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下)

出版时间:2009-1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冯友兰  页数:1104  
Tag标签:无  

前言

  “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我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现在刊行的第二辑则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种五册。  冯友兰(1895-1 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曾就学于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他完成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该书多次重印,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经长沙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于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他受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用英文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先后有法、意、日、韩等1 2种语言的译本出版。1949年后,冯友兰辞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主席之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曲折,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20世纪40年代的“贞元六书”构成了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民族危机,而冯友兰在撰写六书时,怀抱了抗日战争必定胜利的信念,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困难复兴起来。他把当时的情形称为“贞下起元”,把这六部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又称“贞元六书”。所谓“贞下起元”就是冬尽春来,表示最大的困难正在渡过,新的发展即将到来。“贞元之际”的提法充分显示出冯友兰以哲学创作的方式自觉参加民族复兴大业的努力。

内容概要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此书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书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全书史料丰富,翔实,观点新颖深刻,分析透彻。《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理论丰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篇 子学时代第一章 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九)历史与写的历史(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一)子学时代之开始(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三)子学时代之终结(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五)古代著述体裁……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附录自序(一)自序(二)第二篇 经学时代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四)元,天,阴阳,五行(五)四时(六)人副天数(七)性情(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十)灾异(十一)历史哲学(十二)春秋大义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一)纬与谶(二)所谓象数之学(三)阴阳之数(四)八卦方位……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第十三章 朱子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附录

章节摘录

  中国哲学史上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在做此工作之先,吾人须先明在西洋哲学一名词之意义。  哲学一名词在西洋有甚久的历史,各哲学家对于“哲学”所下之定义亦各不相同。为方便起见,兹先述普通所认为哲学之内容。知其内容,即可知哲学之为何物,而哲学一名词之正式的定义,亦无需另举矣。  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  物理学(Physics);  伦理学(Ethics);  论理学(Logic)。  此所谓物理学、伦理学与论理学,其范围较现在此三名所指为广。以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含三大部: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三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之末,普遍流行;即至近世,亦多用之。哲学之内容,大略如此。  就以上三分中若复再分,则宇宙论可有两部:  一、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此是所谓“本体论”(Ontology);  二、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此是所谓“宇宙论”(Cosmology)(狭义的)。  人生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此即心理学所考究;  二、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此即伦理学(狭义的)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  知识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知识之性质者,此即所谓知识论(Epistemology)(狭义的);  二、研究知识之规范者,此即所谓论理学(狭义的)。  就上三部中,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如《列子.杨朱篇》以宇宙为物质的,盲目的,机械的,故人生无他希望,只可追求目前快乐。西洋之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以同一前提,得同一断案,其一例也。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如贝克莱Berkeley、康德Kant以及后来之知识论的唯心派Epistemological Idealism及佛教之相宗等);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如洛克Locke、休谟Hume等)。哲学中各部分皆互有关系也。  (二)哲学之方法  近人有谓研究哲学所用之方法,与研究科学所用之方法不同。科学的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其实凡所谓直觉、顿悟、神秘经验等,虽有甚高的价值,但不必以之混入哲学方法之内。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凡著书立说之人,无不如此。故佛家之最高境界,虽“不可说,不可说”,而有待于证悟,然其“不可说,不可说”者,非是哲学;其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说出之道理,方是所谓佛家哲学也。故谓以直觉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种神秘的经验(此经验果与。“实在”符合否是另一问题)则可,谓以直觉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种哲学则不可。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近人不明此故,于科学方法,大有争论;其实所谓科学方法,实即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之较认真,较精确者,非有若何奇妙也。惟其如此,故反对逻辑及科学方法者,其言论仍须依逻辑及科学方法。以此之故,吾人虽承认直觉等之价值,而不承认其为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与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无种类上的差异。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自逻辑之观点言之,一哲学包有二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以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此断案之前提。一哲学之断案固须是真的,然并非断案是真即可了事。对于宇宙人生,例如神之存在及灵魂有无之问题,普通人大都各有见解;其见解或与专门哲学家之见解无异。但普通人之见解乃自传说,或直觉得来。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见解,而不能以理论说明何以须持之。专门哲学家则不然,彼不但持一见解,而对于所以持此见解之理由,必有说明。彼不但有断案,且有前提。以比喻言之,普通人跳进其所持之见解;而专门哲学家,则走进其所持之见解(参看William James:The Pluralistic Universe,PP.13-14)。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苟子所谓“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非十二子篇》,《苟子》卷三,“四部丛刊”本,页十二)是也。孟子日:“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卷六,“四部丛刊”本,页十四)辩即以论证攻击他人之非,证明自己之是;因明家所谓显正摧邪是也。非惟孟子好辩,即欲超过辩之《齐物论》作者,亦须大辩以示不辩之是。盖欲立一哲学的道理以主张一事,与实行一事不同。实行不辩,则缄默即可;欲立一哲学的道理,谓不辩为是,则非大辩不可;既辩则未有不依逻辑之方法者。其辩中或有逻辑的误谬,然此乃能用逻辑之程度之高下问题,非用不用逻辑之问题也。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吾人观上所述哲学之内容,可见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若参用孟太葛先生之三分法(见本章第一节注),吾人可将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及方法论三部分。《论语》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公冶长》,《论语》卷三,“四部丛刊”本,页五),此一语即指出后来义理之学所研究之对象之二部分。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惟西洋哲学方法论之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之子学时代,尚讨论及之;宋明而后,无研究之者。自另一方面言之,此后义理之学,亦有其方法论。即所讲“为学之方”是也。不过此方法论所讲,非求知识之方法,乃修养之方法,非所以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方法。  吾人本亦可以中国所谓义理之学为主体,而作中国义理之学史。并可就西洋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义理之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以成一西洋义理之学史。就原则上言,此本无不可之处。不过就事实言,则近代学问,起于西洋,科学其尤著者。若指中国或西洋历史上各种学问之某部分,而谓为义理之学,则其在近代学问中之地位,与其与各种近代学问之关系,未易知也。若指而谓为哲学,则无此困难。此所以近来只有中国哲学史之作,而无西洋义理之学史之作也。  以此之故,吾人以下即竟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家之名词。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此点亦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所谓“乃折枝之类,非携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不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也,即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至于不能实举帝王之业,以推行其圣人之道,不得已然后退而立言。故著书立说,中国哲学家视之,乃最倒霉之事,不得已而后为之。故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之哲学书,比较少数。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成书既随便,故其道理虽足自立,而所以扶持此道理之议论,往往失于简单零碎,此亦不必讳言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哲学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