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戡 页数:161
Tag标签:无
前言
许多人都曾经历十七岁,困惑的、叛逆的、彷徨的、热情的、空虚的。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读者你们,十七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书,《戡乱记》,一刀砍断台湾教科书想在他的脑袋里塞进的垃圾,再一刀砍断整个岛屿想包围他的窒息窝囊,《戡乱记》成了他“与成长之地的诀别书”。 开宗明义李戡引用马克·吐温的话,“我从不因上学而妨碍我受教育”。这十三个字,道尽了一个从十五岁至十七岁的孩子,一千多个愤怒痛苦成长的日子。李戡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但台湾教育给他的十七岁人生不是展翅高飞,享受最无穷最美好的想象力阶段;相反的,他被迫念起政治指导的死板历史、公民、国文教科书。他若放弃了,考不上大学;他若屈从了,看不起自己。于是李敖形容他的儿子,高中三年,饱受窝囊腌躜之气,夜以继日苦撑岁月。李戡的愤怒是全台数万学测学生的共同愤怒,或至少是共同无奈。有些孩子选择逃学(像我),有些孩子选择屈就(像多数的孩子),有些孩子选择把教科书中的垃圾当知识,日后长大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再回过头来祸害台湾(像永远第一名的陈水扁)。 李戡令我最感动之处是他那么瘦、年龄那么小,却那么强壮专注;他要证明自己的愤怒是对的,于是端起家传李氏独门功夫,数十次进出编译馆,再把烂高中教科书不同版本,相同史实,却因政权更迭,历史也更迭改写的笑话,一一详实记录,集录成书。我和李戡开了一个玩笑,他这个动作,实践的是他父亲李敖仇敌蒋介石的路线,“化悲愤为力量”。 这一点,李戡比十七岁的我高明太多。十七岁的我已视学校教科书为无物,十七岁的我正好抚养我长大的外婆过世,“回”到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妈妈的家”。十七岁的我常常早上假装上学,等妈妈一上班,就溜回家里听心爱的黑胶唱片。十七岁的我虽没赶上西方1968狂飙的年代,却赶上了蒋介石死去的年代。
内容概要
作者李戡今年从高中毕业,是亲自经历教育失败的受害者。本书讨论的不是繁杂的升学体制,或是恼人的考试模式,而是学生究竟在学些什么。全书分为三个大方向探讨--教科书、联考与学校。教科书分为历史、国文、公民三科,探讨其内容的荒谬。联考的内容变化,也颇值得探究。最后在学校部分,则反映了学校为外界所不知的教学情况。
作者简介
李戡,1992年8月3日生,台湾作家李敖与妻子王小屯之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被北大经济学院录取,后弃台湾大学而择北大,成为公众人物。7月底出版处女作《李戡戡乱记》,痛批台湾历史教科书。
书籍目录
陈文茜序 李敖导读 李戡自序 一、台湾史的虚伪扭曲 概述 教科书制度的演变与课程纲要 “二二八事件”之解释 “台湾割让”之解释 “台湾光复”之解释 “盟军空袭台湾”之解释 “台湾独立”运动之解释 被忽略的历史——台湾人民自救宣言 勇敢台湾人的典范——谢聪敏 总结 二、公民与社会的荒谬 概述 第七课 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演变 2、大陆的对台政策 3、台湾的大陆政策 4、两岸互动与未来展望 第八课 “我国”外交政策 1、国际政治的基本认识 2、“我国”参与国际社会的努力 3、“我国”的外交现况 4、如何突破外交困境 相关参考书 总结 1、编者神智错乱 2、煽动学生仇视中国 3、不切实际的妄想 三、国文科的去中国化 概述 高中国文科的争议 何谓台湾文学? 从地区推翻台湾文学 从文字推翻台湾文学 从语言推翻台湾文学 从主题推翻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的代表作为何? 教科书中的台湾文学 台湾俗谚的文化水平? 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 没有台湾文学 四、这算什么大学联考题目!——比重失衡的命题 简介 近代中国 文化大革命 大跃进 藏在历史科的台湾文学 中国汉奸有多少? 攻讦张学良 台湾定位问题 总结 五、天下没有白念的中学——从师大附中看教育的荒腔走板 我的两位国文老师 制式作文 学校国文教师整体程度 学校指定的作业 荒腔走板的期中考题 我的两位历史老师 公民与社会 沿袭旧制的陋习—爱国歌曲比赛 学校教学的问题 总结
章节摘录
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怪事。另一例就是将《台湾通史》与《史记》相比,《台湾通史》不过是地方上的历史,本来默默无闻。到了今天的台湾,却能与《史记》并驾齐驱。追根究底,“台湾文学”没有如《史记》、《资治通鉴》与《红楼梦》的著作。在这种极度缺乏内涵的情况下,只得一面排斥中国文学,一面盼望能以“台湾文学”衔接上它。 二、三年级时的国文老师正好是班级导师,为人亲切尽责。在教授龙应台的课文时,老师指出龙应台实际上是“自由民主斗士”的投机分子,并强调殷海光、李敖等人才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先驱。当然,这或许与我坐在台下有不少关联。但比起其他只会照本宣科、跟着课本美化作者的人,老师的这种精神在现代是非常难得的。但老师还是犯了作为国文老师的通病,即是从“制式作文”来评判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好几次作文题目太过无聊,我随便写写交差了事。老师便把我找去谈话,说我篇幅过短、主题不明等等,并指导我“写作技巧”,要我多花时间练习作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戡戡乱记》: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读者你们,十七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 ——陈文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