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余新忠等 页数:398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时时处处追求进步的时代背景和无不高唱创新的学术氛围中,在某些词汇之前加上一个“新”字似乎理所当然地就拥有了合理性和正当性,不过实际上,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并不是轻松可以取得的,若非有些“感觉”并肯下苦功而轻言所谓的“新”,终不免让人感觉只是附庸时髦而已,故而以“新”相标榜,又往往容易自陷于被视为非主流甚至“异端”的困境。尽管如此,在21世纪初,还是有一批年轻的史学研究者再一次义无反顾地高举起了“新史学”的大旗。…究竟何谓“新史学”?似乎并没有让人感觉清晰的说法,而且即使在主要倡导者的认识里,大概也没有特别明确而固定的边界。他们以此相标榜,显然也不是要标示其他的研究是“旧史学”,而毋宁说,他们是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一种自认为合乎现代国际学术发展趋向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追求,并借此形成一个没有组织甚或有些模糊的学术流派。
内容概要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是国内第一部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文集,共邀集了来自中、美、日等国的18位历史与医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共同探讨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问题。其中既有享誉海内外著名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学人。内容涵盖了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清以来的疫病及其社会应对、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学、近代境遇中的“卫生”等方面。编纂这样一部论文集.首先是希望藉此来展现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这一新兴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动向.进而推动国内这一研究的发展。其次.也有意将其放在本世纪初一些学人所倡导的“新史学”构架中,从一个具体的专题领域入手,来践行和展示“新史学”的学术理念,特别是社会文化史的取向和对“现代性“的省思。最后也期待通过展示海内外和内外史之间的研究的各自特色,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书籍目录
前言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 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药物、医学知识与消费文化:清代人参史研究的新取向疾病及其社会应对 清代江南的民俗医疗行为探析 疾病谱与治疗观——早期教会医院的案例分析 清末政府应对疾病的新举措 战时上海的霍乱预防运动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疗 “血症”与中国医学史 论争前的和谐——近代中西医知识中的“热病”论述初探 中医存废问题第一次大论争——清末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事件考察 从宣统年间社团档案看清末广东善堂的 社会医疗救济活动 民国时期医生之甄训与评核近代境遇中的“卫生” 沐浴与卫生——清人对沐浴认识的发展和转变 清末北京卫生行政的创立 近代上海医疗卫生史的另类考察——以医疗卫生广告为中心的分析(1927-1937) 民国时期的卫生运动初探——以天津为例 农复会与1950年代台湾的乡村卫生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然而当年以“中西汇通”的方式把中医“现代化”或“科学化”的做法,并不止于“改良”中医知识体系或治疗方式。捍卫中医更重要、更实际的考虑是让中医师能够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成员,包括使他们能参与检疫、疾病预防与医疗法规的修订等重要公共政策。即借此保护、巩固中医师在现代政体里的发言权。[2]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界深刻体会到的危机不单来自医学知识本身所面临的困境,更致命的是传统医学知识的传授机制、职业的管理与现代政权、体制脱节。例如:传统中医的行医资格并非由官方的学校或考试认定,使得中医师无法经有效渠道进入官僚系统,或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与制定,传统中医师的专业与政治前途因而受到极大的限制。清末民初中医师在困境中的挣扎催生了20世纪初中国医疗体系的深刻变化,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政体重要的构成部分。这是中国面对当时世变所必须做出的改革。虽然这个新体制大体上建立在西方近代医学知识与政治意义形态上,但是中医界的参与,使之成为与西方不尽相同、深具在地文化特色的体制。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所透露的“现代性”,是史学工作者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语言的层面,即显示其复杂性与文化独特性。
后记
2006年8月11-1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武清的天鹅湖宾馆召开,聚集国内外历史学和医学界多方面的研究者来共同研讨历史上的疾病、医疗和卫生,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当时,国内的医疗社会史研究应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在筹办会议之初,多少有些担心人气不够,故在差不多一年之前,就广为发布了会议通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着会期的临近,来自国内各地的与会申请纷至沓来,颇有些叫人应接不暇。尽管我不得不遗憾地婉拒了相当多的申请,但在安排会议议程时,还是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捉襟见肘。这次会议汇聚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的50余位学者,提交论文近50篇。虽然会议规模不小,但直到会议召开,我仍对是否编辑会议论文集态度保留,会议论文集普遍存在的议题分散、论文品质参差不齐的通病,让我对编辑这类论文集的学术意义抱有疑虑,不过,当在会后阅读会议论文,发现了不少与自己的研究兴趣接近又很有意思的论文后,我开始不忍让这些有意思的篇章散落各处,而决定将其结集出版。显然,这次会议是本书问世最直接而重要的动因,故此,这里要首先感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对这次会议以及新兴的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鼎力的支持。
编辑推荐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四大主题: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疾病及其社会应对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疗近代境遇中的“卫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