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章太炎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平原 杜玲玲编  页数:474  
Tag标签:无  

前言

  “追忆逝水年华”,此乃人之常情。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为此临风洒泪.其实,不必借山川草木起兴,单是往事如烟,就足以让千古文人感慨叹息。“感慨”不足以尽兴,于是又有了许多落在纸上的“追忆”。  对往日风流的追忆,与其说是为了记住历史,不如说是为了展望未来。人们只能记住那些应该记住、或者说希望记住的——包括人和事.作为学者而被追忆,不只是一种历史定位,更意味着进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因为,人们总是以当下的生存处境及需求为支点,借助于与历史对话来获得思想资源与工作方向。  选择对话者,其实已经內在地规定了对话的内容、倾向以及情调。选择康有为、蔡元培、章太炎、粱启超、王国维等作为追忆的对象,或者说邀请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学术建设,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基于这些学者自身所独具的魅力;这种魅力,既源于其学术成就,更来自其精神境界——这是较好地体现了古与今、中与西、学术与思想、求是与致用相结合的一代。

内容概要

《追忆章太炎(修订本)》丛书人选学者独具魅力,至今仍为学界和普通读者津津乐道。这种魅力,既源尹其学术成就,也来自其精神境界一这是较好地体现了古与今、中与西、学术与思想、求是与致用的结合的一代。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中,这些人都曾饱领风骚、独开风气,因而成为时人和后人的追忆对象。    本集所选追忆文章,兼有史学价值与文学韵味,剔除了许多过分专业化的、需要特别知识准备才能阅读的“准论文”。希望这些有专业而又不囿于专业,能文章而不只是文章的基本风貌,读来或庄重,或琐碎,或洒脱,或俏皮.或长篇大沦,或三言两语,却有助于显示传主生命历程及精神境界的不同侧面。    在近代中国学界,章太炎是最具传奇色彩,也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早在其生前,有关章氏的各种轶闻,便已广泛流传。本集致力于搜集既可信又可读的回忆文章,所以在有关太炎的众多文章中,加以鉴定和别择,博览而精取,以凸显太炎先一生的“真精神”。

书籍目录

总序三联增订版序章先生别传余杭章先生事略余杭章先生墓志铭章太炎事略太炎先生行事记章太炎纪念太炎先生记章太炎与余订交始末伯兄太炎先生五十有六寿序悲忆太炎师记先外祖父陈干与章太炎先生的交往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余杭章师逝世三周年追忆回忆章太炎先生谈章太炎先生星庐笔记·章炳麟太炎先生二三事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太炎先生轶事简述我的外太公章太炎二三事我的母亲章王氏忆辛亥革命前后先父章太炎若干事章太炎与王金发《章太炎先生家书》叙言记先父母章太炎、汤国梨在抗战中二三事章太炎营葬始末章太炎先生轶事(咏莪堂随笔)记凤凰山馆论学章太炎与支那亡国纪念会中国教育会之回忆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章太炎先生在狱佚闻录铁窗感遇记从章先生学民报社听讲记章太炎先生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辛亥革命·办《四川》杂志(节录)辛亥革命前后杂忆(节录)章太炎民国元年在南通我在六十岁以前(节录)《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节录)记太炎纪念太炎先生关于章太炎先生的回忆回想四十八年前事(节录)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章炳麟氏追念余杭大师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师门的晨课章太炎面折刘半农我所见晚年的章炳麟(1868—1936)《太炎先生书札》跋章公问业记略章太炎的北游章太炎《师友杂忆》(节录)章太炎先生在苏州记章太炎先生·在苏州谒余杭章先生纪语章太炎弟子论述师说章太炎赠丁鼎丞先生诗卷后记(节录)《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学术文章》后记章太炎先生晚年在苏州讲学始末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序忆太炎先生追记章太炎师主办“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太炎讲学记章太炎的讲学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访问记朴学大师章太炎故宅访问记章太炎先生轶事謦款小识书余杭章先生轶事章太炎先生谈蓟汉阁太炎先生言行轶录章太炎先生在莒录章太炎被羁北京轶事世载堂杂忆(选录)洪宪纪事诗本事注(选录)刘允臣日记(节录)胡适的日记(节录)太炎大师谒问记记章太炎及其轶事章先生逸事后记

章节摘录

  “顷有印度婆罗门师,欲至中土传吠檀多哲学,其人名苏蕤奢婆弱,以中土未传吠檀多派,而摩诃衍那之书彼土亦半被回教摧残,故恳恳以交输智识为念。某等详婆罗门正宗之教本为大乘先声,中间或相攻伐,近则佛教与婆罗门教渐已合为一家,得此扶掖,圣教当为一振,又令大乘经论得返梵方,诚万世之幸也.先生有意护持,望以善来之音相接,并为洒扫精庐,作东道主,幸甚幸甚。末底近已请得一梵文师,名密尸逻,印度人非人人皆知梵文,在此者三十余人,独密尸逻一人知之,以其近留日本,且以大义相许.故每月只索四十银圓,若由印度聘请来此者,则岁须二三千金矣。末底初约十人往习,顷竟不果,月支薪水四十圆非一人所能任,贵处年少沙门甚众,亦必有白衣喜学者,如能告仁山居士设法资遣数人到此学习,相与支持此局,则幸甚。”杨仁山所代作余同伯的答书乃云:  “来书呈之仁师,师复于公曰:佛法自东汉人支那,历六朝而至唐宋,精微奥妙之义阐发无遗,深知如来在世转婆罗门而入佛教,不容丝毫假借。今当末法之时,而以婆罗门与佛教合为一家,是混乱正法而渐人于灭亡,吾不忍闻也。桑榆晚景,一刻千金,不于此时而体究无上妙理,遑及异途问津乎。至于派人东渡学习梵文,美则美矣,其如经费何。此时祗桓精舍勉强支持,暑假以后下期学费未卜从何处飞来,唯冀龙天护佑,檀信施资,方免枯竭之虞耳。在校僧徒程度太浅,英语不能接谈,学佛亦未见道,迟之二三年或有出洋资格也。仁师之言如此。”此两信虽无年月,从暑假以后的话看来可知是在己酉夏天。第二书不附“来书”,兹从略。太炎先生以朴学大师兼治佛法,又以依白不依他为标准,故推重法相与禅宗,而净土秘密二宗独所不取,此即与普通信徒大异,宜其与杨仁山言格格不相人。且先生不但承认佛教出于婆罗门正宗(杨仁山答夏穗卿书便竭力否认此事),又欲翻读《吠檀多奧义书》,中年以后发心学习梵天语,不辞以外道为师,此种博大精进的精神,实为凡人所不能及,足为后学之模范者也。所供职,每日必在午后四时始得下班也。时先生虽已届六十五岁;龄,然能纵谈二三小时不倦。章夫人汤国黎女士,偶出点心飨客,种糯米所制之小饼,蒸食,黏性颇大,失之太甜,余见先生食之津不能不食之津津也。先生述一故事,往往枝叶扶疏,能使听者如亲:事中之人物,躬履当时之境地,不愿听其中断,章夫人恐先生过劳,再催用晚膳,但先生不顾,余不待其辞毕,亦决不敢兴辞也。  先生嗜纸烟,往往一枝尚余寸许,又燃一枝,曾见其历三四小字断。所吸以当时上海流行之美丽牌为常,偶得白金龙,即为珍品,生为人书字初无润格,有欲得其翰墨者,大率即以纸烟若干听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余初不嗜此,后在上海编日报半载,往往社短评及第一版新闻,均出余一人之手,且非看过大样以后,不敢离,辑所,不吸烟实无以振刷精神,于是乃嗜之成癖。及为先生座上客时近三年,每至,先生必纵谈不断,吸烟不断;余则静听,亦吸之不断至今仍非每日四十枝至五十枝不能尽兴,盖与先生之一段因缘,不系也。  先生为人书字,以钟鼎为常,喜以一人牵纸,振笔疾书,一日,:人立先生后,指点某字不佳,先生回头笑谓夫人曰:“你不懂得写字其实夫人雅擅诗文,字亦端秀,先生之为此语,足证其伉俪间雅:浅也。  民元,先生与夫人结婚上海,群弟子请先生与夫人即席赋诗,口占两绝,其一云:“我身虽梯米,亦知天地宽,摄衣登高冈,招君端。”夫人以无此捷才辞,仅录旧作七律一首,亦娓娓可诵。此事载上海《民立报》,一时佳话也。  民二二次革命后,先生被袁世凯幽于北京之龙泉寺,忧愤欲刃有致其夫人家书两通,区处后事,中有涉及其身世及所学之处,辞正而凄惋,令人不堪卒读。夫人亦有一书致袁,为先生请命,措辞:不卑,深得立言之体,其涉及与先生结合一层,有“结缡一年,誓共之语,殊足激动读者之同情,宜乎项城卒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追忆章太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只是因为喜欢章太炎先生,喜欢他的文字,这本书是别人写章先生的,拜读一下。
  •   该书是追忆章太炎先生文字的汇编,作者多是亲朋弟子,或朝夕相待,随从左右,或一睹风采,聚焦掠影。然皆亲身履历,庶几信史之列也。
  •   多了解一些有关国学大师事
  •   能找到这么多材料不容易
  •   装订挺精美的书
  •   书不错,印刷还行,读起以了解别人眼中的章太炎。
  •     晚清民國的大師們,比之他們的後一代,在現代學術史的視野中,無疑是黯淡得多的。
      論聲望,現在大家更多地注意梁啓超、王國維、胡適、顧頡剛等人,他們誠然直接開啟了現代中國學術的發展方向。“但開風氣不爲師”,這是胡適的自述,卻恰恰以引領潮流而爲人所景仰。而反觀他們的師長,沈曾植、廖平、康有爲、夏曾佑、章太炎、歐陽竟無……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卻大多並不爲人所知。隨便問個學術界以外的普通人,大體知道胡適的多,而聽過章太炎的少。
      早一輩這些人,舊學功底深厚,很多人還中過舉,甚至成了進士,卻並不守舊,而總能在時代的變局之中開出新的道路。其實,下一代的很多新觀點,都脫胎於他們的隻言片語。像章太炎,既是乾嘉樸學的殿軍,也是各種新學術的奠基者。而甚至不那麼有名的學者,如詁經精舍中人,其說乃有極可稱道者,而往往不爲人所知。後人殫精竭思,每以爲創一新說,而不知前人固嘗言之矣。
      書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撰寫於民國時期,作者也大多是章氏的同道、門人、後學——當然也有他的對頭。內容有的是親見親歷,也有的得自傳聞,紛呶競起,五光十色,就可信度來說未必皆能站得住,但卻極爲有趣。拋開一些細節的真實,章氏的精神歷歷可見,晚晴民國一輩革命者、學者的面貌亦可略窺一二。
      許多人覺得,章太炎大概是對孔子沒什麽好感的,後來的反孔,就奠基於章太炎。魯迅的小說《出關》,直接是受到在東京聽章氏講諸子學的啓發。但章氏早年的“訂孔”,先師早已指出乃是爲了“訂康”,是現實政治的產物。章氏晚年或許也有駟不及舌之嘆,也曾自省。龐俊言,“若其早年持論,志在光復,或矯枉以救時,或權說以動眾,若《諸子學略說》之屬,譬之芻狗,用在一陳,本非定論也。而譁世者竊其緒餘,遂至肆無忌憚。”(《章先生學術述略》,此文本書未收,可惜!)後來者未必盡皆屬“譁世者”,但經爾輩發揮,此風遂不可息。龐氏以爲太炎先生不能尸其咎,然予亦不能不嘆其爲“始作俑者”。則章氏雖非阿世,卻未免曲學。曲學之害,可不戒哉!知學者之論說,雖或有言外之意,而不可不慎也。
      許多學者的晚年往往會被人詬病,至少也會留下一些口實予人。章氏晚年爲孫傳芳禮敬,與之周遊,便爲人指責。想來這些大學者,晚年之時名聲尤盛,便難免爲政要名流乃至一般大眾所“綁架”,此亦無可奈何。近日網上見葉嘉瑩先生爲人大校長紀寶成詩集所作之序,則知學者亦有不得已之事。要之在不喪大節,不失良知,餘屑屑者不足爲彼輩病也。
      2013年12月1日追記數語
      
  •     读完此书,试图按照惯例写篇读书笔记,以免天长日久遗忘殆尽,恰似全然未读一般;然而打开电脑,久久不敢下手。这里暂且避开他的思想和学问,只谈谈他的人生际遇吧。
      张中行曾说,“章太炎先生……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就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所谓“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再比如,黎元洪为章太炎题匾曰“东南朴学”,着重表彰的是章太炎在学术上的成就,但在先生自己,兴趣最大的恐怕还是政治,甚至最愿以“国师”自居,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他民国初年为袁世凯所囚时,曾托人谋葬于青田刘伯温的附近;也很难解释袁世凯死后,他一度成为赵恒惕、黎元洪、孙传芳这些人的“王者之师”。
      那么,当时的军阀们是否将章太炎视作刘基、张良呢?恐怕也未必。比如陆建章,之所以尊重章太炎,也仅为期待“异日为我草一檄文,可省十万兵马也”,仍然停留在武则天对待骆宾王的程度。
      且不说“明主难得”,单纯从为人行事的作风而言,章太炎也不适合从政。从政讲究不念旧恶、和衷共济,他却是出了名的嫉恶如仇、狂傲自负。章太炎与吴稚晖自苏报案势同水火,自然是因为章太炎一直怀疑吴稚晖告密致使自己与邹容被捕,但也很可能与两人个性的方枘圆凿以及平日里多有积怨大有关系。
      再说他一身挥之不去的名士风范,对于各类官场谋略其实也是难以抵挡的,比如被袁世凯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僚属十人,每月经费3千元),恰如孙中山被特授为“筹划全国铁路全权”( 袁世凯命交通部每月拨款3万元以资开办)一样,都是“君子可欺之以方”的典型事例。
      章太炎的长处正在于洞观历史与现实,将思想与文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虽然在建都上“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这类筹划过于迂阔,明显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形势不符,但是反对联俄容共、论述曹操“不盗汤武革命之名,行救国救民之实”这类洞见,却正是他人难以企及之处。然而,这也只是章太炎作为难得的学界通人,为后世学者所敬仰的其中一端而已。
      (未完待续)
      
      
      书中现存若干错讹未加校订,特志如下:
      P64,第9行:“冬,恩铭(后为徐锡麟所杀)为江苏巡抚”,此处“恩铭”为“恩寿”之误,括号内亦为恩铭事,宜改“恩铭”为“恩寿”,兼以脚注出之。
      P111,正文倒数第1行,“又一次,我父与我在寓所,看到陶、王同临”,此事有误,作者章导生于1917年,陶成章殁于1912年,王金发殁于1915年,显系章导年老误记,宜以脚注出之。
      P138,倒数第1行,“马幼藻”拟改作“马幼渔”,从朱逷先称字例。
      P182,第5-6行,“满纸孔子若曰,孟子以为作优孟之声口”,拟在“孟子以为”后增一逗号。
      P194,第4行,“有俞培伦”,拟改作“有喻培伦”。
      P215,第12行,“豫哉、启明兄鉴”,“豫哉”拟改作“豫才”。
      P216,第14行,“佛法自东汉人支那”,“人”拟改作“入”。
      P252,第14行,“效黄夷甫口不言钱”,“黄夷甫”拟改作“王夷甫”,王夷甫即王衍,“口不言钱”典出《世说新语•规箴》。
      P307,倒数第8行,“往上海,为《时报》撰述”,“《时报》”拟改作“《时务报》”。
      P311,倒数第3行,“其功不在榭山之下”,“榭山”拟改作“谢山”,谢山乃全祖望字也。
      P316,第5行,“俞有侄俞大纯与吴稚晖相熟”,“侄”拟改作“子”。
      P356,第6行,“正念孙”,拟改作“王念孙”。
      P360,倒数第3行,“先哲云疽”,“疽”拟改作“殂”。
      P363,倒数第6行,“以画虎闻名的张善子等”,“张善子”亦通,但拟与下文(P364倒数第1行)统一,改作“张善孖”,其人乃张大千之仲兄也。
      P368,倒数第10行,“当时搜藏甲骨最力者为XXX”,此处“XXX”据下文“民族气节可以不讲,国土可以出卖”之言度之,当指罗振玉,宜以脚注出之。
      P386,倒数第2行,“你缧绁讲学”,度其文意,宜从P391第4段文字,改作“你龙钟讲学”。
      P389,倒数第5行,“他是浙江余姚人”,拟改作“他是浙江余杭人”。余杭今属杭州,余姚乃宁波属县,两地相去数百里。
      P392,第2行,“但觉他一口余姚宫话”,此句两处讹误,拟改作“但觉他一口余杭官话”。
      P394,第12行,“至于鲁迅,只早年在北平听过他讲学,没有正式列入门墙”,此句与史实相乖,“北平”拟改作“东京”,或以脚注出之。
      P396,倒数第5行,“神采愈王”,“王”拟改作“旺”。
      P405,倒数第3行,“且均为助总理孙公主持东京同盟者”,“同盟”二字后拟增一“会”字。
      P407,最后一句,“岂天之将丧斯文也?欤呜呼!”此两句断句有误,宜从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岂可怪也欤!”之例,改作“岂天之将丧斯文也欤?呜呼!”
      P448,第一行,“孙任大元帅时,章人滇联唐继尧”,“人”拟改作“入”。
      P459,第8行,“一切均由其夫人汤国黎女士经理”,“汤国黎”拟改作“汤国梨”。
      以上所列,或有不当之处,然亦可备此书再版时参考。
      
      【图书信息】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修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2013年10月23日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