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钱穆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册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编之下,为第四册。专关隋唐五代部分。共收文十六篇。前四篇王通文中子及论韩柳古文运动,余皆论唐代之禅宗。乃占全册篇幅四之三。犹忆一九四三年春,卧病成都华西坝,累月不能下楼。一日,闲卧楼廊,忽思读书消遣,乃取《朱子语类》有关讨论宋代者七卷,逐条阅之。初谓一时觉倦,即可闭目小憩,无伤精力。不意七卷完,精力愈来,遂顺序读至终编。又逆而上溯,约可两月余而全书竞,病亦良瘥。是夏,避暑灌县灵岩山,借得山僧《指月录》,循诵毕而返。是冬又病,偶忆胡适之《神会和尚集》,借来枕上翻阅。翌春,写《神会与(坛经)》及《禅宗与理学》两篇。是为余撰述唐代禅宗问题之第一期。此后即放弃不理。一九六三年在九龙沙田和风台,又闲翻佛书,续成《读(六祖坛经)》等数篇,是为余撰述唐代禅宗问题之第二期。惟此期所成迄未发表。一九七。年之冬,又在台北善导寺偶讲《六祖坛经大义》,信胡氏之说者纷起讨论,余所答辨,此皆不存。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书籍目录
序一 读王通《中说》二 杂论唐代古文运动三 读《柳宗元集》四 读姚铉《唐文粹》五 神会与《坛经》六 读《六祖坛经》七 《六祖坛经》大义八 记《坛经》与《大涅槃经》之定慧等学九 读《少室逸书》十 读宝志《十四科颂》十一 读寒山诗 十二 读宗密《原人论》十三 评胡适与铃木大拙讨论禅十四 禅宗与理学十五 再论禅宗与理学十六 三论禅宗与理学
章节摘录
陈后山评韩公诗,谓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窃谓后山此评,亦未全是。谓诗文各有体,是也。谓韩公以文为诗,亦是。因谓韩诗不工,则私人之好恶,历代好韩诗者,必不以为然。顾韩公之有大贡献于中国文学史者,实在文不在诗。而韩公之以诗为文,向来亦无人道及。此我上文所谓散文短篇体类之新演变也。试再稍申说之。窃谓韩公不仅以文为诗,实亦以散文之气体笔法为辞赋。试诵韩集诸赋,及其哀辞祭文,乃至碑志之铭文,及其他颂赞箴铭之类,凡其文体当归人辞赋类者,韩公为之,不论用韵不用韵,实皆运用散文之笔法气体以成篇,而使其面貌一新,迥不犹人,此皆韩公之创格也,而固不能谓之不工。而韩文之神奇变化,开此下散文无穷法门,而能使短篇散文达于海涵地负,放恣纵横之境界者,尤要则在其书牍与赠序之两体。古人散文,除经史百家著为专书者不论,自余则为奏策诏令,此皆原于《尚书》,当属政治文件。虽亦于文有工有不工,然题材既先有限制,则不得谓之是纯文学。唐人似多于此犹有不辨者。故《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史臣日:国初开文馆,高宗礼茂才,虞许擅价于前,苏李驰声于后。或位升台鼎,学际天人,润色之文,成布编集。然而向古者伤于太僻,徇华者或至不经。龌龊者局于工商,放纵者流于郑卫。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昔建安才字,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赞日: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此一意见,乃承散文旧传统,以奏议制策之类为朝廷大述作,西汉贾董匡刘,即以此为文章宗师,唐史臣之极推元白,着眼亦在此。而韩公之倡为古文,则其意想中独有新裁别出,固有非时人所能共晓者。其次如论辨序跋。此类文字,如作论辨,则不如著专书,如为序跋,亦仅堪为原书当附庸,断不能就此发扬出短篇散文之最高价值。并其体皆限于学术性,亦不能成为纯文学。又其次如碑志传状。传状之类,既有官史,今以私家短篇散文为之,亦断不能有甚高价值。故韩柳二集,所作传状,仅有《圬者王承福》,《种树郭橐驼》,以及《宋清》,《童区寄》,《梓人》,《李赤》,甚及《毛颖传》与《蝮搬传》。可知二公之为此,情存比兴,乃以游戏出之。名虽传状,实属新体。此等题材,若承旧贯,当为一诗,非真承袭自史传也。此则已是二公别创新格,运诗为文之一证矣。碑志自东汉蔡邕以下,实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应酬文字。故邕之自白,生平为碑文,无惭笔者,仅郭林宗一碑,此其拘碍于对方请求人之情面者可知。韩公承其家业,亦以能碑文招徕四方之邀乞,当时有刘义攫取谀墓金之说,则时人亦认韩公碑文为是一种世俗应酬文字也。且碑志既缚于题材,碍于情面,又限于文体。盖碑文当勒之金石,体尚谨严,文须韵藻,并不与其他散文同其渊源,亦复与史传性质有别。而韩公为之,乃刻意以散文法融铸入金石文而独创一体。其骨格则是龙门之史笔,其翰藻则是茂陵之辞赋。设例取势,因人为变。创格造局,锤句炼响,极行文之能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终以限于体制,以此显韩公之圣于文而无施不可则可,然若绳以纯文学之境界与标准,则终为有憾。由此而言,正见韩公当时倡为古文,其实仍是随顺世俗,因变为新。并不拘拘于必以复古为尚矣。若必拘拘以复古是尚,则东汉以前,并无碑志一体。韩公平日所举,古之豪杰之士,方在早年时,则日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其后学养渐深,又改称日:汉之能为文者,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试问凡此诸人,无论其为孟轲屈原,或如两司马以下,几曾有墓志与碑铭之作乎?故知韩公心中,所谓好古之文者,实自有其一种开新之深见,决非漫日好古,仅务依仿而已也。此又韩公创意以散文法融铸人金石文,亦犹其创意以散文为辞赋之例也。除上述诸体外。尚有书牍。战国先秦纵横游说之辞此不论。厥后以书牍传者,实寥寥可数。西汉如司马子长《报任少卿》,杨恽《报孙会宗》,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之类,皆一时特有所感触,披畅积蕴,一书必有一书之特殊内容。在作者当时,必感有所不容己于言者,是亦题材先定矣。尤如刘书,讨论学术,兼可作政治文件看,此当别论。
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4)》:钱穆作品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