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屠岸 口述,何启治,李晋西 编撰  页数:3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他信奉陶渊明,追踪布朗宁,朝顶诗神缪斯,一生无怨无悔。他就是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出版家——屠岸。《生正逢时》是他耄耋之年对过往岁月的潜心回顾:犹记在干校时为了与儿女短暂的团聚,他与妻子徒步几十里赶往车站的身影;难忘批斗时,吴晓邦那一声“我爱她”的深沉低吼,田汉扑通一跪时依然挺立的胸脯。小组会中,艾青发出了“写作品比较麻烦,打棍子比较容易上去”的愤懑之语,让人感同身受;第四次文代会上,丁玲吐出了“给我们稍微地,留一条路”的卑微恳求,令人无限唏嘘。在对文坛往事、故友旧交的平静叙述中充满了宽容与豁达,回首自身遭际却在在是反思与自省。确实说过错话,也曾违心做事,屠岸坦承曾经的软弱与恐惧、彷徨和懊悔,以真诚与历史和解。

作者简介

屠岸,1923年生,江苏常州人。诗人、翻译家、出版家、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常务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当代诗坛》汉英双语诗学季刊主编。著有《萱荫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等。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历史剧《约翰王》、《济慈诗选》等,其中《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1923年11月——1930年8月)  童年在我记忆里一直是很美好的  祖父、祖母及姑母  心血写成《蒙兀儿史记》的大舅公屠寄和外祖父一家  主张科技救国的父亲  我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第二章  小学、初中、高中(1930年9月——1942年8月)  余宗英老师——不可代替的人生领航人  十三岁演《雷雨》中的周冲  逃难:火车离开常州时,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要与故乡  永别了  继续在上海中学上课  高中:作文比赛得第二  喜欢话剧、电影  爱上写日记  我虽然不再唱歌,却变为音乐的迷恋者  绘画,成了我一辈子的爱好和习惯第三章  大学(1942年9月——1946年5月)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野火诗歌会及《野火》  我给唐庆诒老师伴读,他教我古诗文  麦杆:宣称“画有价,情无价”的画家  董申生:刻骨铭心的初恋第四章  青年党员(1945年8月——1949年5月)  地下党外围组织活动  解放区之行后入党第五章  译笔初试  背英诗,“淘”原版英语书  最早翻译的诗是斯蒂文森的《安魂诗》  唐驶:鼓励后进不遗余力的文学编辑家第六章  与戏剧结缘(1949年5月——1972年12月)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黄源是为了保护冯雪峰  总理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我们  创办《戏剧报》  我的党小组长职务被免了  反右,我觉得是田汉和伊兵保护我过了关  下放劳动和焦虑症  从《戏剧报》到戏剧研究室第七章  难以忘怀的同事  张颖:“文革”时和我同蹲一个牛棚  伊兵:在迫害中活活憋死  葛一虹: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给别人贴过一张大字报  唐浞:“廿载沉冤唯一笑,平生豪富是诗才”  张真:“毫锋横扫长安雾,彩笔敢为天下先”第八章  荒唐岁月  死亡对于我来说,是亲切的,甜蜜的  干校点滴  张志新式的女英雄马正秀第九章  几位领军文艺家  田汉——“壮绝神州戏剧兵”  张光年调我到剧协,考验我的能力  “腾空的天马”吴晓邦和他的爱妻盛婕  黄源:对我和妙英关怀备至  曹禺:慨叹写戏难的大戏剧家第十章  初到人文社(1973年1月——1979年12月)  有人说,屠岸放爆了一颗炸弹  打倒“四人帮”后中国文联和作协的两个会第十一章  第四次文代会  周扬:我这个人,做文艺工作时间长,欠的债也多  “写作品比较麻烦,打棍子比较容易上去”  丁玲:“给我们稍微地,留一条路”  酝酿选举作协的理事  周扬:“四人帮”把我们的队伍打烂了,许多人死了,我们必须团结  “我们都是幸存者,能活下来见到面就是幸福”第十二章  受命挑重担(1980年1月——1987年11月)  我可以跳单人舞,但如果是满台灯光,我就晕了  我的焦虑症及自我疗救的方法第十三章  文坛的前辈和朋友  夏衍到晚年记忆力始终没有衰退  晚年的周扬爱流泪  阳翰笙很和蔼,能体贴人  胡风:“披荆斩棘寻芳草,沥血呕心铸恨诗”  巴金思想的精髓:“讲真话”,“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楚图南和我关于介绍惠特曼的一次论战  我称冰心“同志”时,她没有吃惊,虽然那时都是“黑帮”  丁玲:“两部作品没有写成,我就是欠了债”  李季私下对我说,“三结合”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不会有生命力  冯牧谈“文革”和清查“三种人”  彭柏山:坚持真理,昂首不屈  王元化:“谁的命也不要遵,要独立思考”  孙家绣:命运跟她开了一个悲惨的玩笑第十四章  人文社谈笑有鸿儒  严文井:参透宇宙人生的大悟者  聂绀弩:“炼狱天堂唯一笑,人间不觉泪痕多”  楼适夷:“生无所息,老有可为”  萧乾、文洁若与我:大城市两端的一线联系  绿原:诗人和翻译家,苦难和成就都远超过我  韦君宜半身不遂写出传世之作,成为大勇者  牛汉:不屈的脊梁,质朴的诗风第十五章  结缘莎翁和济慈  我译诗,最初由于爱好,后来带有使命感  创作凭灵感,译诗凭悟性  翻译不是“订婚”,鲁迅说“非有复译不可”第十六章  翻译界往来无白丁  卞之琳:不愧为中国大诗人和翻译家  杨德豫:在现当代英诗汉译的翻译家中,他首屈一指  方平和我:不打不成交的两条“好汉”  黄呆炘:眼睛有视力障碍,但翻译工作没有停止  吴钧陶:在苦难中熬过来的诗人兼翻译家  王佐良:英国诗歌研究家、翻译家  袁可嘉: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家和翻译家  穆旦:感叹诗很难写的诗人、翻译家第十七章  我的家庭及亲友  我和妙英:春蚕到死丝难尽,蜡炬成灰泪不干  心智有千万只眼睛,心灵只有一只  愿你是个新生的婴儿  睿是聪明,绚是美丽  “晨笛”家庭诗会及常州吟诵  手足情深:“永忆当年昆季好,芝兰玉树满芳庭”  想起妹妹,我就忍不住流泪  学富五车的百岁老人周有光和他的夫人张允和  陈占祥:“梁陈方案垂千古,娘舅片言抵万金”第十八章  我的诗歌创作  “诗呆子”的痴迷状态  第二个创作高潮第十九章  诗界师友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艾青:“我的信念,像光一样坚强”  臧克家:“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  邵燕祥:时代的良心、正直知识分子的代表、思想者  吴越:革命者·囚徒·诗人  灰娃与张仃:“少陵笔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郑敏:从她的诗中读到格律,从她的格律中读到自由尾声  继续向前,绝不回头,绝不气馁后记(一)  屠岸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后记(二)  温暖之旅附录一  我的父亲  父亲——个内心丰富的人  爸爸的爱与诗附录二  年谱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童年(1923年11月——1930年8月)  童年在我记忆里一直是很美好的  1923年阴历的十月十五,阳历的11月22日,我出生在江苏常州官保巷外公家。后来回到父亲家,常州庙西巷三十六号。我的大名被定为“蒋鑅”。这个“鑅”字,胡盲切,音横,意思是钟声,只有《康熙字典》上有这个字。我的小名叫“阿钟”。这个“鑅”字既代表钟声,我本该喜欢。但上小学后知道上海青红帮流氓头子名叫黄金荣,而“鑅”正是“金”和“荣”二字合成的,所以非常讨厌它,根本不用它。“璧厚”是我的字,后来就用作我的学名。这个“璧”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璧”,父亲为我起这个名,是希望我成为一块美玉。这个字后来常常被人错写或错印成“壁”,至今我也不去改正,做一面厚重坚固的墙,保家卫国,也不错。“屠岸”是1946年我发表作品时用的笔名,结果成为伴随我大半辈子的正式名字。  出生后,我一直在常州生活。我三岁时姑母老说我像洋娃娃。1928年父亲从吉林四平回到常州,准备接母亲和我或哥哥去四平,最后宣布带我去。我很高兴。我父亲当时在东北四洮铁路上工作。为什么母亲要去四平昵,因为母亲被一个亲戚怀疑窝藏共产党。  我们先坐火车到上海。去上海时,第一次听到火车的鸣笛,那尖声给幼小的我留下极深的记忆。从上海坐轮船到青岛,从青岛乘轮船到大连,又坐火车到四平。那时我大概是六岁,已经有一些记忆。在四平,我人还小,够不着书桌,父亲专门请木匠给我做了一张高凳子,让我坐在上面伏案练毛笔字。我开始是描红,再练颜字体。  我父亲给我买过一种能鸣叫的虫,两只虫都是青色的。大概是蝈蝈儿。有一天,我发现一只趴在另一只身上,上面那只把下面那只吃了一半,我很害怕。我父亲说这是自然界现象。我说扔掉,扔掉,我对残酷的东西从小不接受。  我父亲的同事抽烟,’我父亲有时带回来一些洋片给我收集。洋片就是香烟盒子里的画片。画片里有“三国”人物,“水浒”人物。我想收齐,但家里没有人抽烟,我始终没有收齐。其实香烟公司就没有印齐过,是为了要你去买,当然不可能让人收齐。有一张画片是画古代妃子被残酷地挖去眼睛的,还在滴血。我说不要!不要!我父亲说,好,把它撕掉。  我和母亲到四平住了不到一年。早春去,冬天回来。回来后在上海待了一年。这年我七岁。那时姨父是上海航政局局长,有公用的小汽车。我很喜欢小汽车,觉得汽油好闻。我还跟姨妈到共舞台看京戏,连台本戏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我们在前几排,一边看戏,一边看到热毛巾在头上扔来扔去。那时看戏,茶房把热水里绞出来的毛巾扔给远处的另外一个茶房,那个茶房就递给需要的看客,用来擦脸擦手。我拿到的毛巾很热,发烫,印象很深。戏台上有布景,演《西游记》之类,还会换布景,有水、波浪、山峦出现。  我住在上海有点水土不服,腿上长了水泡。母亲听说爱多亚路上有外科,医生汪葆珍是良医,带着我去找,找来找去找不到。母亲说再找找,最后我看到了“汪葆珍大医师诊所”那几个字,我居然认识。妈妈说,阿钟你的眼睛真尖。医生给我外用药,没几天就好了。  马路上的汽车很多,母亲说马路如虎口,让我两边看,等到车少的时候穿过马路。我感觉到上海跟常州不一样,常州很安静。  童年在我记忆里一直是很美好的。回常州后,我开始上学。除了父母的爱,在学校里也受到重视,我活得很自在。我在公园里逗鹦鹉,到太平寺攀登七层高的文笔塔,进天宁寺大雄宝殿去看如来佛像,还去城郊远足,访问苏东坡的洗砚池……无忧无虑。  祖父、祖母及姑母  祖父、祖母  我祖父蒋德鹏是常州南郊农村杂货铺的售货员,当时叫“朝奉”,社会地位很低,没有田地,但他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会弹奏许多乐器,结交了许多文人。他二十六岁病逝,留下一笔“财富”。装“财富”的长箱子我见过,有两米来长一米宽,里边装有绘画,有从日本运过来的,还有裱好的字画。祖父留下的这些东西,抗战时被日寇烧光了。祖父去世前,我祖母请了野郎中。当时有诊所的医生叫郎中,没有诊所的医生叫野郎中。这位野郎中开了一服药,有一味药是重石膏,祖父吃下去后就一命呜呼了。祖父留给我祖母的,一个儿子,即我的父亲,一个女儿,即我的姑母。  我祖母年轻时很苦,替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供父亲上学。为了省灯油,做针线时只用一根灯芯,视力渐渐不行了。我的父亲曾带她到上海看眼病,医生说已经没有用了。我上初中时,祖母基本上双目失明。每次我从上海回家,她都要把我拉得很近来端详我。她1948年去世。  我祖母喜欢听我讲外边的事。我们跟她说学校的事,她听;我们看电影,她也要听我们讲电影故事。有个电影叫《桃源艳迹》,是写虚构的香格里拉的事。祖母拉着我让我讲里边的恋爱故事。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个女孩子很漂亮,但她一离开香格里拉,脸部就变成老太婆了,说明香格里拉几乎是仙境。这也是电影的一种手法,当时觉得很新奇。像这样一些情节讲给我祖母听,她也感兴趣。她说,有这个地方我们去好不好?  我祖父的三弟蒋德元有一次打抱不平,被人打死,死时才十九岁。我是抵嗣给三爷爷德元的。

编辑推荐

  屠岸,原名蒋璧厚。笔名叔牟。文学翻译家,诗人。江苏常州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戏剧报》常务编委,中国剧协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译有「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美」惠特曼《鼓声》等,蓍有《萱荫阁抄》、《屠岸十四行诗》。  本书是屠岸对文坛往事、故交旧交的平静叙述,他坦诚曾经的软弱和恐惧、彷徨和懊悔、以真诚与历史和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正逢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好书,读来引人入胜!屠岸先生的回忆录,实在,真实,敢于自我批评,承认错误,不遮遮掩掩,对朋友、同事是那样坦承、直率,难能可贵。所以说这是一本有收藏价值的史料。
  •   作者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近九十年的人生。材料丰富;对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获益远胜于众多教科书及同类著作。一个热衷外文翻译,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烂熟于心的诗人,在旧时代竟能成为共产党人,本书有客观解释;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一次次整人的“运动”给作者造成的困惑,本书如实坦露;“文革”十年,作者的不解、痛苦、惊悚、愤懑情绪,本书均有细致刻划。本书还记载了“文革”后文坛的一段风雨。特别是1949年之后,曾活跃于中国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的音容笑貌,本书也有所记载;即使是只语片言, 也具有文献价值。作者行文率直,能令观者与其“同此凉热”。像本书这样的回忆录,目前国内真是太少了!
  •   不要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每个人都是生正逢时
  •   我是阅读后评价的,书的内容好,商家服务号
  •   书还没看,不过装帧纸质都挺好的
  •   因为读《一个孩子的诗园》而好奇这个译者,就买了他的书。有对文革期间各种文人的表现描述,还行吧。
  •   奶奶就喜欢看这类型的书,自从知道在网上买书能打折后,经常让我在当当给她买,哈哈。这本书质量不错,是正版书籍,在当当买书我还是很放心的!
  •   關注了好久,評論都說寫的好,就買了.
  •   正如书的标题一样,是真正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同志写的。在党教育下,一位老先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
  •     1979年,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受到多年批判的作家丁玲在会上说:“给我们稍微地,留一条路。”这种带着辛酸的卑微,被翻译家屠岸先生记住了,在他最近出版的口述作品《生正逢时》中披露了出来。
      
      《生正逢时》是屠岸先生的自传,但书中最大看点,无疑是他亲见的文人们在运动风浪里的遭际,在被打击和自相争斗后的反思与忏悔。
      
      就如丁玲,几经沉浮,身居高位时做过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是作协副主席,一朝被打倒,就是“丁、陈反党集团”的“首脑”,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历次运动都在劫难逃,直到“文革”后才被平反。
      
      她的遭际,除了政治因素,还夹杂文坛是非,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因此她才在文代会的发言中痛斥“宗派主义”。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借政治的名义演化成了对身心的摧残,凄风苦雨之后,当事人心中有惧,有忧,有愤怒,有无奈,在特殊年代压抑良久,直到劫波过后才能一吐为快。丁玲在会上洋洋洒洒数千言,尽管并未道尽心中所有块垒,但已然宣泄很多。台下众人,有几个不是“过来人”?在这样的场合听到这样的言语,当然共鸣强烈,想必也因此才给屠岸先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丁玲只是书中一例。“文革”中田汉被造反派迫害喝尿,晚年周扬为“极左”造成的伤害而悔愧,严文井被发配扫厕所掏出“革命”者生下的死孩子……相信任一读者都会为之愤懑、感慨、错愕。屠岸自己头上也“有阴霾”。1955年“胡风案”公布后,一直对胡风非常敬重的屠岸吃惊不小,无法承受巨变,从那时起就患上了抑郁症。
      
      屠岸说:“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遭受的苦难和感到的困惑,是空前的。”从将近一百年前开始,他们屡屡试图在国仇家难中左右中华命运,却总是身不由己地、反被风云左右。
      
  •   作协副主席算什么?国家主席都被整死了。
  •   丁玲?她也是體制中人,受她文章和書毒害的人還少嗎?就象其他那些曾經當權的人,整完人后被整。現在又出來博取同情,呵呵。
    倒是無數無辜的下層,也被卷入,這些人才應該獲得同情。
  •   會留一條路嗎?只有忠心做狗,而且要咬人,而且要始終咬對人,才會獲得善終。
    不然,根本不會留路的。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呵呵,我看也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