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苏珊·B·韩利 页数:205 译者:张键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能够被译成中文,我深感荣幸,因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宗教和文化里,有太多的东西源自中国。我曾希望能寻求到日本物质文化的中国之根,并将中日两国的生活标准作一番比较。然而读者最终会发现,纵观全书,只有两处涉及到了中国:一是在讨论人口模式的章节里,我提到日本的家庭模式与欧洲更相似而不是中国,但并未详述;另在最后一章,我也提到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由于我不会中文,咨询了一些美国的中国学者,他们又多无法为我提供详细资料,对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也就只好流于粗浅了。我发现,日本的家族系统和中国迥然不同;在19世纪,日本的粮食亩产量要高于其他所有亚洲国家。但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何在,我只能臆测。 希望这《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能激发中国的研究者探索这些问题,也希望在这一领域已有所得的中国学者们能够有机会将研究成果介绍到全世界。 最后,向《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的中文译者张键君致以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苏珊.B.韩利 译者:张键苏珊·B.韩利,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张键,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硕士,专攻近世日本印刷与通俗文化。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序言第一章 德川时代日本人的身体健康水平第二章 住房和家装第三章 资源有效型文化第四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章 城市卫生与身体健康第六章 人口模式与幸福生活第七章 平稳过渡——从德川时代到明治时代第八章 从比较的视角看身体健康
章节摘录
插图: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大多起源于15和16世纪,部分来自室町幕府精英的物质文化,部分是由于战国时代的纷争以及大名和统一者们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造成的技术发明和物资的发展壮大。具讽刺意味的是,战争往往有助于造福人类的事物之产生——拿破仑军队为保存食物所发明的马口铁罐头盒就世所共知——而16世纪的日本也一样会发生这种情况。然而,室町时代精英和战国的大名斗争发展出来的物质文化,仅仅造福了一小撮人,直到德川时代,和平和经济的增长,才使这些文化普及到日本的广大民众中去。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德川时代经济发展的程度、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经济发展的总量如何,但研究日本物质文化的学者发现,日本人生活的变革是由于17世纪以来财富的增长。⑥由于日本和欧洲在19世纪中期的生活标准并不一样,更由于日本当时尚未工业化,我们往往低估了日本在德川时代的生活水平。平民的住宅被称为“民家”,它们见证了普通大众的财富水平和生活标准的提高这一重要历史趋势。建造民家的风格和技术都是15和16世纪发展起来的,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人们买得起建筑材料和工具,也雇得起专业木匠来修更大更优质的居所,这些风格和技术就得到了普及。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见解和信息……韩利向学者们提出了挑战——如何纠正英语世界中长期以来忽视工业化前后普通日本人日子过得究竟如何的研究的倾向。与此同时,对那些迷恋于发现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洗涤和缝补衣物、如何准备膳食、如何处理粪便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可以令人手不释卷。 ——美国《经济史评论》
编辑推荐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荣获199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John Whitney Hall Book Prize。John Whitney Hall是黄仁字先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之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奖项是英文的日本和韩国研究专著的最高荣誉,每年仅数种书籍获提名参选,只有一《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可以获奖。要找到日本现代化的根源,不应盯着明治时代,而应追溯至更早。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一个近乎完全与世隔绝达两个多世纪的国家,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且罕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为何、又如何使其居民过上了如此高水平的好日子?这个社会的资源利用之高效,使其人民生活简朴自律而健康,创造出了一种以朴素为美的文化。这些,对现代化建设其实是最功不可没的。消费者倾向于传统商品,说明国家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并未将宝贵的外汇用于消费品。这对日本来说是意义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使日本可以在人均收入低于西方国家的条件下开展工业化,而且能在落后英国一个世纪之久后迎头赶上。在德川时代,……人们并不将全家所有的艺术藏品都展示出来,而是依照时令或场合,将某一具代表性之物悬于龛内,并伴之以一两件其他东西,比如花瓶。关注的焦点就落在那件具代表性的东西上面。这家人以之为傲,于是将它展示给客人。家里的每样藏品可能都很华贵,但只有独赏其中的一件,而不是将别的东西也罗列出来争奇斗艳,才更能体现出奢侈的精髓。这种以清寂行奢侈的作风在很多传统艺术形式中都得到了体现,而德川时代的有钱人正是非常热衷于这些艺术形式。——摘自《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