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戡乱记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戡  页数:161  
Tag标签:无  

前言

  许多人都曾经历十七岁,困惑的、叛逆的、彷徨的、热情的、空虚的。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读者你们,十七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书,《戡乱记》,一刀砍断台湾教科书想在他的脑袋里塞进的垃圾,再一刀砍断整个岛屿想包围他的窒息窝囊,《戡乱记》成了他“与成长之地的诀别书”。  开宗明义李戡引用马克·吐温的话,“我从不因上学而妨碍我受教育”。这十三个字,道尽了一个从十五岁至十七岁的孩子,一千多个愤怒痛苦成长的日子。李戡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但台湾教育给他的十七岁人生不是展翅高飞,享受最无穷最美好的想象力阶段;相反的,他被迫念起政治指导的死板历史、公民、国文教科书。他若放弃了,考不上大学;他若屈从了,看不起自己。于是李敖形容他的儿子,高中三年,饱受窝囊腌躜之气,夜以继日苦撑岁月。李戡的愤怒是全台数万学测学生的共同愤怒,或至少是共同无奈。有些孩子选择逃学(像我),有些孩子选择屈就(像多数的孩子),有些孩子选择把教科书中的垃圾当知识,日后长大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再回过头来祸害台湾(像永远第一名的陈水扁)。  李戡令我最感动之处是他那么瘦、年龄那么小,却那么强壮专注;他要证明自己的愤怒是对的,于是端起家传李氏独门功夫,数十次进出编译馆,再把烂高中教科书不同版本,相同史实,却因政权更迭,历史也更迭改写的笑话,一一详实记录,集录成书。我和李戡开了一个玩笑,他这个动作,实践的是他父亲李敖仇敌蒋介石的路线,“化悲愤为力量”。  这一点,李戡比十七岁的我高明太多。十七岁的我已视学校教科书为无物,十七岁的我正好抚养我长大的外婆过世,“回”到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妈妈的家”。十七岁的我常常早上假装上学,等妈妈一上班,就溜回家里听心爱的黑胶唱片。十七岁的我虽没赶上西方1968狂飙的年代,却赶上了蒋介石死去的年代。

内容概要

作者李戡今年从高中毕业,是亲自经历教育失败的受害者。本书讨论的不是繁杂的升学体制,或是恼人的考试模式,而是学生究竟在学些什么。全书分为三个大方向探讨--教科书、联考与学校。教科书分为历史、国文、公民三科,探讨其内容的荒谬。联考的内容变化,也颇值得探究。最后在学校部分,则反映了学校为外界所不知的教学情况。

作者简介

李戡,1992年8月3日生,台湾作家李敖与妻子王小屯之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被北大经济学院录取,后弃台湾大学而择北大,成为公众人物。7月底出版处女作《李戡戡乱记》,痛批台湾历史教科书。

书籍目录

陈文茜序 李敖导读 李戡自序 一、台湾史的虚伪扭曲  概述  教科书制度的演变与课程纲要  “二二八事件”之解释  “台湾割让”之解释  “台湾光复”之解释  “盟军空袭台湾”之解释  “台湾独立”运动之解释  被忽略的历史——台湾人民自救宣言  勇敢台湾人的典范——谢聪敏  总结 二、公民与社会的荒谬  概述  第七课 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演变   2、大陆的对台政策   3、台湾的大陆政策   4、两岸互动与未来展望  第八课 “我国”外交政策   1、国际政治的基本认识   2、“我国”参与国际社会的努力   3、“我国”的外交现况   4、如何突破外交困境  相关参考书  总结   1、编者神智错乱   2、煽动学生仇视中国   3、不切实际的妄想 三、国文科的去中国化  概述  高中国文科的争议  何谓台湾文学?  从地区推翻台湾文学  从文字推翻台湾文学  从语言推翻台湾文学  从主题推翻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的代表作为何?  教科书中的台湾文学  台湾俗谚的文化水平?  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  没有台湾文学 四、这算什么大学联考题目!——比重失衡的命题  简介  近代中国  文化大革命  大跃进  藏在历史科的台湾文学  中国汉奸有多少?  攻讦张学良  台湾定位问题  总结 五、天下没有白念的中学——从师大附中看教育的荒腔走板  我的两位国文老师  制式作文  学校国文教师整体程度  学校指定的作业  荒腔走板的期中考题  我的两位历史老师  公民与社会  沿袭旧制的陋习—爱国歌曲比赛  学校教学的问题  总结

章节摘录

  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怪事。另一例就是将《台湾通史》与《史记》相比,《台湾通史》不过是地方上的历史,本来默默无闻。到了今天的台湾,却能与《史记》并驾齐驱。追根究底,“台湾文学”没有如《史记》、《资治通鉴》与《红楼梦》的著作。在这种极度缺乏内涵的情况下,只得一面排斥中国文学,一面盼望能以“台湾文学”衔接上它。  二、三年级时的国文老师正好是班级导师,为人亲切尽责。在教授龙应台的课文时,老师指出龙应台实际上是“自由民主斗士”的投机分子,并强调殷海光、李敖等人才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先驱。当然,这或许与我坐在台下有不少关联。但比起其他只会照本宣科、跟着课本美化作者的人,老师的这种精神在现代是非常难得的。但老师还是犯了作为国文老师的通病,即是从“制式作文”来评判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好几次作文题目太过无聊,我随便写写交差了事。老师便把我找去谈话,说我篇幅过短、主题不明等等,并指导我“写作技巧”,要我多花时间练习作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戡戡乱记》: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读者你们,十七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  ——陈文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戡戡乱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李敖的序文尚值一读,李戡的就一目十行了。一是资料详实,但评析不当,有故意颠倒之嫌。如,台湾历史教科书涉及台湾部分的编写,越到后来语言更加简练,态度更加公允,尽管缺乏史识。而李戡的反驳却陷在雾里,让人觉得孩子闹脾气。二是这种书能在三联出版让我想起“我爸是李刚”的大陆笑话来。
  •   之前也看李敖的审判美国,所以很期待李戡的堪乱记,对于我对台湾历史感兴趣的年轻读者非常有用,真心佩服和我同龄的他能够写出如此之益的书!
  •   李戡的书貌似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两篇吹捧的大家文章,不过整本书的内容确实可圈可点!向教育开火,没有问题;李戡选择了正确的方法,这是我很欣赏的;只不过在发布会上说话都结巴,让我觉得他的文字还是冒进的。
  •   显然是有益谋划的出版之局。
    李勘这小子内向,属于闷骚型的?可能吧。闷在心里的东西,或许就是少年老成吧。但是李敖的长序和陈文茜的吹捧,匠气太重。
    勘乱的结果是什么呢?无非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台湾受意识形态冲击的教科书,对台湾青年人的影响有多大,本来就无足轻重。按本人的了解,青年人自有独立的思维。李勘的想法虽然老成,可还不够典型——反用《诗经》名句做这样的总结,比较恰当吧。
  •   要想了解中国台湾人,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历史的,怎样对历史进行扭曲,这本书值得一看。
  •   1.重点写台湾的去中国化教育,而不是想象中的填鸭式,但有涉及制式教育的内容2.听同龄的台湾人讲台湾历史对学习这段历史很有帮助3.但出书时间是2010年,略显缺少最近两年的内容和新鲜事,时效性略显不足4.买了不会后悔的,很有趣的一本书
  •   已经读过台湾版的了。17岁可以涉足这样的题目,以及务实的去找档案馆找资料,已属难能可贵了。李敖不是李刚,有这样的儿子,夫复何求?
  •   其实大陆教育异于台湾几希
  •   书质量很好,和我在新华书店看到的完全一样。本人一直很喜欢台湾,包括风景、文化。这本书,很有研究阅读价值。顶当当一下!!!!!!!!
  •   想深入了解台湾的朋友可以看看,蛮详细的,很不错!
  •   李敖大师的文章大多以犀利著称,像如此情深深意切切的文章,反映了李大师感情的另一面,书很好看,也很有启发性。
  •   因为喜欢这本书才买的呀。。。。
    买了之后感觉还不错。
  •   想看这本书好久了,从2010年到现在,今天终于拿到手了,超喜欢
  •   找了很久,这本书很不错!
  •   看的真是酣畅淋漓。
  •   不是很喜欢李獒,没看
  •   书挺好的!
    刚刚收到就阅读了一下
    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我会好好阅读的!
  •   用十七岁的无畏和不羁写下的这本书,以现实与舆论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台湾的政治倾向和教育人浮于世的现状,以此来了解海峡对岸的历史,不失为一本通俗易懂的“教科书”。
  •   我是怀着想知道李敖大师儿子是什么水平的心态买的这本书,文字还没有自己的风格,应该说还不能写出什么文字来。
    不过李敖大师的导读,读得很有味道,很到点。
    但是,作为李大师的儿子,压力也是有的。现在教育和李大师当年的肯定是有差别,环境不一样,种出来的花肯定是不一样。
    当然,拿李戡和李大师来比,太不人道了,毕竟一个高中毕业生。
    起码,李戡这种对抗教育体制的方式与风格,我很欣赏。对于他的努力吗,我也很肯定。
    所以,单看李大师的导读 这书就值得买,也李戡看的处女作。
    当然,如果作为同龄的我,只能学习,虚心地学习。
    李堪,还得努力!
  •   虽没有读过李戡的书,但就他是李大师之子,按理来说,现在他的文笔还不成熟,以后也是难以超过李敖大师,但虎父无犬子,李戡以后的作为应该不差于当代文豪
  •   有点残旧的样子,很喜欢李敖,不知道他儿子李戡怎么样
  •   三联出这本书,应该是冲着李大师的精彩导读去的,要是没有这篇导读,这本书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李戡还是太嫩了,知识是丰富的,但不丰满,看问题受李大师毒害太深,完全是稚嫩版的小李敖,仅举一例:李大师全面否定蒋介石,小李同志也就不顾史实,连蒋的打仗能力都给抹杀掉。看待历史一定要全面,蒋在北伐战争时的战略与战术意图是非常先进的,当然打仗那么顺利最主要是顺应了历史潮流,顺应了当时天下民心,连蒋的对头、军阀里势力最强大的吴佩孚都甘拜下风,称老蒋后生可畏,况且老蒋以一介草民顺爬到大国元首,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是无法做到的。其实说到底,大部分研究者研究历史还是为了当前的政治服务,真正能做到客观端正的历史学家又有几何呢。
  •   了解了很多台湾历史...
  •   该书作者亲身体验台湾教育,告诉了大陆民众真实的台湾!
  •   这本书从一个我们从来没站到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你不能完全认同李敖父子的观点,但是我相信你也同样可以获益匪浅
  •   很不错的一本书,喜欢里面的内容。
  •   书的装订不错,但是还没有细看
  •   大陆给李大才子的公子出书,怎么能用这样的纸张呢?
  •   还是网上看看吧
  •   总体还不错,但是有两页粘在了一起没有分开。
  •   李戡戡乱记慎买 一般的
  •   一年前,李戡头上顶着李敖之子的光环考入北京大学,如今的他,在大陆生活已有一年多了,不知他是否去过图书馆读过“共”版历史,对中国大陆历史又有何看法呢?
    书很精致,文笔很是犀利,在我看来这不像一个17岁的孩子写的;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文字是陈文茜的序和李敖的导读,其余便是李戡对“台”版历史的看法。从扭曲台湾史到去中国化,作者针对每个事件把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做对比,写出自己的看法,这在大陆学生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大家都在为高考准备着,哪有时间找书上的错误及漏洞,更别提自己的看法了。通读完此书,很是羡慕作者的文笔,如今的年轻人很少能写出有想法的文章了。这和当代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科举变成了高考,八股文变成了文综理宗,答案是固定的,你不能写自己的想法。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在大陆的教科书上是不曾看到的。不可否认,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今天的大陆历史其实和台湾有些相似之处,有些问题至今还未能得到纠正。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多了解下中国的历史,得出自己的看法,告诉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这才是历史的最终作用。
  •   通篇看完,觉得还好。李戡是受了他爸的蛊惑了。虽然没有明说大陆的好,但是整篇文章都是在间接的倾向于大陆,包括李敖的导读。希望李戡来了别失望就好。另外,李敖的导读也太多了吧。这本书可以看,但是仅供娱乐。
  •   感觉还行,起码让小孩子可以以李戡树立个榜样!
  •   因为偶然的得知,有点跟风似地买下了这本书。

    原本的期待值很高,看完了之后还是觉得有点不给力啊.....

    果然还是李敖写的前序好看多了【戡兄别打我】


    书主要是讲台湾教育的一些掩盖事实,愚弄学生的地方,

    充斥了愤青似地语言,其实看多了发现大陆和台湾也差不多,

    顶多用的手段比台湾温和多了。

    内地教科书掩盖事实,进行历史美化,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已经体会的太多了,

    政治书完全就是CCP的宣传......


    希望戡兄来到内地读大学不要被大陆的和谐政策所吓倒吧.......

    人要多看看点东西吧.....【虽然整本书反映出一种对解放区的热爱...囧】

    李敖还是有很强烈的政治偏向的.....
  •   买此书的冲动只因为李敖!~所谓虎父无犬子,但个人感觉亮点也就是李敖跟陈文茜的文笔!~整本书无非在说某人是王八蛋,然后举例证明一下。因为没在台湾受教育,所以感觉有点乏味!~
  •   写了点台湾当局对历史课本的修改。没啥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   他老子李敖的序看起来要好看得多啊
  •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敢说、敢做的人生,否则人生不值得一过
  •   送来的时候书破了封皮
  •   还算不错,虽然语言生涩了点!
  •   李敖的儿子的作品,虎父无犬子,假以时日,李戡会成长起来的。
  •   冲着李敖的儿子写的,买下了这本书。
  •   可能希望太高了,认为李敖的儿子不一般。但读了50多页我就读不下去了,感觉李戡与其父相去甚远

    一,可能李敖与好友陈文茜也自知李戡实力里著书甚远,作序竟达此书四分之一。
    二,虽说是批评台湾教育需要引证资料,但引证过多,我想看的是你的思想,你的思考过程可以简略一些。实在无法读下去,失望失望。

    在北大学习高手太多了,只不过是我们没有什么渠道接触而已,但不代表大陆没有李敖一样的风云人物,希望李敖之子能在北大精心学习,不要给老子丢脸啊。
  •   说真的有点后悔买这本书,整部书下来好像没有什么亮点,太平白直叙。
  •   可惜我的钱了
  •   自己的书,老爸的序就有几十页,观点也几乎跟他老爸完全一样,太没劲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