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张培忠 页数:6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竞生(1888-1970),原名张江流、张公室,广东饶平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昔年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参与南北议和谈判。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三四十年代在粤东山区开公路、育苗圃、办农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时有“南张北梁”(北方是梁漱溟)之称。率先提出计划生育,首倡爱情大讨论,征集出版《性史》,毁誉参半。生平著述与译作甚丰。 本书为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扶持作品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文化发展项目。作者以精微的辨析、生动的文笔揭示了张竞生惊世骇俗的人生际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时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种生存姿态。
作者简介
张培忠,1965年10月出生,广东饶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小学教师,杂志编辑,现供职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已发表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作品1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人比月光美》和文学评论集《批评的实验》,曾获得南方日报社举办的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第一名等多个奖项。
书籍目录
孤独的寻梦人/陈平原 楔子 第一章 混沌初开 一、待诏山下 二、月光少年 三、童试落第 四、琴峰书院 五、珠江浪涌 六、黄埔风潮第二章 从晚晴园到总统府 一、追随孙中山 二、父亲的礼物 三、谋救汪精卫 四、阁楼上的风景 五、军中马前卒 六、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 七、稽勋留学第一人 第三章 从巴黎到里昂 一、在赴法邮轮上 二、左岸:哲学会晤处 三、留法学生会与华法教育会 四、留学时代浪漫史 五、异方情操 六、探究卢梭的精神世界第四章 从金中到北大 一、首倡节育 二、与孙中山谈系统论 三、金山顶上 四、败走金中 五、受聘北大第五章 京华岁月(上) 一、革命本色 二、风生水起 三、爱情定则 四、论辩姻缘 五、风俗调查第六章 京华岁月(下) 一、性学先驱 二、美治主义 三、情人政治 四、读书之争 五、《性史》风波第七章 沪上恩怨 一、别鹄离莺 二、《新文化》始末 三、美的书店盛衰 四、“三大文妖”与性学论战 五、烟霞洞系狱第八章 颠沛流离 一、二度旅欧 二、伟大与怪恶 三、担任实业督办 四、义助赛金花 五、梅开三度第九章 乡村建设 一、主编经济月刊 二、率领民众抗日 三、创办饶平农校 四、筹组中国农民党 五、烽火旧寨园 第十章 大时代的小学生 一、南大学子 二、随风飘逝 三、鬻文为生 四、最后的情人第十一章 废墅残阳 一、劫后重逢 二、学问无穷尽 三、厂埔书简后记 附录 一、张竞生大事年表 二、张竞生作品目录 三、张竞生研究著作 四、本书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三、谋救汪精卫京师大学堂原是国家养士育材的首善之区,但目今天下方多事,清廷正处于大厦将倾之际,纷乱的局面与动荡的人心必然越过矮矮的围墙,波及到校园中,尤其是声势日众的革命党人起义,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撼动清廷,使清廷上下人心浮动,杯弓蛇影。在法文系里,张竞生、林庚白、孙炳文、陈和铁、胡先骕等几个少年学生,已经受过革命洗礼,经常聚在西斋的自修室里议论时局,抨击满酋,也有以诗酒唱和为掩护,暗中进行宣传鼓动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几个热血少年头角峥嵘同进同出,与暮气沉沉管理严苛的学校当局相比,早已显得格格不入,分外惹眼,而最为学校当局所不能容忍的,就是他们头上的辫子已被剪去多时,倘不严加管束,任由他们招摇过市,无异于纵容造反。因此,进入学校不久,张竞生等人就遭到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的悬牌申斥,限令他们蓄辫自赎,否则立即予以开除。刘廷琛是一个顽固的保守派和强悍的死硬派,他本能地维护本阶级的立场和利益,死心塌地地效命清廷,极端仇视学生运动和党人起义。1908年1月,刘廷琛就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在他到任不到十天内连续下发两道禁止学生开会结社的禁令。1908年1月4日的禁令称:“学生干预政事,开会结社,历奉严旨查禁……各学堂学生自应一体凛遵,潜心向学,各学堂管理员等亦当随时随事训诫劝导……”这道禁令似乎过于简略,或者过于温柔敦厚,未能体现刘廷琛以严治校的霹雳手段,1908年1月9日,刘廷琛又下发了第二道禁令:“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盟纠众、立会演说等事,均经悬为厉禁……如有废弃读经讲经、功课荒弃、国文不习,而教员不问者,品行不端、不安本分,而管理员不加惩革者,不惟学生立即摒弃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大学堂颇有风声鹤唳的情势。张竞生等人虽不至于惊慌失措,但好汉不吃眼前亏,为避其锋芒,也需别思良策。急中生智,张竞生买了一条假辫钉在帽子上,遇到查堂或外出时,把帽子戴起,居然豚尾垂垂,像模像样,俨然大清王朝的忠实臣民,颇能蒙混过关,相安无事了。其他同学也纷纷仿效张竞生,假戏真做,一场小小的危机就这样消弭于无形。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革命风潮已势如燎原,京师大学堂也远非世外桃源了。张竞生进入京师大学堂几个月后,就从进步学生孙炳文那里得知,汪精卫等革命党人正在积极准备暗杀活动,以此警醒国民,唤起革命意识。汪精卫,这个名字似乎有点熟悉……张竞生想起来了,一年多前,在新加坡的同乡张永福的晚晴园里,曾多次听孙中山先生提起这个名字,孙先生称赞他文章写得好,又有很强的行动能力,还引导张竞生就是要造就成像汪精卫这样的革命党人。其时,汪精卫因参与组织河口起义失败正退守新加坡,就住在晚晴园里,只是时机未到,两人缘悭一面。汪精卫,本名汪兆铭,1883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三水,少时聪明伶俐,才思敏捷,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与筹建同盟会,被大会选举为评议部部长,参与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为《民报》的重要撰稿人,“精卫”就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使用的笔名。他擅长写文章,为革命制造舆论,尤其擅长通过演说来鼓动群众,胡汉民称道汪精卫的雄辩口才:“余前此未闻精卫演说,在星洲始知其有演说天才,出词气,动容貌,听者任其擒纵,余二十年来未见有工演说于精卫者。”而汪精卫与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关于是实行民主革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的大论战,更使汪精卫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十岁出头的留学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风头正劲的革命者,深得孙中山的喜爱和信任。
后记
1982年初秋,一个萧索的清晨,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踏着满地枯黄的桉树叶,踽踽独行在通往镇车站的泥土公路上。他刚刚诀别了正当壮年终日在土里刨食却为生活所压垮了的父亲,满怀忧伤,重返县城的师范学校继续卑微的学业。暑假刚过,处处是校合重新整修和扩建后留下的痕迹。就在即将跨进教室的时候,忧伤的少年忽然瞥见走廊里一溜儿摆开用旧报纸垫着的一堆堆白骨,他心头一紧,但来不及多想,就在急促的上课铃声中慌乱地坐到自己靠窗的座位上。这节课是班会课,主题是乡土教育。班主任请县文化馆的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发生在本县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黄冈丁未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之前十次武装起义的第三次,因仓促举事,寡不敌众,起义的火焰迅速为清军所扑灭,三百余名义士被杀害,是十次武装起义中最为壮烈的一次。学校就是当年起义的旧址,走廊里一堆堆的烈士遗骨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那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与厮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常州人刘海粟……主张公开在教室里做人体写生……人们把他跟定《性史》的张竞生,唱《毛毛雨》的黎锦军晖目为(三大文妖),可是时代的潮流到把(文妖)证明为先知者。 ——李敖至于张先生的伟论,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许这样说的。但事实怕很难……知道私有之念之消除,大约当在二十五世纪…… ——鲁迅《两地书》(1923)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足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等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总之,张先生的这郭书很值得一读,里面含有不少很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时时看出著者的诗人的天分…… ——周作人《沟沿通信之二》(1924)张博士根本是一位具柯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的自由主义学者、思想家,毫无总惮地击破了旧礼教的最后藩篱。 ——林语堂《张竞生开风气之先》(1953)你会惊叹,此人怎么经常与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的“夫人物”或“关键时刻”擦身而过?这不足一个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可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帮助我们串起了一部“不一样”的中国现代史。 ——陈平原《孤独的寻梦人》(2008)
编辑推荐
《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为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扶持作品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文化发展项目。作者以精微的辨析、生动的文笔揭示了张竞生惊世骇俗的人生际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时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种生存姿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