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作者:傅汉思 页数:475 译者:王蓓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在不同的主题和文体标题下分门别类地为106首中国诗歌提供了新的英译与解释,并且分析了中国诗歌结构中的某些常见现象。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诗歌的通论,寻求此方面著作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已面世的几本优秀书籍,如刘若愚(Liu,James Jo-yn)的《中国诗艺》(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葛瑞汉(A.C.Graham)的《晚唐诗选》(Poems pfthe Late T’ang)以及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中国抒情诗风》(Chinese Lyridsm)。我的这本书的意向读者是那些对中国诗歌感兴趣的人。它面向从未学过汉语的人,处于学习过程中的人,以及正在为这项学习是否值得付诸努力而犹豫不决的人。但是那些已然掌握了汉语的读者,包括中国诗歌方面的专家,(我希望)也会通过阅读找到本书更多的意义。 笔者阐释诗作时采取的是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观点,并在适当程度上关照到中国文学传统以及中国人研究诗歌的传统方法。 被选为阐释对象的106首诗作的时间跨度从大约公元前十世纪延伸至公元十四世纪,不过诗作的选择并不是为了将其作为该时间段内具有代表性的横截面,其实,这种选择更多地是出于个人偏好,而其形成出于我试图使之经过翻译仍然明晰易懂和赏心悦目之目的。
内容概要
美国汉学家对中国诗歌的全面而详尽的分析介绍。在不同的主题和文体标题下,分门别类地为106首中国诗歌提供了新的英译和解释,并分析了中国诗歌结构中的某些常见现象。作者选取了106首诗歌,跨度从大约从公元前10世纪延伸到14世纪。在阐释这些诗歌的时候,作者采取了西方文学批评的观点,并适当地关照中国文学传统以及中国人研究诗歌的传统,如《诗经》中“野有死麕”一诗,他对郑玄的注解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以欧洲文学作品予以说明,为我们认识中国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学习英文翻译提供了范文。
作者简介
傅汉思,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2003年辞世,享年86岁。他曾在耶鲁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任教长达26年。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人与自然 第二章 拟人化 第三章 处于和他人关系之中的人 第四章 回忆与反思 第五章 爱情诗 第六章 孤独的女子 第七章 叙事歌谣 第八章 离别 第九章 对历史的思考 第十章 往昔:传说与讽刺 第十一章 平行与对偶 第十二章 特殊的平行现象 第十三章 一篇早期的赋:《七发》 附录1:诗歌形式 附录2:历史与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 参考文献术语索引
章节摘录
在起始的六行诗中,个人的方面并未出现。叙述者爬上山坡,客观地观察着作为汉朝皇帝的东都的洛阳的废墟。(评论者们将废墟的形成归咎于军阀董卓在公元190年对洛阳的洗劫,这种分析比较合理。)废墟在中西方都是鲜明突出的诗学意象,其原因正是在于它将过去与现在相连:它们是往昔辉煌的具体可见的遗存,历经岁月和人类的蹂躏摧残而惨遭破坏(或许在某些人眼里破坏也具有美感)。 在诗歌的第二部分(第7行直至结尾),个人因素的参与取代了客观的超脱。降临在城市身上的命运此时也被视作叙述者私人的不幸。现在与过去的差别是惊人的:曾经熟悉的一切现在都变得如此陌生。旧物要么不复存在,要么变化过大以至于无法辨认。通过第7和第8行的巧妙处理,“旧一新”对比观念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衰老一年轻”和“熟悉一陌生”这样相关的反义概念。在整个第二部分,包括结尾一联的高潮在内,对从往昔到今日之变化的客观和主观审视始终交织在一起,正如国家的悲剧与个人的伤悲已经融为一体。 诗作的两个部分紧密结合(例如第3行与第13行的结构就平行对应),但除了上文已讨论过的第二部分加入了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之外,二者在其他好几个方面也相互区别。第一部分强调的是高度而第二部分着重于平面。第一部分在首行中就使用了一个表示向上动作的动词“登”,第6行也有一个这样的动词(“上”),另外此部分中还出现了许多表示高度的名词。(但并没有表示高度的形容词。)第二部分中的平面延伸至方圆千里,其中唯一垂直向上的现象是作为人类居住标志的烟,而这里烟的缺失就显得尤为突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在不同的主题和文体标题下分门类地为106首中国诗歌提供了新的英译与解释,并且分析了中国诗歌结构中的某些常见现象。 我的这本书的意向读者是那些对中国诗歌感兴趣的人。它面向从未学过汉语的人,处于学习过程的人,以及正在为这项学习是否值得付诸努力而犹豫不决的人。但是那些已然掌握了汉语的读者,包括中国诗歌方面的专家,(我希望)也会通过阅读找到本书更多的意义。 ——傅汉思 傅汉思教授无疑是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 他的《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我在耶鲁大学教的很多课上都使用了这本书。 ——孙康宜 小妹妹张充和是在北京大学跟外国老师傅汉思相爱。傅汉思是德裔美国人。沈从文家也在北京,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星期六就到姐姐家里去,她的老师也到沈从文家里。傅汉思研究中国汉代的赋,把汉赋翻译成英文,翻得好极了。他是研究古代希腊文的,在北京大学教希腊文。张充和与傅汉思二人后来发生恋爱,他们结婚很简单,结了婚很快到美国去了。 ——《周有光百岁口述》 听说她(张充和)的德国夫婿傅汉思也是十分用功的学者。老太太在耶鲁教授书法和昆曲,傅汉思这位汉学家是耶鲁东方语言所所长。张伟华写过一篇《曲终韵自存》说,傅汉思精通多种语言,教古希腊罗马文,一口汉语极流利,在家里跟张充和全说国语。 ——董桥 《香港苹果日报》2009年5月10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