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夏晓虹编 页数:419
Tag标签:无
前言
“追忆逝水年华”,此乃人之常情。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为此临风洒泪.其实,不必借山川草木起兴,单是往事如烟,就足以让千古文人感慨叹息。“感慨”不足以尽兴,于是又有了许多落在纸上的“追忆”。对往日风流的追忆,与其说是为了记住历史,不如说是为了展望未来。人们只能记住那些应该记住、或者说希望记住的——包括人和事.作为学者而被追忆,不只是一种历史定位,更意味着进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因为,人们总是以当下的生存处境及需求为支点,借助于与历史对话来获得思想资源与工作方向。选择对话者,其实已经內在地规定了对话的内容、倾向以及情调。选择康有为、蔡元培、章太炎、粱启超、王国维等作为追忆的对象,或者说邀请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学术建设,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基于这些学者自身所独具的魅力;这种魅力,既源于其学术成就,更来自其精神境界——这是较好地体现了古与今、中与西、学术与思想、求是与致用相结合的一代。
内容概要
康有为大约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气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了。梁启超恭维他的精神事业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可当时亦有“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联语盛传一时。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斥矛盾之处: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而礼俗、器物、语言、仪文,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本书所选之文,不避亲疏远近,以求保存史料。分为五辑:第一辑由康有为诸弟子撰写,第二辑以传记、墓碑文、祭文、笔记为主;第三辑记述康有为早年讲学活动,第四辑以戊戌变法为主体;第五辑乃是对康有为晚年讲学、出游与日常生活的追忆。作者有梁启超、张伯桢、康同璧、吴敬轩、梁启勋、廖中翼、刘海粟、赵炳麟、陈少白、李云光等。通过集合各种人物眼中的康有为形象,期以接近真人。
书籍目录
总序三联增订版序南海康先生传 第一章 时势与人物 第二章 家世及幼年时代 第三章 修养时代及讲学时代 第四章 委身国事时代 第五章 教育家之康南海 第六章 宗教家之康南海 第七章 康南海之哲学 第八章 康南海之中国政策 第九章 人物及其价值 南海先生传(上编)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家世及幼学时代 第三章 修学时代 第四章 居游著述时代 第五章 上书讲学时代 第六章 维新变法时代 第七章 政变蒙难时代 第八章 遍游各国立党开会时代 第九章 康南海为政治家 第十章 康南海为教育家 第十一章 康南海为宗教家 第十二章 康南海为哲学家 第十三章 结论 跋 《康南海先生事略》序南海康先生传 (附)读《南海康先生传》公祭康南海先生文南海康君墓表康南海先生墓碑文康有为传回忆康南海史实康南海先生轶事凌霄一士随笔(选录)康有为先生事迹鳞爪(节录)康圣人的故事康南海轶事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万木草堂忆旧(选录) 康简知名 初游康门 草堂徒侣 草堂学风 轮值书藏 公祭陈曹 辅仁精庐 庆吊定例 讨张弘范 著书被议 妇孺韵语 满城风雨 “万木草堂”回忆戊戌政变前后之万木草堂(节录)康有为桂林讲学记康有为第一次来桂讲学概况(节录)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节录)康有为来桂讲学的动因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公车上书记序蜷庐随笔·康有为康有为向用始末(节录)康有为构乱始末中国的维新运动(节录)关于戊戌政变之新史料记南海先生出险事兴中会革命史要(选录) 三、在日本之活动 五、保皇党之占领横滨学校 八、革命党与保皇党交涉之经过 十、再与康梁等之交涉 革命逸史(选录) 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 戊戌后孙康二派之关系 康南海先生的报恩思想(节录)须磨与康有为鹤子女士《康南海先生诗集》跋戊戌变法侧记(选录) 一三、劫后重逢抱头痛哭 二一、康有为西湖听昆曲 记康南海忆康有为先生近代书家亲炙记·康长素氏(节录)康南海先生书学异闻记近代书家述评·康长素柏岩感旧诗话(选录)康有为卜居丁家山康有为在西安“盗经”风波康有为在金州记康有为先生康有为重来北京的一段轶闻 追忆天游学院康有为晚年讲学及其逝世之经过我与康有为老师我印象中之康有为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后记
章节摘录
康南海先生与石德芬友善,光绪十六年德芬主讲大馆时,特于冬月别讲冬学。时吾粤城馆有大馆、中馆、蒙馆,犹大、中、小学也。其就蒙馆读经者十人以上,中馆讲经兼论文则弱冠生二三十人以上,其数十百人者号大馆,则有诸生达才长者,余粤九十县才俊萃焉。粤例冬学以冬月初旬起至腊月中旬止为学者专课诗文,遂延先生说诗,于是粤之学者始从先生问学,时假徽州会馆为授徒地。六月陈千秋来谒,先生初与之论《诗》、《礼》,泛及诸经后,乃告以改制之义,仁道合群之理.千秋豁然悟,遂著万木草堂弟子籍,是万木草堂弟子以千秋为首。明年辛卯,始赁地长兴里讲学,并草《长兴学记》,以为学规。时《新学伪经考》成,千秋任校刊.岁壬寅,再移讲舍于卫边街邝氏祠,时所编之书正多,而以《孔子改制考》体大思精,乃选同门助纂,以千秋总其成.岁癸巳冬,三移讲舍于府学宫文昌后殿内仰高祠,始颜曰万木草堂。先生原居芳村,自长兴里讲学时已移居于布政司前惠爱街之云衢书屋。与陈千秋同时著万木草堂弟子籍者,有新会梁任公先生(启超)继而三水徐君勉(勤),新宁梁伯隽(朝杰),顺德麦孺博(盂华),亦先后来受业,彬彬称盛。任公先生于寿先生文中,述此有云:(略)盖实录焉。先生以来学者众,派千秋及任公为学长。先生称千秋天资亮特,闻一知二,志宏而思深,气刚而力毅,为及门之冠。不幸年仅三十而卒,先生哭之恸,同门悼惜。梁伯隽年十四中式辛卯科举人,负时誉,长于史,尤强记。先生谓伯隽九岁读《广韵》,遍能记忆。稍长读二十四史,颇能追忆康有为进来。康有为说是他的学生梁卓如,当时亦是很有名的,我就说了儿句仰慕的话,当下二人对话,谈了几个钟头,我才告辞而退。当时康有为的几个学生,以为康有为是没有人敢无事去见他的,几个人在门外,走来走去,打听消息。等到我出来了,他们就围拢上来,问康圣人说什么话,神气如何。我说康先生是很可以谈天的。他们倒弄得奇怪起来。我认识康、梁二人,就从那日起。所以那时在橫滨,觉得学校既然没有教员,就想起梁启超来。他那时正在同几个同志在上海办《时务报》,我就写了一封信,交横滨学校的董事,请他们派人拿着这封信到上海去见梁启超,托他代为聘请教员,交代完妥之后,我就离日到台湾去了。横滨学校,孙先生把他起了个名字,称为东西学校。校董派了两个专员,携着我的介绍信,到了上海,果然请得二个教员,一个徐勤,一个林奎,一个陈荫农,一齐到横滨来。这三个教员,都是康有为的高足,众人见丫他们,真是欢喜无限,优礼有加,赶着预备正式开学。但是三位教员到埠未久,先要把孙先生所定的东西学校名称,改为大同学校。孙先生想这个学校,既然交托他们去办,况且与彼等向无芥蒂,区区一个名称,随他们更改去,并不过问。开学之后,彼此往来,异常亲热,真无所谓有彼我之分。五、保皇党之占领横滨学校有一天,孙先生到大同学校去看那教员们。其实,我们会员,与他们来往很密的,那一天孙先生去,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孙先生进去,房间内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桌上一张条子,上面写:“不得招待孙逸仙”几个字,廾无下款。孙先生看见很奇怪,并不说什么,就出来。见着几个兴中会的会员,把这一段意料不到的事,告诉他们。大家听了,都以为校里的人无理,非去严重质问不可,一齐到大同学校来。当时校长就是徐勤,他见来势汹汹。
后记
康有为大约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名气最大且最有争议的人物了。第一个为其作传的弟子梁启超恭维他:“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而康氏未去世前,却已有“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联语盛传一时,既嵌入“有为”之名,又运用歇后语的方式,取《礼记?中庸》及《论语.宪问》中句,而分别隐去“妖孽”与“贼”,毒骂康有为是“国家将亡必有”的不祥之物,是“老而不死”的害人精。此种截然相反、各趋极端的评价集中于康氏一身,无疑与其性格及经历的传奇色彩大有干系。平心而论,康有为一生应是功大于过,故“妖孽”之说不免意气用事。而生当内忧外患夹击、王朝摇摇欲坠的清末,国家将亡的时势倒确能酿造出震动一世的奇人。其号“长素”,虽自解为“思人无方,行必素位,生平最受用素位之义,故以长素自号”(陆乃翔等《南海先生传》上编第十三章),但世人偏偏只信“长于素王”的谣传,谓其有以“素王”孔子自居之意。而康氏的言行,确也有利于助成此说。
编辑推荐
《追忆康有为(增订本)》人选学者独具魅力,至今仍为学界和普通读者津津乐道。这种魅力,既源尹其学术成就,也来自其精神境界一这是较好地体现了古与今、中与西、学术与思想、求是与致用的结合的一代。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中,这些人都曾饱领风骚、独开风气,因而成为时人和后人的追忆对象。本集所选追忆文章,兼有史学价值与文学韵味,剔除了许多过分专业化的、需要特别知识准备才能阅读的“准论文”。希望这些有专业而又不囿于专业,能文章而不只是文章的基本风貌,读来或庄重,或琐碎,或洒脱,或俏皮.或长篇大沦,或三言两语,却有助于显示传主生命历程及精神境界的不同侧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