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欢乐也同愁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在这本书里,她们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作者从亲眷的角度,忆述了大家族中的亲情相助,生死别离。也以晚辈的眼光描写了陈、唐夫妇与众多学者教授、授业弟子的交游往来。   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较以往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丰满,为研究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书籍目录

 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三、抗戰前家居生活四、抗戰期間五、抗戰勝利後六、母親附  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  俞大維 避寇拾零  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  唐簧後  記

章节摘录

插图:一、父亲早年的点滴旧事我们年少时候,听父亲有时谈起他早年及家中的一些往事,这些记忆在我们头脑裹已存留了好几十年,时间愈久愈让人感到它的亲切和珍贵,现谨将印象较深的部分写下,以表达对逝去长辈的思念和敬爱之情。岳麓山脚下,长沙炎热夏日初临。湘江东岸城北通泰街,有座唐朝刘蜕故居“蜕园”——以后成为周南女中校址——此时是晚清湘军名将周达武(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宅第。江西义宁(今修水)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恩科举人,租赁了周宅靠通泰街一侧的部分房屋,住着祖孙三代。长子三立(1853-1937,字伯严,自号散原)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进士,原配罗氏夫人1876年生长子衡恪后,1880年早逝。三立1882年续娶继室俞明诗夫人(1865-1923,字麟洲,浙江山阴人)。这天,明诗夫人正在“蜕园”宅内临产,虽然已是第二胎,产程却仍较长,婴儿久久未见落地,全家都很着急。忽然家人来报,熊鹤村老丈到访,他是当地一位知名文士,为宝箴、三立父子的年长诗友,与三立时有唱和。正当熊老丈精神抖擞健步踏入门庭时,婴儿呱呱坠地,当日是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曰(公元1890年7月3曰)。由于婴儿祖父右铭公已赴湖北,祖母黄太夫人按族谱排行,“恪”字辈虎年所生男婴,取名“寅恪”;并欲借熊鹤老福寿,以“鹤寿”为字,但男婴长大后未曾使用。又,家谱中所记载寅恪的号“彦恭”,也从未用过。

后记

回首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我们备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家,双亲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重现眼前,他们舒畅时我们轻松愉快,他们忧伤时我们心情沉重,正如父亲诗句所云“也同欢乐也同愁”。我们很想把这些感受写出,也想把过去的所见所闻录下。这种想法萌生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父母离去已经四十个春秋,我们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愿,女儿们也将随父母而去,就会成为永远的愧疚。我们决心拿起笔,不顾文墨拙劣,尽量记下尚未忘怀的往事,虽未必能将许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叙述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件,作为三姊妹对父亲母亲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写回忆的历程,让我们更加贴近父母的心灵。在我们童年、青年时期,对他们的心境、为人,认识不够、理解不足。韶光荏苒,如今已步入暮年的女儿们,重温逝去的日子,逐渐对父母有了新的认识、理解。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探寻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欢乐与愁苦。后悔当初何以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聆听更多教诲。这是我们终身的遗憾,今生今世再也无法补救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编辑推荐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父亲早年的点滴旧事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姐妹名字的由来抗战前的家居生活抗战期间抗战胜利母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也同欢乐也同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6条)

 
 

  •   真诚而淡定的回忆
    ——读《也同欢乐也同愁》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个人在创作时想象力贫乏得要命,回忆创作时想象力又充足得令人难以忍受。一下指出了通常回忆性作品的写作的软肋,而我刚刚读完的《也同欢乐也同愁》不在此列。在双亲陈寅恪、唐篔离去四十年后,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共同执笔撰写回忆录,讲述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到1949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种种亲历、亲闻、亲见的往事。
    姐妹三人在后记中表示:“这种想法萌生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我们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愿,女儿们也将随父母而去,就会成为永远的愧疚。我们决心拿起笔,不顾文墨拙劣,尽量记下尚未忘怀的往事,虽未必能将许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叙述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件,作为三姊妹对父亲母亲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这可算是陈氏家族第一次公开发表的长篇回忆作品。拿到书后,我废寝忘食了几个小时,一口气就读完了。
    近年来有关陈寅恪先生的传记旧史算是颇为不少了,有些不论从史料价值还是思想水平上皆属上乘。就笔者所见如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陆建东的《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等,都是质量较好的传记,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则是由陈寅恪先生的晚年门生所作的年谱,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了。此外,还有颇引起了一些争议的余英时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还无缘见读。
    这本书里有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陈寅恪,是女儿眼中的父亲。书中虽然详写了那些“欢乐”那些“愁”,但全书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同”字。在一个朝不保夕的乱世,一家五口人竟然能历经沧海,笑看劫灰,难道不是拜“同”字所赐么?多少家庭在乱世中分离,甚至在大乱譬如文革来临时出现内讧,而陈家只用一个“同”字就忍辱负重,直到今天,令人殊为感慨。读此书能见出陈寅恪夫妇的性格,读完后能发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格为什么会发生在陈寅恪身上;也能发现陈寅恪是如何承受着如此庞大的一个家族在近一个世纪的乱世中的一切。
    陈寅恪是一个朋友很多的人。一个人有很多朋友,一方面说明他很得别人的欣赏,另一方面则很能说明他的为人。陈寅恪的一生,从13岁第一次赴日本留学,到晚年目盲生活不便,除了家人悉心照料,处处都依仗着朋友,如许地山、赵元任、胡适等等。陈氏姐妹对这些父辈们的深挚纪念,足以令我们见到一个更为真切的陈寅恪。很多读书人惯于文人相轻、党同伐异;很多读书人惯于独来孤往、自命清高。但陈先生皆非如此,他的清高是与生俱来的,绝不妨碍他朋友遍天下。(向荣《世外文章归自媚 灯前啼笑已成尘》)
    这本书就这样写到1949年初即戛然而止!这是三姐妹的节制,那以后二十年父母惨淡屈辱的遭遇、病残凄凉的晚景又怎忍心下笔?这本书也较少对陈寅恪学识的评论,因为“我们都不擅文史”,其实,陈先生的学问世上又有几人能懂呢?这亦是三姐妹的诚实。整本书更多地是家庭生活、亲友交往、师朋情谊的回忆,平实质朴,隐忍节制,却又字字含泪痛彻心腑,勘称大家文笔,令人感怀难忘。
    陈家三姐妹虽然均非文史专业出身,但自小所受庭训和家风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强调亲历、亲闻、亲见,竭力做到真确无误,有一分把握说一分话。对自己的回忆反复印证;引用资料,多取当事人的诗文记载;每件事都尽量查考相关记述,在材料比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取孤证。在文字风格上,也字斟句酌,力求措辞适度,力求达到一种雅驯而朴素的文风。
    真诚而淡定。

    9月11日匆草
  •   这是一本女儿们(流求、小彭、美延)在耋耄之年怀念双亲的文字结集。忽忽十余万字,落落百幅旧影,一下子让我用肃静凝重之心,徐徐走进七十年前的尘封岁月,也走近了陈寅恪。
    还记得十年前,余负笈夷陵,闲来无事之时,常常把自己浸泡在图书馆,枯坐于书橱下,以书蠹而自居!一本黑色封面的书吸引了我,那拄着拐杖的瞽叟凝视着你,让人不敢去亵玩!这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我沉醉不已!突然觉得,在过去的中国,竟然有如此博学多闻,如此砥砺奋发,又如此饱经磨难的大知识分子!也头一次严重地感到,过去读到的太多的文本,有许许多多的掩饰甚至是欺骗!
    很可惜,我没学过历史学!更抱憾的是,先生的大作我一本也未领会到!在大学毕业以后,那一度“小天下”的心理被跌得粉碎!开始了漫漫的“众人皆醉我亦醉”的新旅程,而且找到了所谓成熟的感觉!
    现在,重闻先生之名,重温先生之事,怎不叫人感慨万千,至于流涕?
    三位老人,年逾古稀,终其一生,未尝以文辞或科研见称,所以只是钩沉往事,兼表怀念!因而全书文字朴实无华,几如深山清泉,聆之无声,嗅之无味,入口后却甘甜爽口、沁入肺腑!
    图片历尽沧桑,先生之踪迹之风姿之艰危,皆清晰可辨,遂于无声处,将百年往事从头说起!我们依稀看到义宁陈氏一门之兴衰聚散,同时也看到了动荡岁月中时运的艰难!
    但让人欣慰亦复敬重的是,在那不堪回首的岁月里,先生始终致力于钻研典籍,发扬国粹,默默承担起民族文化命脉的工作!真如鲁迅谈论过的,这样的人,便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未来中国的支柱!
    然而当时遗恨已千秋!抗战胜利前夕,先生突然目盲,西游英伦讲学未成。全国解放之际,先生毅然避走岭南,意欲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留一线生机,也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留一样榜,也是苦苦挣扎而不可得!迨至“文革”,已是地覆天翻,四维尽失,苟全夫复何滋味?
    1969年秋天,先生辞世!想当时,先生当已无言于此间人世!想那大地长天,也应为先生之死既哀复喜吧!
    往事已矣,逝者长辞!我只愿,当年遗恨,不再重现于后世!
  •   是因为读了此书,让我冲动之下再买下了《陈寅恪与傅斯年》的,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以及相关的其他名人的事迹,让我产生了想要了解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学者的冲动。此书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   看《手机》。陈道明饰演的费墨在王志文饰演的严守一老家,吟了两句诗“一时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此诗听着耳熟,可又想不起是谁的,查了一下,原来是陈寅恪的。



    刚刚读过陈寅恪三个女儿写的回忆录,书名也是取自陈公的诗句——《也同欢乐也同愁》。



    陈家,唐家,俞家,多少如雷贯耳的名字。虽然女儿们忆父只写到1948年,可知道陈的一生,知道陈公之父散原先生那个庐山松门别墅。一个大师的塑成,总有着种种的原因。除了自身,不可忽视他成长的环境。只是这样的大师也会在政治的环境下要么改变要么毁灭。突然有了想说又说不出的想法,还是不说了吧。陈公原诗如下:



    陈寅恪·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   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较以往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丰满,为研究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
  •   看了wanger1975的评论,觉得自己没必要写了——我想说的都有了,而且写得那么精彩。
    以下文字,权当为了赚经验值吧 :-)

    陈寅恪先生的女儿们以父亲做学问的态度,和儿女对父母的深情,对他们一家在49年之前的经历,一一进行叙述。
    刚开始看时,觉得似乎太过平淡,只是经历的记录和事实的堆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被它吸引着,心情也随着一家人的经历跌宕起伏。
    首先当然是真实。作者对一时一事的回忆都认真考证,关键地方更是多方进行佐证。确实有乃父之风。
    然后是从容。以作者一家人的背景、学识、成就和地位,以他们和当时的中国人民一起经历的苦难和抗争,本书实际上可以写得很“激情”。可是作者只是平实、从容地叙述着,没有任何华丽的渲染。读来犹如品尝一杯好茶,淡雅而回味甘醇。

    书中后记提到“大概先叙述到1949年”,希望能看到本书的“下册”。
  •   双休日,在家看完了国学大师陈寅恪三个女儿写的回忆集《也同欢乐也同愁》,感慨多多。学贯中西的陈寅恪,在抗战年代为了不为日伪服务,从北京南下,颠沛流离,搬了二十多次家,中年目盲,晚年骨折卧床,真是欢乐少,愁苦多,却仍不忘学术,一腔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今天的学术大师,谁人能超越?
    想起了以前曾经看过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以及现在卖的不错的《南渡北归》,都是写的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如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渐行渐远,他们的精神和风骨,依稀渺茫。如今的时代,越来越物质化,让人无言!
  •   很珍贵的书,来自子女回忆父母的经历。也同欢乐也同愁。
    言语质朴,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一点又与陈先生致力于史料研究暗合。
    在别人的回忆文章里陈先生是大学者、教授中的教授。在三个女儿的文章里陈先生又是普通的父亲形象。这让读者对先生的认识更加饱满和丰富。
  •   总有人说网上买书要防着书托,但是这本书是没有必要的。
    买了三本,一本送给了一位非常崇拜陈寅恪先生的老师,收到书就非常激动的给我电话。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六大导师签名的毕业证书,现在已经是不可能有人有此经历了,故人已去,大师已去,但是大师仍有最后几十年的经历甚至家人也未敢提及,实乃史学大悲。
    前段时间读《草原帝国》,读完此书,想起要是先生有蒙古史问世,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每次想起先生失落书稿之事,心中不免隐隐发痛,不光是作为一位爱书人,仍想要是那些书留下来是多宝贵的财富啊,现在流行直接影印手稿,要是有此财富,可真是我被读书人心灵之福,口袋之痛了。
    读书,思考,总有无尽乐趣,这本书更甚,不断地反思,收获很大,虽然内容情节在别的书中可能看到过。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陈家和俞家放在一起,这是以前的所有书中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家庭中的事情,切身体会终究更加令人感动。
  •   数百年来治国史第一人我以为乃寅恪大师莫属

    家传渊源,学贯中西,才气纵横,独立而有智慧,什么样的赞誉可能也不为过;惜天不假年,连视力也夺去,唯恐勘破历史。

    本书为三个女儿在古稀之年回忆大师前半生的生活,虽然无法从更深的层面和角度剖析,也提供了第一手的翔实记录,在晚清的风雨飘摇中成长起来,最盛年的时代几乎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一部家族史其实也是一部国家史

    天妒英才。。。。。。
  •   知道陈宝箴,知道陈寅恪,都和历史课有关,才知道他们的关系。原来听说贵族需要三代的培养,学者大家何尝不是?最近看了许多民国方面的书,发现以前在自己看来没有联系的人和事原来关系密切。割裂的历史断裂的人格。可怕。
  •   我捧起这本书,就难以放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三个子女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父母的点点滴滴,感人至深。字里行间,体会到家人之爱、民族之爱。在阅读中,我随着陈家的命运而几次流下眼泪。推荐给所有热爱这位大师的人们这本书,让你们更加了解这个大师的生活和家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不凡。
  •   自从读了陆键东写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后,有关先生的传记就成了我的收藏,这本书是先生的女儿的回忆更是读来亲切。
  •   如果想了解陈寅恪先生及其相关的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谈定坦然地回忆起陈寅恪一家在乱世中的生活。没有抱怨,只有真诚。
  •   读起来总是淡淡的伤感。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女儿。现代的父母真的应该好好读一读,虽然是一本讲述家庭的书,但是也让我们了解了历史,学习了教育。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   横排繁体版,很适合。孩子眼里的陈寅恪与唐筼,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大师。
  •   陈寅恪做人做学问都没得说,让人尊敬,是真正的大师,这本是他的女儿们对陈寅恪夫妻的回忆,值得一阅。
  •   文字很好,装帧也不错,三联的东西一向值得信赖。读后让人很沉重,一代大师学贯中西,惜在多艰时局中颠沛流离,国仇家难下踯躅而行,可叹世界之大竟容不下一方书桌。书中子女对父母的忆念之情跃然纸上,只可惜子欲养而亲不,令人不胜伤感。一代大儒,永祥安详。
  •   最近在看有关陈寅恪的书,这是他女儿的回忆录,应该有鲜为人知的资料披露,很期待读它。
  •   一个大学问家的生活细节。写得真实、平和,文字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绵绵亲情。
    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做人做事的传统美德。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大学问家、太需要
    这样的平和、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太需要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了。希望多一些的年轻人
    读读这样的书、做这样的人。社会风气将会有大的改观。
  •   陈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不同的人看到一个不同的陈寅恪,但相同的是陈先生都是一个一千年才有的史学家,他的才能学识无与伦比,但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对他的影响显而易见,我为他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取得的成就感到敬佩,本书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陈先生,感情真挚,让人感慨,希望喜欢陈先生的读者看看这本书。
  •   其实本想在书中看到多些陈寅恪与岭大、中大的故事,只怕是他女儿也不大了解,故有些嫌少啊。
  •   这本书我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关系也很认真地了解了。对本书很有帮助。很感动陈寅恪先生和夫人之间的感情。在当今社会中已很难寻到了。
  •   买这本书的人估计完全是出于对陈寅恪的崇拜,俺就是其中一位。书中有很多在网页上找不到的细节和图片,对于陈先生的FANS来说挺重要
  •   不愧为大儒陈寅恪之后,文字功底深厚。对乱世之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真切感人叙述,唏嘘感叹不已。
  •   昨晚刚读了前面2章,知道陈寅恪女儿名字的来历了。
  •   以前有人对我说,女人的智慧与男人不同,女性自有一种生活的智慧,我当时只觉不屑。还曾与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遇到一个如陈寅恪钱锺书一样的人,你愿意为他全心付出,忘我支持他吗?朋友说不,就算他有不世出的才华,与我何干?我当时想的是,如果真是遇到那个人,大概是什么都顾不上计较的吧。
  •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给本书五星,不是书写的有多好,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陈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关陈先生的书看过几本,陈先生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尊重的大师,读完兴起随手写了几句顺口溜
    颠沛流离度一生 欢乐也同愁也同
    苍天亦妒师才气 元史通史恨未成
    悲叹为诗欠砍头 自由思想世不容
    诗证钱柳姻缘稿 独立精神寄河东
  •   买了很多关于 陈寅恪与傅斯年的书,正好可以结合起来读,而且可以校对一些书的描述对不对。一代大师远去~~可惜~~好书
  •   感慨于陈寅恪夫妇的感情。这本书值得一看
  •   也同歡樂也同愁,愁多欢乐少
  •   一本写陈寅恪的上佳好书,值得爱书人收藏。
  •   个人认为是从侧面了解和熟悉陈寅恪先生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在儿女情长中更能体会大师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值得阅读。
  •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没有一位真正的传人,只对他如何对待中科院历史二所所长就职的问题津津乐道,实在是悲哀
  •   一直是作为胎教,读给宝宝听的。刚看到日寇侵略 祖父去世,感受到这个大家庭浓浓的亲情 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   陈寅恪的一生让人敬仰。
  •   馬蹄碎幽夢
    懸棺棄故城
    病車多顛沛
    低簷任風雨
    離亂多失意
    落魄煮經綸
    書本劫窮物
    寄生仰高兄
    分道誰揚鑣
    同窗我激揚
    千載負薪火
    無處秉燭臺

    說明:陳師一生離不開九妹(俞大維一家)始終護佑、許地山雪中送炭、弱妻拼命撐持,才不致身殘命斷,終至苟延,老年更得高官垂憐,晚生厚愛,善其終也。
  •   当当网购书程序简捷,送书速度快,物流服务态度好,超赞!书刚刚拿到,包装很好。因为是自己心仪的书,闻着墨香,已幸福得快醉了。生活有好书相伴,夫复何求?
  •   最同情也是很崇拜陈寅恪
  •   情真意切,非常好。陈寅恪先生的精神是一盏明灯,照耀千秋万世!
  •   大师之女手笔,繁体字,女儿眼中的父亲。
  •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最早发现这本书出版的人,我原来就看过陈氏之女要写其父母回忆录的报道,所以特别留意其出版信息,我是在此书正式出版的次日就看到了出版讯息,马上确定买,但总是在各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看不到销售讯息。直到今天,我感觉书店和网上书店的进货速度应该不至于这么慢吧,于是我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注意搜索,无意之中发现:原来之所以搜不到,主要是因为我是按简体字搜索的。而书名是繁体字,要按繁体字搜索才行。看来,买此书不易啊!但终于买到了,还是有点兴奋的。期待阅读中。
  •   让我从其后人的文述中,重另一个角度认识陈先生及其家族,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珍藏。
  •   父母之情,永生难忘
  •   写作质量不错,不是简单的回忆文章,不愧是名家之后!
  •   虽然背景是动乱年代,但是仍然有一种淡定温馨的感觉,字字都是回忆
  •   居然下单第三天,书就收到了,比想象中的快好多啊,书也很喜欢,是繁体字的,有中淡淡的怀旧的感觉,对那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好奇。很好的
  •   这是一本回忆录,却更像是一本史料。一个人的生平,一个家族的命运。内容丰富感人。
  •   读完之后白秆交集.这本书,比之<沈从文家事>、以及其他《我的xx>之类的书要好多了。
  •   书已经读了一些了,可以推荐
  •   据说书非常精美,送人的,我自己没有见到
  •   同欢同乐同苦同优,诺大一个国家,容不下一个思想家
  •   内容真挚、感人
  •   了解大学者的生活一面,挺好的 。
  •   广州是你们不离大陆的归宿
    婚姻是你们终生相依的归宿
    庐山是你们妒煞旁人葬在这里也不错的归宿
    治世人不识之学问,是你们与寂寞交谈的归宿
  •   总经理让帮买的书。。。有机会也拜读一下。。。毕竟领导特意让买的,必定有它的可读性。。。
  •   很喜欢 一直想买 书很好也很漂亮 里面是繁体汉字 书外壳有点脏 有点遗憾 瑕不掩瑜
  •   书的质量很好,写的也很朴实。非常不错呀。
  •   这次买书较多,回头慢慢看。
  •   很喜欢的书,值得推荐!
  •   印刷质量高。同学推荐的,还未看完,但是很喜欢繁体字书带来的安静的感觉。
  •   正版书,字迹清晰,纸质GOOD
  •   读史读人。。。。。。。
  •   以儿女的视角去叙述陈先生的事迹,很有意义
  •   史料翔实,叙述平实,感人。
  •   叙述家事也是国事。
  •   我确信文化基因是深入人的血液的,名门之后,是文化的延续。
  •   感受大师的风范
  •   欢喜忧愁一起串起了五味的人生
  •   对那个年代评论,似乎还有很多争议,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
  •   很欣赏陈先生的学识和气度,有幸能从家人的角度了解先生生平
  •   现当代鼎鼎大名的人物,敬仰
  •   尽管是繁体字,但只要静下心来,发现这是一本耐看的一本书,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大师所走过的路。
  •   朋友推荐还未读
  •   好,不错,值得一读!
  •   台湾的儒家文化比大陆要保留的好。从繁体字就能看出来。
  •   强烈推荐这本书。有魅力有知识。
  •   一代大儒的坎坷一生。
  •   多好的一家人毁在了没有撤离
  •   同风雨才能同彩虹。
  •   有些繁体字,但不影响阅读。主要讲了解放以前的事,解放后的事没提几句。文字平淡,但别有韵味。感慨大师的年代!
  •   民间记忆比官史往往更为翔实、客观。
  •   大师之后,没啥可说的
  •   书籍本身的装订、印刷都很不错
  •   还没有看,但很不错。
  •   甚是精美,繁體橫排,給媽媽買的,很好
  •   好书,一气看完
  •   质量不错,缅怀大师,无需多言
  •   了解大师的好书
  •   追寻大师足迹。
  •   近观者清
  •   心怀陈师久
  •   大师陈寅怡,支持!
  •   喜欢看传记
  •   视角不同,收获自然不一样
  •   近距离了解陈大师的又一本好书
  •   很温馨!感人!
  •   繁体字 看起来很有感觉
  •   好书 走近大师
  •   好书,也同欢喜也同忧,很多好书都可以在当当上买到,阅读是件快乐的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