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余英时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篇都以概括的方式呈现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描绘一个大轮廓。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范围相当广阔。从这些特殊面相深入浅出探讨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而重点仍在于彰显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
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被授予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书籍目录
序
1 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2 从政治生态看宋明两型理学的异同
3 近世中国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4 中国宗教的人世转向
5 明清小说与民间文化
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序
6 原“序”:中国书写文化的一个特色
7 古代思想脉络中的医学观念
李建民《生命史学》代序
8 环绕着“李约瑟问题”的反思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序
9 从“游于艺”到“心道合一”
《张充和诗书画选》序
10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1 侠与中国文化
12 关于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观察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宋代是儒学的复兴时代,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但所谓“复兴”并不是先秦儒学的单纯复原,而是包含了创造性的新发展。这个创新的部分便是一般中国思想史上所说的“理学”(或“道学”)。粗略地说,“理学”所讲的是以心、性、理、气等为中心观念的形而上学;宋儒和今人大都称之为“内圣之学”。但“内圣”只是儒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所谓“外王”,而且“内圣外王”构成一连续体,根本不能彼此孤立而隔绝。因此我们虽肯定理学的创新意义,但不能把理学看作宋代儒学的全部。事实上,宋代理学家仍然自视为儒家(“吾儒”),他们所发展的“内圣”之学也仍然是为了“外王”的实现。二程教门人,首重《大学》与《西铭》,便是因为这两篇作品都是从“内圣”一步步推出“外王”的儒学纲领。程颐自著《易传》,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也同样是为了阐明“内圣外王”为一连续体,不容分裂。所以《易传》对于政治思想颇多发挥。这里我要提及我最近揭出的“儒家的整体规划”(The Confucian Project)的观念。儒学从先秦开始到宋代的复兴,一直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整体规划,即通过“内圣外王”的活动(或实践)历程,以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孔子便是这一基本规划的创建人,《论语》可以为证(详见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史通释》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