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强世功  页数:37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记载了作者强世功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书中收录了:“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基本法的形式与实质、中国的忧郁、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目前借调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从事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90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96年)和法学博士(1999年)。《北大法律评论》创刊主编(1999-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8-2002.6)。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和宪法学,著有《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福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6年)和《超越法学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译著有《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三联书店,1997年)等。

书籍目录

一  “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二  无言的幽怨三  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四  帝国的技艺五  在大陆思考海洋六  主权:王道与霸道之间七  “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八  “一国”之谜:Country vs.State九  “一国”之谜:中国vs.帝国十  基本法的形式与实质十一  退场:从循序渐进到激进革命十二  较量:政治与法律之间十三  中国的忧郁后记

章节摘录

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香港的文化界也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在二战后整个世界思潮向左转的大背景下,新华社香港分社一手组织工人阶级队伍,一手抓文化统战,香港左派的发展形势可谓欣欣向荣。左派电影公司新联、长城、凤凰网罗了一批当时香港著名的影星,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国历史和新中国成就,揭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电影,撑起香港电影业的半壁江山。其中长城电影公司从1949年开始到1970年代拍摄的“黄飞鸿系列”共八十多部,在香港和东南亚华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被国民党勒令停刊的民主党派报纸《大公报》和《文汇报》转移到香港后,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领导下,按照统一战线思路,办得有声有色。两大报刊还办起了《新晚报》、《香港商报》和《晶报》等中间立场的报纸,增加大量副刊,刊登香港人喜爱的马经、狗经、武侠和色情内容。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先是在《新晚报》上刊登出来,此后《大公报》、《文汇报》也刊登武侠小说,一时间出现了武侠小说擂台赛,开了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后记

这本小书记载了我对香港问题以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我想追问的是:“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书中的部分内容曾经在《读书》上连载,这次结集出版恢复了原来由于篇幅所限而删除和没有刊载的内容,其中的一部分也曾经在香港出版《中国香港:文化与政治的视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中国香港》的后记中,我提到自己的写作初衷,即希望香港内部的左派和右派能够超越自身的历史和利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达成相互的宽容和谅解。这其实也是许多人对两岸四地的所有中国人以及全球华人的期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记载了我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我想追问的是:“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希望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中心问题来思考,将其看作是理解中国的钥匙,因为它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较量,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最根本的不同。  ——强世功

编辑推荐

《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为“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香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作者是一个法学博士,所以从政治、行政层面分析香港的一国两制跟这整个过程的演变,其实很棒,个人认为是可以多看两遍的一本书。
  •   初次了解作者强世功和这本书,是在《读书》杂志上读到这本书的节录。作者对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司法都有独到洞见,读后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对港英历史及殖民痕迹对今日香港的深远影响、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艺术有深刻的了解。
  •   强世功果然是国之佳士,实为研究香港必备之书。
  •   老师推荐的书,值得精读。对理解香港乃至中国文明问题都有很大帮助。看了差不多一半,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视野很宽广,站在中国文明主体性的视角来开问题。感觉肯定要提出文明崛起的宏论。但是作者的一些观点我暂时还不敢苟同,如“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普遍真理”等等...期待您的观点哦。
  •   一如既往强世功
  •   对香港的印象是tvb、无间道,还有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岛上居然有无数的明星。但这本书带着我真正静下心来看了看香港。值得一读。
  •   写的很好!真正具有中国宪法问题意识的著作。
  •   书的具体内容还没看,不过还不错了,质量和送货都很好
  •   当当物流速度很快,服务也很好。书是导师推荐的,会仔细研读的。
  •   我老是写的书,看看!
  •   很喜欢强老师,所以买来读
  •   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
  •   强世功老师这本书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   对于熟悉香港的人而言,这本书显然过于单薄的,也不生动;但对于我这样对香港一知半解的人,从了解它的过去出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它所记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
  •   不管有多少批评,这也是一本认真思考过书的书,不同意观点,也尊重态度。
  •   虽然有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之处,但,是目前大陆唯一一本关于香港问题全面的论述。
  •   论证很翔实,但怎么读都感觉是在“无理取闹”,欲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   强的文风一如既往的华丽。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著作的政治立场仍然大过了其学术价值。尽管读起来还是有乐趣。不过这个事情和香港问题本身一样充满“无言的幽怨”。作者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写作立场。所谓的知识分子尽管明明是在想为现实政治服务,但是却又不能或者不愿跳出知识分子的清高。至于这种事情是喜剧还是悲剧,看历史的答案了。总结而言,可以参照,不能全信。自我取舍吧。
  •   中国香港的回归,终究是个政治问题;但当这次成就在法律上遭遇严重阻碍时,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一国两制的法理渊源,正确处理大陆与香港的权力分配。这会是中国带给世界的最重大的法律贡献。
  •   看了一篇关于香港大学的。
  •   早年在《读书》杂志上看过一些节选,当时觉得通过作者的文字,自己对香港、中国有了其他的了解和理解。后来再买来书通读,除了一如既往的启发,也深感作者的一些政治倾向和个人观点,但是仍然值得一读。
  •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马上看完了。觉得对香港的政治与文化有了一些了解,这本书很好地起到了概述的作用,也让我对香港的政治制度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本人是法学本科,北大的强世功老师写的书也让我对宪法有了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个人推荐这本书。
  •      这本书虽是法学学者所写,但却不是有关基本法的学术著作。正如书名副标题所谓“政治与文化的视野”,强从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不同于香港本土学者和其他大陆学者的香港叙事。毫无疑问,本书充斥着意识形态争论和反西方的冷战思维,这些都源于强一贯的民族国家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家与学者互动的学术观点,以至于呈现出不合时宜的“谄媚”与“肉麻”。按照自由主义盛行的知识界评价学术著作的一般标准,《中国香港》中的许多观点和论断明显地political incorrectness,以至于掩盖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自由主义不是学术思想的全部,更不是政治实践的全部。即便在西方,也是如此。反观当下中国知识界,俨然成了自由主义的“一言堂”。所谓的“自由主义者”(我这里明显指的是那些混迹于自由主义阵营之中的“伪自由主义者”),当你们对所谓的“政治不正确”的学术观点展开口诛笔伐,甚至人身攻击之时,是否应当反思:难道“话语霸权”不正是与自由主义背道而驰的吗?
       当然,我不是对强所有的观点都举双脚赞成,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对某些异己人士和观点报以宽容的态度。政治学者一提“国家能力”、“国家建设”,宪法学者一提“中国宪政模式”、“发现宪法”,都会被冠以“左派”头衔。其实在西方也有“左派”,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说别人是左派就像在骂娘(听着马上就会将其与“文革余毒”、“御用文人”联系起来),根本就没有进行学术探讨和发表不同政治观点的环境。可见,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真是好生霸道,以至于习总在8.19讲话中将批判矛头直指宣传普世价值的知识分子。我当然也和所有的自由主义者一样担心这场意识形态领域“反右”斗争扩大化,但是自由主义的“一言堂”显然应该休矣。
  •      明天晚上就要举办《中国香港》一书的读书会暨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六周年活动了,今晚忙到十点,才有了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按照宋老师的要求,因故未能到场的理事需要撰写讲稿,因此虽然感觉疲惫,还是决定坚持写出讲稿之后再行休息。金陵读书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单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事业的一部分。
       先从这本书的作者强世功说起。强出身人大,后又在北大学习,兼习法律和政治学,又有四年在中联办的工作经历,这样的背景使得他能够在中西结合的视角下对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判断。比起北大法学院的另一位著名知识分子贺卫方老师,强世功在半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让他能从一种更加现实和建设性的立场看待香港的变革,看待香港与大陆之间的互动关系。就这点来说,我觉得各级政府要取得自由派知识分子的理解和支持,就应该主动把他们吸纳到政府公共事务中来,这对自由派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自由派能够看待建设与变革的艰难,政府能够增加变革的动力和路径参考。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一点期盼。因为只有全社会形成进一步改革在各个具体方面的底线共识,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才有可能在一条稳健的道路上前行。
       接下来就来谈香港。强世功的书名之所以叫“中国香港”,而不是叫“中国的香港”或者“中国与香港”,这点非常有讲究。如果叫“中国的香港”,就无法体现出一国两制的精髓,把香港的管理模式跟内地各个城市等同。事实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并非首创。无论是唐朝的内地州县制与边疆地区的节度使制度并行,辽朝的南院与北院的两套体制并行,甚至到清朝的内地行省制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理藩院制并行,都可以说是“一国两制”的历史源头。“中国香港”强调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而又突出显示它与“中国的南京”、“中国的北京”的不同。用强世功书里的话来说,就是“一国两制”乃是郡县制与封建制相结合的一种政治治理机制。在内地实施省市县管理体制的同时,在香港、澳门实施类似封建王国的治理机制,既是对中国历史上有效治理模式的参考,也是对香港长达一百五十多年殖民地历史的尊重。
       另一方面,“中国香港”和“中国与香港”也不相同。因为中央政府毕竟在香港有驻军,外交权也统归中央;虽然香港政府享受法律终审权和独立财政权,但前两者的存在保证了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存在。应该看到,中央对香港的治理,不同于俄罗斯和美国的联邦制,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跟中国历史和美俄现今的体制相比,香港享受更大程度的自治权。这样开放的权力架构,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尊重。某种程度上,在香港、澳门一国两制也不只是一种实用主义式的治理策略,同时也应该是中国未来对政治体制模式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大陆与香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大陆可以向香港学习完备的法治理念和有效的反腐策略,而香港则可以向大陆学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更积极的角色等等。
       未来的香港,既不可能完全赤化;而未来的大陆,也不可能完全香港化或者台湾化。邓小平当年之所以提出香港的政策50年不会变,并不是说50年之后就要变,而是预见到通过50年的融合与磨合,一国两制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国一制,或者所谓的单一制。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如果说深圳是经济特区和经济改革的试验田的话,那么香港就是中国的政治特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强世功在书中也指出,中央对于香港的普选改革进程是有诚意的,之所以要到2017年全面施行,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普选后产生的领导人不至于对中国产生离心倾向,另一方面也应该将此视为整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一部分。因为对开放、民主、富强社会的渴望不只是香港人的目标,也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的目标。在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体制下,香港的今天或许就是大陆的明天,而香港的明天或者就是整个大中华的未来。
       香港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顺利与否,不只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否,也会对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台湾的情况比较复杂,自甲午海战之后,它经历了五十年的日化历史,当香港工人1925年在参与中共组织的省港大罢工时,台湾在日本的统治下风平浪静;而当香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避风港之时,台湾则作为日本的大后方,源源不断向派往大陆和香港的日军输送物资、能源,甚至战士。在台湾光复之后不到两年,就出现了“二二八事件”,这一事件对台湾本省人造成的伤害,至今还未彻底平息。1950年的台湾,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大背景下,又成为美军的重要驻地。因此,与香港在英化与华化之间摇摆不同,台湾则有着日化、美化、中国化和台独等四种以上更复杂的倾向。这使得台湾问题的解决比之香港更为复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以粤语文化为主,而到了八十年代,随着英皇等公司的崛起,和BEYOND、四大天王等一批本土歌手的诞生,香港的粤语原创文化越发发达。由于香港与广东文化始终保持联系,连为一体,这样即使在中英谈判不顺利,香港精英阶层大批移民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香港人的中国意识仍然很强。
       相比之下,台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文化中,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日本残留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出现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这样的原创歌手,和侯孝贤、杨德昌这样的本土电影导演。从文化这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要比香港艰难得多,因为在五十年日化和二十年美化之后,台湾人的孤岛意识越发强烈,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郑智化的《大国民》就是这样的代表作,这种孤岛意识发展到台面上,就是台独意识。而我们再看看香港,BEYOND同时代写出的歌曲是《长城》,刘德华高唱的则是《中国人》。文化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最好反映。如何摆脱台湾的孤岛意识,一方面要依靠与国民党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取得本省人为主的民进党的理解与支持。这一步的前行颇为不易,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现今,台湾的经济随着ECFA的实施已经与大陆连为一体,下一步就应该打破两岸文化交流上的种种人为障碍。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台湾流行歌手杨乃文高唱大陆摇滚乐队便利商店的《电视机》,比如大陆前卫摇滚音乐人左小祖咒与台湾城市民谣天王陈升之间的频频合作,以及野火乐集、胡德夫等台湾资深音乐人频频来大陆演出,野孩子、周云蓬的中国巡演也开始有台北站。当然,这些文化交流还不够深入,要彻底改变台湾的孤岛意识,就应该把文化交流的触角从独立音乐、独立电影、独立出版合作上升到流行文化层面。在此之前,两岸流行文化交流中,台湾多为输出方,罗大佑、郑智化、周华健、张宇……台湾的流行歌手深深影响了大陆的两代青年;今后十年到二十年里,我们希望看到大陆在交流中更多作为输出方出现,比如什么时候,《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在台湾也能排到前五,比如《邓小平时代》《看见》这样的书,《小时代》《致青春》这样的电影也能在台湾大卖……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比如我的那首寄托两岸血浓于水情怀的民谣歌曲《双城之恋》和同名小说也能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传唱、一定程度的阅读……
       就此搁笔。晚安,诸位书友!
      
      (本文是本人为7月3日晚金陵读书《中国香港》读书会暨香港回归祖国十六周年纪念活动而准备的讲稿。)
      
  •   台湾在日本的统治下似乎也并不是风平浪静的
  •   嗯,那是自然,这只是我一些零碎的感想而已。
  •   为什么是《小时代》这样的电影也能在台湾大卖…好可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