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钱穆 页数:149
Tag标签:无
前言
昔李塨尝言:“莱阳沈迅上封事,曰::‘中国嚼笔吮豪之一曰:,即外夷秣马利兵之一曰:。卒之盗贼蜂起,大命遂倾。天乃以二帝三王相传之天下,授之塞外。’吾每读其语,未尝不为之惭且痛。”郭嵩焘亦云:“自宋以来,尽人能文章,善议论。无论为君子小人,与其有知无知,皆能用其一隅之见,校论短长,攻剖是非。末流之世,恨无知道之君子,正其议而息其辨。覆辙相寻,终以不悟。”穆髫龄受书,于晚明知爱亭林,于晚清知爱湘乡。修学致用,窃仰慕焉。而深味夫李郭二氏之言,未尝敢轻援笔论当世事。国难以来,逃死后方,遂稍稍破此戒。譬如候虫之鸣,感于气变,不能自已。而人亦多嬲以言者。积三四年,薄有篇帙,兹汇其有关文化问题者为上卷,其讨论学术趋向者附之。关于教育问题者为下卷,其牵及政风治术者附之。都凡二十篇,聊存一时之意见。而李郭之言,固常自往来于余之胸中也。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十八曰:钱穆识于思亲强学之室。
内容概要
本书乃汇集作者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和演讲词而成,作者以其对中国文化精深闳大之体悟,揭示中西传统与路线之差异,指明中国文化现代转向之途径,并以教育实施之弊端及其改革为特别关心所在,寻求民族健康发育之正途。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书籍目录
序上卷 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军人 东西文化之再探讨 东西文化学社缘起 东西人生观之对照 战后新世界 新时代与新学术 齐鲁学报创刊号发刊词下卷 改革大学制度议 改革中等教育议 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 革命教育与国史教育 建国三路线 中国民主精神 政治家与政治风度 新原才 病与艾 过渡与开创 现状与趋势 变更省区制度私议跋
章节摘录
上卷 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 国人对于东西文化之讨论,已历有年矣。或主文化无分中外,唯别古今。秦以来之中国,实相当于西洋之中古时期,是不啻谓中国进化落后,再走一步始成现代化之西洋。其文化之先后,即文化之高下也。此盖本诸西洋进化派人类学家之主张。或谓中国当急速全盘西方化,此则视文化如商货,谓可携挟稗贩,自彼而至此。其意近于西国文化播散论者之见解。是果有当于东西文化之真象乎?抑切合于中国之实情乎?凡此姑皆不论。要之进化论与播散论之两派,已为西方谈文化者已往之陈言,迭经驳正,不足复据。盖此两说,有一共同谬误,即蔑视文化之个性是也。若就世界现存文化别类分型,则断当以中国。印度。欧西为三大宗,时贤主其说者以梁漱溪氏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最著。梁书颇滋非难,然谓中印欧三方文化各有个性,则其论殆无以易也。 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举凡风俗习惯信仰制度,人生所有事皆属之。则世界各民族文化繁颐,居可想像。而必举中印欧为世界文化之三型者,盖论文化首当重二义:一者文化当为大群众所有,二则文化必具绵历性。当吾世而求其扩广群,历永世,可资衡论者,则无逾中印欧三方。而之三方者,又各自有其独特之个性,然而亦复有其共通之精神。其所独者不能外其通,亦必明其通而其所谓独者随以显。文化之通则,必在其大群众有以混其内部小我个己之自封限。自营谋。一切自私自利心,而能相互掬其真情以为群,夫而后其群乃可大,乃可以绵历而臻于久。否然者,分崩离析,如冰之伴,如花炮之爆放,刹那暂现,且不瞬息而解消以至于灭尽。其所以混小我封限营谋一己私利之心者,则仍必探本人之内心本性之所固有,就其当境呈露面为教。否则如沐猴而冠,其势亦不常。此人类内心本性所固有,而以混其小我封限营谋一己私利之心者,在孔门儒家则谓之仁。非仁无以群,非群无以久,非久无以化,非化无以成文。是为人类文化之大源,亦即人类文化之通性。而人心之仁之当境发露,则又时时随其年寿对境而有异。大较言之,青年少年则常见于孝,壮年中年则常见于爱,老年晚年则常见于慈。曰孝,曰爱,曰慈,皆仁也。青年无不知孝父母,壮年无不知爱配偶,老年无不知慈伦类。就其当境发露于不自觉之际,而亲切指点以为教,使其恍然于所以破封限,豁营谋,解脱其自私利之心,以直达夫明通公傅者,循是而推之,而仁不可胜用矣。中印欧三方文化大流,莫不汲源于此,而各有其所偏。大抵中国主孝,欧西主爱,印度主慈。故中国之教在青年,欧西在壮年,印度在老年。我姑锡以嘉名,则中国乃青年性的文化,欧西为壮年性的文化,而印度则老年性的文化也。又赠之美溢,则中国为孝的文化,欧西为爱的文化,而印度为慈的文化。中国之孝弟,西洋之恋爱,印度之慈悲,各得仁之一面。见其独,可以会于通,固未有舍人心之仁而可以持大群而演永化者。 哥德,北欧文学之圣也,著少年维特之书,维特以爱绿蒂而自杀。夫以一男爱一女,不能自解脱,而至于杀身以殉,其事在中国、印度,若皆不可以为训,而欧洲人读者,莫不奉其书为文学之圣。岂不以男女相爱,正为欧西一大教?抑且为欧西文化一柱石。方维特之爱绿蒂,维特仅知有绿蒂,不知有维特也。方维特之自杀,维特仅知有对绿蒂之爱,亦唯此可以掬出其中心之爱,使之发达而成全。在彼知有爱,不知有自杀也。维特之烦恼,非人人之所有,而维特之爱,则几壮年男女皆有之。人必具此而后有以破小我之封限,豁其营谋,解脱其一己私利之缠缚,而直人于无人我之仁。亦必人人具此,而后可以相与结成大群以演进此灿烂之文化。哥德特借此以为教,彼其深入人心者,即文化之所资以发皇而茂遂,则彼乌得而不为文学之圣者,其书又乌得而不为文学之上乘。 有中国青年攘臂扼腕于吾侧,曰:有是哉!子之言也。我常读少年维特之书,而吾心戚戚焉,奈何吾中国独长期束缚于儒家之礼教,抹杀人性,使之。惭慨无生气。嗟彼青年,乃羔羊之迷途者也。今之青年,好言恋爱,好言浪漫,我请举中国之浪漫恋爱史以告。孟子曰:“舜往于田,号泣于吴天。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妻帝之二女,富有天下,贵为天子,无足以解忧,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又日:“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读者试冥心思焉,若移瞽瞍为绿蒂,则大舜即维特也。大舜之号泣,何异于维特之烦恼。唯一则为父子之孝,一则为匹配之爱而已。然则中国相传二十四孝以及百孝之故事,即抵一部西洋浪漫恋爱小说之汇编,此亦中国文化之柱石也。若谓礼教可以吃人,维特之自杀,非即恋爱之吃人乎?印度佛门弟子之舍身殉法者多矣,非即慈悲之吃人乎?古兵法有之,置之死地而后生。孔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彼见有仁而已,何辨于死生。夫必如是,而后其群乃得以永生而成化。今之青年,闻孝弟则安警而咒诅,闻恋爱则倾倒而沤歌,安在其不为羔羊之迷途? 或日子言辩矣,我诚无以折。然孟子何不为近人情,效哥德之教人为维特之爱,而顾独教人为大舜之孝?曰:善哉问!此固中印欧三方文化渊源之所异,请详言以毕吾说。中国民族起于黄河两岸之大平原,此大陆农业乡村文化之征也。欧西文化源自希腊罗马,是为海洋商业城市文化。二者绝不同。农村之特征,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聚于孙于斯,筑坟墓于斯,安土而重迁,效死而弗去。故农业民族之生命,常带青年性。何以谓之青年性,以其为子弟之时间也特久。古日五口之家,则一夫一妇或一老而二幼,或一幼而二老。又曰八口之家,则一夫一妇上事老,俯畜幼,而又有兄弟之比肩而同室也。此无论幼者之为子弟,即彼一夫一妇为一家之主者,亦既上事老人,则仍为子弟,仍是青年也。大舜五十慕父母,是大舜五十而不失其为子弟之心境,则五十而青年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大人而青年也。滨海商业民族之情则异是。商人轻离别,唐之诗人已咏之,而滨海商人为尤甚。风帆远往,瞬息千里,长途涉险,存亡不卜。吾尝游于闽海之涯,问其渔村之习俗,夫出三月而不返,妻即别嫁,此非农村人情之所堪。晋重耳诫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其妻日:“我二十五年矣,又二十五年而后嫁,则就本矣,请待子。”狐死正首丘,农民之必返其故乡,乃使其妻守死以终待。航海驾涛者不必返,乃使其妻别嫁不终待。夫妇之伦既别,父子之情亦异。滨海之民,无老无少,莫不有子身长往之想。流离变迁是其常,家人团圆,非所思存。故其青年之与老人,皆有自由独立之概,皆壮年也,其一生之为壮年期者独久,故曰商业民族常带壮年性。中国与西欧之异在是,而印度复不然。地居热带,民性早熟,十五六即抱子女为父老,三十四十称寿考焉。当净饭王子以二十九岁一青年幽居官庭,而其意想已臻老境,故日:我见一切世间诸行,尽是无常。其人生观如是,故舍一切世俗众事,远离亲族,以求解脱,舍家而去,此全是老人态也。又其土肥沃,其产丰饶,不烦力培,不烦远贾,而生事自足。兼以气候郁蒸,故其民常如老人之倦怠。然则印人之一生,独以老年为特久,故曰其带老年性。 三方环境不同,斯其巨人硕德之所以施教者亦别,而文化演进遂有分道扬镳异途并辔之势。孔子,中国之大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终身常带一种青年气度也。《论语》,中国之大典,二十篇首《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子曰:“孝弟为仁之本。”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苏格拉底之教,主怀疑,尚对辩,此壮年人平等相与之态度也。亚里斯多德之名言曰:“我爱吾师,我尤爱真理”,此壮年人自信自立之气概也。孔子问伯鱼之泣,其门弟子之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耶稣门徒愿归葬其亲,耶稣曰:汝自随我,且俾死者自葬其死。或问耶稣,人可以休妻耶?耶稣曰:初造人类者,既造男,又造女,人当离其父母,而夫妇结为一体。又曰:丈夫当爱其妻如己体,故当离其父母而向其妻,二人连结如一体。耶稣传教于沙漠海滨之商民与渔人,非奖其离父母,不足以作其壮往之气。非奖其恋配偶,不足以凝其生生之运。故耶稣以离弃父母恋爱配偶为教,终为欧西一大教主。释迎以离弃父母并离弃其配偶为教,而亦成为印度一大教主。然此皆不足以推行于大陆农村之民族。有居大陆农国而推行是者,其人曰秦相商较。虽邀一时之利,而终不胜其弊。汉儒贾谊极言之,曰:“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箒,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其慈子言利,不同禽兽者亡几。”何以耶稣释迹唱之为教主,而商君行之资垢病?岂不以农村社会其势常聚而不散。父子虽分居,而田亩相毗接,屋庐相鳞比。父缺耰锄则借之子,母乏箕箒则丐诸妇。离弃其仁恩,而不能隔绝其声息之相通,不能断割其货财之相利。则是教之为不仁。乌有人之不仁而可以群而久者?君子见牛不见羊,则以羊易牛。父母宁不如一牛!然则中国人不言孝,何来有中国五千年绵历不断之文化? 由是言之,中印欧三方文化之各异其趋,乃天地自然之机局,而非一二人之私智所得而操纵。然使割截人生青年。壮年。老年为三期而许我择其一,则我必愿为青年。使横裂中国、印度、欧洲之三界而许我选其一,则我必乐居中国焉。何者?青年可以望壮,壮者可以望老,而慈者不再壮,壮者不再青。孝其父母,岂有不爱其配偶,慈其伦类?今日离弃父母而向汝妻,又曰出家绝俗而归汝真,舍此以趋彼,故欧土不重孝,佛徒不言爱,是中国得其全,而印欧得其偏。中国如新春,前望皆生成也;欧土如盛夏,前望则肃杀矣;印度如深秋,前望则凝寂矣。故中国居其久,而印欧居其暂。或疑青年柔弱,不敌壮者之刚强,是亦不然。壮者强于气而薄于情。孔子曰:“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病在于急占有而易分裂。青年柔于情而厚于爱。孔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然而有强者起于旁,则子弟之护其父兄,常不啻手足之捍头目。其长在于团结而不散。最近三十年来欧洲两大战争接路而起,而中国四年之抗战,乃以至弱拒至强,此皆其明征大验也。中国亦有唱壮年之教者曰墨翟,中国亦有唱老年之教者日老聃,然而为中国民族文化之教宗者唯孔子。凡沐浴熏陶于孔子孝弟之教者,终其身一青年也。可爱哉!中国之文化。可羡哉!中国之青年。 然而我窃观于今日中国之青年则异是。攘臂疾呼以自号曰吾青年,吾青年矣。抑其所拜蹈歌颂者,则曰平等,曰自由,曰独立,曰奋斗,曰恋爱,曰权利,此皆壮年人意气也。然则如何而始为青年?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青年之模楷。《论语》,青年之宝典也。此吾先民精血之所贯注,吾国家民族文化之所托命。迷途之羔羊,吾谨洁香花美草荐以盼其返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