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到戊戌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茅海建  页数:918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想给康有为的《我史》(即《南海自编年谱》)作注,始于1998年。当时我刚刚涉足戊戌变法的研究,康有为的《我史》本应是一本必读的书,可我在阅读的时候,心情十分混乱。一方面,我已知道了黄彰健、汤志钧、朱维铮等研究先进的结论,康有为在此中“作伪”,他的这一记录不可以当作信史,另一方面,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他本人的记录虽未必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相,但恰能更准确地说明他写作、修改时的内心世界。作伪者也有作伪的理由,他为什么要作伪,本身就更加值得研究。于是,我便产生一个念头,给康有为的《我史》做一个注本,将相关的史料与研究附注之,以能对康有为的说法一一进行厘订,鉴别真伪,重建史实,使之成为读者可以方便利用的一个读本。然而,这一想法要能实现,却又有着很大的难度。当时我对戊戌变法的史实了解很少,相关的史料也不熟悉,更何况在我之前的许多研究先进,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他们没有去做,并非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此中的意义,而正说明了此处水深。于是,我把这一念头收了起来,开始研究戊戌变法的具体事实。无论什么人研究戊戌变法,都绕不开饿史》,我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再读之,但在研究论文中不敢轻易使用。每一次读到它,为之作注的念头就加一分。到了2000年,正值我的前一研究项目结项,想申请新的研究经费的支持,于是我就试着将其作为课题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申报。不料的是,这一申请很陕被批准,反成了有进无退、立限克工的督战力量。

内容概要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日本,于1899年初写下了个人回忆录《我史》。该书予1953年以《康南海自编年谱》为题出版,很快与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成为后人研究戊戌变法的三大史料之一。    《戊戌奏稿》已被证明作伪,是康有为于宣统年间的另作;梁启超称《戊戌政变记》不敢自承为信史,“不免将真迹放大”;而对于《我史》,学术界已发现多处疑点,以为不甚可靠。    本书作者对康有为《我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进行注解。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对康有为的说法进行厦订,鉴别真伪,重建史实。作者的这种般般较真,是为了能够真切地看清楚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中的一幕幕重要场景。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与外交》。

书籍目录

自序  导论    手稿本、抄本与写作时间  刊印与书名   《我史》“鉴注”的时段   《我史》的真实性    礼送康有为出日本    光绪二十四年岁暮康有为写作时的心情    “鉴注”的方式 《我史》光绪二十年——二十四年鉴注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导读      20.1 第一次进京会试      20.2 余联沅弹劾《新学伪经考》       20.3 曹泰之死      20.4 第一次桂林讲学    20.5 甲午战争与“上清帝第一书”      20.6 桂林山居与著书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导读    21.1 陈千秋之死与“同人局”    21.2 第二次进京会试    21.3 张荫桓赴日议和被拒    21.4 《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21.5 “联省公车上书”(“上清帝第二书”)      21.6 《冯关条约》画押    21.7 光绪帝战后改革之朱谕    21.8 康有为会试中式    21.9 授工部主事不就    21.10 “上清帝第三书”之进呈及光绪帝下发改革诸奏章   21.11 “上清帝第四书”    21.12 京师修整街道    21.13 开办《万国公报》(强学会)      21.14 与翁同稣之相会    21.15 翁同稣改革愿望与毓庆宫之妒    21.16 弹劾徐用仪    21.17 弹劾潘赞清    21.18 倡立强学会    21.19 与李提摩太之交往及西人参助强学会    21.20 强学会的捐款收入与内部矛盾    21.21 康有为离开北京及强学会被封    21.22 游历天津、山海关    21.23 与张之洞之南京相会,创办上海强学会   21.24 杨文会仪器款项    21.25 返回广东与《强学报》停刊   21.26 慈禧太后之逆施    21.27 康有为晚年所写之眉注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导读  22.1 万木草堂  22.2 康广仁、何廷光与《矢口新报》  22.3 “同人局”购书  22.4 第二次赴桂林  22.5 搜集日本书籍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导读    23.1 第二次桂林讲学与圣学会  23.2 回粤讲学、筑室花埭、再赴上海  23.3 巴西移民计划与赴京疏通  23.4“-上清帝第五书”、为王鹏运等人拟奏折  23.5 翁同稣挽留康有为,高燮曾奏荐人“弭兵会”  23.6 杨深秀欲保康有为,张仲炘与康有为之关系  23.7 运动京师各学会  23.8 德国占领胶州湾  23.9 联日本策与对日赔款延期  23.10 为杨深秀、陈其璋拟联英、日折,康有为对英国之认识  23.11 作联英、日策而未被采纳  23.12 英、俄贷款之争  23.13 自开通商口岸  23.14 大同译书局  23.15 “经济特科”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导读  24.1 总理衙门约见  24.2 “上清帝第六书”与《戊戌奏稿》之作伪  24.3 京师各省学会  24.4 “上清帝第六书”交总理衙门议复  24.5 “上清帝第七书”与进呈《俄彼得变政记》  24.6 上书联英、日拒割旅、大,再度发动联省公车上书  24.7 为文悌拟奏折  24.8 进星《日本变政考》等书  24.9 “昭信股票”发行  24.10 “英德续借款”  24.11 为宋伯鲁、陈其璋拟奏折派容闳赴美筹巨款办新政  24.12 请改律例  24.13 创立保国会  24.14 孙灏攻保国会,潘庆澜弹劾保国会,《国闻报》上的反击  24.15 康有为欲回广东,光绪帝催促总理衙门议复“-上清帝第六书”  24.16 与日本“合邦大会”  24.17 为杨深秀、徐致靖拟奏折,促发百日维新之旨  24.18 为杨深秀、徐致靖、宋伯鲁拟请变科举、废八股等奏折  24.19 与李盛铎之关系  24.20 徐致靖奏荐“备顾问”,翁同稣之罢斥  24.21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24.22 授总理衙门章京  24.23 上奏谢恩并进呈《孔子改制考》  24.24 废“八股”改“策论”  24.25 奉旨进呈奏折书籍,未就总理衙门章京职  24.26 生童岁科试请即改策论  24.27 设立特许专卖制度  24-28 为杨深秀、宋伯鲁拟奏折请定阻挠新政罪  24.29 弹劾许应骥  24.30 文悌弹劾康有为  24.31 优拔贡朝考改策论,科试之经史分科  24.32 请各省开设高等学堂、中小学堂  24.33 第二次进呈《日本变政考》  24.34 进呈觥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等书  24.35 《京师大学堂章程》之起草  24.36 孙家鼐执掌京师大学堂与总教习之争  24.37 孙家鼐请删康有为书中孔子改制字样  24.38 张百熙保康有为“经济特科”,康党的保荐、保举攻势  24.39 康有为请在上海等处设立商务局  24.40 宋伯鲁请派梁启超督办上海《时务报》  24.41 康广仁要求康有为回粤办学  24.42 荣禄在天津的所作所为  24.43 孙家鼐请派康有为去上海督办《时务官报》  24.44 廖寿恒为康有为代递书籍条陈,孙家鼐上奏《时务官报》办法  24.45 “制度局”、“议政处”、“立法院”  24.46 李端棻请开“懋勤殿”  24.47 总理衙门议复“上清帝第六书”,光绪帝命“另行妥议具奏”  24.48 军机处、总理衙门再次议复“上清帝第六书”  24.49 议复“上清帝第六书”诸后果  24.50 设立“农工商总局”  24.51 汪康年改《时务报》为《昌言报》  24.52 陈宝箴奏请《孔子改制考》自行毁版  24.53 湖南新旧两派之争,杨深秀请力除积习  24.54 弹劾谭钟麟、松蕃  24.55“万寿节”庆祝、新政谕旨刊刻誊黄  24.56 徐致靖奏请开“编书局”  24.57 进呈《波兰分灭记》与光绪帝赏银  24.58 王照上书与罢免礼部六堂官  24.59 司员士民上书  24.60 光绪帝召见保举官员  24.61 新任军机四章京“参预新政”  24.62 曾廉上书弹劾康、梁  24.63 光绪帝任用军机四章京之“深意”  24.64 康有为上书“官差并用”与光绪帝裁汰冗员  24.65 徐致靖奏请设“散卿”  24.66 新任礼部堂官,阔普通武请设“议院”  24.67 京外士民亦可上书  24.68 懋勤殿的政治设计,欲留黄遵宪主持新政  24.69 光绪帝欲开“懋勤殿”  24.70 “设立参谋本部”、“改元变服”、“迁都上海”  24.71 游说袁世凯  24.72 徐致靖保袁世凯,光绪帝密诏  24.73 八月初二日明谕康有为赴上海与光绪帝第二道密诏  24.74 立山、杨崇伊、荣禄、李联英等人请训政  24.75 荣禄“调兵”与杨崇伊八月初三日递折  24.76 谭嗣同八月初三日夜见袁世凯  24.77 康有为八月初三日晚的活动及初五日袁世凯请训  24.78 与伊藤博文、李提摩太的会见,欲聘其为顾问  24.79 康有为初五日离京,慈禧太后政变  24.80 上海英领事派人救康并护送至香港  24.81 康有为到达香港及家人逃港澳  24.82 康广仁被捕  24.83 张荫桓被捕  24.84 荣禄入京,“飞鹰号”的行动  24.85 梁启超逃亡  24.86 谭嗣同被捕,王照逃亡  24.87 杨深秀被捕  24.88 杨锐、林旭、刘光第、徐致靖被捕经过  24.89 “六君子”就义,张荫桓等人之处置  24.90 陈介叔、梁元理赴京拾康广仁遗骨未果  24.91 康广仁事迹  24.92 文悌弹章之后果  24.93 上海捕梁启超之行动  24.94 广东捉拿康、梁之行动及抄没家产  24.95 从香港中环警署转居何东家  24.96 与贝思福勋爵在香港会谈  24.97 康有为东渡日本  24.98 改革派人士之处置及改革措施被废止  24.99 “十一不死”  24.100 写作动因与时间附录  《我史》手稿本所录注文、跋语    韩文举注文    叶湘南跋语    伍庄跋语    刘翰棻跋语    孔昭焱跋语    钟玉文跋语    吴恒炜跋语    郑雪庵跋语    鲍文跋语    张砚瑜跋语    叶衍华跋语    孔昭鑫跋语  顾颉刚抄本所录丁文江之跋语征引文献目录索引  人名索引  奏折、条陈索引

章节摘录

“皇上对我说,你的书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也是非常有益的。”“我所说的,大致是把奏议中关于中国的积弱不振,是由于没有进步等等,重复一次。”“皇帝说,你所说的很对,这些保守成性的大臣们,简直把我害了。”“我说,中国现在虽然贫弱,但挽救并不太迟。”“我给他举出普法战后的法国为例。我说法国所付的赔款,要比我们付给日本的赔款大的多,而且法国所失掉的土地,也比中国多。法国割去的是两个省,而中国仅割去一省(台湾)。我问皇上,为什么法国在这样很短的时间中便能恢复,而中国则停战已经三年了,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做。”“皇帝对我所说的话,很留神听,他转而问我原因何在?”“我的答复是:法国总统泰尔(M.THiers)曾向法国人民发布一个公告,促使他们废弃一切腐败的方法,要请他们合作来恢复国力,并且立即采用一些改革的步骤,以期收复失地。其结果是法国人民万众一心,为同一的目标奋斗。法国之所以能迅速复兴,其原因正在于此。至于在中国的情形则完全不同,我们仍旧是那些保守的旧官僚在执政。这些人都是维新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其所以处于这种悲惨的情形中,这是主要的原因。实在说,中国目前的情形,较之三年前中日战争终了时更坏。”“我请皇上看一看日本在采用近代方法来改革之前,曾克服了一些什么困难。日本封建军阀的权力,较之目前中国这些顽固的大臣们是大多了,但明治天皇采用了适当的政策,委任了一些年青而精明强干的人以及下级官员来辅助他。他命令其中一部分人在国内作改革的工作,另外一部分人则派赴西洋各国考察,因此他们回来之后,就把日本变的像今日这样富强。我也把彼得大帝致俄罗斯于富强的经过再讲给他听,并且向皇上说,希望他能放弃以前那种隐居的生活,勇敢地站到前面来,招致一班年青而精干的官员们来协助自己,步我刚才所说的这三个统治者的后尘,而你将发现到维新并不会像你现在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假如中国没有足够的精干人物可以使你的维新政策有效地推行,那么我坚决地主张聘请外国人来协助,特别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我又向皇上说……假若皇上要盖一座宮殿,必定先有图样,然后购置材料按图建造。也许有人向你说,过去几年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改革了,不过根据我的意见,中国不仅没有改革,而且已经做的,恰恰是我所劝你不要做的那些事。他买了砖瓦,准备盖一所房子,但计划或图样什么也没有……我又向皇上说,你现在的政府,正像一座漏顶的屋子,而且屋梁已经被白蚁腐蚀完了,再在里边呆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你不仅应当把屋顶拆掉,而且还必把整个屋子,乃至于根基都全部去掉。你怎么能够把维新的期望寄托在那班旧官僚的身上?他们是一点西方教育也没有的。他们从没有仔细研究过西方文明是什么。就是你现在命令他们研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实在说,他们所留下的精力也不多了……”“皇帝对这些话的答复是他非常着急,因为实际上他没有黜革这些高级官员的权力。他说,这个权力是握在太后自己手中。”“我说,如果陛下没有权力黜革这些高级官吏,那末就至少也应当招致一班精明强千的官员在自己身边,协助自己,这样终较之毫无举动强的多。”“皇帝说,我完全知道这些大臣们对于西洋思想是从没有给予过适当的注意的,而且对于世界的进步也是漠不关心。”“我说,也许他们对于西洋思想并不是不愿意知道,全是在现存制度之下,他们实在是太忙了。而且这些人都年龄衰老,精力不继,就是有心学习,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主要学科是四书五经,这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因此我向皇上请求的第一件亨是废止旧的开科取士的制度,另行依照西法建立一个新的考试制度。我问皇上,是不是你可以废除旧考试制度?”“皇上说,我很知道西洋各国所学的都是有用的东西,而中国所学的是没有用的,因此我将实施你的建议。”“……此外我叉向他建议派遣宗室中的人员,到外国去考察游历,如此才可以有一些具有世界经验的人来为他服务。谈话总结时,我说我还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我可以随时用奏议的形式呈递。我坚决地劝告他,必须加强自己与外洋各国间的关系。”“皇帝答复说,现在外洋各国是今非昔比的,都强了起来,他们好像都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可惜他的那些大臣不能像皇帝这样了解,因此大多数麻烦的事情,可以说都是由于缺乏这个了解所招致的。”“去年十二月我曾经向皇上建议要他设法和英国缔結同盟。”“临分别时,我又向皇上说,陛下不是曾经以勋章给予李鸿章与张荫桓吗?这就是西洋的一种办法,那末为什么你不下一道命令,实行西方的其他办法呢?”“皇帝没有答复,仅仅笑了一笑。”

编辑推荐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已被证明作伪,是康有为于宣统年间的另作;梁启超称《戊戌政变记》不敢自承为信史,“不免将真迹放大”;而对于《我史》,学术界已发现多处疑点,以为不甚可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甲午到戊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3条)

 
 

  •   《康南海自编年谱》里有不少自我粉饰的东西,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本书作者历时五年,为《自编年谱》作注,并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纳入,非常具有学术价值。本书还附有索引。
  •   这部书是茅先生研究戊戌变法的系列论著之一。主要利用档案资料写成,是极扎实的学术著作。
  •   对于历史的真相进行剖析,是历史工作者的义务,也是人做人底线的警惕。忘记或者误解历史是最大的悲哀
  •   冲着作者买的,肯定错不了
  •   送货速度很快,就是封面稍微有一点点脏,不过不影响美观。
  •   三联出的好书,很厚很长,可作收藏用
  •   很厚的一本历史考据,期待阅读。。。。。。。。。。。。。。。。。
  •   因为喜欢茅大师的作品,买了这本书,而且我知道茅大师在这本书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但是很可惜,不是很看得懂。
  •   好极了!很有收获!
  •   价格虽贵些,想想是茅先生的大著,再高点也能接受。
  •   文献整理的苦功造福了我辈学人,伟平
  •   给个好评,此书不错。
  •   替爸爸买的,不错
  •   有些学术的书也很好.比如这本,尽管还没看完.
  •   書還沒看,不過外表很精緻。
  •   不过目前没有计划读完。
  •   很详实的材料,研究戊戌时的必备书
  •   之前曾读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戊戌变法史事考》、《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资料丰富,分析透彻,不沿用传统观点,颇多新意,不简单给人物贴上“爱国”“卖国”标签。
  •   三联的书印刷装帧都堪称一流,很少偷工减料的现象。
    此书偏重史料考证,也许会被人诟病为“饾饤獭祭”,不过如此细腻穷工的精神值得钦佩。
  •   不知道是不是真是康本人写的,值得一读
  •   适合研究历史的人读,略枯燥。
  •   我把这本书当做故事书看,都觉得很好,价格可以更低就很好了。哈哈
  •   书是好,感觉内容太多了,还在看呢
  •   书不错,可惜有灰尘污迹。
  •   找了好久~不错的内容
  •   很好的书,我尤其喜欢精装的书,当然当当的送货员也是相当的给力。
  •   茅海建先生这本书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运到我手上时整个书外壳已经肮脏不堪,出现破损。建议大家买此类精装书时找一个快递比较注意保护货物的渠道&;hellip;&;hellip;
  •   书今天刚到手,没看呢,只是翻了翻,急着上来赞一下。这本书定价颇高,但16开精装,纸张不错,按现在的书价,900多页的书83元不贵,何况还打了8折。 从内容上说,这本书算是一本纯史料考证的,但却不仅仅是考证这本书,而是考证那个时代,所以这并不是康有为自编年谱整本书的考证,只是选取了从甲午到戊戌那几年。书的体例也与一般的考证不太一样,一是手稿校注,茅海建先生在康有为《我史》手稿被发现之后,在档案馆读了4天,所以每段正文之后,都附有手稿校记和说明;二是人物介绍,对正文提到的人物,都有简单介绍;三则是重头部分,用当时人物的记载和档案材料,考证、补充正文的内容,这种考证方式,恐怕也只有在晚清之后私人载记较多、档案等史料保存较全的情况下才会实现,再早或再晚,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茅先生的考证并非只是字句,还有当时的社会风气、士人习气、官场内幕等内容,以及康有为心态变化等。 茅海建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的研究路线,可能是从事件到事件解决方式吧,近年他一直在戊戌变法这方面做文章,所以我猜测可能是这种原因。对他的研究水平尤其是人品,一直非常尊重,可惜在这种环境下,搞近代史研究,总是要擦着政治的边缘,恐怕也很难畅所欲言,从他的文字中,感到有一丝无奈和忧郁。不知道他离开北大,下一站会是哪里,近来从北大走掉的人物,大多是那种有着很强的独立精神的,北大这样下去,恐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越来越远了。
  •   所谓《我史》是康有为自己对《康南海自编年谱》的叫法。因为康南海实际上是一个好做惊人之语、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政治理论家、宣传家,他的回忆文章,是瑕瑜互见、不乏有意作伪之处的。这就让后来的研究者在利用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去芜存菁,而茅海建先生此书,就艰苦地完成了此书大部分的分析注解,所以叫“鉴注”。这是对史学界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关于戊戌维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就此可以相对放心地利用,可谓大功德。 此书“约25000字的原稿,我的注释字数却达到了二三十倍。”甚至康有为、梁启超,都有注解,所以不但对研究者,而且对有兴趣的历史爱好者,都大有裨益,说句说烂的话,算得上雅俗共赏。 要说不足,该书将癸巳之前35年的部分,全不收录,未免让人有遗珠之憾。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做个《附录》就可以了。再版时不妨考虑。 总的来说,茅海建先生的著作,当得起5星的评价。
  •   当年看《天朝的崩溃》,我是真的看崩溃了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历史应该这样来研究这样来阐释。后来老茅开始写戊戌变法考,现在又出了我史注,功力都很深厚,但是,有个问题就是,老茅转向了,当年的老茅,史料和史识合于一身,大气磅礴,追星赶月,猛虎下山,读来那是酣畅淋漓。而如今,若干年年过去了,老茅的功力是越来越深厚了,可是,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却没了,如今的老茅多在史料上下功夫,确实,近代史,稍微写的深些就可能涉嫌影射,鸦片战争的研究毕竟还扯不上宪政,但是,甲午海战后的近代史就很难不扯上宪政问题,而一旦扯上宪政问题,就总有一个党的紧箍咒在上面罩着,说实话凭良心写吧,可能或者肯定是出版不了,不说实话,猪油蒙心又似乎在自我强奸。于是,放眼而今,一流的学者都去搞工具性的研究去了,史料就是属于工具性的研究,现在不能阐述的观点,可以通过对史料的发掘阐述来曲线表达,或者整理一批史料出来以待后人,虽然后人也未必是好家伙。总之,老茅在今天的中国能够做到这点,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毕竟他还生活在大陆。
  •   關注三聯的書,剖析中國的歷史;喜愛三聯的書,擁護開放的史觀。最近在《南方人物週刊》中看到梁啟超專輯,其中大段文字涉及到康有為。字裡行間,隱含著康梁由政治同盟到各為其主的無奈與隱晦。也從另個角度,折射出康有為內心的矛盾、垂死掙扎抵抗與表面的偽善、頑固不化!如今,茅海建的書更進一步揭露康有為的本來面目,也讓後人更多瞭解了這位維新變法中“光彩奪目”的紅人背後的真實圖畫。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康有為本來歷史的真實再現,也是對那個時代里浮華亂象與搖搖欲墜的各路人馬的一次梳理。十分贊佩茅海建先生的治學精神,當爲我等晚輩虛心學習。現如今,浮躁的中國學術界能有如此大部頭確實難得,也讓那些爭權奪利者無地自容。期待其下一部著作。
  •   买了几本书,外包装没问题,里面的书脏脏的。这本书的硬封皮有几处折痕,还脏脏的。另一本书有几块灰手印。还不至于到退货,但是很心里太不舒服了。我要买的是新的干干净净的书!!一直在你们家买书,一向也觉得服务还不错,这次却给这样的商品,真是的!
  •   最近开始比较信赖北京三联了!但是此书只能算还可以吧!用纸基本是轻型纸,不过不是很毛糙而已,份量中等。精装封面没有过塑,有点遗憾。全书只是对《我史》的一小部分的笺注,这个非常遗憾。作者辛苦了,谢谢您!
  •   非常不错的书,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值得推荐。对康有为的评价非常可观中肯。
  •   书很好,是我想要的。毋庸赘言。
  •   这次送货很快,书包装也很好,非常喜欢。支持卓越!!!
  •   书非常的厚,像一本大字典一样,个人觉得这个价钱买到这本书非常的值。我买此书纯粹出于兴趣,因为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茅教授的文章和书都是以注重史料为主,书中以非常详细的资料和严谨的分析来尽力还原康有为我史中的真实历史。我觉得受益匪浅,在查阅那段历史时也省去不少力,能找到更多的史料。而且作者不仅有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列出其他学者的不同论点,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分析。
  •   真是好书啊,茅海建先生花了大工夫,值得细读。
  •   此书作为一本精装书,卓越只用一只薄薄的塑料袋将书寄到千里之外。书到货时四角已全部摔破,封皮几乎完全掉下来。我也是卓越的老订户了,卓越对消费者的蔑视,必将导致它在市场上的失去人心。在此劝告书友们不要再买卓越的精装书。否则我的悲剧肯定会在你的身上重演!!
  •   我是在某次突然下调价格时买的,SVIP只花了53.96元,不过三联的书这种情况相当罕见吧。
  •   比起作者的其他几本书来说,这本有点深了。
  •   不过茅海建的书打五星没问题。
  •   挺有乾嘉考据之风的味道
  •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   从甲午到戊戌
  •   好书很赞、
  •   康有为《我史》最好的注本
  •     1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据其自编年谱所说,并非是从甲午战败后才开始的,而是始于更早前的一次顿悟。那是1878年,他还在礼山草堂苦读经史时,一次打坐的过程中“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恍惚间,他觉得自己是孔子再世:“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这次通灵般的神秘体验后,康有为给自己起别号为“长素”:长于素王孔子。那一年,只有20岁的他立志像孔子一样改制维新,经世致用。
      康长素的狂放不羁后来也传染给了他的学生。弟子们上行下效,纷纷给自己起了各种惊世骇俗的别号:梁启超号“轶赐”,即超过子贡;麦孟华号“驾孟”,凌驾于孟子之上;韩文举号“乘参”,唐德刚调侃道,这是“把曾参当马骑也”。康最钟爱的大弟子陈千秋的别号则是“超回”——事实证明,这个别号起得实在是有欠考虑。1895年年初,维新变法还没开始,26岁的陈千秋就跟当年的颜回一样早夭,吐血而亡。
      
      2
      一群带有宗教狂想色彩的康党所领导的变法运动,结果自然凶多吉少;但在清末那积重难返的局面下,又似乎只有这种反常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团体,才可能去发动一场真正的变革。1898年8月变法事败前夕,康有为南下逃亡,一路被悬赏通缉,九死一生,幸而被英国人营救才逃过一劫。参与营救的英人戈颁后来在一封信里写道,康有为真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狂热的人和空想家”,并补充说,“我猜,光绪帝大概也和他相像。”
      出于空想家的本色,康有为8月底在香港接受采访时,便已开始凭想象臆造另一个戊戌史。康在采访中夸大自己在变法中的作用,并声称有光绪帝的衣带诏,要去英日两国求救兵来恢复皇帝的权力,等等。到日本后,他便开始伪造《戊戌奏稿》,并自编年谱《我史》。幸存的康党成员们,比如梁启超,也积极配合康的造史行动,将相关记录系统化,使之不自相矛盾。与此同时,曾积极举荐康的翁同龢也由于畏祸,暗地里剜挖、芟改日记中关于变法的记录。真实的戊戌变法被人造的迷雾重重掩盖起来。
      茅海建阅读大量史料和档案,考证了《我史》中的每一个细节,旁及《戊戌奏稿》、《翁同龢日记》等,花了整整五年时间解开这个历史罗生门。他认为,康的《我史》总体来说不失为一部可以小心利用的史料,里面的不实之处与其说是故意作假,还不如说是一个空想家的孤芳自赏。虽然刚刚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但康有为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失败的所有原因在于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阻挠。他在东瀛那“纸屏板屋孤灯下”的冬月夜里,“自我咏唱着已被理想化神圣化纯洁化美丽化的英雄史诗。”
      
      3
      戊戌变法通常被定性为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行的是君主立宪。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在《戊戌奏稿》中的三篇另作中,康有为提出“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所”,建议清廷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民合治”。但实际上,在变法的过程中,康从未提出过类似建议,相反,他很明确地反对立即开国会,理由是“民智未开,蚩蚩自愚,不通古今中外之故”,因此“今日之言议院,言民权者,是助守旧者以自亡其国者也”。
      康有为在当时主张的只是设“制度局”,一个给皇帝提供治国建议的小规模精英智囊团,类似于枢密院,并不具备制约君权的功能。康认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变法必须由光绪帝“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保证皇帝和中央政府绝对权威的基础上,以强有力的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行变革,并镇压顽固势力。只有这样,变法才有可能成功,“中国唯有君权治天下而已”。
      康有为并不反对君主立宪制,只是觉得还为时尚早。他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学理念,即“公羊三世说”,认为在所有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都有三个必经阶段:君主专制(据乱世)、君主立宪(升平世)和民主共和(太平世),这三个阶段是不能随意跳过的。相信《戊戌奏稿》的人想当然地以为,按照这个理论,当时君主专制的中国的变法方向自然是君主立宪。
      但现在看来,康有为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小心谨慎。在“君主专制”阶段,他还区分出了“绝对专制”和“开明专制”两个小阶段,后者是君主立宪制的预备期。也就是说,戊戌时期的康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立宪派”,而是一个“新权威主义者”(取萧功秦的定义)。不得不说,在变法的战略层面,康有为确实比当时的很多人都要理性务实。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优秀战略家的康有为一进入到具体的战术执行层面,就开始头脑发热,狂飙突进。
      在和光绪帝的第一次策对中,康把中国比作一座破败不堪的大殿,“小小弥缝补漏”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统筹全局而变之”,从重从快,最好干脆把旧官员一并免职,然后“尽变旧法”。在保守派荣禄当面质疑这么激进的变法是否可行时,康有为的回答是:“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其实在甲午战败后,清廷中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官员是倾向或同情变法的,但由于康有为的狂傲,这些潜在的变革力量渐渐与他分道扬镳。除了康那令人难以忍受的空想家性格外,维新派日益膨胀的权力欲也让他们渐失人心。康有为在变法中的动机并没有那么单纯,暗地里,他计划通过建立制度局让自己进入权力核心,让康党成员占据各个部门的重要位置;他与梁启超试图将汪康年的《时务报》“收归国有”,借此控制全国舆论,打压反对意见;对于新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康有为被维新派认为是总教习的不二人选;康还试图将他的孔子改制说确立为学术正统,一跃成为全国学界领袖——这样,他就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集丞相和教皇为一身的人物。
      康有为的弟子在变法时期也是飞扬跋扈。他们有一次在上海街头遇到了古文经学的领军人物、康有为的论敌章太炎,于是便上去将其殴打一顿。改革的大忌,乃是其设计者与得利者几乎为同一批人。这不仅会使很多人对改革者的目的产生怀疑,而且那些致力于革除弊端的人自己,也有可能因此堕落为政治黑暗的渊薮。
      对戊戌变法的另一个误读,是认为维新派走的是“和平改良”路线,而革命派则是“暴力革命”路线。实际上两派的根本区别,只在于对民主共和制缓急的不同认识,维新派对于暴力手段并不排斥。在变法末期,维新派其实已经开始谋划军事政变,他们对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三人都有策反计划,最后则锁定袁世凯,要求他率兵入京,一路入颐和园“执西太后而废之”,另一路则入宫“密救”光绪。但袁世凯始终对维新派虚与委蛇,这个计划最终失败。
      知道大势已去的康有为于八月初五离京,同时,杨深秀决定放手做最后一搏。杨经光绪帝之手辗转上折给慈禧太后,称颐和园的滈化殿下有先帝埋下的“黄金纹银各一窖”,既然现在赔款弄得我们财政紧张,何不派几百个人进去试着挖挖看?“万一罗掘得之,岂不大济其用,胜于票借万万耶?”这个说辞实在是拙劣得可以,不要说老谋深算的慈禧了,就连当时北京的普通市民都对之“诧为奇异”,大家都看出来,这不过是行刺的借口罢了,杨深秀“与康有为、谭嗣同诸犯同一逆谋耳”。
      所以,与其说慈禧太后自八月初五起的一连串行动是一场军事“政变”,还不如说这是一场“反政变”;慈禧对于维新变法本身的厌恶,远远不及她对维新派那废黜她权力,甚至取其性命的意图的仇恨。若意识到其实是维新派先伸手摸刀,而且已经直接威胁到了慈禧的人身安全,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慈禧后来会怒不可遏,冒着激怒“友邦”的危险,近乎疯狂地抓捕康梁,废除所有新法,并且不经提审,就将杨深秀等“六君子”刑于菜市口了。
      
      4
      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中,旧官员往往由于这个体制有太多的利益联系,所以一般因循守旧,不愿意变革,但他们却有着深厚的政治资本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而在另一方面,改革派一般是些年轻人,他们与旧体制没有太多利益联系,因而更易于接受改革,但是,他们的政治斗争经验严重不足,比较激进和理想化,不懂得如何将变法付诸实践。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都需要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合作。为日本明治维新奠定思想基础的福泽谕吉说过:“改革派精明而进取,保守派稳重而守旧。守旧者有顽固的缺点,进取者有流于轻率的毛病。但是,稳重未必都陷于顽固,精明未必都流于轻率。”但康有为呢?他一上来就说:“惟方今之大臣,皆老耄守旧,不通外国之故。皇上欲倚以变法,犹缘木求鱼也。”在将所有旧官员都排挤出去同时,也早早地给戊戌变法判了死刑。
      1899年,慈禧召见李鸿章,称有人上章,举报他有同情康有为变法的言行。没想到,一向逢迎的李鸿章竟未辩一词,大大方方地承认指控属实,并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无以对。而这一切,早已非在海外四处流亡的康有为所能知。
      
      
       2012-3-9
      
      (已发表于2012年4月《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     茅海建先生是一个很低调的学者,他的著作都是用力精深的。从开始的《天朝的崩溃》的振聋发聩,到这本《从甲午到戊戌》的雷霆万钧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我觉得这本书似乎更沉郁了一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时想到时事。没有一丝激动,只有不尽的扼腕长叹。读中国史尤其是近代史,总是遗憾、失落、悲愤,心中郁结。但只有这样的书才能浇心中块垒,浮一大白!
  •     看茅老师的书也算不少了,这次的新作基本延续了老师严谨的风格,逐字逐句的分析和验证,看了很过瘾。唯一感觉意犹未尽的是涉及到太多的政治,老师在很多地方似乎欲言又止。可惜啊!
  •     从读《天朝的崩溃》开始,我就算是茅海建先生的粉丝了。在这本《我史鉴注》里,茅先生继续他的努力,扎实地重建史实。实际上是以康有为《我史》为纲目,将从甲午到戊戌这段时间变法维新的过程详加考订,去伪存真。使《我史》这份重要材料成为可引征的史料,也让我这样的业余读者对那段历史,对康有为其人有更清晰的了解。
      
      戊戌事变,对维新派而言或许是一场胎死腹中的未遂政变,称得上惊心动魄;对慈禧而言则轻描淡写,旦夕可定。光绪既无实权,维新派也主要是低级官员,军队又不在手中,变法不过是书生论政,政变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虽然最终失败,但康有为以一介书生、小吏,确实凭空开创了大局面,令人佩服。
      
      
  •     茅海建的书,内容就不用评价了,应该都当得起精品二字。我是在卓越订货的,送过来封面略有灰渍,但总体而言很不错,入手沉甸甸的,印刷也不错,厚厚一本,对得起价格。一家之言,仅供欲购此书的书友参考。
  •   改革的大忌,乃是其设计者与得利者几乎为同一批人。这不仅会使很多人对改革者的目的产生怀疑,而且那些致力于革除弊端的人自己,也有可能因此堕落为政治黑暗的渊薮。
    赞同
  •   孔子再世。。。好喜感,真乃“狂想曲”也。
  •   我对此书的看法不变,茅确实是用功的人。作为工具书,上上成;作为史书,意义不大。
  •   非也,非也。若是认真通读此书,便会明白这绝非简单的考据而已,因为茅海建其实完全扭转了我们之前对于戊戌的解释,以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关系。
  •   好文。貌似张鸣也写过关于戊戌的一本书。但我总觉得张鸣有点类似野路子,不管正史野史,拿来就用,用了就忙不迭推结论。
  •   从本质上说,孙文和康有为是一样的人,只不过更趋向于无所底线
  •   好文。貌似张鸣也写过关于戊戌的一本书。但我总觉得张鸣有点类似野路子,不管正史野史,拿来就用,用了就忙不迭推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铭不是历史学者。
  •   这么牛叉啊,厉害!
  •   读书笔记如下:
    1. 作为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非常佩服茅先生下笨工夫重建史实的努力
    2. 看完导论。茅以为,康在我史中作伪次数不多,是可小心利用的史料。
    3. 康早年自以为是孔子再世。极自信。“一个狂热的人和空想家”。
    4. 康政治经验幼稚。即使没有政变,以其手段,维新也难成功。
    5. 我史写作时,康即将被迫离开避难的日本,正是他人生低谷。这种情况下,我史的原则是:1,康永远正确。2,失败的原因是守旧者阻碍,当政者未从其谋。
    6. 康有为号长素,长于素王之意,门人也以超回、架孟、乘参为号,梁启超号轶赐,端木赐,子贡。
    7. 《新学伪经考》说古文经典都是刘歆为新莽伪作。翁同龢评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
    8. 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公车上书,以阻止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书未上而约已订。
    9. 康有为中光绪21年乙未科二等一零二名进士。他虽痛诋科举制度,但对名次颇在意。分到工部,不到任,因补缺甚难。工部主事是他获得的唯一官衔。
    10. 光绪21年五月,康有为上“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呈”,受到光绪重视。此次上书达万五千言,议题甚多甚大,未能尽言,也难有操作性。
    11. 康有为只在中进士时例行在乾清宫引见,这可能是他唯一一次进入大内。
    12. 康党中坚分子都是康有为的学生,一直追随。猜测起来,康一定很有个人魅力,康党像一个教派,康就是教主。其实后来有人意见不同而离开,就是被称为“叛教”的。
    13. 康有为到上海办强学分会,赴南京与两江总督张之洞晤谈甚欢,有短暂的蜜月期。旋因“孔子卒年”事闹翻。张之洞撤回支持。此事也说明康政治幼稚。
    14. 强学会最初由杨锐、康有为、沈曾植、沈曾桐、陈炽、袁世凯等人发起,京官数量甚多。强学会主要工作是编刊、译书,其刊《中外纪闻》由汪大燮、梁启超主笔。內部意见并不一致。
    15. 光绪23年,德国借教案占据胶澳,固然无赖,而俄国更以欺骗手段占据旅大,尤为可恨。
    16. 翁同龢主对德谈判,李鸿章主对俄谈判,均无筹码,为人所欺。张之洞以日本人只言片语便主联日英抗俄,完全无外交经验,全凭感觉走。
    17. 康有为代拟奏折,力陈应联英拒俄法德,称英国“真救人国也”。康在当时算是对西方比较了解的人物了,其对英国的扩张史和外交策略的了解也还不着边际。陈炽也注重对列强之间关系的分析。当时更多地从合纵连横的角度去分析。
    18. 为还对日赔款,清廷拟对外举债,俄英借机提出苛刻附加条件,并施加压力。总署为两不得罪只得两不相借。英反以中国失信,讹诈而得开放內河、长江流域不得租让他国、开放湖南。
    19. 戊戌年刚到,康有为迎来重大转机。经年鼓吹有了成果,正月二日获总理衙门召见,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同时出面,问变法事宜。
    20. 康有为鼓吹联英日以拒俄,不知列强之间早有交易,国弱唯有先自强,否则万事休。
    21. 康有为此时所建之策,谓以全国矿权抵押可向美商筹款数亿,并荐容闳办理。康可能受容闳影响,并以为容真有对美融资能力。
    22. 可能总署大臣会见后所代奏康有为条陈受到光绪重视并有所旨意,三月二十康再上条陈时已用直接上奏语气,总署虽仍写代奏而办理速度加快很多。
    23. 康有为此时所建之策,谓以全国矿权抵押可向美商筹款数亿,并荐容闳办理。康可能受容闳影响,并以为容真有对美融资能力。
    24. 容闳一生经历奇特,但此时在承建津镇铁路上的表现貌似骗子。
    25.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下明定国是谕旨,百日维新开始。此谕与康有为代拟的杨深秀、徐致靖奏折有关,康确为戊戌变法的促动者。变法是得到慈禧批准的。
    26. 康有为曾设想中日“合邦”,只是不知其真实含义是合并、联邦、邦联还是仅为外交同盟。
    27. 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而支持康的翁同龢二十七日被罢斥,十分戏剧性。罢翁出自慈禧之意。光绪不能自主任命高官。
    28. 光绪召见康有为,晤谈颇久,令其编书以呈。破格任命为军机章京,康似嫌官小,以编书为由不就任。此后康上条陈直接由军机大臣廖寿恒代递。康党这一时期主要鼓吹废八股,获准。康力陈设制度局、擢用小官。
    29. 康有为奏请建立专利制度,被采纳。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部专利章程,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政变很快发生,未对技术进步起到作用。
    30. 康有为“著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前面那条误为军机章京了。
    31. 五月初康党弹劾许应骙,随后被文悌弹劾。文悌前此一段时间与康有为过从甚密,因此弹劾相当有力。光绪皆袒护康有为。想必康党声势一时而盛。
    32. 梁启超起草了大学堂章程,是总教习负责制,并编制教科书。康有为有意于总教习,并借编教科书之机宣讲康学。后孙家鼐任管学大臣,提名许景澄任总教习,康党落空。
    33. 康党奏请时务报官办,梁启超主之,各省官员学堂订阅,并可审查其他报刊,欲控制舆论。不料孙家鼐借力打力,令康出京办报,审查权则归大学堂。
    34. 康有为鼓吹立孔教,并尊为国教。又,康不唯欲救中国,且欲救地球。其自大如此。近有新儒家欲救世界于物欲横流之中,与康差相仿佛。
    35.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三项要旨:大誓群臣、开制度局、设待诏所。光绪两次严责之下,总理衙门议复,仍敷衍了事。
    36. “大誓群臣”作罢,“开制度局”变成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派人预备召见的咨询服务,“设待诏所”变成允许司员士民上书,由都察院、各衙署代奏条陈。
    37. 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但对康有为则有保全之意。康有为此后对陈态度大变,转而攻陈。同为维新干将,而康不能容人,四处树敌,也是败因。
    38. 因王照上书受阻,光绪怒而罢免礼部六堂官。此事未经慈禧同意,是政变诱因之一。光绪任命林旭、刘光第、杨锐、谭嗣同为军机章京,处理司员士民上书,也未经慈禧同意。
    39. 四章京虽只处理无上奏权的司员士民的条陈,但有票拟权,所以有相当权力,军机大臣则只能根据旨意拟旨。光绪又给予四章京通过军机大臣上奏的权力。
    40. 七月中旬以来两宫矛盾趋于激化。下旬康党接连奏请设议政局、开懋勤殿,性质与制度局略同。光绪已接受。七月二十九日光绪赴颐和园向慈禧当面请示,引发大冲突。
    41. 七月三十日光绪召见杨锐,并下密诏要求他与其他三章京及诸同志设想如何大行变法而不致触怒慈禧。内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
    42. 根据密诏,二十九日光绪向慈禧提出设议政机构,可能提出由康及其党人参加或主持;慈禧对罢免礼部六堂官提出指责;慈禧警告光绪,若其越出权限,则皇位不能保。
    43. 七月下旬康党已决定军事发动。二十六日徐致靖保荐袁世凯,八月一日光绪召见袁,并下旨提升为侍郎,有上奏权,并著于五日请训。
    44. 八月一日夜,康梁向毕永年透露计划:以袁率部围颐和园,以毕率百人捉拿慈禧。毕不同意。谭嗣同提议另增唐才常办此事。八月二日诏令康出京。光绪似以此诏向慈禧有所解释、表态。
    45. 八月二日光绪召见林旭,可能对此诏有所解释。而康此后宣称奉有衣带诏。康到香港、日本后,频频刊布其伪造或改窜的"密诏",并对慈禧加以诬语。此举陷光绪于不利。这是康自我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其政治幼稚。
    46. 三日林旭以杨锐带出的密诏示康。当夜谭往谒袁,要求袁杀荣禄,率兵入京围颐和园。并未得到肯定答复。
    47. 三日下午康拜见了伊藤。后来伊藤在与中外人士的谈话中毫不掩饰对戊戌维新的失望。认为没有政治家,政令从未付诸行动。
    48. 三日晚康党商议上折请以伊藤博文、李提摩太为顾问,并欲借口发掘圆明园金窖调袁军入京。同日杨崇伊奏请慈禧训政,奏折可能由庆亲王带入。光绪定于五日召见伊藤,慈禧决定四日回宫,又定于六日返颐和园。说明慈禧此时还无意政变,可能是想阻止光绪任用外人。
    49. 八月五日光绪早事结束时尚不知慈禧将训政。袁请训后光绪还接见了伊藤。传言光绪有密诏与袁,应无其事。五日慈禧改行程为十日返园,说明有变。
    50. 八月六日早朝慈禧与光绪同见军机,颁下朱谕称慈禧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慈禧开始第三次训政。慈禧发动政变轻而易举,根本无须动用武力。
    51. 袁告密与否成为悬案。传言袁向荣禄告密,应无其事。但袁有可能于请训前后向首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告密。
    52. 慈禧训政后第一道命令即为捉拿康有为。五日有弹章称康仍未离京,慈禧阅后必大怒,此事也可能是她决计走向前台的诱因之一。
    53. 康有为五日清晨赴天津乘船赴上海,中途泊烟台。一路施施然。在烟台还有闲心购物。不知追捕在后。上海道蔡钧搜捕甚急,反引得英人注意。于是英国人先截得康有为并以军舰护送至香港。梁启超、王照则为日人所救。
    54. 八月六日慈禧下令逮捕康有为,捕得康广仁。而梁启超、谭嗣同等仍得在外奔走。谭可能是八日被捕。至九日,六君子及张荫桓、徐致靖被捕。张荫桓既受光绪赏识,则为慈禧所恨,欲杀之。而英日公使干涉,于是流戍新疆。
    55. 由于担心外人干涉,慈禧十三日下令处死六君子,未经审讯。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
    56. 一个小疏忽:P869伍庄跋语中"雪广",下文说似指徐勤(号雪庵);而P873则说可能是郑雪庵。
    57. 一个小疑问:P735毕永年不同意由他带队捉拿慈禧时,是谭嗣同提议另增唐才常来办,而从P733所引<诡谋直纪>原文看,是由毕永年提议急催唐入京同谋的。茅先生似有小误。
    58. 当时倡变法的人物中,有一位陈炽,号次亮,似可注意。著有《庸书》。陈炽对西洋情势似较了解。康有为称他气魄绝伦,能任事,甚聪明。死于1900年,不知是否死于拳乱。
  •   作为“业余读者”,能如此仔细地阅读如此专业的历史学著作,实在是很让人佩服!
  •   呵呵,kevinou可以申请做茅老师的研究生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