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日] 沟口雄三 页数:258 译者:王瑞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我们而言的“中国的冲击”将使我们从划分优劣等级的历史观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必须具有多元主义历史观,必须在今后因交流关系的深化反而可能激化的两国间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之中,播种“共生”的种子。我们绝不能招致一个大国主义的中国的出现。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来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于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工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书籍目录
序论中国的冲击
第二次冲击
欧化并非“脱亚”
被颠倒了的优劣
导致空洞化的力学
历史开始翻转
第一部分
第1章 中国与“自由”、“民主”
当今依旧持续的冷战思维
从幻想走向幻灭
内在的知性歧视
第2章 如何面对现在时的历史
面对历史观之间的鸿沟
为何谢罪?如何谢罪?
密封舱里的“民主”
历史的磁场
附文正视日中间的龃龉
第3章 所谓历史认识问题,是怎样成为问题的?
互不相通的脉络
“奋斗和受害”与加害
历史学应有的责任
外来的与向内的
第二部分
第4章 历史中的中国革命
“西洋的冲击”的故事
太平天国与军阀割据
王朝“体制”的崩溃
历史的推动者
第5章 中国近代的源流
中国式的近代
长期稳定的中华文明圈
何谓内发性近代
内发因由的近代化旅程
第6章 辛亥革命再思考
不以国家而以“天下”为视角
反帝?抑或是近代化?
集权与分权
鸦片战争是近代?
第7章 两种近代化道路——日本与中国
日本社会的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社会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三部分
第8章 礼教与中国革命
民国时期的“礼教”
在历史的脉络之中
近世中国的社会伦理
礼教与革命
第9章 另一个“五四”
命运坎坷的梁漱溟
与陈独秀的对立点
关于阶级问题
宗法社会的传统
“礼治”社会主义
附录关于历史叙述的意图与客观性问题
历史学家与事实
关于历史叙述中的意图问题
无意图地进入历史的海洋
代跋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为了明确论点,我们必须预先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史学家应该如何面对历史?比如说,历史研究者应该如何面对日中战争的历史?具体而言,历史研究者应该如何承担日本对中国无辜民众的侵略与加害行为的责任?一般来讲,当我们说对战争中的某个残暴行为负责时,诸如追究实施该行为的加害者、向受害者谢罪、补偿、防止再犯等等,这一系列承担责任的行为,全部应当由当事人以及相关者(高桥哲哉氏所说的“作为国民的人们”)从政治上承担,亦即应该作为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而敦促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因此,仅就这一点而言,这个责任本应是所有“国民”承担的政治责任,并不仅限于历史研究者。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比如说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历史修正主义者们首先以对有关历史事实(例如被屠杀者的人数)的认识存有争议为基础搭起了一个擂台,而后将历史责任问题偷换成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并利用这一点回避政治性责任。在现实中,历史修正主义者们巧妙地区别使用着两种策略。
编辑推荐
《中国的冲击》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