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英] 柯律格 页数:297 译者:刘宇珍,邱士华,胡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社会艺术史”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艺术家”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开放的艺术史”系列中最新的一种。
作者简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54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亚伯丁(Aberdeen)。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
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长达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关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
著作丰富,自1991年起陆续出版《长物志: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地位》(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明代中国的园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现代中国的图画视觉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国艺术》(Art in China ,1997)、及《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帝国:明代中国的视觉和物质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书。其中《长物志》更是有关明代晚期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译者简介
刘宇珍,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学者。翻译本书第四、五、七章及后记,并审阅修订全书译稿。
邱士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目前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修读博士课程。翻译本书前言、第一至第三章。
胡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所博士生,曾于柯律格教授任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时,取得硕士学位。翻译本书第六、八章。
书籍目录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尹吉男
致中文读者
引言
第Ⅰ部分
1 家族
2 “友”、师生、庇主
3 “友”、同侪、同辈
第Ⅱ部分
4 官场
5 “吾吴”与在地人的义务
第Ⅲ部分
6 “友”、请托人、顾客
7 弟子、帮手、仆役
8 艺术家、声望、商品
后记
谢辞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文徵明生于成化六年十一月初六日(相当于公元1470年11月28日)[1]。自其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文徵明就成了一个社会主体(social subject),负起漫长一生中接踵而来的一连串人情义务。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对文氏家族在世或已逝成员的义务(指其父系家族,称“家”或“氏”)。此外,姻亲亦是他尽义务的对象,先是对母系家族,继而扩展到自己妻子的亲族,由是而渐延伸成一片广布而模糊的亲戚网络,如连襟,或子孙辈的亲家等。然而,除了那些已经在艺术史或文化史上以画家、书家或是篆刻家的身份占有一席之地的子侄辈与后世子孙以外,关于文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则鲜有研究。[2]我们必须在一开始便承认这方面的研究甚为稀少,因为直到相当晚近这才成为艺术史研究关注的重点。即使将广义的家族成员全都纳入考量,他们也几乎都不是现存或记录中文徵明书画作品的受赠者,而这些艺术作品却是文徵明今日得享大名的由来。为家族成员所作的诗也相对稀少。虽然文氏家族的男性成员几乎都是五十万苏州居民中,约两万五千名受过传统教育的精英分子之一,但在17世纪以前,却没有任何一位文家成员成为明代政治界的要角;欲进入这官僚体系,得通过一系列以儒学为本的考试才行。[3]关于这些人,以及他们与文徵明间日常往来的资料相当零星,甚至有完全空白的部分(例如,我们无法确定文徵明成婚的确切年代)。但是这些零星的资料在文徵明或他的同侪团体眼中不见得不重要。他们都将“家族”视为个人能够发挥作用的首要认同场域。上自帝王下至黎民,每个人都有家族。所有的人都必须分担对骨肉应尽的义务,正如各种家训中不断复述的,这是每位家族成员无法逃避的责任。[4]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人,当然也无法自作为文化价值核心的家庭中脱离。 人们通常不会为出生举行正式的仪式,我们自也无从得知文徵明初出世时是否得到任何贺礼。无论如何他总得到了一个名字,或者应该说,他得到了人生不同阶段中所使用的各种称号中的一个。或许他出生时立刻就有了乳名,不过目前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文徵明的训名是文壁,可能是其父亲或祖父所取。在他三十岁左右开始以“徵明”名世之前,文壁是他通用的正式名字。(5)中国姓名是由书写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组成,每个字必定含有某种意义。“壁”在字面上是墙的意思,但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因此也代表了文徵明的出生时节。(6)“姓”和“名”在明代,就如同其他时代一般,是定位一个人的方法之一,并标记出他所应尽的人情义务与对象。尽管文徵明要在数十年后才书写其认知里的家族史,以表明对家族的应尽之谊,这些义务早在他出生时就已存在了。我们不应该排除这些义务带有的情感意义。文徵明的诗文可以提供充分的资料,证明家族关系所能产生的深刻情感,包括对那些在历史记录中没有留下痕迹的家族成员;特别是文氏家族的女性成员,无论是生于其家或嫁入其家的。而对文徵明与姑婶表亲有关的文章多一些关注,则可纠正我们原来只侧重某些深入研究过的资料类型;在那些被研究过的资料中,由于儒家礼仪的规范,通常看不见女性的存在。对于家族成员的研究,亦可以为我们揭露他在“著名中国艺术家”标签下变得模糊的认同与抱负。 1472年,文徵明出生两年后,他的父亲文林(1445—1499)考上进士(明代文官考试的第三级,亦是最高一级),因而有机会参与国家的官僚体系。进士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只有三四百人可以通过。因此,在中国当时约一亿五千万人口中,文林是拥有进士头衔、总数约三千到五千名精英阶层的一分子。(7)登进士第让文林在1473年成为浙江永嘉知县,他也因为赴任而离开家乡。(8)其妻,也就是文徵明的母亲,在1476年去世,为了悼念亡妻,他请当时最著名的文人李东阳(1447—1516)为妻子作墓志铭。墓志铭由这位十六岁便中进士、后任皇帝亲信大臣、声名赫赫的文人操刀,说明了文家当时的名望。李东阳或许曾因这篇墓志铭收到丰厚的笔润(不过这篇文字并非作公开展示之用,而是埋人坟中以向冥界说明死者品德),但他却不是个呼之即来的受雇写手,因其身份地位足以让他选择是否愿意接受这委托。
编辑推荐
《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的目标不在于将文徵明所处环境中的礼物往来状况简化为某种模式,而是希望借由深入研究记载详尽的文徵明生平,而对各种人情礼数的纷杂本质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为达此目的,《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读者必须面对许多细节,尤其是众多的人名;因为欲求了解整个人情礼数的运作网络,我们必须避免仅聚焦于某些“重要”的人物。而《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认为,人情礼数的积累本质,方为重点所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