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杨绛  页数: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

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书籍目录

小引一 下放记别二 凿井记劳三 学圃记闲四 “小趋”记情五 冒险记幸六 误传记妄

章节摘录

  一 下放记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  我们到了预定的小吃店,叫了一个最现成的沙锅鸡块——不过是鸡皮鸡骨。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饭还是咽不下。  只有一个星期置备行装,可是默存要到末了两天才得放假。我倒借此赖了几天学,在家收拾东西。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没用的东西、不穿的衣服、自己宝贵的图书、笔记等等,全得带走,行李一大堆。当时我们的女儿阿圆、女婿得一,各在工厂劳动,不能叫回来帮忙。他们休息日回家,就帮着收拾行李,并且学别人的样,把箱子用粗绳子密密缠捆,防旅途摔破或压塌。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精,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我久不缝纫,胡乱把耐脏的绸子用缝衣机做了个毛毯的套子,准备经年不洗。我补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角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转眼到了十一号先遣队动身的日子。我和阿圆、得一送行。默存随身行李不多,我们找个旮旯儿歇着等待上车。候车室里,闹嚷嚷、乱哄哄人来人往;先遣队的领队人忙乱得只恨分身无术,而随身行李太多的,只恨少生了几双手。得一忙放下自己拿的东西,去帮助随身行李多得无法摆布的人。默存和我看他热。已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互相安慰说: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  得一据着、拎着别人的行李,我和阿圆帮默存拿着他的几件小包小袋,排队挤进月台。挤上火车,找到个车厢安顿了默存。我们三人就下车,痴痴站着等火车开动。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慢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何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是挤满了人。我们默默回家;阿圆和得一接着也各回工厂。他们同在一校而不同系,不在同一工厂劳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干校六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4条)

 
 

  •   本书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
    小引
    一 下放记别
    二 凿井记劳
    三 学圃记闲
    四 “小趋”记情
    五 冒险记幸
    六 误传记妄
  •   《干校六记》已阅读完毕,书中描述了“文革”期间,钱杨夫妇二人下放劳苦实记。“下放”的日子很艰辛,劳苦,但是书中并未见到杨绛对此时生活的种种抱怨、抱屈,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怨而不怒”的宗旨。她的话语很平淡,描述了他们辛苦劳作,凿井、狗儿“小趋”、冒险等,还有她对他们夫妇感情的细腻描写,确切的说是杨对钱的细腻心思。杨绛的文字雅洁,温润如一方美玉,在她描述文化大革命时是,她的不枝不蔓的冷静,远比声泪俱下的控诉更有扩张力,发人深省。此书值得一读。
  •   在图书馆看完了以后,回来立马**当订购。杨绛先生的书,太值得入手。那么困顿的境地里,先生似乎从不觉得苦,总是淡淡的、笑笑的。平时生活中遇见个什么事,心里不舒坦了,翻翻这本书,太阳又升起。附上钱钟书先生的序言:杨绛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虐,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不少不了有三类人。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作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   一直就很喜欢杨绛的文风,简洁、干净、明朗,一生坎坷,文字中却透着一种平静,的确是大家的风范!“干校六记”是很多评论力挺的,那一段历史我们是旁观者,无从感受,却也是如雷贯耳,能从那个时期从容淡定的走过已属不易,还能以平实细腻的文字记录给我们,该有多么了不得!
    这书一度网上缺货,等了好久,在等待中更体验感受了一下什么是“煎熬”,比起当年杨先生的煎熬当然是天上人间了!
    对杨先生的书,无以评论,要你自己看更有感悟,没经历过那段变形岁月的我们更该看看!
  •   杨先生写的干校六记是在被下放的阶段,想必杨先生和钱老都遭受了很多的苦吧,可在她写来却总能管觉得积极向上的感情在里面,想必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浮躁的一代真该多读一些像杨绛先生写的这些书。
  •   冲着杨绛老先生买的书,写的很朴实,但是很吸引人。真实再现了他们当年的干校生活。体现了杨老先生平淡自然的性格。很喜欢。薄薄的,很快就看完了。
  •   读杨绛《干校六记》,没有一个字的夸张修饰,平静平稳的叙述,再大的困难在这个瘦小的女子面前,都会水一样的轻轻流过。——做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还太远。
  •   一直喜欢杨绛作品,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能将小事写得有情有味。《干校六记》已看过几遍,还是喜欢。就这本书而言,买的时候没有注意页数,拿到手,大吃一惊,总共75页的窄窄薄薄的一本小册子,11块5,虽然纸质、印刷都不错,但还是觉得贵的离谱。
  •   《干校六记》以整个时代背景的惴栗荒谬烘托出人们如蜉蝣、蝼蚁的无助和渺小,但杨绛又以之记情,点滴可见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的鹣鲽情深,仿佛这悲剧里还能滋长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温情仿佛黑暗中的微光,让人不至于过度绝望。钱钟书在小引中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干校六记》同样是众多同时期文人作品之一,但却是那黑暗当中一抹白。文字只是人心的旁白,没有杨绛超出常人的心态,是不会这样一部发光的作品的。正如乌云也会有银边,黑夜也会有耀星。正如张爱玲所言,“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即使是在看不见的日子,也可以有卑微的幸福,但那一丝丝的幸福,却可以开出花来。杨绛的《干校六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困境的哲学书。再苦口的药,我们也可以当做美酒来品,这便是杨绛教给我们的道理,叫做低到尘埃的幸福。
  •   是因为喜欢钱钟书才去接触杨绛的作品的,个人以为杨绛的才气一般,但这本书所记的内容均是历史事实。想更近一步走近钱锺书的同学们可以读读!
    只有一点零我比较郁闷的是——这是一本小册子,书中收录了杨绛六篇散文,仅此定价就16块人民币
    当当打完折也得是一块多 所以嘛 相较于其他书 觉得这书是贵了点儿!(不针对当当哈,针对出版方三联书店 哈哈)
  •   在看。杨绛的文笔清新,对旧事的回忆记述自然一体。《干校六记》和《将饮茶》都是不错的短片述集。而且三联书店出的钱钟书和杨绛著作,因是很早的合作,所以质量很好。
  •   个人认为杨绛的干校六记是她最好的作品,用非常乐观风趣幽默又极具观察力的笔法写了她和钱钟书在文革的经历。
  •   “干校六记”凸显那个荒谬个时代里人们的无助和渺小。总共六篇文章,非常小的一个册子,但杨绛又以之记情,点滴可见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的鹣鲽情深,彷佛这悲剧里还能滋长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温情彷佛黑暗中的微光,让人不至於过度绝望。读杨绛散文如饮醇醪,还魂回甘,久而弥笃。
  •   虽然是一本小册子,只有两篇文章,但是杨绛先生却把最痛苦的时光写得不怎么艰难,可见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心态是多么积极。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她有任何抱怨,即使她的女婿自杀,她也只是略微带过,心怀何其的宽阔啊。即便是生活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她心中也时刻惦记着她的丈夫,不管是下着大学,还是在艰难的道路上,她总是能克服这些困难,从而能够与钱老见上一面,难怪钱老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   杨绛先生“六记”干校,可能是生命中比较暗淡的日子,但是不乏阳光与弥足珍贵的欢娱,淡泊豁达中流露出对人性的。。。。。。
  •   杨绛的《干校六记》,更真切地感受到“下乡”岁月的真迹。杨绛书中所记干校的离愁别绪与艰辛苦楚,并没有给我很深的印象,感触最深的倒是一对年近花甲的夫妻相濡以沫,惺惺相惜,情意深长的爱情。
  •   原来借过干校六记,读过之后又买的。干校六记很真实,记录了干校生活的六件小事,感情丰沛。杨绛先生的反讽艺术高峰之作吧。好看!
  •   所读的散文不多,最喜杨绛的《干校六记》,买来收藏。
  •   很喜欢杨绛,《干校六记》很值得收藏
  •   《干校六记》只一会儿就看完了。 从杨绛的口里说出的默存,觉得钱钟书触手可及。他生性洒脱,对待夫人体贴、细心,在工作上又热心且正直。其实我喜欢看她的书更多看到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情份。这真是美好。杨绛绝配钱钟书,对内她有小女人的心思。有小聪明但又识得大体。
  •   从《我们三》的凄凉,到《干校六记》的心酸,感觉一辈子真的是一瞬间,尤其是最爱的的人都离你而去时,活着变成了最漫长的煎熬。好在杨绛还那么有才华。
  •   《干校六记》讲述的是杨先生与钱老先生被下放劳动的六篇小故事,虽然记述的是劳动的坚辛和劳苦,但杨先生却描述的轻松,简单。杨先生的文字里透露出来的气质,也感染大众。
  •   杨绛的作品质朴感人,这本书描写干校时期的杂事,处处体味出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自强自立,勇敢、慎独、乐观、积极等品质,让人钦佩!书虽很薄,却很值一读。
  •   这书我读得跟完成任务似的,全没有杨绛先生面对灾难时的泰然自若。整本书似乎都在说一个话题:心态。但又没有这么简单。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段落便是杨先生与锺书一起散步,然后杨先生指着远处的一个茅草屋说:“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房子,我们就住下好么?”然后锺书说:“没有书。”我爱锺书,我也知道锺书爱书,但这样一个场景,在那样一个悲伤的处境之中,在食不果腹的时候,杨先生希望能够安定下来(后来直到80年代,二人才有了自己真正的房子),可锺书所想的,竟然只是“没有书。”这是杨先生性格的体现——那种温柔理性却也透露着感性的认知;这同时也是锺书的性格体现——沉着、孩子气以及视书如命(锺书和杨先生曾经在学部的办公室住过一段时间,二人都不觉得苦。杨先生是因为锺书在,锺书是因为有杨先生陪,同时,办公室外就是图书馆,看书方便——其时,锺书正在写《管锥编》)。
  •   杨先生的干校六记,语言诙谐。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文革那段岁月。她和钱老经历改造,仍保持乐观。书虽写的有趣真实,但细细想来,那却是一段苦难岁月!
  •   杨绛先生的这部小集子体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之下知识分子在“改造”自己过程中的生活常态,文章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抱怨之情,更多的是对生活中小惊喜的感念之情。还是钱钟书先生实在,在序言中就指出,这只是大时代下的小影子,只是文人的“记闲”,而趋于常态的政治生活在作者看来可能无足轻重,自然不在考虑之列。
  •   加上此前的《洗澡》、《我们仨》,这是我看的第三本杨先生文章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六篇小文,记叙的也都是在干校那段生活的一些杂事,貌似纯粹的回忆性记事文,却仍然能让人读出作者心头上的那一丝苦闷、无奈、反抗以及对那一段历史的批评与反思。比如,“解放以来,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我只怕自己反不如当初了。”“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这不明摆了说,这些政治运动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吗?!再如,“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虽然作者紧接着说是因为舍不得祖国,但我更愿意理解成是作者在后悔没走。杨先生的这种冷幽默与其夫钱钟书是一样的。
  •   上“干校”是文革的产物,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产物。很多人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写得大都张牙舞爪,杨绛回想起来,却给人以温馨,当然,他的女婿得一就死在“干校”岁月,读到这段回忆的时候,难免动恻隐之心,然想起那时人的死,与一头猪狗的死没什么两样,恻隐也就仅限于恻隐而已,谁能改变当时的现实呢。当时,杨绛先生刚刚虚六十。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老太太,六十岁的生活记录,等他七十岁写这段事的时候,往事却如在目前,不知老人的心情,为什么如此,平和、安稳,受着。 我买到这本书时,已经是三联第五次印它了,可见它的生命力。
  •   读《干校六记》,杨老先生的笔触让我和母亲都勾起了关于干校的回忆,那是沧桑的回忆。父母去干校的日子,我才十二岁,独自在家,盼着他们早些返程!
  •   看过杨先生写的《我们仨》,很感动,这次来看《干校六记》,了解一下我们不曾知道的过去的时光。
  •   杨老的文字原来看过《洗澡》不甚明白,这次又看了《干校六记》文字朴实,但把那段艰难的岁月写得真实轻松,实显大家的胸怀。有时间会再看一遍。
  •   喜欢杨绛,很单纯,结缘于钱钟书,但真是一个聪慧的女子。于那个年代还能笑看一切,真好。
  •   又一杨绛先生的作品,可以了解那个年代的事情。作为后辈很是值得学习当年的那份从容与淡然,可惜此书太少太薄。
  •   非常喜欢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文字,平平淡淡却戳中红心,太棒了
  •   杨绛的文风很合我口味,不浮躁,温暖人心。感动于她和钱老的深情。对杨绛夜探钱锺书一节以及写小趋的段落很感兴趣。
  •   这本书讲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被下放干校,生活中的点滴,字里行间中感觉到了无奈和讽刺,难怪有人评价:卑微是最好的隐身。此书对孩子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当会有所帮助吧。
  •   杨绛今年103岁,还耳聪目明能提笔写字,源于她内心恬淡,干校下放也能随遇而安。
  •   看杨绛先生写干校的事情,看了会心酸。是写得太有感觉了吧,向她致敬!
  •   明明是受苦受难的干校生活,杨绛先生却能从中挖掘出点滴乐趣,有深情,有欢笑,有反思,有难过。佩服先生百折不挠的精神!致敬!
  •   此书是杨绛先生在干校的经历写实,读后使人更加敬佩,值得一读。
  •   记叙了杨绛的干校生活,有苦也有甜
  •   仿《浮生六记》之体例而叙。很薄的一本书,这个价格大约卖的是杨绛先生的名气。
  •   历经磨难依旧豁达恬淡,这就是杨绛的人格魅力。语言平实流畅中透露着大智慧,给人以触动启迪,喜欢杨绛的作品,更崇拜先生。。。。
  •   深圳银捷的物流太慢了 但是还是要给5星 因为书的内容和物流无关。这是我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作品,薄薄的一本,内容有趣充实温馨语言平淡,丝毫感受不到半点被下放的不满和愤懑。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很乐观,甚至连女婿的死也都是轻描淡写。会继续读多点杨绛先生的书,真心不错!
  •   6篇散记,道尽干校生活的酸甜,不是牢骚,只是在非常时期的非常生活。没有对错,只有大时代下的众生百态。杨先生平实的记叙让读者如临其境,过后思索或是叹息,实为华文之经典。
  •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作品,拜读这本书,让我可以对杨绛先生有多一些的了解,《我们仨》也很好看
  •   比想象中薄很多,不过杨绛先生的作品,值得收藏!
  •   佩服作者的大气与淡定。艰涩的生活,乐观通达的态度,常人难以企及。终于明白,境界高下取决个人的人生态度。
    读杨绛先生的文字,细细腻腻,平普中现优雅,轻描淡写中起惊雷,沉郁,微笑……,读着读着,敬意铺天盖地汹涌。多说无益,推荐大家亲自感受大家风采。
  •   很薄,但是内容不错,杨绛的作品,像是在语调平静地诉说
  •   杨绛的作品一向不错,买给孩子看。
    还没拆开,看着不错。
  •   最近上杨绛的课文,读读她相关的作品有利于文本的解读。书虽小,还是好书!
  •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作品,内容虽然很朴实,不过给人印象很深刻,很喜欢,感觉买的很值得。
  •   很喜欢杨绛,也非常喜欢她的作品。
  •   杨绛这类作品必看无疑!除了喜欢还是喜欢。
  •   泡杯清茶品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书香伴着茶香别有一番滋味。
  •   杨绛老师的作品,这次买了几本,囤着慢慢读
  •   杨绛作品。小集子感觉不错。
  •   我是先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之后才有兴趣看看她的其他作品的。文笔还是那样的从容,淡定,娓娓道来。苦难的日子也写出了温情和从容。但是书拿到手后,才发现真的很薄很薄。。。。。
  •   很喜欢杨绛的作品,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我总有一种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感觉。很奇怪
  •   对杨绛先生的所有作品都很有感,不仅仅是尊敬她这个人,也确实喜欢她的文风,会慢慢收集的。
  •   一直都很喜欢杨绛的作品,这部很好
  •   短短六篇文章娓娓道来,真挚动人,带我们进入那个时代,钦佩杨先生的毅力和智慧,尤其喜欢《“小趋”记情》
  •   薄薄的一本。很喜欢杨绛的文章。她写的东西是那种让人看了,想见到作者的感觉。
  •   喜欢杨绛的文字,朴素、干净!一如作者其人。那么困难的年代,却从文字中看不到太多的伤感,更多的娓娓道来,体现了作者一家的乐观豁达!
  •   杨绛和钱钟书的遭遇,虽然比不少受批斗的知识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一种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费,杨绛谈到这段经历,并没有激情的呐喊。虽然说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每多言外之音。

    以后真的需要少抱怨一些,今天的生活很好,真的
  •   杨绛先生用最淡的文字糅入最真的情感,老人家的文字总能让人看了心里氤氲着温热的气息
  •   杨绛先生的书,薄薄的一本,写的真心好看!特别是“小趋记情”!值得一读再读!赞!
  •   薄薄的一本 竟然也标价十二。
    三联堕落了阿。
    书页值两块的话 内容值十块。
    记得其中一个片段 他们在干校养的狗每次看到钱先生来
    都高兴的要在地上打个滚儿。
    杨先生在书里说,钟书大概一辈子没享受过这种礼遇。
    看了以后很难受。
  •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点滴快乐,点滴幸福,都被记在心中,回忆里不免有苦、有涩,但是展现出来的却是甜。杨先生的作品、人生,在我们看来总是恬淡,可见其智慧
  •   喜欢杨绛的书,文字干练,语言生动。
  •   对于杨绛老师一直很敬佩,非常喜欢用平时的语言描写的其人其事,有一点苦中作乐的感觉
  •   很早就知道的一本书,直到现在才有机会捧读,薄薄一本确字字珠玑,杨绛先生的态度和胸怀可窥一般,读此书罢可始试写也
  •   小小薄薄的一本书。会看的。上了杨绛的老王。就想看她的书!喜欢这样的style~
  •   杨绛的书,这本书是最喜欢的,乐观的人格,是杨绛最让人喜欢的原因。
  •   还没有翻看 很薄的一本书 但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人生 注定著成一本本不平凡的典籍 值得细细品味
  •   因此这本书上不会有人做什么文章,钱钟书先生的文集也是一样,有杨绛先生来监督,总算还没有那么多人敢造次。否则真是不敢想象,这些下三滥会做出什么事情来。看《围城》的版本其实已露端倪,只不过还没有人敢那么明目张胆而已。现在看书的不多,附庸风雅的倒是不少。杨绛先生活得久,即是我等之福!
  •   小小的一本书,很可爱,喜欢杨绛
  •   这本书我去书城看了几次,货架都没有货,也没有库存,后来在网上买到,正版的,觉得很开心。一直喜欢杨绛的人和她的文字风格,买了她的几本书,这本经典之作怎能错过?
  •   最早是一位友人借给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很好的一本书,先生的文风很是喜欢。这次在当当上同时采购了两百多元的书,这一本是拿到手就一口气读完了,好书!那个非一般的年代,可惜了那么多的大师,或许增加了人生的阅历,但那是残酷的。激情不可少,但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认清事物的本质很重要。
  •   虽然书比想象中的要小很多,却觉得很小巧精致,冲着杨绛买的,喜欢她文章中平淡温馨的感觉,让人能从烦躁中平静下来,补充一句当当的送货速度真心觉得不错
  •   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如果你想了解那个时候所谓的向农民学习都在学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性是如何被扭曲,以及扭曲中,还是有骨子里头的浪漫、人性和冷静,杨绛先生的这本小册子,一定要看。就一个下午,一口气可以读完。
  •   杨绛先生的所有文字我都喜欢,平静真实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尽管很优雅,但会重重的击中人心。
  •   喜欢杨绛女士的文笔,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困苦能如此淡定的面对,佩服杨绛女士的人生态度。
  •   杨绛的,一如既往的喜欢。
  •   杨绛先生的书很不错 很喜欢朋友也很喜欢 还说要看看的
  •   杨绛的书,永远都很喜欢,浮躁时候的最佳读物
  •   书不错,就是很小很薄,估计浓缩的都是精华吧,是冲着杨绛女士买的!
  •   非常喜欢杨绛的书,好看
  •   写得很好,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杨绛是很有个人魅力,内心很强大的人!
  •   被杨绛大师的精神所熏陶,感悟人生的真谛!
  •   很感人,杨绛文笔不错,是少数我喜欢的当代作家
  •   杨绛先生的书,总是让人舒心
  •   一个让人无语的年代。杨绛先生信手拈来,看似平常,但其中的苦辣酸甜,恐怕只有过来人才真正明白。
  •   书不厚,适合随身携带阅读,杨绛的文字很喜欢
  •   杨绛先生的文章总是那么充满了生活味和人情味,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又是那么的深入人心,让人感动
  •   喜欢杨绛先生,做人有风骨,文笔深邃不晦涩,静静品读,聆听大师教诲,收益匪浅!
  •   对于杨绛先生的喜爱无以言表!
  •   一直都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书啊,很睿智,很真实~
  •   可以看到文革背景下杨绛豁达的胸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