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刘梦溪 页数:1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文人的狂者精神,做了细致入微的表述和分析。从孔子的狂狷起始,然后是秦汉时代文人的狂直和佯狂,魏晋士人的诞狂和“理傲”,南北朝的由“竹林”到“田园”再到“禅林”,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狂则是魏晋南北朝思想的继续和升华,宋代除了苏东坡的诗酒之狂外狂狷没有成为思想潮流,明代则走到了狂者精神的最高端,清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狂者精神已经彻底敛迹,进入无狂的时代。现代社会“士”虽然无狂,我们却看到了“狂妄之威”和“举国皆狂”,被作者列为“狂之两忌”。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栩栩如生。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必然是以具备天地之正气为条件的。大隐隐于市,正狂心系家国而神接天地。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孔子狂狷思想的革新意义
二 秦汉时期的狂直和佯狂
三 魏晋士人的诞狂和“理傲”
四 从“竹林”到“田园”到吁禅林”
五 李白和唐代的诗狂
六 苏东坡的诗狂和酒狂
七 李卓吾“豪杰必在于狂狷”说
八 王阳明的“狂者胸次”和“圣狂”
九 袁宏道论“狂”为“龙德”
十 狂者精神在清代的匿迹和销声
十一 清末民初到五四的顿狂与敛退
十二 狂之两忌:“狂妄之威”和“举国皆狂”
后记
注释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 孔子狂狷思想的革新意义 “狂”是个多义词,以之衡人,则郑玄解作“倨慢”,《南齐书》“五行志”定义为“失威仪之制,怠慢骄恣,谓之狂”,以及《韩非子》“解老”所说的“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都是符合词义本相的直解。 中国古代论人论事涉“狂”的案例甚多,褒贬抑扬,各攸所当。《淮南子》“诠言训”说:“倍道弃数,以求苟遇,变常易故,以知要遮,过则自非,中则以为候,闇行缪改,终身不寤,此之谓狂。”未免流于繁琐。而该书同篇又云:“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这是根据年龄增长所引起的性格变化,来判定一个人的狂与不狂,一说而已。至于汉代贾谊认为“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汉书.五行志》以为“辟遏有德兹谓狂”,唐人徐彦伯在《枢机论》中说“不可言而言者曰狂,可言而不言者日隐”,所涉范围未免太泛了。 堪称经典立义的,是孔子的一段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者”和“狷者”这两个原创的语词,就发源于此。本书使用的“狂者”的概念,就是以孔子的原创发明为依据。“狂”和“狷”的特点,都是不追求四平八稳,只不过一个急促躁进,希望尽快把事情办好,一个拘泥迂阔,认为不一定什么事情都办。也可以说,“狂”是超前,“狷”是知止。总之“狂”和“狷”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表现。孔子于此二者之所取,在于其“恒一”的品性。孔子如此释“狂”,在中国文化的观念的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可以说具有思想革新的性质。 孔子之前,“狂”之一词也数见于先秦载籍,但使用者对词义的理解,均属负面的义涵。《易》、《诗》、《书》、《礼》、《春秋》“五经”里面,“狂”字凡十七见,其中《诗经》七见,《尚书》四见,《周礼》一见,《春秋左传》“经”一见,为人名,“传”四见,一为人名,可究之词义实为三见。《易经》没有。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试图对狂者精神的发生流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段落的呈现,作较为系统的梳理,以通过解析语词概念的价值范畴来透视中国文化的观念的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