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马家辉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主要还是从马家辉的文章认识马家辉。 都说他评论写得好,我找来看,虽外行人难有意见,但很难感觉不到那是从真信念里生出来的软红火烫的文字,教我不得不佩服他不因循而自树立的勇气。 我想但凡在香港长大的香港人都有一堆说不尽的奶茶菠萝包的往事,也或多或少孕育出一份香港是我家的情怀,却不是每一个都肯在学成之后对香港有所承担。马家辉负笈国外归来,却选择用其所学,为吾地吾民认真而深挚地作出承担。我每惊异于他的今人有古风,感受却是按在时人脉搏上的。他一支笔能铮铮然发声,不只臧否,且有载道之志;不只论政,也谆谆谏诤。《江湖有事》、《爱恋无声》、《在废墟里看罗马》、《我们》……累累承载他一路走来的香港心事。 他写作的路也走得坚持。我每诧怪他是怎么做到的,要保持那样的量与质要多大的气力和苦心。当年写《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的那股子热情他怎样维持到现在?在《我们》的自序里他引了一段台湾作家杨照的话以自勉,其中两句云:“原来写作同时可以刺激,甚至逼迫青春、理想与感动,不那么快从生命舞台上谢幕隐退。”让我想起某次见面他说,若将来还有人看我的书便无遗憾。想他是以此自我期许的。他散文写得踏实,学问与品位兼具,是观照的也是性情的。 西方有个说法是,all writing is travel writing——所有书写都是旅行书写。因为所有书写都是关于过程,都是某种在路途上寄出的书信:我在此,我见到,我记得,我告诉你。任何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都必须离开某一点、抵达某一点,把中间的事记下来。那些幽居的作家,则思想代替腿去旅行。庞大繁杂如圣经的《出埃及记》、荷马史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或简单如一张从外地寄回家的明信片说,喔妈咪这里的海滩真漂亮,都离不开到此一游是为记的基本模式。 不过说回狭义的游记,我爱看的美国游记作家Bill Bryson说:“游记就是关于离家,去另一个地方,在广大的世界经历一些事。”然后旅人从异地归来,行囊中盛满他乡的见闻,说给乡亲听。史上最有名的游记该数另一马氏——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游记了。 马家辉新书的格调与前大不相同。你眼前豁然开朗忽见他人在旅途上。在异国的海阔天空,在流动的风景画里。你看见他在走,行行重行行。 原本独立成篇的杂文如今接龙到一起,便有种气势出来,如一轴行旅版图缓缓展开,俨然一段横跨岁月的漫长的大旅程。 一开章是扑面的花香:“都说樱花是不等人的。都说今年花季是开得晚了一点。反正,来到了京都,就遇见满城的樱花……” 旅行是为了相遇吧。人与地,人与人,人与万物,乍乍然在异地邂逅相逢,是这样一种绽放的惊喜。 真羡慕他有缘造访欧美那些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文人作家的故居。啊,竟是一路书香。他和女儿的点滴小事真窝心。身边旅伴,旧雨新知,风光都在人情里。又或是晃荡于历史的尘沙,细说前朝烽烟,另有一种哀矜。我喜欢文章里没有刻意描绘景物的累赘笔墨,倒多是即兴捡拾,任意联想。寻常门巷,街边道旁,擦身过的小片人间,短短几行勾勒,别有韵致。或照相机快门一按,捕捉当眼一瞬。我理想中的旅行便是这样的,信步而行这走走那走走开开眼界和心胸。 可是当我一页页揭下去却一面暗叫哀哉,这一趟路走得一点也不轻松啊,旅人的身体不争气添的麻烦可不少。惧飞症,恐人症,头痛症,鼻敏感,眼睛也累不得。怕黑,怕鬼,怕冻。总之他毛病一大箩筐比得上出名才多身子弱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而他跟普鲁斯特一样因为对身体的苦楚深有体会,所以关于无助肉身描述格外生动细腻。他写流鼻血,写头痛,写呕吐,虽幽默处理仍惊心动魄。有次旅人不禁哀叹:“身体,我的身体,竟是如此无从掌握。” 如果每篇分开来读肯定不会有太大感觉,一口气读到底的话,就觉得这些描述在全书反复再现几乎像个副主题。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它刺激我在于它不可预期地突然将镜头拉到逼近,眼耳口鼻扭曲不成比例,跟旅行的优哉情调完全不协调却又仿佛是它的注脚。 这注脚说的是什么?我感觉是一种无常感。之所以让我深刻萦怀,是因为在这些镜头里所显现的旅人影像暴露了人的脆弱易毁。很自然其实会扩大联想到生之旅途,会很落俗地想起肉身之易逝。马家辉每多早生华发的感叹,这逐年逐月的隐隐的威胁难道是我们陌生的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脑子里有一幕很强烈,这是长江畔旅人将自己定格在黄鹤楼前的一个镜头——“千年之后一位抱病而来的特区中坑,在寒风中,继续颤抖。” 就是这样,有些画面在阅读的过程中飞进了脑就再也不飞走。他和女儿在萨尔茨堡的玻璃屋前追逐,他搭的士离开哈佛校园车窗外的惊鸿一瞥,他一口气奔上缅甸佛塔的石阶,他驾车在美国的高速公路奔驰,意气昂扬忽发豪语:“香港有马,其名日家辉,辉之志、不知其几千里也……” 而所有这些凌乱画面最后凝聚为一个回到房间写作的人的身影。 也许因为我和马家辉都写作,想像中他总在那问照片上过博客的黄昏书房,又或是城市大学那绿意盈窗的办公室,臂搁纸上写着东西。就是单纯一个写作的人。尽管他身兼多职——教育工作者、学者、传媒人、编者、电台节目主持——老实说我常忘记。但我想我不会忘记这书里的旅程,这个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又有点忧郁的旅行者。 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像马家辉在伦敦那一篇说:“unexpected,电光火石的刹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内容概要
这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如果不写下来便即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 梁文道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热情推介。 十七年前,作者与身边人约定,到了四十五岁,独自出门旅行一年,回来后,彼此不问去过哪里、做过什么。 今天,作者四十五岁了,本来应该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选择朝后回溯,闭门在家,编辑了一本行旅之书无常之收缠绵之书,反方向地实践了他跟身边人的旅行约定。
作者简介
马家辉,1963年生,香港湾仔人也。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
曾任广告文案、杂志记者、报社编辑,并客串主持电视、电台节目。
文章散见港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包括《女儿情》、《都市新人类》、《心理学小品》、《流星学手记》、《李敖研究》、《在废墟里看见罗马》等。
书籍目录
序一:如果旅行不自在梁文道序二:山一程,水一程钟晓阳自序:青春的约定 京都·花见长江·高楼上台湾·上坟布拉格·卡夫卡的眼睛维也纳·我的弗洛伊德萨尔茨堡·年轻的旅者英伦·书简爱丁堡·哭泣的理由巴黎·当然是海明威的威尼斯·水是温柔乡波士顿·火炉边拉斯维加斯·噩梦与绮梦吉隆坡·好风好水好女人卢克索·魂断黄沙北京·疾走温蒂西安·华山不论剑曼谷·泰王的微笑
章节摘录
插图:台湾·上坟上山台湾中部有些山头冷得下雪了,白茫茫一片好天地,上山的人都在脸上挂着笑容,穿着厚厚的衣服鞋帽,驱车前来,赏雪玩雪。这是恶寒的bonus,聊作补偿。我怕冻,透过电视新闻看见那片白,想起自己曾在零下十度的地带生活过八九个冬天,身子不期然打起哆嗦,尽管沙发旁已经开着暖炉。然而当想起也曾在小屋壁炉前度过一段甜美的时光,却又打心底涌起温暖,或许为了相互取暖,居于寒地,晚上泡一杯热可可或斟一杯威士忌,坐在炉前聊天,劈里啪啦的柴火光影把脸映红,仅是眼神已经满溢着额外的善良。怕冻,当然没上山赏雪凑热闹,但每逢农历新年例必到山上佛堂向故亲灵位鞠躬叩头,这回去了,见佛堂换了新装,加建了,明亮了,减低了幽黯的哀伤,增添了向善的喜气,前来拜祭倒真的似是向亲人“拜年”。祭亲,如亲在,尤其在新年,跪下时,最想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新年好”。佛堂占地颇广,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供奉各界灵位,另一部分让善众诚心礼佛,再有一部分是喝茶茹素的空间,清静安宁,坐在矮椅匕,瑟缩着,望向远山,热茶由喉而胃把身子暖和了,一颗心遂亦沉淀下来。刹那间脑海有点空白,仿佛可以想出许许多多平日从没想及的生活念头,却又似乎什么念头都觉得想来无谓,吃茶就吃茶,茹素就茹素,让脑袋停下来三十分钟,正是对于生活的最高崇拜礼赞。这便让上山叩头成为每年的重要仪式。脚步忙乱了几百日,每年到了这一天,歇一歇吧,停一停,总是值得而应分。离开佛堂,乍子绕着山路回到市区,竞觉少了几分寒气,或许只因心底多了一份澄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由于他的旅行往往带着一点不情愿,所以他总是反复无常,有时候好像看得很开,有时候又想躲回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之内的温暖习性。出入之间,总是犹豫,总是敏感。我几乎想用“鸡婆”这句台湾话来形容这位台湾女婿的旅游书写。 ——梁文道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像马家辉在伦敦那一篇说:“unexpected,电光火石的刹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钟晓阳
编辑推荐
读《死在这里也不错》,比起其他也写得相当好看的游记,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诸多矛盾跃然纸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