故乡宁波市镇海区中共党史办、母校竹洲女师(宁波二中)、“朱枫烈士纪念楼”所在的镇海中学,以及烈士最后被捕地——定海沈家门的镇政府等单位,接待我的有关领导和工作同志都热情地介绍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给我写作帮助最多的是朱枫烈士的亲属和子女:病卧多年的陈宜老人向我讲述革命家史;朱晓光子女朱禾、朱月为我复印有关“烈士妈妈”的书信、照片等珍贵资料并与我通信联络;朱枫姨侄顾国瑞先生从写作思路和烈士精神传承方面给我启示;在南京的朱晓枫、徐锡成夫妇以及我较早结识的朱明同志,在这几年的采访与写作过程中更成了“志同道合”的友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鞭策。朱枫烈士的外孙女婿李扬也向我通报了他赴台寻访的经历并对书中有关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吴石烈士的公子韶成先生向我提供了烈士遗书的复印件,时在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办任职的郑立同志也在史料和写作方面同我不间断地沟通信息。2005年秋和2011年夏,我两次应烈士家乡宁波镇海区党政部门邀请参加朱枫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和烈士归葬故里仪典,由此结识了张如新、卢科霞、谢芬德等多位镇海朋友,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不能忘记的还有:((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先生,南京文友范泓、王一心、王德安、傅宁军、王慧骐、董宁文、薛冰诸兄,他们在联络采访、写作资讯或介绍出版方面伸以援手、积极相助;著名学者陈辽先生是朱晓枫早年战友,他在得知我的写作计划和传记出版后,从始至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因写朱枫传而有幸结识的台湾友人、文史专家徐宗懋先生,不仅为我这个写作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文资讯,还协助烈士家属为寻找先人遗骸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宗懋先生无私相助的古道热肠和认真细致的办事风格尤其令人感佩。 还应该交代的是,有关朱枫烈士传记的创作选题,2001年底被江苏省作家协会列入我省首批签约作家的创作项目,给我的写作以最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也是我坚持数年克服困难完成书稿的一个“精神纽带”。2006年秋上海远东出版社接受书稿,并于2007年1月推出((镇海的女儿——朱枫传》,责任编辑伍启润先生和有关领导为此书问世付出的辛劳,令我铭记在心。此书出版后所产生的反响,对后来相关人士协助烈士家属寻找朱枫遗留在宝岛的骨殖起到了促进作用。2009年春朱枫烈士灵骨罐在台北被发现并于年底送抵北京,以及2011年7月在烈士家乡举办隆重葬礼,更让朱枫烈士的名字在海内外广泛传扬,出版一部更为完备的记录烈士生前身后事的传记,也成了多方迫切的需求。 因此,当三联书店向我提出将六年前的朱枫传记书稿修订、增补,扩展成一部新著时,我欣然同意了。对我来说,传主朱枫(朱谌之)的生平,首先是一位“新知”女性的红色传奇、一个“三联人”的故事;其次才是她所承担并为之献身的那曲“秘密使命的慷慨悲歌”。身为传记作者,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因为写作而参与了一场“跨越海峡的生死追寻”,继半个多世纪的蹉跎与等待之后,竟然会在看似无望的曲折与繁难中不断有所突破并取得了令所有知情者都为之感动与欣慰的结果——我只能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以及我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启迪与时代精神。 借此机会,我也想向广大读者作一点说明:这部朱枫烈士的文学传记是一本关于理想、关于追求、关于人生意义的真实而非“虚构”的书。诚然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有相当的“传奇性”,尤其是她最后赴台从事情报工作和英勇牺牲的情节,因为历史与现实的缘故,既曾长时间遭“尘封”也曾一度被过分“渲染”。本书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常常以史料的直接引用来代替“描写”和“想象”。如果它同样能够给阅读者带来感动和激励的话,那只能说明生活本身比“文学”更丰富、更生动,传主的人格光彩无须笔者用多余的文字去“演绎”。 最后,身为创作者,我还想吐露一句“私心话”。我是把朱枫看做我母亲那一辈进步知识女性中的杰出代表,来为她和“她们”立传的。家母张世瑜也曾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一名女师范生,她和朱枫一样生于1905年,也在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不同的是我母亲活了九十六岁,只是个一辈子从事幼教工作的“普通一兵”。正因为如此,本书初稿完成于2005年秋朱枫烈士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曾想以此书纪念这位巾帼英雄的百年诞辰,同时也将它作为“一瓣心香”献给大地上所有为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而劬劳一生、鞠躬尽瘁的平凡又伟大的母亲们。而今天当朱枫烈士的英灵已经安息在家乡的土地上,这部记录她生平事迹和后人“寻踪”的传记,如果能让广大读者对上一代人所付出的忠诚与坚忍多一些认识和了解,在我们为争取中华民族更加光明和美好愿景的共同奋斗中增添一点脚力、一份信念、一股热忱的话,就是我生为人子和共和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与难得的殊荣。 感谢三联书店的新老领导樊希安、李昕、汪家明诸先生,卫纯和黄大刚编辑,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关照与合作,也就没有我在这里亮相和唠叨的机会了。 2012年早春,冯亦同记于玄武湖畔之金陵百杖斋
编辑推荐
《朱枫传》是最新解密的中共在台湾潜伏女特工传奇、感人的一生。一个民国新女性,如何投身进步文化事业,又如何投身革命情报工作,这本书有非常翔实而又严肃的记载。作者花费十余年心血,大量走访海峡两岸的相关人士,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最终写成的这本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