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日) 沟口雄三 页数:469 译者:龚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代”这一概念,本来是局部地区性的欧洲的概念,至多不过是他们欧洲内部对旧时代进行自我讴歌时使用的概念。可是,随着欧洲不断将其自身膨胀至与整个世界同等大小,“近代”这一概念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化身成为一个世界性概念,到这时,“近代”一词甚至成了证明欧洲在世界史上的优越地位的标志。亚洲对此的表现则是或抵抗或屈服、或赞美或追随,而最终的结果都是接受了这个概念。由于经历过如此的过程,所以对于亚洲来说,“近代”一词不得不成为一个包含多种的概念。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的意图就在于要从这些无奈之走向自由。即:对欧洲既不是抵抗也不是追随。如果是已经接受了“近代”这个概念,那么索性就使其在亚洲实现本土化。亚洲与欧洲原本就“体质”迥异,但如果要在这样一个与欧洲异质的亚洲寻见“近代”的话,那就只能上溯到亚洲的前近代,将其确定为渊源,也就是说,依据亚洲固有的概念重新建构“近代”。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了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工程。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作这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基础》、《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书籍目录
代序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沟口雄三的学术世界
致中国读者的序
绪言
序章中国式近代的渊源
一、引言
二、“私”的伸张及其社会背景
三、君主观的变化
四、“天理—人欲”、“公—私”的新关系
五、关于对李卓吾的评价
六、关于对阳明学的评价
七、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近代
上论 明代后期的思想转换
导言
第一章 生活在明末的李卓吾
第一节 对虚构之理的拒绝与否定
第二节 “不容已”之自然的提出
第三节 透视处于人的本源之中的“理”
第二章 理观的再生——由“无”向“真”
第一节 破除定理式秩序观
第二节 导出形而下的理
第三节 “真空”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附节《童心说》及其周围
下论 前近代思想的中国式展开
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继承与屈折
第一节 从“穿衣吃饭”到“公货公色”之理
第二节 转型期的思想论争和继承
第二章 《明夷待访录》的历史地位
一、绪言
二、从民本思想脱胎而出
三、从君民一元化到“富民”分权式专制
四、黄宗羲思想在其后的发展
第三章 清代前期新理观的确立
第一节 宋学式人性论的破绽——颜元、李塨的克己解
第二节 社会性相关之理的创出——戴震的克己解
第三节 明清思想的继起性展开的一个纵断面——明代后期的克己解
第四章 中国式自然法的特质及其展开
第一节 中国式自然法的异欧洲性特质
……
附录:前近代期主要思想家年代表
后语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如前所述,紫柏达观所说的“民性非暴,可导之于仁”,这是说圣人的善导教化,也是有赖于民的主体存立才能发生作用。这表明上面所说的波浪也拍打到禅家的领域,但对以万物一体的天则观为背景的李卓吾来说,这个波浪并没有止于民之主体的存立,也不是仅止于确认“无倚依”的赤裸裸的生的存在。他认为,生的实存中的这个主体的存立,是依据人人普遍的客观实在之理(即因是千变万化活泼泼的,所以被当作是普遍客观实在的)而存立,不是由于单独的个人而存立。万物一体之仁,是以各自的千变万化活泼泼的生意为根据,但实际上他认为,所谓万物就是万民,所谓生意就是人的生意,离开了人,甚至一切的思辨都将成为无意义的。他对人的兴趣达到了如此彻底的程度。近年的研究表明,他的家世代都是伊斯兰教徒,但他的这种对人的彻底的兴趣,使人觉得带有《古兰经》所具有的现世性、即物性人的气息,这是很特异的。
编辑推荐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为沟口雄三著作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