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北岛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作者简介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与顾城诗选》,中短篇小说集《波动》,译著诗集《现代北欧诗选》,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等。最短的诗歌作品是生活,诗歌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书籍目录

序:我的北京光与影味儿声音玩具与游戏家具唱片钓鱼游泳养兔子三不老胡同1号钱阿姨读书去上海小学北京十三中北京四中大串联父亲

章节摘录

插图:针先要穿过尘世般喧闹的噪音区再进入辉煌的主题。短促的停顿。康成用手势加强语气,开始阐释第二乐章:“黎明时分,一小队旅游者穿过古罗马的废墟……”夜深了,曲终人不散,东倒西歪睡去,而唱针在乐曲结尾处吱啦吱啦地不停滑动。一凡在家洗照片,红灯及曝光被误以为特务信号,引来警察搜查,倒霉的是所有唱片被没收,包括《意大利随想曲》。那小队旅行者进入暗夜般的档案,永世不得翻身。第三张是帕格尼尼第四小提琴协奏曲。这张33转密纹的德意志唱片公司的唱片,是我姑夫出国演出时带回来的。他一直在中央乐团吹长笛,直到前几年退休。一说起那次在欧洲巡回演出的经历,他不禁手舞足蹈。特别是中国古装戏法把维也纳镇了:魔术师先从长袍马褂里变出一舞台的火盆鸽子鲜花彩带,最后灵机一动,翻了个跟头,把闲置在一边的京戏大鼓给变了出来。静默片刻,全场掌声雷动。而这段趣闻,由于叙述与联想的错位,让我把帕格尼尼的唱片跟中国古装戏法连在一起,好像也是魔术的一部分。“文革”期间他下干校,那几张好唱片总让我惦记,自然包括这张帕格尼尼,特别是封套上标明的“立体声”让人肃然起敬,那时谁家也没有立体声设备。毫无疑问,单声道的音响造就了单声道的耳朵,而单声道的耳朵又构成我们独特的倾听世界的方式。

编辑推荐

《城门开》写的是北岛记忆中的北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写作缘起于2001年父亲病重时北岛在阔别多年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飞机降落,万家灯火涌进舷舱,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足球场。”这片生育过他的土地,如今陌生得连家门都找不到。在故乡,他发现自己成了异乡人。“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于是有了《城门开》这本书,“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在新书序言《我的北京》中,他幻想自己是城门内的主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门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3条)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应该是北岛最出名的句子了。

    但是我更喜欢的还是写散文的北岛,失败之书、青灯、午夜之门、蓝房子,虽有重复,篇篇百读不厌。

    万圣书园对城门开的介绍是: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飘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虽然这本书里的作品一如既往的让我喜欢,但是从我内心的感觉来说,北岛在本书中重建北京的意图并没有得到实现,对我而言,北岛的北京跟现在的北京一样,都是如此模糊、如此遥远。要重建北京,一本十几万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但愿北岛还有更多类似的作品。
  •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我和往年一样,读了很多书,甚至比以往还要更多一些。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读完能让我记住一辈子,有的读完了却让我恨不得指着编辑鼻子去骂娘。毫无疑问,《城门开》算作前者。这本我在2011年最后读完的书就像新年礼物一般带给我无限惊喜,但与礼物不同,这惊喜背后藏匿更多的却是忧愁与苍凉。
       去年早些时候我曾在三联书店看见过《城门开》,没记错的话在当时它还在三联书店销售排行榜上占据了前几名的好位置,因此那本书理所当然的被营业员放置在门口的架子上,有机会区别开其他苦命的兄弟得以把真面目更好的展示给人看。封面上满目朱红,却因用纸的缘故显得挺皱巴,白色的书名和“门环”也好像掉了漆,一点儿不亮堂。怎么看怎么一副满目疮痍的沧桑感。拿起来翻翻方知道是北岛先生写的,书不厚,字不多,可价钱不便宜。在一番感叹之余,我把书放了回去,心说着回头网上买,便宜,可这一回头便到了年底。年底还好,时间不长,没准有些事我们嘴里念叨回头再做,这一回头恐怕我们头发都要白掉了。时间是个最没人情味儿的东西。
       去年年底时候,我给自己列了个购书单,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堆自己想买的书。等写完了一算,好几十本,金额将近一千大洋,这数字看得我直发愁,不是发愁花钱,而是发愁这么多书没有地方放,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分批买比较好。购买顺序的挑选完全没有标准,纯粹主观意识下的随机行为,但这随机买的第一批书却有《城门开》。有时候,缘分这东西你不信不行。
       “翻开这本书,我就不愿再放下”,这大概是读者评价一本书内容优秀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可能文气点儿的人更愿意说这叫爱不释手,甭管怎么拽文,意思都一样。能让我读出来这种感觉的书少之又少,《城门开》偏偏算一本。
       北岛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由于他在2001年回国时候发现北京和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城市已然不一样了。不仅不一样,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成了异乡,而他自己也成了在故乡的异乡人。想到这里,北岛先生打算用他的文字重新建造一座“北京城”,那个城市里有他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是属于他,或是他们那个年代所有人的共同记忆,那是他们的“老北京”。
       全书从上世纪50年代写到70年代,大部分记录的是北岛先生上学时候的故事。我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偶尔从父母那里零散着能听到一些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我依旧无法想象那到底是个怎样的年代,它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个遥远的地方,任凭我这个后辈怎么使劲向它奔跑,也终究到不了那里。不是我不能,而是有的人不让。
       北岛先生整本书里写的全是小时候的“杂事”,从游泳、钓鱼、养兔子到小学、中学、参加“文革运动”,没一件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且当时那个年代,同龄人都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同龄人玩什么他也玩什么,整本书似乎就在告诉人们,他和别人其实没两样。确实没两样,因为那个年代就是如此。
       不得不折服在北岛先生的文字当中,书中每一处用词都极为精准,再换一个词就绝对没那么传神,这是多少年的功力。《城门开》又让我见识了一回类似“京味儿”的写作,可能是记录那个年代老北京的需要,书里到处充斥着“京腔儿”,跟他描写的那些人和物搭配起来,听着是那么舒服,让人恨不得穿越回去瞧瞧那老北京的模样。嬉笑怒骂也体会一回那年月的人间百态,世态炎凉,更何况北岛先生写的不乏逗人一笑的料子也不少,一切的一切隐约都在告诉人们,看吧,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北京城,或许与今天相比它就是一片灰白,显得那么枯燥与乏味甚至有些诞与离奇,但,那个年代,我们心怀理想。
       书里写了那个年月北岛先生身边的一切,按他自己的心愿,老北京的一切从这本书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得见,小到孩子斗蛐蛐,大到文革时期全国大串联,应有尽有。按说读到这儿,我也就过足了读这本书的瘾,老北京什么样我也算知道了。
       可我偏偏被这些以外的东西吸引住了,那些以外的东西北岛先生没有用任何一句话去提及,而那些以外的东西却若即若离的落在了我的心头,不能忘却。在北岛先生故事的背后,我看到了只属于那个年代的荒诞、恐怖、愚昧、讽刺,看到这些,我明白,时隔多年,北岛先生依旧不能从那个年代走出来;但我同时也看到了那时候的激情、理想、纯真、美好,这又似乎是北岛先生不愿走出来的原因。读到这些,觉得与其说这本书是写那个年代的北京城倒不如说他写的是北京城的那个年代。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只凭那些来自于前辈人口中的资料不足以让我对它进行评述,我只是一直都在默默的感叹:幸好该过去的早已过去,但愿不要再有类似那样的年月到来。
       文章只写到70年代就戛然而止,文革结束到他出国前的那段岁月北岛先生只字不提,我想那更是没有办法公然去讲的。我曾有次想办法查到了那时候的一些真相,我佩服于当时年轻人的思想,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与付出是我们今天年轻人早已不具备的东西;而我又愤慨于当时一些人的蛮横与暴力,他们对权利的渴望与控制在今后还将继续上演。但从那次以后,那批年轻人放弃了,再往后,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放弃了,或主动或被动,我们失去了应有的思想,行尸走肉般的混迹于世,任人摆布。在我们心里,只剩下那些人人都在追求的车子房子,空闲时间是用来看令人作呕的电视节目和玩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的。读书能读来什么,理想在这个年代又价值几许?更别提那崇高的信仰,这年月从谁嘴里说出这几个字眼儿来,一定会被人们扣上“装逼犯”的大帽子,恨不得给他拴上链子牵着去游街。总听人说,我们出生在80年代,赶上好时候了,但这好时候总是让人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把魂儿丢了。
       我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想到这些事情的感受,不是随便一句话就能总结的。就如同我读完北岛先生的书,我想表达些什么,欲言又止,心里却总不是个滋味。书里最后一篇文章是《父亲》,记录了几篇北岛先生父亲年轻时候写的日记,我足能看出老爷子对北岛的疼爱与期望。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心理逆反,跟自己父母过不去,这时间有长有短,没个标准,什么时候回归不好说,有的是几年,有的能持续一辈子。北岛先生后来也与他的父亲有些许摩擦,爷儿俩也是动不动的吵得不可开交,直到北岛先生出走国外也没改变多少。书中插图有几张北岛先生父亲的照片,前面几张很年轻,英姿勃发的小伙子;最后一张是在美国照的,一个满脸皱纹老头子。前后翻翻这几张照片,总有些莫名的伤感。文章最后写到2001年,北岛先生父亲病危,而身处国外的北岛先生不得自由回国,每次回来只能留一个月又必须返回美国,老爷子硬是坚持着等了他一次又一次。最后他话也说不了,只能用手在北岛先生手心上比划着写字,把想说的话告诉儿子,然而就在北岛先生不得不再次因时间限制出走国外之前,老爷子用尽全身力气对北岛喊了句:我爱你!
       读完那本书已经是凌晨三点多,看到最后,我想起如今早已两鬓斑白,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的父亲,我呆坐在沙发上,脑子里面已然没有了之前的那些理想与追求,只想快些赶到假期回家看望爸妈。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不知不觉间,我泪流满面。
  •   能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是幸运的,每个人都有童年和家乡,并且不乏那些记忆中的亮点或是特别之处,可是大多数人日后并不能传递这些记忆,张开口却发现无法说出,仅仅把它们埋藏心底,带进坟墓。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以一种魔幻般的速度变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没有根,注定一辈子都是漂泊者。回到小时候所熟悉的地方,一切都已经不同,山岳化为楼宇,河流变成城市主干道,记忆的承载物被建筑机械敲得粉碎,甚至连语言也被侵袭得面目全非。于是,他们成为自乌有之乡而来的一群,带着莫可名状的怀旧感,痛苦不堪。
      北岛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的文字为我们重构了早已消逝得杳无踪影的北京城。诗人比历史学家更真实,在大写历史和被社科术语包裹中永远只能付之阙如的元素:个人的奇幻体验,那些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味道,光与影,一一被诗人的笔召回,归位。墨水把钢筋水泥筑成的现代城市撕裂推倒,然后推开古老的半掩着的城门,扑面而来的是低矮的房,衰颓的墙,昏黄的灯光,以及阵阵槐香。
      童年的经验,在成年后常常只会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行事方式,而具体的事实则被压抑在记忆深处,被社会规范和理性原则改头换面,可是在北岛笔下,那些溢出理性之外的水滴被收集聚拢,它们所折射的斑斓光线也一一发散出来。1958年,小学生赵振开在课堂上走神冥想,在夏天走到街道的阳面,大汗淋漓,用一支冰棍犒劳自己。在家中的阁楼里翻看禁书,通过革命小说里阶级敌人变态性欲和残暴行为接受性启蒙,并为此怀有罪恶感。拒绝同学递过来的涂着鼻涕的馒头,明白了地下权力的法则:乞求保护,就会丧失尊严。人和人相处,从来就有一种奇怪的权力和支配的关系,却很难说清楚因果。
      1963年,初中生赵振开在化学课上背诵话剧《伊索寓言》里的句子以回答老师关于水的分子式的提问,被认为精神不正常而找父母谈话。到颐和园游泳,头一次体验死亡。在食堂的包子里吃出了蟑螂,到管理员处抗争失败后,少年赵振开明白了权力是不讲理的:蟑螂就是海米,一点也不稀奇。
      1965年秋,赵振开成为名校北京四中的学生,充满自豪,但随即被难度加大数理化困扰,第二年六月,革命呼啸而至。那年夏天,狂欢节来临,他骑着一辆锈迹斑斑辐条少的自行车在公路上人仰马翻,和全市红卫兵走过天安门,记住了红色海洋中的几个绿点。然后坐上火车,四方串联,西去,南下,顺江东下。回来之后,却感到凄然,偌大的京城,从喧闹逐渐冷寂,人们离去,下乡,干校,人去楼空。而赵振开的童年也就此而终结,之后数年,便是我们所认识的北岛,经过七零年代的酝酿,穿过八十年代那个“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喊出“我不相信”。再后来,远走异国,用文字构筑逝去的家国。时间也慢慢溜走,少年赵振开转眼成了老年,回忆起九岁那年出游,他父亲对他说的:“一百年后,这里所有的人都将不存在,包括你我。”不知道一百年后,是否还有人用文字为我们打开城门。但是,至少在当下,那个“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转自豆瓣)
  •   本科的时候在现当代文学课上了解到北岛,读了他的一些诗,也知道了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虽然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已经很具有影响了,但在国内并不能轻易的读到,即使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很难读到他所创办的《今天》。所以最初知道《城门开》的出版,我一度以为这确实是城门开的一个信号。 书一拿到手就觉得很有质感,封面设计非常干净,没有半点冗杂之处,书的纸张摸起格外的细腻,书的价格不便宜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北岛出书不易,另一方面装帧和印刷的价格成本不低。还有一点很显眼之处就是,北岛的书没有用书衣来加上一大群名人作推荐的话语。这自然就划清了与一大堆畅销书的界线。真正的实力派绝对无需任何的粉饰,这跟一个人浓妆艳抹往往是出于对自身的不自信是一样的道理。 从书的序言部分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书名《城门开》与现实的城门开没有半点联系,反而让人强烈觉察到的是,在依旧的同时,北岛并没有认为这片土地的现在与未来有多大的希望。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不确定感,所以他才将过去确定的记忆之中片段汇聚起来雕砌成为一座城,并用这其中的方向感来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对于常年旅居他乡的北岛来说,可能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找到存在感,新北京城里千篇一律类累赘重复的建筑可能充其量就只能算成是没有灵魂的石头。 这不免让人担心,北岛这一代人还有着这些若隐若现却又意味深长的记忆片段来支撑他们,让他们可以对过去进行重塑并将许多情感寄托于其中,那我们这一代人之后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没有太多值得记忆的符号,难道他们老去之后就只能怀念小时候在双语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Say Hello吗?他们用什么来筑造记忆之城呢?
  •   故乡历来都是个文化价值大于地理价值的一个载体,如果你愿意,恰好你又离开故乡许多年,那么你尽可以在其中从容甚或恣意地填补想象,来慰藉你无穷的乡愁,或者如北岛那样思考故乡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北岛的重心不在过去的北京是如何的美好,不在“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地平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而在于“发现的快乐与悲哀”。他像本雅明那样,将回忆的铁锨“伸向每一个新的地方,在旧的地方则向纵深层挖掘。”“挖掘者的铁锨,既指向深不可测的过去,也指向遥不可及的未来;既指向宏大叙事的民族国家想象,也指向私人叙事的日常生活细节。”(陈平原《记忆北京与北京记忆》)这种挖掘对读者来说必定是有益的,但对作者“太复杂太沉重”。北岛承认有许多篇章的写作“需要克服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当做“忏悔录”来写。
  •   《城门开》走进北岛的城

    转眼间八十年代就成为了历史,诗歌和青春一样也成为了历史。诗人和青春一起老去,打开北岛的书,走进的是一座北岛的城——那是北岛生活着的北京。

    北岛已经六十多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国,生活在国外二十年以后,回到自己的北京,就发现他的北京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找不到了。于是北岛开始用自己的文字去构建自己的北京城。

    北岛带我们回到的不仅仅是过去了的北京,而且是过去的那个时代,其实那个时代里,北京和别的地方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一个大一些的村庄,除了一些和生活没什么相干的古建筑和一些离老百姓很远的名人,北京的生活和当时中国的每个角落都差不太多。

    只是我们没有诗人那么敏锐的感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我遗忘,在北岛的城中,我也一样一样找了回来。

    书的第一篇写的是灯,的确那时候的城市并没有什么灯,即便有几盏路灯,也是昏暗得只能照到灯下面的一点点。其余就几乎是黑色的海洋,那时候最适合玩藏猫猫,躲进黑暗中,什么都看不到。那时候走夜路特别害怕,四面八方都是黑暗,更可怕的是上楼,楼洞里面没有声控灯,有的是每家门前各种各样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上楼就好象是一次探险。回自己家还好说,毕竟熟门熟路,那个楼角里埋伏着什么都一清二楚,要是去别人家,那就坏了,连下多少个楼梯才能够到底都不知道,所以当时家家都有手电筒,那是晚上出门的必须品。到别人家串门,要送你一直送到楼下。

    说到味,冬天的大白菜,那是铺天盖地,从买白菜开始,家门口,走廊上,楼下,煤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菜,那时候一家买上千斤的白菜都不稀奇,对于孩子来说每天倒菜更是累得要命。等到开饭了,白菜的味道又从屋外传到了屋里,冬天的饭桌上面,离不开白菜,记得妈妈有句话,说一百天不吃白菜中毒,因为怕中毒所以吃下去了很多白菜。
    看着北岛的书,回想起来的自己的历史,那段岁月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变得温馨而浪漫了起来。那种感觉就是童年的感觉,无论是光线还是味道,是游戏还是故事,都变得那么美好。
  •   阔别十三载回到故土北京,竟成了异乡人,故乡已面目全非。作者努力搜寻记忆中的老北京,“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它的光与影,它的味与声,当然更少不了少时的玩伴。随着岁月逐增,作者一齐被带入疯狂的1966年。身处漩涡,亲历血雨腥风,一家人飘散各地。那时的生活无需多言,各人有各人的劫数,每家有每家的不幸。
    书中最后一篇《父亲》,父亲身患重病,自知来日不多,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舌头在口中用力翻卷,居然吐出几个清晰的字:‘我爱你。’我冲动地搂住他:‘爸爸,我也爱你。'”我的眼泪瞬间滑落。全书就此结束。
    意犹未尽。
  •   我一不留神连他写在序言里的话都背会了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一个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
  •   北京,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北岛的文字又把我带回难忘的胡同、城门楼、四合院,飘香的火烧、豆腐脑,北海上划船,胡同里跳皮筋,仿佛就是昨天的事。你们评分的星星太难操作了,我想打5分,它只能打1分,还修改不了。
  •   《城门开》(北岛 著)
    北岛想找回童年时代的北京,让时间倒流,他用文字重建了北京——那个早已经不存在的城市。我的快乐童年也是在北京度过的,同北岛一样,我也十分怀念儿时的北京,也试图寻找童年记忆中那些永恒的痕迹,... ... 感谢北岛的书,唤起了我许多童年美好的记忆,也让我又一次地享受了童年时代北京人的生活。
  •   从书面的颜色,到城门开几个像是涂改液涂成的书名,到书本正当中珍贵的赵振开先生儿时的照片,当然,还有一如既往好的北岛的文字,那些他的有关北京的记忆,叫人如何让不动心呢。
  •   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北岛的认识仅仅只停留在他是名气很大的诗人。

    我本人很爱看书也爱写,可偏偏对诗人不感冒,仅公只含停留在对诗句的欣赏。北岛的诗是从来都没看过的。没想到这次忍不住被《城门开》的书名吸引了,因为我特别爱《北京一夜》这首歌,里面就有,城门开。

    于是我忍不住想想诗人北岛笔下的城门开会出现什么,没想到真让我惊艳。

    那种京味看似简单,却有着悠远的意味,让人回味。有些短篇,比如《养兔子》我就拿来读给孩子听,让他也学习一下,语言不是那种优雅的美,而是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你忍不住要笑,要沉浸在那样的生活中去。

    好的散文。推荐。
  •   很喜欢北岛的《城门开》,感觉读到又一个《城南旧事》。因为作者写的背景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些,感觉更亲切,北京这城市正一步步向我们敞开,70、80年代的生活风貌又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虽然贫乏但又是那么的令人回望!
  •   北岛试图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北京,不过不是我原先理解中的北京,而准确的说是他的北京。书中记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描绘了那个动荡年代作者身边的北京、身边的人以及身边的生活。总体上我是喜欢的,虽然我不是北京人,更不是那个时代的北京人。
  •   最近看的 北岛的书比较多,《青灯》、《城门开》、《时间的玫瑰》、《蓝房子》,诗人写散文果然不同凡响!死对诗人是容易的,所以相较于顾城,海子,我更喜欢北岛,喜欢他坚强地活着!
  •   不知对于真正的异乡客而言,城的意义是不是正如北岛书中的北京一般随着空间的延伸和记忆的沉淀缓缓坍塌而去。
    18岁的时候,我疯狂的迷恋着这个和我父亲同一年代的背井之人,和那时陷入弑神狂热的中国摇滚乐一起,沉醉于口号的快感,在我尚不能分辨卑鄙和高尚的年纪就已将通行证和墓志铭高高的举上双肩。当每一个平凡的小板凳都渐渐归位之后,我已不能理解那些雕像反面的诗句在当年是否真的曾打动过我,又或者那倔强的我不相信之下是否真的没有自我的怀疑。这些年每次见到父亲,总觉得他老了很多,我想时光无情,耳顺之年的北岛是否也想起了眼泪?
    我们将所有的经验无限放大,阅读过天下和亘古之后,最终无非回到了襁褓中的小情绪,这小情绪,只属于个人,书中缓缓流走的北京,也只曾存在于北岛的漂泊之舟。
  •   读《城门开》之前对北岛知之甚少,印象中该是个悲观、略微愤世的诗人,没成想被其一篇篇忆往昔的散文所打动。北岛幼时为顽童,处于昔日政治漩涡的中央,在政治运动中对人生产生了众多感悟,但本书并未以此切入,而巧妙地借写北京城的变迁忆往事、故人。最令我落泪的是末篇《我的父亲》,赵父由解放前保险局职员至解放后民进组织部副部长,至浪潮时期的下放劳动,始终保有对生活的乐趣,从原先的电影、唱片、黑白电视到晚年的彩电、摄影乃至电脑。但是身处漩涡,难免担忧一家人的安全,故北岛成长中与父亲产生了很多冲突,读来让人感慨动荡年代对人性、家庭留下的伤痕。读到收卷北岛与病父离别的字句,不尽潸然泪下,飞机起飞告别了父亲,告别了北京城。
  •   买这本书之前一直考虑要不要买牛津大学版,收到后感觉大可不必。这个版本还是不错的。这是读北岛的第一本书。所以并没有诗人老去的感觉。他的确构筑了一个北岛的北京,也让人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在现在快餐文化充斥的今天,北岛适合静静读
  •   曾去北京,却没有书中那样深切的,北京的感觉。唯有在胡同里吃着油条,喝着豆浆的时候,才有了些许时历的厚重感。
    北岛的文字就和午后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柔和。前面的光与影,到最后的父亲,看得我满眼是泪。有些话,说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   北岛近些年的文字愈发内敛了,如果有一两句奇崛或沉重的话,就显得突出。这些话像不肯合作的异端分子,打乱了文字的气氛,使回忆甘中转苦,五味杂陈。于是,白炽灯泡下的女孩、结伴的远足、北京的颜色与气味、上学和游戏等等,读来便如古人所言“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北岛的“物外之趣”,就是书中越往后就越明显的时代特征。
  •   很多关于儿时的记忆都模糊了,读了北岛,那些画面又渐渐清晰起来。虽然不认识赵振开,但他就曾在我的身边。谢谢北岛。
  •   北岛 被盗 再重回北京 已然物是人非 故乡 童年 不一样的记忆里的不一样的北京
  •   北岛是我崇拜的诗人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
    看《城门开》,看北岛讲真话,忆童年,青春岁月
    该书值得珍藏
  •   北岛是我们这代人的偶像。许久没有读他的诗了。这次翻开《城门开》,记忆之城被瞬间打开,是的,是我的童年,是我的感触......或许人真的老了,老到可以回忆了.....
  •   北岛的言论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体制的尺度。他的城门其实只开了一半,就已让我们大开眼界了。何时能全部打开而不再遮遮掩掩呢?那将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大进步。
  •   北岛,“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城门开,打开是记忆的城门,才知道我们走的太远,
  •   从小就觉得老北京有很多的东西很特殊。但是就是没有用语言能形容的。看北岛的这本书仿佛让我回到了小时候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一下子变得伤感和怀旧起来。喜欢他的文字和讲故事的方式。很喜欢。
  •   读北岛是大学时代,但我本人是更喜欢读散文的,

    今次在国外看到当当网北岛先生的散文打折,就一口气买了几本。

    回国来捧读,不忍释卷。一道城门大开,那种质朴和回归的感觉非常亲切感人。

    不能算是极具灵性和优美的散文,但却如经久可口的家常菜,哪天不需要呢?

    真正的慰藉莫过于此。
  •   我觉得北岛先生的文字十分富有感染力,简单易懂,而且比喻十分贴切又新颖。
    文笔上来看,能够从细小事物重建一座城,是不错的构想。
    思想上来看,情感线、印象线来跑。
    喜欢,推荐!
  •   很喜欢北岛写的东西,这本书将60、70后带回了童年的记忆,很不错。
  •   离开后才发现北京是个让人多么怀念的都市...

    通过北岛先生的记忆缓缓而牢固地抓好不放我对此空间的美好时刻.

    或许因生活繁忙及北京的变化太快,我们是否该留念的都流逝...
  •   我们也需要打开心中的城门,感谢北岛
  •   北岛对自己北京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
  •   从未看过北岛的书,到货当天一口气读完。
    作者早年北京生活的回忆录,娓娓道来,让你触摸到一个久已远去的时代,留下点点滴滴的感动与无尽的沉思。
  •   北岛其实很想回北京。
  •   以前看过北岛的散文和诗歌,感觉不错。尤其这本书写的相当好,对老北京的刻画如此细微逼真。对过去的点点滴滴的描述让人感慨回味。
  •   北岛的新作,用诗性文字还原了一个记忆中的北京!很棒的书!
  •   很难把北岛对北京的记忆和今天很现代的北京联系起来,很勾起对那个时代的种种回忆,虽沉重但很真
  •   一本浪子的书;
    一颗流浪的心。。。。

    但北岛真的老了。。。

    非诗;
    非散文。。

    但就只开篇那一句“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就已经足够让人心伤不已。。

    “兰苑未空,行人已老,归来事事堪嗟!”
  •   如果只是不停的拆房子盖房子,能叫城市吗。北岛重建了记忆中的心灵之城,令人震感。
  •   第一次读北岛的著作,老北京的影像历历在目。
  •   北岛笔下的北京温润亲切接地气,让我爱不释手!
  •   看北岛写北京,读起来很亲切
  •   流亡海外的北岛,细细地回味老北京,值得一读!
  •   那个时候的老北京,那个时候的北岛,还有多少人能看见
  •   北京变了,北岛没变
  •   北岛先生的回忆之作,对北京,对逝去的年华。真切,感人
  •   喜欢北岛,从“一切”开始: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虽然和北岛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但那蝉鸣,那胡同,那小豆红果冰棍,记忆的拼图在书中一点点找寻。想起了爸爸哼着歌骑着28车带着我走街串巷;想起了写着写着作业突然停电,爸妈四处找蜡烛;想起了管爸妈要2毛钱去买小豆冰棍,走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舔着甜甜的冰棍;想起了暑假住在奶奶家的平房,想睡个午觉,可窗外的蝉鸣不止。
    如同那些年少的时光永远也找不回,那个安静、古老、悠然自得的北京城永远也找不回了。
  •   再一次寻回已有的记意。北岛是我在大学时期就非常熟悉的作家,他的朦胧诗我看过无数首,也朗诵过无数次,怀着这样的情感去看他的作品,又一次回到了年青时的情景,倍感亲切,又带有一点点的感伤,是温馨,是伤情,还是别的什么, 我也说不清楚,也许青春就是那样,令人猜测不透,那么我们现在是怎么过来的,我愿意看北岛的作品,也愿意重回过去......
  •   这本书是北岛阔别中文写作世界十几年来的回归之作,单凭这一点便足以吊起所有关心文学之人的胃口啦,文字简单,笔墨清闲,心境平静,语言幽默,情绪悠远,总之被盗的散文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值得品读!
  •   北岛是一座桥,是一叶小舟,是一涓溪泉。读他的书,像是在和楼下报亭的大叔谈天,他曾经的不羁外化成眼角细微的纹,深藏历史的谜底。
  •   诗人北岛,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所能回忆的、还怕遗忘的过去

    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也有想写下来的冲动,准备动笔///
  •   北岛的诗歌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面对身边的林林总总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他的诗歌。
    这次看到了他的小说,感觉象一篇长长的散文,在不经意间就读完了,有一股清澈的溪水也随之在心田中流过,有隽永的东西流在思想中。
    值得一读。
  •   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一直潜藏在心底 城门打开 我也看到了我的北京
    纵使她暂或变得面目全非 但她并没有将我遗忘 同时我也发现 对这座城市 我饱含深情
  •   翻开这本书,让我恍然回到了我们的童年时代。一切都是那么遥远,曾经被我们几乎忘记的岁月,被北岛平实的文字一下子拉到了眼前。
  •   总觉得北岛写书一大特色,开头时颇有情趣,一边看一边傻乐,结果他突然笔锋一转,读者便要一边傻乐一边哭了。每一篇小文章是小乐转小哀,整本书又是构成了一个大乐转大哀。刚看时觉得他完全是记流水帐,可一直看完了才发现他构思精巧感情深切。北岛写这个时也得五十好几了,可是却总有一种年轻而新鲜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诗人总是鲜活的吧,是本好书。
  •   散文家北岛和诗人北岛是一个人,却差别甚大。越是经历多,文字越是简单朴实。
  •   很喜欢北岛的文字,诗人的气质,哲人的目光。。。。
  •   看了北岛的诗,但是确实如大多人所说,北岛的散文比较好看,也如北岛在失败之书前文言中说的,有人已经提出了送书时不要送诗集了,就送散文集。
  •   散文也可以当做历史来读。我们的社会正在天翻地覆般地变化,城市变化最大。在变好,也在变坏。《城门开》写北京的过去,切一个面,选几个点,折射过去的摸样,可以作为现在的对照。过去有不足,需要改进;现在改变很大,不足之处依然很多。
  •   在看书之前,我并不认识北岛。只是觉得封皮不错打算买来消遣的。书中摞列了从“声音”“味道”“触觉”等一系列北京城的印象,和我同年相差无二,只不过倒退了十多年而已。上一辈的父母看过后觉得更有感触。书中对文革时期的混乱描写特别真实,值得一读
  •   看完第一篇《光与影》的时候还是有一点遗憾,甚至草率地对友人表达了一番对于作家创作体裁的看法,还记得我是那么“胸有成竹”地说的:一个作家写诗写得好,散文不一定就写得好,就北岛这第一篇看来是印证了这话。诗歌不能面面俱到,它得抽象一点跳跃一点,在行与行之间留下许多的空白给读者想象,好像人倒着在夜空中耍玩,从这颗星跳到那颗星,这都是可以的,美妙的。但是散文不能这样,它得讲究一个流畅自然,所谓最醇厚的......
  •   记录的皆是身边琐事,但是在北岛诙谐语言描述下仿佛身临其境~!
  •   喜欢北岛,喜欢这种京味的情结,50、6070年代的童年生活基本都是相同的,变化不象80、90后这般剧烈。虽然我和北岛相距10多岁,但同年的经历似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北岛的风格,你可曾喜欢
  •   北岛的确是有才华的作家,他的文章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虽然我在农村而他在首都长大。童年的山水、环境、风俗------很遗憾,现在的社会既无农业社会的纯朴,又无工业社会的秩序,整个一混乱浮躁,牺牲了多少孩子的前途。什么时候社会转型才会成功?!但愿不要让更多的家庭失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   一直很喜欢北岛的文字。能把人带到属于他的那个年代,看看在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种种的过往。
  •   那一批诗人里,我最喜欢北岛、舒婷
  •   特别喜欢北岛对帕斯捷尔納克的解读,可能是因为两人都是诗人,同时擅长于叙事和抒情。所以才会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对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才会忧心忡忡。
  •   喜欢北岛那种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 是很不错的怀旧的书 京味很浓~
  •   先前只晓得北岛是先锋诗人,读此书后方觉北岛的散文也颇具味道,值得一读。
  •   诗人是老了,老了有老了的世界
    我们也一样
    我们对诗人北岛或是散文家北岛或是什么北岛的理解
    正如诗人曾言
    我们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彼此真实的一个偶尔的交叉
    看完后,才明白,文学作品,其实是比一切政治书更要政治的
  •   散文之于北岛,如鹤之漫步。在任何时候,只需扇动翅膀,即可摆脱语言的重力。这是诗人的先天优势。

    此书不忍多看。全是沉痛。全是覆灭。全是遗忘之前的最后的悼念。北岛老矣。那一代人离时代远去,而我们也即将加入他们的阵营。

    恐龙在绝迹前,可能也是这种眼神。
  •   一直比较喜欢北岛的诗歌,看看这次的散文,觉得文风更加的圆润,隐隐有返璞归真之感。
  •   从诗歌到散文,北岛不会让你失望
  •   北岛的书一直很喜欢看,细腻中不乏阳刚之气,于无声处听惊雷,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北岛!
  •   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北岛还是位有历史有故事的作者,这本书读起来很过瘾,但是仍然觉得作者还是收敛了许多文笔的,如果语言能够自由发挥,会更犀利,希望多读这样的书,读的时候过瘾,读了以后能够让人反思深省
  •   几乎读了北岛的所有作品,非常喜欢。一家人都很喜欢北岛。
  •   还没仔细看,粗粗翻看了一下,北岛的文字应该是我喜欢的类型
  •   北岛的任何作品都值得一看!文字流畅、优美,而经历令人沉思!
  •   北岛的文字很真淳,缓缓流淌岁月的积淀,温润有趣。装帧也很美,值得拥有。
  •   喜欢北岛的文字
  •   刚到手,还没开始读,就是被压皱了点,表示很遗憾。之前就拜读了北岛的散文《午夜之门》《青灯》《蓝房子》,非常喜欢北岛的文字,继续买了这本,应该不会失望。
  •   很好的书,北岛的文字很有力量!

    包装很好,外面有塑封的,里面的纸张也很厚实。字体大小和间距正好,眼睛不累
  •   只有北岛可以让我看文字想哭
  •   北岛的文字,代入了历史的时代标签,让了解的人感觉更加悲凉~
  •   北岛的作品真的很有内涵
    整个文字功底很深厚
    书的包装很新,有韵味!
  •   喜欢北岛的文字和说话的方式,其中很多细节十分真实。
  •   买来送人的,很喜欢北岛的文字。
  •   就是写的北岛童年的生活。包装很好。
  •   这是北岛的北京城,有声有色。这是那场浩劫下的北京城,无论百姓还是精英阶层,无一幸免。北岛用他特有的黑色幽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北京城,看到了生活在皇城根百姓的生活,有声、有色。
  •   我是90后女孩 已经见不当50年前的北京 而城门开就在我面前几乎是完全复原了老北京的原貌 让我登时对老北京充满了向往!虽然已经无法回去了吧.
    现在 老北京的建筑也被拆的七七八八了 实在是十分遗憾 ....
    仅以这本书 来缅怀当时的老北京!
  •   (轉評)北岛的散文很有一种“就事论事”的意味,他的视角和叙述相对客观,且没有过多的议论及抒情。或许北岛眼中的世界正是这么纯粹:世界是事与物的集合,而感情、感受是不一定能立得住的。所以他更善于表达事物的本体,而表达本体的过程往往比抒情和议论更能戳中本质。
  •   北岛的书中,这一本让我看了又笑又哭。北岛真性情。
  •   喜欢北岛的这本书,领着我们共同回忆过去1
  •   北岛的书,道不尽的苍凉。
  •   北岛的几部书都很不错,有代表性
  •   很久不见北岛写的东西了,那时候还是朦胧诗啊
  •   北岛的忠实读者,他的书不容错过~
  •   北岛的书,一直这么给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