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7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刘再复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国十九年,海内外对拙著《漂流手记》(散文九卷)有不少评论,其中我的年轻好友王强所作的《漂泊的哲学与叩问的眼睛》一文道破了我的写作“奥秘”:讲述只是拯救生命的前提和延续生命的必要条件。他以讲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动因为喻,说明我的作品不是身外的点缀品,而是生命生存的必需品。相传萨珊国国王山鲁亚尔因王后与一奴隶私通,盛怒之下将王后及奴隶处死。这之后又命令宰相每天给他献上一少女,同寝一夜,第二天早晨杀掉,以此报复女人的不忠行为。宰相的女儿谢赫拉查德为拯救少女,自愿被献给国王。她每夜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国王因为还想听下一个故事就不杀她,结果她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她的讲述是生命需求,是活下去的需求。
内容概要
对于精神价值的创造,文学最能体现其广度,史学最能体现其深度,而哲学最能体现其高度。《红楼哲学笔记》正是从哲学的制高点把握《红楼梦》,把这部小说视为比王阳明更为丰富的形象性心学。其异端性的诗化心学内涵,内与儒、释、道相关而自成一格局,外与西方诸大哲学家相逢而自立一高峰,完全是一种举世无双的哲学大自在。《笔记》还抓住《红楼梦》的悟性哲学特点,相应地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其哲学的要害,从而表述得生动明快,谈玄而不空洞,悟虚而充满实情实境,通过此书,《红楼梦》的大智慧再一次像星辰一样在我们眼前闪烁。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生于福建南安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性格组合论》、《传统与中国人》、《放逐诸神》、《罪与文学》、《现代文学诸子论》、《人论25种》,散文集《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及《漂流手记》九卷等。
书籍目录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序内篇:红楼哲学笔记 引语 第1—21则 上辑:落基山笔记(写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第22—82则 中辑:马里兰笔记(写于美国马里兰州) 第83—157则 下辑:九龙塘笔记(写于香港城市大学校园) 第158—249则 辑外辑:白云天笔记(写于漂流途中) 第250—300则 外篇:红楼哲学补述 《哲学内涵》续篇 一、雅典与耶路撒冷 二、《红楼梦》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三、曹雪芹与尼采贵族主义 四、曹雪芹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五、《红楼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六、曹雪芹与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七、《红楼梦》与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 《红楼梦》的澄明五境 一、澄明幻境 二、澄明空境 三、澄明诗境 四、澄明乡境 五、澄明止境 六、结语 附录 轻重位置与叙事艺术——和李欧梵谈《红楼梦》 搜索《红楼梦》的精神天空——《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 悟《红楼梦》,悟人间事——答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江素惠问后记
章节摘录
内篇:红楼哲学笔 引语 【一】 曹雪芹是文学天才,又是哲学家,但他没有哲人相、玄学相,所有深邃的形上思索都蕴藏在意象性的表述之中。其对宇宙人生的柏拉图式的洞察与把握,全含蓄在《红楼梦》的情节与人物里。贾雨村关于“正”、“邪”二气与中道之性的界说;贾宝玉关于“女儿水作、男人泥作”的怪论;史湘云关于“阴阳一体”的妙语;林黛玉关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感悟;秦可卿关于“盛筵必散”、“否极泰来”的警告;妙玉关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提示等等直接的哲理表述尚可捕捉,而融会贯通于整部文本中的大观视角、自然(石头)人化、本真归属、故乡定义、澄明止境、兼美情怀、青春理想国、女儿人极图、“槛外人”异端意识、“大荒山”荒诞存在暗示以及有无、色空、真假、聚散、好了、观止等不二法门哲学大思路、大矿藏则不容易充分发现。开掘这些大思路,也许正是曹雪芹后世知音的乐趣,倘若更为有心,把这一开掘作为“评红”的一种使命,那就更好。 【二】 从哲学上说,《石头记》是一部自然人化的大书,即石头化为人的大书。从石到人,这是外自然的人化;从欲到情,从情到灵,这是内自然的人化。宝玉原是一块石头,一块女娲补天时淘汰的石头,黛玉原是一株草,一株需要浇灌的“绛珠仙草”。两者都是大自然的一颗粒、一符号。用宇宙的大观眼睛看地球,便会知道人类的世界原是洪荒的石头世界,人的生命也是从洪荒的大自然中逐渐形成。人从自然界走入人界后,身上还带着自然的特性。石为五色石。石是有色的,人之所以为人,也天生带有色欲。王国维说,玉即欲的暗示,欲乃是悲剧之源,这道破了部分真理,但是,贾宝玉的人生过程恰恰是由欲升华为情、为灵的过程,他开始喜欢吃女人的胭脂,喜欢宝钗肉感的胸脯,后来则愈来愈向林黛玉的深邃情感靠近,在林黛玉的导引下不断向灵世界提升。这个过程是宝玉的内自然(包括感官、情感、心理)人化、精致化的过程,也就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即欲逐步减少,情逐步加深,最后达到情的纯粹化和精神境界上的天人大圆融。 【三】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命十二舞女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第一支《红楼梦引子》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第五回) 这个总问题可分为文学问题与哲学问题。 文学问题是感性问题。谁为情种?《圣经》的答案是创世记的亚当与夏娃。而《红楼梦》则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第一,情种神瑛侍者通灵入世之后,吃的第一颗禁果是名叫“兼美”的禁果,第二颗禁果是名叫“袭人”的禁果。前者导引情种向上神游,后者推动情种向下追求;前者导向梦与审美世界;后者导向功名与世俗世界。 哲学问题是理性问题。谁为情种?答案应是“石头”。《石头记》既可解为自然的人化与石头的情化,也可解为风月情浓即性压抑情压抑而产生的大梦。 【四】 《红楼梦》对于世界人生,除了文学把握之外,还有一个哲学把握。文学把握通过意象、梦境、语言等手段,展示的是特殊性——个性现象,哲学把握则是心灵与思想的同时切入,它叩问的普遍性问题是:如同石头通灵幻化入世后的宝玉,人降生于人间究竟是为了什么?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星球上的万物万有万相,最该向往、最该追求、最该憧憬、最该珍惜的是什么?这不是如何写好一首诗、如何治好一个家、如何建设一个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生、如何死、如何观、如何止、如何好、如何了的形上问题。《红楼梦》通过文学展示一个以宝玉和诸女子为主人公的无比精彩的感性世界,又通过哲学思索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与心灵困境。 【五】 《红楼梦》哲学是色空哲学,这是人们熟知的,但徐讦先生说: 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话虽可以包括。可是所感受所表现的色,则是入世最深的色,他所感受所表现的空,则是出世最彻底的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小说里的对话》,《红楼梦艺术论》,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第76页) 宝玉的入世,是对情最深的投入,以至被警幻仙子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第五回)不像贾赦、贾琏、薛蟠等,根本不知情为何物。因为投入得最深,体验得最真最切,经受的磨难也最重,所以最后也彻悟得最彻底,赢得的是最彻底的空。 《红楼梦》贵在色透空也透。徐先生点破这部巨著文本策略是把色推向极致,把空也推向极致。色之美,美到极限;空之美,也美到极限。极致的文本策略背后是哲学的彻底性。财富之极,达至“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权力之极,达至皇妃宝座;功名之极,达至贵爵一品将军。能把这些巨色绝色全看破全放下,便是大空真空。贾宝玉的出家不是告别常人之家,而是逃离人世间个个羡慕的最高的荣华富贵。这位主人公的心灵力度,就在告别、放下与逃离中。 【六】 《易经》的《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这就是天地人三极三才之道,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点。把人提到与天地并行三极中的一极,从而提高了人的宇宙地位,这是儒家的功劳。《红楼梦》作为异端之书,它的异端性在于只承认前两者,不承认第三者。周易所界定的三极之道(天、地、人三极),《红楼梦》只认两极。对于立人之道,曹雪芹强调的不是“仁与义”,而是‘‘情与爱”。以情为人间世界立极立心,这是《红楼梦》的大思路也是哲学大思想。而最深地负载情、体现情的是青春少女,因此,儿女又是人之极,小说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都是人之极品,也是天地极品。天地之大美,上有星辰,下有“女儿”。《红楼梦》正是一部重构立人之道的大书,呈现的是一部举世无双的青春人极图。 【七】 《红楼梦》哲学可称为心灵学。王阳明的心学,其基本哲学语言是概念,《红楼梦》的心灵学,其基本哲学语言是意象,因此,《红楼梦》首先是石头的心灵史,然后才是由心灵史提升的心灵学。贾宝玉的生命历程,第一步是由石化为玉——通灵而幻化入世;第二步是由玉化为心。贾宝玉离家出走之前对宝钗、袭人说我已经有了心了,玉还有何用?声明的是玉向心转化的完成。《红楼梦》的开端是降落——石的降落;而结局是升起——心的升起。石与心的中介是玉。女儿情的眼泪不仅洗净玉,而且柔化玉,使玉变成心灵。赢得大心灵,梦落幕,太阳便升起了。 明了心灵才是世界的本体,便是觉。 《红楼梦》的心灵学提示的真理是心灵为最后实在、最后光明的真理。此悟与其称之为唯心论,不如称为明心论。 【八】 《红楼梦》集中了中国诸种大文化的精华,儒、道、释三大家之外,还有法家文化、名士文化等。曹雪芹对待各家的态度是扬弃表层的浅薄旧套,吸收深层的哲学智慧和精神宝藏。对于儒,他让主人公表达了对于道统(文死谏、武死战)以及圣贤面具的深恶痛绝,但又接受其“亲亲”的亲情哲学。对于道,他嘲弄了贾敬的炼丹与吞砂,却酷爱《庄子》并实践庄子的“齐物论”与“逍遥游”,兼收平等与自由的思想制高点。对于佛,他一面解除迷信,把女儿二字放在阿弥陀佛之上,近乎释家异端,一面则在主人公身上注入大慈悲精神,并让他在佛的启迪下破一切执,离一切相。蔑视各派的“术”,尊崇各派蕴含智慧的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进入儒、道、释,又超越释、儒、道,自成辉煌一大家。 【九】 与其说《红楼梦》反封建,不如说它反妄、反执、反分别,即借助佛教之光破一切妄念,破一切执迷,破一切等级,破一切旧套。它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佛学理念的形象转述,因此,它又必须“入化”:破得入化,了无痕迹。所有的破除,都不诉诸说教,只诉诸笔下人物的悲欢歌哭。贾宝玉因色生情,传情入色,但又不执于色,最后也不执于情。它破一切旧套,既破儒套,也破道套、佛套,既破“才子佳人”套,也破“状元宰相”套。妙玉自称槛外人,宝玉、黛玉才是真正的槛外人。槛外人,也可称为“套外人”。宝玉、黛玉这两个主角的挑战性,不是充当战士,而是拒绝作贾政似的“套中人”。他们是破一切色相和一切旧套的异端。《红楼梦》前无古人,正是它呈现并讴歌了异端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