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的荒野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西格德·F. 奥尔森  页数:216  字数:161000  译者:程虹  
Tag标签:无  

前言

《低吟的荒野》赞赏的是宁静之美,因为那是奥尔森终生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他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心理需求。他在荒野或带有荒野气息的景物中寻到了宁静之美。在《石墙》一章,奥尔森描述了自己的一种嗜好——垒石墙:“每当生活显得索然无趣时,我都有一个改变这种状态的绝招;我走出去垒石墙——从草地上挖出石头,将它们从沉睡了上万年甚至更久的地方移至我选择筑墙的地点。当我做着这件事时,外面的世界或许会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然而,我却稳如泰山,不受当时外界情况的影响。”对他而言,每一块石头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记载着一段抹不掉的地球的历史,令他想起覆盖着青苔和蓝铃花的悬崖,荒野中咆哮的峡谷,土拨鼠栖身的岩屑斜坡,冰原覆盖的山脉,卵石铺垫的河滩,岩石遍布的海岸。更重要的是,他喜欢石头粗犷的手感和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地衣和青苔与它们浑然一体的样子。“因为当我触摸石头时,仿佛我给予的是自己心中那点小小的烦闷,获取的却是石头中蕴藏的稳定和安宁。”于是,随着石墙的增高,奥尔森的心情渐渐平静。那石墙最终不仅抚平了奥尔森心中的烦躁,而且成为一道宁静的风景,意味深长,以至于它成为作者在荒野中旅行的记载,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可以述说的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是悠悠往事的单独一页。    奥尔森信奉“宁静无价”,因此,在《低吟的荒野》专门写了《宁静》一章,来阐明他的观点。他从拂晓之前孤身一人享受荒野中的宁静写起,称那段宁静的片刻,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而且,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大教堂,有一扇纪念垂钓者的守护圣徒、作家艾萨克·沃尔顿(Izaak Walton)的彩绘玻璃窗,在那窗子的基座上有四个字:学会安宁(STUDY TO BE QUIET)。这四个字贴切地表现出所有喜欢垂钓这门高雅艺术和野外情趣之人的哲理。依奥尔森之见,令人学会安宁的不仅是垂钓,还有划独木舟旅行。其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随后,奥尔森又引用了以美国西部山区为写作背景的作家约翰·缪尔的精辟概述:“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并评述道,那些古树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或许,不仅仅是诸如奥尔森这样的自然文学作家看到了古朴自然中所含有的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它对人类精神世界那种无法弥补的伤害,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日益感到“宁静无价”的含义。只不过奥尔森道出了众人之声:“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所以,奥尔森才要以一部《低吟的荒野》来打动人心,让更多的人不由自主地去留住荒野及其带给人们的宁静。    ……    ——截选自《译序》

内容概要

  作者曾获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也是唯一获得四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奖的作家。《低吟的荒野》是他的代表作。书中以春、夏、秋、冬四季描述了美国北部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笔触优雅、沉静、细腻,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原野的视觉和声音的感受,令人沉浸在广袤的宁静之中,去体验更深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西格德•F.奥尔森(Sigurd F.Olson) 译者:程虹

书籍目录

译序
低吟的荒野

1.三月的风
2.禁地
3.风暴
4.拉克鲁瓦湖的潜鸟
5.马尼图河上的生日
6.清晨的气息
7.草原上的复活节
8.祖母的鳟鱼

1.独木舟之道
2.神奇的月光
3.伊莎贝拉溪的池塘
4.告别萨格纳加湖
5.篝火
6.飞入荒野
7.林中池塘
8.石墙
9.宁静

1.矮橡树
2.雁群
3.红松鼠
4.驯鹿苔
5.松结
6.如烟的黄色
7.最后的绿头鸭
8.北极光

1.瑞雪来临
2.荒野之声
3.捕兽者的小木屋
4.黑色小屋
5.河流
6.天际小道
7.雪道上的鸟类
8.灰狼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他明白一旦进入了大旋涡,就只能任其摆布,直到它耗尽威力。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而且当我听到有舟毁人亡的传说时,尽管也会与大家一起来指责这些孤注一掷的傻子,可是在内心里,我却理解他们,并祝他们一路走好。我曾经历过当远离现代文明时失去食物和装备所发生的窘况,也知道在没有陆路只有水路时穿越荒野所经历的艰难。要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令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编辑推荐

《低吟的荒野》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西格德•F.奥尔森不仅是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的获得者,而且是唯一获得四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组织奖项的人:由“山岭俱乐部”授予的约翰•缪尔奖章,由美国艾萨克•沃尔顿联盟授予的奠基人奖,由美国荒野保护协会授予的罗伯特•马歇尔奖,并进入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名人堂。美国荒野保护协会会长乔治•马歇尔解释了奥尔森能够广受拥戴的原因:“他让荒野和生活吟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低吟的荒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作者曾获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也是唯一获得四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奖的作家。《低吟的荒野》是他的代表作。书中以春、夏、秋、冬四季描述了美国北部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笔触优雅、沉静、细腻,生动地唤起了人们对原野的视觉和声音的感受,令人沉浸在广袤的宁静之中,去体验更深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一部可以马上吸引你、感动你的书。程虹的译作,我喜欢。
  •   喜欢自然清新的文字,这是美国的自然主义作品,乡村故事,主要写作者自己的经历。
  •   总理夫人翻译的,水平很高,很好的生态文学作品!
  •   很好的自然文学读物,翻译得很好
  •   原来荒漠也可以如此多情、美丽,作者在那片土地经历了十二个春夏秋冬,把在常人心目中荒凉而无情,陌生而遥远的沙漠写得如此动人:被彩虹涂染的山坡,被云雾滋润着的树木,烈日下的沙漠中,一只苍鹰用翅膀在你的头顶撑起一把遮阳伞,月光下,那因缺水而枯死的植物,像骷髅似地林立着……作者的作品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传统上那种以丑陋、贫瘠、无人和无用为特征的沙漠,在她的笔下,成为一种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的风景,创造了当时在美国还无人问津的“沙漠美学”。
  •   荒野的风景与小时候老家乡下的风景有相似感,仿佛又回到童年。
  •   值得一看的文学小品,可惜英文不好,不然看原版估计能更有感触
  •   刚拿到书,还没读。期待着总理夫人能带来喜悦。
  •   大爱是自然,心神往之。作者是真正心中有爱的人。
  •   看看总理夫人的译文怎么样,或许能有点儿收获。
  •   因为自然的美,不是人为的美
  •   支持新任总理,买了一本。当当买书还是不错的!!!
  •   描写的是荒原,引起的是心灵深处的感动。
  •   主要写的北美地区,虽然没有去过,但作者、译者的文字真诚、真实,文笔轻盈,当需要沉淀心灵的时候,或者旅途中打发时间的时候,阅读一本这样轻松的书,最适合不过了。
  •   高端洋气的精装~质量很好。由于评论期限短,还未细读。
  •   文字很优美 感情也很细腻
  •   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东西,跟淘宝不一样,当当看不出来也不知道有几天的确认收货期,那天晚上本来想确认收货呢,可是登上却已经确认了,无语。。。。可能本来就是这样的吧
  •   作者的内心温柔深邃,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除了感叹生活给予我们足够多的美好,还会更热爱生活。
  •   内容不错,作者文字语言功底不错。
  •   装帧不错,书还没看完,无聊的午后闲闲的翻几页,挺好。
  •   书的包装很好,是正版的,,,
  •   书很好,包装很好,就是缺货,等了很久才到,现在便宜了很多
  •   语言独特,特别能让心灵安宁的一部书,翻译者的水平确实不俗。值得称赞的一部好书。
  •   读过了,十分喜欢,一次有类似的书还要买。
  •   不错,包装及书本身的装帧都不错。书的详细内容还没来及看,但感觉应该不错。
  •   很好的书,读了以后很有感触!
  •   书挺好的,纸张也很好。
  •   书好,翻译的也好,下了功夫。 从原作品和翻译两方面都值得看看。
  •   还没看呢,不过在当当上买书已经成为习惯了。
  •   收到书,很精美,希望是愉快的阅读之旅
  •   我一直认为人类不是孤独的 有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物作伴 实际上人类似乎并没有太把大自然当做朋友 然而 那里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此书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   使人沉醉迷离的,好书
  •   就冲着总理府人所以必须要读的。
  •   一套书都想买 目前还是个别没货啊
  •   我欣赏这个文笔
  •   我本来不是买精装本的,可是没有平装本,不过这也不错
  •   当心灵安静不了的时候,看看,很不错。
  •   喜欢大自然的朋友们值得买的
  •   在当下浮躁的环境下,唯有读书才能让人平静
  •   果然是好书,需要慢慢品味 。
  •   内容好喜欢,文字精炼,好读,喜欢喜欢
  •   老爸还没看,但是作为父亲节礼物,他很喜欢,哈哈 喜欢就好
  •   虽然翻了一下,感觉不错
  •   是帮妈妈买的,没有看,但是感觉还不错!
  •   薄膜包装,很精致,领导要买的,非常满意。
  •   还没有及时看
  •   质量很好,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适合热爱大自然的读者~
  •   印刷好,字体大小合适,翻译的很好。
  •   翻译的很好 值得阅读的好书
  •   收藏了,等以后慢慢看!
  •   莫名而来,果然不错!好评!
  •   值得静下心来好好看的一本书
  •   好好好好,正版好书
  •   昨天收到,装帧精美,放在枕边想细细品读。
  •   质量很好,服务好
  •   还没看,期待。看后再来继续评价。
  •   当当送货真的很快。
  •   很值得一看的好书,只是不喜欢硬皮包装
  •   好的译笔,好的内容。
  •   文采真的是还可以,不是故意拍马屁的哟
  •   没事可以看看哦
  •   书籍装帧和封面设计是我比较喜欢的
  •   走进自然,品味荒野,人的心灵的挣扎。
  •   报上宣传厉害,总理夫人后发制人
  •   生活本应如此,随性与领略自然的恩泽
  •   喜欢大自然的人看的书
  •   挺好的一本书。帮人买的,听说很好。
  •   还没看,等看了再进一步评价
  •   喜欢。但是具体的就不说了。以后再评价。
  •   包装完好、精美,内容丰富
  •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那些体会是如此的自然,带着天真的发现情趣。现代众多人无法获得这种心境,是因为无法重新捕捉到那些已被城市舒适生活遗弃的原始人所拥有的那些本能的敏锐感知。返朴归真就是简化物质生活,重拾天赋的感官,体察自然的真韵。这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勇气。摘几段感触深的分享给同道们:“垂钓者真正期望捕获到的东西:池塘中的倒影、色彩、声音和孤寂。”“当嗅觉依然灵敏清醒之时,是捕捉气味的好时机。”“独木舟所给予的是在无边无际的水域上漂流和探索的自由,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面而是在天中荡舟。”“原始的风景无非是岩石、树木、山脉,而有了宁静风景便充满意味。”“禁地的起源掩埋于那些已被忘却的神秘传说之中。”
  •   在匆促浮躁的当今 这本书让你享受一份宁静精装本 封面色调素雅
  •   好书。代人买。不晓得。
  •   译文很漂亮,值得一收藏。
  •   非常喜欢!是我一直以来喜欢阅读的自然题材。
  •   我只想说,看着它,心就静下来了。快递很快,书的质量也很好。
  •   很好!喜欢这类与自然有关的书!
  •   买了四本,翻译的不好。
  •   书没得说了,内容很美。
  •   太真的太散了,散到你感受不到美景在眼前铺展开来,因为你要费很多时间去猜测里面陌生的植物名或者动物名在描述怎样的生命,我想说多点注释也好啊,因为网上也查阅不到这些物种,相比觉得星野道夫的漫长旅途比较印象深刻。
  •   能读到这么优美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品,还得感谢译者的努力.如其所言:"我是在与原著作者进行着心灵对话和交流,和他们一起不紧不慢地观赏自然,体会着他们的心境,分享着他们的精神升华。”这就无怪乎读她的译作,语言优美,思想深刻,感情淳厚,富有亲和力,极易激起读者的共鸣。译者是用心在翻译!
  •   和描述中一样,质量很好。
  •   挺喜欢的,容易写的很出世,句句静心
  •   书刚到,还没看,质量一如既往的好
  •   李丞相夫人的译作
  •   清新的文字,动人的故事
  •   very good and suggest to buy!!!
  •   好书共收藏
  •   学习中,挺好,很喜欢,建议看看
  •   他让荒野和生活吟唱” ——程虹
  •     本书能够带来宁静、悠然、沉静,以及我们想从大自然得到的一切。通常,文字会将丰富的大自然表述的枯燥、无味,作者本人恐怕常常会面临形容词穷的窘境,本书除了对大自然的描写,也有作者自己的故事、情感和领悟,使文章拥有了散文般的流畅、自然、饱满。作为一部翻译书籍,使用丰富的、言简意赅的中文准确的表述英文,尤其自然文学中常常会用到很多、很多、很多的形容词,这是本书非常难得的地方。我个人喜欢在放松、清闲、放空的时候阅读,能够准确的将你带入北美大陆,享受外婆的慈祥,孩子的童年,绿头鸭、顽皮的豚鼠,迁徙的大雁,以及皎洁月光的湖面上轻盈的皮划艇、冬季残阳下的滑雪小道,,,
      
      另外,美国也同样面临森林开发、耕地占用,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但貌似我们比美国情况严重而紧迫,希望能呼唤出一些良心官员、学者、媒体,和每一个生存在脚下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对大自然本能的、真实的情怀。
  •     读这本书的序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何谓文字的力量。
      译者对这本书倾注的感情,到底有多强烈。
      译者通过自己的文字,让人感觉到真的平静和安宁。
      自然文学的风格我不了解。
      不过译者通过自己的文学造诣,把一种陌生的文学形式介绍给中国读者。
      我们已经丧失了太多接触真正自然的机会。
      浮躁的内心,看见的只有水泥森林。
      而书中那些溪水中的鲑鱼,那清冽的河流。又是那么令人向往。
      
      
      
      
  •     《低吟的荒野》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西格德·F.奥尔森(Sigurd F.Olson 1899—1982)不仅是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the John Burroughs Medal)的获得者,而且是唯一获得四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组织奖项的人:由“山岭俱乐部”(the Sierra Club)授予的约翰·缪尔奖章(the John Muir Medal),由美国艾萨克·沃尔顿联盟(the Izaak Walton League of America)授予的奠基人奖(the Founder’s Award),由美国荒野保护协会(Wilderness Society)授予的罗伯特·马歇尔奖(the Robert Marshall Award),并进入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名人堂(the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Hall of Fame)。美国荒野保护协会会长乔治·马歇尔解释了奥尔森能够广受拥戴的原因:“他让荒野和生活吟唱。”奥尔森一生中共出版了九本书,多以描述美国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那片荒原为主题。如:《低吟的荒野》(The Singing Wilderness, 1956)、《倾听之地》(Listening Point, 1958)、《孤寂的土地》(The Lonely Land, 1961)、《北方古歌》(Runes of the North,1963)、《隐秘的森林》(The Hidden Forest, 1969)、《时间与空间》(Of Time and Place, 1982)等。
      
      
        奥尔森传记的作者戴维·巴克斯认为,可以用具有“超凡魅力”或“神授能力”来描述奥尔森,因为在他的举止中有种不凡之处——集优雅、沉静、自信以及动人的声音为一体——从而吸引了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奥尔森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优雅沉静的哲人。然而,造就这位哲人的却是位于美国北部与加拿大接壤的那片被称做“奎蒂科—苏必利尔”(Quetico-Superior)的荒原。奥尔森出生于芝加哥,七岁时,身为浸礼会牧师的父亲将家迁移到威斯康星的多尔半岛,该半岛享有中西部的“科德角”之称,只是环绕它的是密歇根湖,而不是大西洋。在多尔半岛度过的童年使奥尔森形成了对自然及野外活动的终生爱好和迷恋。一九二○年奥尔森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值得一提的是,以描述美国西部山区而著名、并创建了“山岭俱乐部”的约翰·缪尔也曾在此校就读。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著有《沙乡年历》(A Sand County Almanac,1949)的奥尔多·利奥波德曾任教于此校。在大学期间,奥尔森与友人一起初次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的泛舟区摇独木舟旅行。从此,便迷上了这片点缀着璀璨的湖泊、裸露着古老的岩石、覆盖着原始森林的荒原。随后,他不仅偕新婚的妻子伊丽莎白摇独木舟在湖区度蜜月,而且把家安在了有万湖之称的明尼苏达州。他接受的第一份工作是任教于伊利初级学院(the Ely Junior College),因为伊利位于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那片几百英亩湖区的边缘。他终生都居住在那里,直至离世。
      
      
        生活于美国现代社会中的奥尔森能够与当时的小城伊利“终生厮守”并非易事,与常人一样,奥尔森要养家糊口,有过经济上的窘迫,有过抉择的痛苦,有过多次受挫的失落,然而,他从古朴的荒野中寻到了一种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一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安宁。奥尔森对荒野近乎宗教般的迷恋成就了他与小城伊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与边界泛舟区的“一世情缘”。这种经历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荒野观”(wilderness philosophy)和“土地美学”(land aesthetic)。
      
      
        根据巴克斯所著的《西格德·F.奥尔森的一生》(The Life of Sigurd F. Olson,1997),奥尔森的“荒野观”不仅受到了诸如爱默生、梭罗、巴勒斯、赫胥黎及赫德森(W. H. Hudson)等欧美思想家及作家的影响,也从东方儒家及道家学说中受到启发。他曾读过林语堂译的《论语》,并从赫胥黎的著述中接触到了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奥尔森在著述和演讲中多次传播他对荒野的理解:在荒野中,人们可以发现“宁静”、“孤寂”及“未开化的环境”,从而再度与人类进化的传统联系起来,并通过这种充满永恒神秘的经历,感受到与万物联系在一起的那种神圣。他在题为《为什么需要荒野》的文章中写道:“荒野之于美国人而言,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一种现代生活高度压力的矫正法,一种重获平衡和安宁的方式……我发现人们因多种原因而走向荒野,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放开眼界。他们或许以为自己是去垂钓、观景或交友,但事实上,意义远非如此。他们走向荒野为的是心灵的健康。”
      
      
        不仅如此,奥尔森还形成了自己的“土地美学”。尽管奥尔森是动物生态学硕士,但他却认为,令他倾心的不是科学,而是自然中的美学。他坦言:“多年来将我留在森林中的原因是对美的迷恋。”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或色彩描述眼前的景色”。然而,靠书写自然而谋生是一条比通常意义上的写作更艰难的道路,也是一条远离文学主流的小路。像他之前的梭罗一样,奥尔森成为一个不为功利所动的追梦者。为了满足书写自然的心愿,在时逢美国大萧条的年代,奥尔森谢绝了美国政府向他提供的三个公职以及到利奥波德所任教的威斯康星大学读博士的机会,因为那将意味着离开他心爱的湖区,而他立志:“扎根脚下,忘却外界。”奥尔森经历了屡次投稿受拒的挫折,编辑们不止一次地劝他改写小说,因为他的自然散文没有市场。然而,奥尔森最终以自己描述自然的散文作品取胜。在辛苦笔耕二十多年之后,一九五六年,年届五十七岁之时,他的第一部作品《低吟的荒野》问世,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此书不仅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而且也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此书多次再版,在一九九六年出版四十周年时,仅精装版的销售量就达七万册。
      
      
        《低吟的荒野》分春、夏、秋、冬四部,共三十四章。奥尔森一九四七年辞去教职,专心写作并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他还兼职在湖区做独木舟导游,提倡这种既环保又能与淳朴自然融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在此书中,奥尔森生动地描述了他在美加共有的“边界水域泛舟区”摇独木舟漂流旅行,在美加交界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滑雪垂钓的经历,一展北美那些群山林海及江河湖泊的雄姿和风采,以及这些荒野的经历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的感动。自然之声与人在荒野的心声交汇,这便是《低吟的荒野》的独到之处。
      
      
        巴克斯将利奥波德所著的《沙乡年历》与奥尔森的《低吟的荒野》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如果前者突出的是“土地伦理”,后者宣扬的则是“土地美学”,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倘若没有《低吟的荒野》中那种人在野生自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欢乐、惊喜和亲密感,人们就会缺乏支持并实践“土地伦理”的动力。
      
      
        《低吟的荒野》的书名几经推敲才最终定下。起初奥尔森想以“荒野乐曲”(Wilderness Music)为名,据说这是从利奥波德所著《沙乡年历》中获取了灵感,此书中有一篇题为《加维兰之歌》。随后,他曾编辑过的一篇散文的名字“荒野交响乐”(Wilderness Symphony)又取代了初衷。最后他从一本描述美国鸟类学家奥杜邦(John J. Audubon)的书《在荒野中吟唱》(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第一本书名定为《低吟的荒野》。
      
      
       最初吸引作者去聆听荒野的是儿时那如泣如诉的雾号及湖泊上来往船只低沉的汽笛,那声音不仅成为他童年之梦的一部分,也成为日后他将低吟的荒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生追求。在众鸟南飞、夜色朦胧的晚上,他听到了这种吟唱;在薄雾渐消的黎明、繁星低垂的寒夜,他捕捉到了这种吟唱。这种悦耳之声甚至也可以在缓缓燃烧的火苗中、打在帐篷上的雨滴中听到。他深深地感到,这种荒野的吟唱,就像从悠久岁月中传来的回音,仿佛是往昔当我们与江河湖泊、高山草原及森林心心相印时众心所向的某种内心的渴望,而现在却渐渐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内心才存有一种不安,一种对现实的急躁。于是聆听荒野仿佛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在奥尔森看来,低吟的荒野已经成为一种无价的精神之源,一种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不同于简单的说教,不同于尖刻的批评,奥尔森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引导人们留住“低吟的荒野”,如同他在序言中所述:“我将讲述我在北方的探索经历,但是比我在所到之处所见所为所思更为重要的是倾听荒野低吟的机遇,或者说捕捉其真实的含义。你或许并没有像我那样真切地听到荒野的吟唱,但是沿着我所走过的小道,你也会感受到它的辉煌。”
      
      
        《低吟的荒野》呈现给我们的是自然中的古朴之美,是人们一种共同的怀旧,是对远古荒野的深切思念。《马尼图河上的生日》一章,讲述的是作者在马尼图河的奇遇。奥尔森一直将此河视为属于自己的河流,那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赢来的独享它的权利,由于它位于深山之中,除了一条崎岖的小道之外,无路可行。然而,有一次这条河上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起初,奥尔森还觉得被人打扰,颇有些扫兴,但随后却被眼前的情景所打动。那是一位在河上垂钓的老人,老得难以抗争急速险恶的水流以及马尼图河上那些打滑的圆石。想到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穿越沼泽和树丛,来到这条河垂钓,奥尔森开始以一种赞赏的态度来观望。后来,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年轻时常来这里垂钓,这次是专程来这里度过他八十岁生日,因为他知道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这里垂钓。在有生之年,他“必须再看看这条熟悉的河,在那个熟悉的池塘甩一把渔竿”。尽管奥尔森想与老人交谈,可是老人却没在听他说话,也没在看那条浮起的鱼。他在看那条昔日的河流。老人深情地回忆道:“现在我们坐的地方,过去是一片树根处直径有四英尺的松树林。松林茂密,抬头望不见天空。”回忆令他容光焕发。他那双碧眼炯炯有神,目光越过奥尔森,抛向河流,投向下游的池塘和浅滩。虽然《马尼图河上的生日》描述的是西方的一位老人在荒凉的河畔垂钓的情景,但却颇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
      
      
        这种意境在《伊莎贝拉溪的池塘》一章中也有所体现。此章所描述的三个带有原始感的池塘与作者的妻儿朋友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这些池塘珍藏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情感寄托的所在。岩石池与奥尔森的朋友格伦联在一起。格伦是个艺术家,他的垂钓不同寻常。对他而言,鱼是否上钩无关紧要,他更关注的是垂钓给他的精神享受。奥尔森感叹道:“我时常猜想与其说他喜爱钓鱼,倒不如说他更钟情于池塘里的倒影及阳光和阴影投在池面上的情景……我知道他真正想捕获到的东西:池塘中的倒影、色彩、声音和孤寂,而鳟鱼只不过是所有这一切的象征。”青苔池与奥尔森的儿子连在一起。它周边由巨大的雪松环绕,雪松下铺垫着厚厚的一层松软湿润的水苔,给人以古朴的沧桑感。就是在那里,奥尔森年幼的儿子独自钓起了一条长十四英寸、身体滚圆干净、色彩艳丽的方尾鳟。从专心垂钓的儿子身上,奥尔森看到了自己童年的身影。父子俩并排站立,默默无语,只是看着那条鳟鱼,听着白喉带鹀的歌声和悦耳的水声。奥尔森甚至认为,青苔池属于他的儿子。他写道:“从那以后,我曾多次重返青苔池,但每次抛鱼线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那天夜里那个男孩钓起那条大鱼时的神情。那个池塘将永远属于他,而且我知道当他思念家乡之时,当他回首往事之时,伊莎贝拉溪的那个时刻将是他珍藏于心的记忆。”清泉池则属于奥尔森的妻子伊丽莎白。在黄昏前最迷人的时光,奥尔森偕伊丽莎白在清泉池垂钓,想让她捕捉到些许伊莎贝拉溪夜晚的诗情画意和音乐之声。残阳的微光令鳟鱼浮起时的涟漪闪烁而鲜活,那是一对带着花斑的鳟鱼。在伊丽莎白关注的目光下,奥尔森先钓上其中的一条,又冒险涉水走进黑暗的池塘里,钓上那条鳟鱼的伴侣。那是他生平见到的最漂亮的一对鳟鱼。当听到伊丽莎白“真漂亮!”的赞扬时,他感到比在疆场上战功显赫,受赏封爵还得意。正是由于这些记忆令伊莎贝拉溪非同凡响,甚至当奥尔森孤身一人在那里时,也可以同那些熟悉它的人携手同游,重温那些金色时光。他充满深情地写道:“我曾多年垂钓于伊莎贝拉溪,它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我熟悉许多别的溪流,但我对任何一条其他的溪流都没有如此这般的迷恋,没有那种与伊莎贝拉溪亲密无间、生死与共的感情。”奥尔森所提及的这种迷恋及感情可以看做是人们对渐渐离我们而去的野生自然的向往,是对那种古朴之美的向往。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再也无法回归原始自然,只能在记忆中去捕捉那些古朴之美。
      
      
        《低吟的荒野》赞赏的是宁静之美,因为那是奥尔森终生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他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心理需求。他在荒野或带有荒野气息的景物中寻到了宁静之美。在《石墙》一章,奥尔森描述了自己的一种嗜好——垒石墙:“每当生活显得索然无趣时,我都有一个改变这种状态的绝招;我走出去垒石墙——从草地上挖出石头,将它们从沉睡了上万年甚至更久的地方移至我选择筑墙的地点。当我做着这件事时,外面的世界或许会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然而,我却稳如泰山,不受当时外界情况的影响。”对他而言,每一块石头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记载着一段抹不掉的地球的历史,令他想起覆盖着青苔和蓝铃花的悬崖,荒野中咆哮的峡谷,土拨鼠栖身的岩屑斜坡,冰原覆盖的山脉,卵石铺垫的河滩,岩石遍布的海岸。更重要的是,他喜欢石头粗犷的手感和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地衣和青苔与它们浑然一体的样子。“因为当我触摸石头时,仿佛我给予的是自己心中那点小小的烦闷,获取的却是石头中蕴藏的稳定和安宁。”于是,随着石墙的增高,奥尔森的心情渐渐平静。那石墙最终不仅抚平了奥尔森心中的烦躁,而且成为一道宁静的风景,意味深长,以至于它成为作者在荒野中旅行的记载,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可以述说的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是悠悠往事的单独一页。
      
      
        奥尔森信奉“宁静无价”,因此,在《低吟的荒野》专门写了《宁静》一章,来阐明他的观点。他从拂晓之前孤身一人享受荒野中的宁静写起,称那段宁静的片刻,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而且,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大教堂,有一扇纪念垂钓者的守护圣徒、作家艾萨克·沃尔顿(Izaak Walton)的彩绘玻璃窗,在那窗子的基座上有四个字:学会安宁(STUDY TO BE QUIET)。这四个字贴切地表现出所有喜欢垂钓这门高雅艺术和野外情趣之人的哲理。依奥尔森之见,令人学会安宁的不仅是垂钓,还有划独木舟旅行。其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随后,奥尔森又引用了以美国西部山区为写作背景的作家约翰·缪尔的精辟概述:“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并评述道,那些古树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或许,不仅仅是诸如奥尔森这样的自然文学作家看到了古朴自然中所含有的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它对人类精神世界那种无法弥补的伤害,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日益感到“宁静无价”的含义。
      
      
       《低吟的荒野》中弥漫着“祥和之美”,那是荒野与人文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在《草原上的复活节》一章中与奥尔森一同体验这种“祥和之美”。那是初春的一天,当奥尔森走过带着露水、回荡着百鸟啼鸣的一片旷野之后,无意中听到原野那端教堂的钟声,这时,他才想起时逢复活节的早晨。于是他便穿着湿漉、满是泥巴的靴子,走进了生平所见过的最洁净的小教堂。窗明几净,地板和长椅一尘不染,讲坛的周围和每个窗台上都摆满鲜花,他感到这教堂里面如同有着海鸥、绿头鸭和滨鹬的池塘及翠绿的原野一样可爱,因为它是野外的一部分。随后,他从打开的窗口再度听到了草地鹨的合唱,以及附近哀鸽那深沉流畅的低音伴唱。一阵轻风拂面,千里大草原的气息从窗外飘来,与甜美的百合花和浓厚的天竺葵的香气融为一体。此时,风琴手在弹奏着沉静悦耳的古老圣歌,这与户外轻松的乐曲形成了某种鲜明的对比。奥尔森沉醉于祥和的氛围之中:“我能听见这两种乐曲。渐渐地这两种声音开始融合,我意识到由哀鸽低音伴唱的草地鹨的合唱成了高雅堂皇的古老圣歌的背景音乐。”
      
      
        《低吟的荒野》还展现出自然中的刚强之美,并从中寻到了做人应有的个性及坚强。奥尔森在院落里种上了枫树、白杨和白桦。因为在秋季枫树那红色和黄色的斑斓可以令他想起整个北方如同火焰般燃烧的盛景壮观;在漫长的夏季,飒飒作响的白杨叶中别具一种优雅的感觉;在仲冬时节的夜色中,白桦亭亭玉立,月光在雪地上投下它们朦胧的斑影。然而,他更想要的是一棵能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生长的橡树,一棵在时值岁末年底,当所有的树都显得死气沉沉时却还能得意洋洋地挥洒着些许色彩的橡树。于是,晚秋时节,他不辞劳苦,在荒凉的山脊上,找到了一丛长在岩石的裂缝之中、树根深深地扎在岩壁里的矮橡树。那正是他一直在寻觅的东西:一片孤寂的深红,一抹残秋中仅存的亮点,一种坚持到底、公然蔑视风暴的姿态。奥尔森由衷地喜爱这种刚强之美。这种橡树具有一种所有别的树木缺乏的强韧和细如钢丝般的硬性,似乎能在逆境中勃发生长,偏找那些拼命挣扎才能生存的地方,那些多岩、多沙、多风的环境。对奥尔森而言,移植在院落里的矮橡树已经远远不再是一株树了,它是北方所有矮橡树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它显示出不畏艰难、顽强生存、沉稳踏实的生活态度。
      
      
        英国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曾说过:“‘美即真,真即美’,这就是你在世上所知道和所需知道的一切。”奥尔森的“土地美学”是建立于真实的自然之中,是要靠身心、靠人的所有器官去体验的。如同梭罗所述:“我看、闻、尝、听、摸与我们密切相连的永久的事物……宇宙那真实的辉煌。”奥尔森像梭罗那样充分张开他的各种器官尽享自然之美,并呈现出他在野生自然中感受到的许多美妙瞬间。奥尔森通过自己的感官对自然中有形之物的体验,而享受到了心灵中的“无形之物”的愉悦,人与自然的交融,人从自然中寻到了美感和心灵的宁静,这便是自然文学的独特之美。
      
      
        《低吟的荒野》是一曲荒野的交响乐,让我们全方位地感受到大地之美,同时,也让我们从古朴的自然之中领略到何为简朴的愉悦。最重要的是,奥尔森通过亲身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荒野的需求,除非我们精心护好那些充实和滋润人类心灵的地方,否则,我们就会毁掉我们的文化及我们自身。
      
      
        奥尔森终生迷恋着荒野,他人生的谢幕也是在野外宁静纯洁的雪地上。一九八二年隆冬的一个早晨,一场新雪之后,八十三岁的奥尔森执意要与妻子出去试试新雪鞋。他们沿着一道蛇形丘,走向一片沼泽地的边际,那是一条小溪的源头,奥尔森最喜爱的地方。然而,妻子因雪鞋出了点毛病,先行回家。奥尔森便独自走向山下。后来,一位朋友发现奥尔森面朝下倒在沼泽地边缘的雪地里。他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奥尔森的儿子在其父去世当天看到了他在打字机上留下的一句话:“一个新的冒险即将来临,而我相信它将是一个好的冒险。”
      
      
        (《低吟的荒野》,西格德·F.奥尔森著,程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   嗯,这个系列的也很好:米什莱“大自然的诗”,推荐~ http://book.douban.com/series/8813
  •   【那是一位在河上垂钓的老人,老得难以抗争急速险恶的水流以及马尼图河上那些打滑的圆石。想到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穿越沼泽和树丛,来到这条河垂钓,奥尔森开始以一种赞赏的态度来观望。 后来,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年轻时常来这里垂钓,这次是专程来这里度过他八十岁生日,因为他知道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这里垂钓。在有生之年,他“必须再看看这条熟悉的河,在那个熟悉的池塘甩一把渔竿”。尽管奥尔森想与老人交谈,可是老人却没在听他说话,也没在看那条浮起的鱼。他在看那条昔日的河流。老人深情地回忆道:“现在我们坐的地方,过去是一片树根处直径有四英尺的松树林。松林茂密,抬头望不见天空。”回忆令他容光焕发。他那双碧眼炯炯有神,目光越过奥尔森,抛向河流,投向下游的池塘和浅滩】
    几段摘抄,让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静谧。一种80年代初的回归。 如今大环境已变。这种文字很少见了。 在衣食无忧且有尊严的生活时,能有这种境界,能做学问,能布道也是一种善举。 比show 香奈儿、爱马仕的生活,不知高贵多少! 即使拥有湾流,也不如垂钓的老翁,不如奥尔森,以及传播他们到中国的学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