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在这本书里,她们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作者从亲眷的角度,忆述了大家族中的亲情相助,生死别离。也以晚辈的眼光描写了陈、唐夫妇与众多学者教授、授业弟子的交游往来。 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较以往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丰满,为研究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书籍目录
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三、抗戰前家居生活四、抗戰期間五、抗戰勝利後六、母親附 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 俞大維 避寇拾零 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 唐簧後 記
章节摘录
插图:一、父亲早年的点滴旧事我们年少时候,听父亲有时谈起他早年及家中的一些往事,这些记忆在我们头脑裹已存留了好几十年,时间愈久愈让人感到它的亲切和珍贵,现谨将印象较深的部分写下,以表达对逝去长辈的思念和敬爱之情。岳麓山脚下,长沙炎热夏日初临。湘江东岸城北通泰街,有座唐朝刘蜕故居“蜕园”——以后成为周南女中校址——此时是晚清湘军名将周达武(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宅第。江西义宁(今修水)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恩科举人,租赁了周宅靠通泰街一侧的部分房屋,住着祖孙三代。长子三立(1853-1937,字伯严,自号散原)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进士,原配罗氏夫人1876年生长子衡恪后,1880年早逝。三立1882年续娶继室俞明诗夫人(1865-1923,字麟洲,浙江山阴人)。这天,明诗夫人正在“蜕园”宅内临产,虽然已是第二胎,产程却仍较长,婴儿久久未见落地,全家都很着急。忽然家人来报,熊鹤村老丈到访,他是当地一位知名文士,为宝箴、三立父子的年长诗友,与三立时有唱和。正当熊老丈精神抖擞健步踏入门庭时,婴儿呱呱坠地,当日是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曰(公元1890年7月3曰)。由于婴儿祖父右铭公已赴湖北,祖母黄太夫人按族谱排行,“恪”字辈虎年所生男婴,取名“寅恪”;并欲借熊鹤老福寿,以“鹤寿”为字,但男婴长大后未曾使用。又,家谱中所记载寅恪的号“彦恭”,也从未用过。
后记
回首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我们备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家,双亲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重现眼前,他们舒畅时我们轻松愉快,他们忧伤时我们心情沉重,正如父亲诗句所云“也同欢乐也同愁”。我们很想把这些感受写出,也想把过去的所见所闻录下。这种想法萌生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父母离去已经四十个春秋,我们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愿,女儿们也将随父母而去,就会成为永远的愧疚。我们决心拿起笔,不顾文墨拙劣,尽量记下尚未忘怀的往事,虽未必能将许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叙述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件,作为三姊妹对父亲母亲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写回忆的历程,让我们更加贴近父母的心灵。在我们童年、青年时期,对他们的心境、为人,认识不够、理解不足。韶光荏苒,如今已步入暮年的女儿们,重温逝去的日子,逐渐对父母有了新的认识、理解。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探寻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欢乐与愁苦。后悔当初何以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聆听更多教诲。这是我们终身的遗憾,今生今世再也无法补救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编辑推荐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父亲早年的点滴旧事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姐妹名字的由来抗战前的家居生活抗战期间抗战胜利母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