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日)丸山真男 页数:136 字数:110000 译者:区建英,刘岳兵
Tag标签:无
前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素来重视国外学术思想的引介工作,以为颇有助于中国自身思想文化的发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幸赖著译界和读书界朋友鼎力襄助,我店陆续刊行综合性文库及专题性译丛若干套,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急速变化,学术思想的处境日趋复杂,各种既有的学术范式正遭受严重挑战,而学术研究与社会一文化变迁的相关性则目益凸显。中国社会自70年代末期起,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急速变迁过程,中国的学术既是对这一变迁的体现,也参与了这一变迁。迄今为止,这一体现和参与都还有待拓宽和深化。由此,为丰富汉语学术思想资源,我们在整理近现代学术成就、大力推动国内学人新创性著述的同时,积极筹划绍介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国外著作。“学术前沿”丛书,旨在译介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之后国外学术界的前沿性著作(亦含少量二战前即问世,但在战后才引起普遍重视的作品),以期促进中国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反思,并回应当代学术前沿中的重大难题。“学术前沿”丛书启动之时,正值世纪交替之际。而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历经百余年艰难曲折,正迎来一个有望获得创造性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愿一如既往,为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竭尽绵薄谨序。
内容概要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它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丸山真男(1914-1996)日本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学者。1950年至1971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并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和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4年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其重要著作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1952年)、《现代政治的
书籍目录
《日本的思想》译文凡例中译本《日本的思想》序文(平石直昭)前言 日本思想史的概括性研究为何贫乏 日本缺乏思想的坐标轴 自我认识的意义 所谓“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 开国的意义所在一 无构造的“传统”(一)——思想继起的方式 无构造的“传统”(二)——思想受容的方式 倒逆语与反义语的功能转换 意识形态揭露的早熟性登场 作为无构造传统原型的固有信仰 思想评价上的“进化论”二 作为近代日本机轴的“国体”的创立 “国体”中臣民的无限责任 “国体”对精神内部的渗透性三 天皇制下的无责任体系 明治宪法体制中的最终判定权问题 对作为虚构的制度及其局限性的自觉认识 近代日本的制度和共同体 合理化的下降和共同体心情的上升 制度化的进展与“人情”的矛盾四 两种思考方式的对立 实感信仰的问题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理论信仰的产生 理论的无限责任与无责任结语译后记(刘岳兵)跋(区建英)附录:丸山真男相关论著三篇 一、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类型、范围、对象 二、幕末维新的知识分子 三、福泽、内村、天心——欧化与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
章节摘录
制度化的进展与“人情”的矛盾另一方面,既然明治以后的近代化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所有领域引进了源于欧洲的“制度”,并且是在不断“改良”的形式下被推进的,而日本帝国既不能彻底进行合理的机构化,又不能只依赖于“人情的自然”,就不得不常常为崩溃的感觉而烦恼。也就是说,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方面不断发出忧虑和警告,指出制度化破坏“淳风美俗”(“民法出而忠孝亡”——穗积八束①),另一方面由“下”面不断陈述苦衷,指出官治(其又被等同于法治)“偏于形式”,脱离“地方实情”。这种状况正成了玄洋社②、大日本生产党③以来的那些代表日本的“田园侠勇”的国粹团体、或直接把持农村“实情”的中小地主等反中央、反官僚主义的发酵源”。其内在的矛盾非常复杂。第一,“实情”既然植根于共同体的习俗中,其本来就与合理化:抽象化总体不相容,因而无论何种近代制度,本来就不可能与“实情”相适应。第二,“制度”往往作为既成品,并且在各部门零散地引进,并在与制度化过程(整体的计划性与个别的实际调查结合的过程)相脱离的情况下被实施,所以,越来越招致与现实之间的恶性循环。其“改善”也不过是所谓官员玩弄机构,桌面上的自我运动。第三,本来,近代的制度和规则是以社会现实的无限多样性为前提,通过对其进行规范和整顿而确立起来的,因此在那里,规则的整齐划一性是与其对“局限性”的认识相伴随的(参照上面对特洛尔奇的引用)。但在近代日本,其机制是由权力和恩情的自身统一来运转的,所以它无限制地渗透于日常生活内部,带有左右日常生活的倾向,加之其尺度反被“情面”所掣肘而伸缩,以致尺度也无法发挥平衡的作用。就这样,模糊而且沉闷地笼罩到个人生活上的那种来自于官僚统治或组织的压力,加上从日本社会底层升起的家长制精神被“机构合理性”所强化再从天而降,土著心情的实感便把其作为近代的制度总体、组织总体的必然逻辑来接受…。这样一来,一家一村“水泼不进”的共同体感情或对此的乡愁,在大都市的杂乱状况(无计划性的表现1)进一步刺激下,以各种各样的旋律奏出了“近代的超克”的通奏低音。所谓“淳风美俗”就如诊断结核时注射液的阴性反应状态,因此在这里,各个农家超越共同体秩序而“直接”进入贩卖和购买的流通领域的倾向、地主对土地的脱离、青年及妇女的自主活动、投票行为的变化等等一系列对农业危机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反应无须赘言,大概都市化的普遍影响——由于无免疫力而表现为更激烈的形态——威胁着其“健康”。不仅如此,甚至连本来应内在于部落行为方式的消极一面,也被认为是阳性转化的结果。连东北农村也广泛出现逃避征兵的倾向,在联防区司令官的报告中被说成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据大正2年12月调查《各联防区管内民情风俗思想界之现状》)”这种反抗不一定以中央=官僚对地方=农村的形式来表现。在制度中的精神方面,如前所述,只要是形式上的合理性与家长式心情相复合,这种反抗,或以企业的“制度”对“进步”官僚不满的形式也就会不断产生。明治29年,涩泽荣一①针对工厂法案强硬地表示:“我坚决反对仅仅根据偏执一方的道理来设立完全模仿欧洲的事物的做法”(在第一次农工商高等会议上的发言),自他提出这种意见以来,从劳动组合法案到退职金积存法案,资产阶级对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定所作的一贯抵抗,无需赘言,也是把劳资间的“淳风美俗”作为根据的。这里的摩擦存在于“近代”行政和“近代”企业之间。…部落共同体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的“自然状态”,在其范围之内,那里也提供了对自上而下的近代化=官僚化(国家状态)的日本式“抵制”形态的模武。但是,这种“抵制”形态与从实感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范意识本来毫无关系。因此,其“反抗”作为规范的形成力量,因而作为秩序的形成力量是不发挥作用的,而只停留于以非日常的形式来爆发。所以那往往是舍弃生活的场面,只依据时务性的“慷慨”而不通过组织的媒介,就一举地把自己与终极价值合而为一。结果反而使其抵抗,或被消解于体制方面的操作中,或大则在召妓游乐的酒馆、银座酒吧等地方,小则在乡村的集会中,通过放歌“富士的自雪”来发泄其能量,最后再次封闭于日常的“实感”世界中。
后记
关于这篇《日本的思想》的形成及译稿的来龙去脉,平石直昭教授在序文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说明,作为本书翻译和出版的发起者,请允许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就相关情况作一点补充。2003年度的第一个学期,也就是从这一年的9月份开始,我在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给该所专门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日本思想史专题研究”的课,这门课的名称看上去有些吓人,实际上主要讲的是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一堂课上,我将丸山真男及其这篇《日本的思想》作了重点介绍,我说,这个学期我所讲的内容大家也许不感兴趣或者很快地就被忘记了,这不要紧。但是,在听了这门课之后,如果有人问起,你们却还不知道丸山真男是谁,说还没有读过他的《日本的思想》,作为这门课的教师,将会是我的失职。于是我将《日本的思想》这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让参加这门课且需要学分的同学各自在学期结束之前翻译出来,并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参照。这些同学是二年级的陈越、方琳琳、贾莉,和刚入学的新生陆雅英、施梦嘉、王坤、翟文栋。
编辑推荐
《日本的思想》为学术前沿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