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出版时间:2008年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夏丏尊,叶圣陶  页数:331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文心》曾经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再版好多次,解放后没有重印过。出版社最近决定重印,要我写一篇后记。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而且在解放前后,我曾在开明书店的编辑部工作,知道的事儿稍多一些。  我首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关心《文心》的许多先生和许多朋友。三十多年来他们常常问起这本书,带着怀念甚至惋惜的心情。有人跟我说:讲语文教学很难切合实用又具有吸引力,像《文心》这样的书不应该停印。这句话的后一半可说错了,事实上并没有谁作出过停印《文心》的决定。解放之初,开明的编辑部问过我父亲(我岳父已经在一九四六年去世了),《文心》如果重印,是否需要作一些修改。当时我父亲很忙,把这件不急之务搁了下来,没有马上答复。后来开明跟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就不再提起这本书,直到现在。类似的事儿大概还有吧,总不止《文心》一本,似乎有必要作一番整理,把还有点儿用处的书重新排印出来。  《文心》写在三十年代前期,当时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正在编《中学生杂志》。他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学(当时叫“国文课”)有不少问题,于是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跟青年读者谈谈这些问题。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在(《中学生》上发表,花了一年半的工夫按计划写完,然后出版单行本。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文心》写了序。陈先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朱先生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还“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两位先生说的都是实在话,要不然,《文心》怎么会这样受欢迎呢?语文老师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许多失学青年把这本书看作不在面前的老师。  《文心》从出版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书里讲的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在摹仿技巧和积蓄词汇方面下功夫;有人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了技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作家。他们不知道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因而必须在中学阶段加强训练,打好基础。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五十年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于教和学的方法,五十年前行之有效的,现在大致还有用。目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能给青年读者和语文老师一些帮助。  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得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所以在《文心》中,他们写的学生都是积极好学的,都把学习看作一件最愉快的事儿。学生所以能这样,老师起了主导作用。语文老师把主要的功夫下在诱导方面,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和指导他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而决不贪图省力,把他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了事。要老师这样教,学生这样学,看来都近乎理想。但是我想,理想不等于空想,经过努力该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各种功课都这样教,都这样学,学校里一定会出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还有一点可以说的,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主张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王仰之先生不光是教语文,还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他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有问题共同讨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所以学生都亲近他,敬佩他,把他看作榜样,毫不勉强地乐意学他。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能这样以身作则,就会蔚成浓厚的精神文明的气氛,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熏陶。  《文心》是用故事体裁写的,故事的时间是一九三一年初秋到一九三四年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写到的几个学生出身于职员家庭和教员家庭。我就是在那几个年头念的初中,所以对书中所写的时局和生活都感到亲切。当时的初中学生跟现在的相比,在某些方面似乎成熟得早了些: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使他们不得不忧虑重重。现在的青年看到这些,如果认真地作一番今昔对比,受益一定不浅。有的读者还可能第一次知道:原来在解放前,知识分子的境遇大多不怎么样,只是一群受损害的、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可怜虫。  叶至善 一九八二年六月廿八日

内容概要

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大约占了一个题目。每个题都找出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通体都把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的确是一部好书。    这部好书是丐尊和圣陶两位先生特为中学生诸君运用他们多年教导中学国文的经验写成的,什么事应该说以及怎么说才好懂,都很细心地注意到,很合中学生诸君的脾胃。我想中学生得到此书,一定好像逢着什么佳节得到亲眷特为自己备办的难得的盛餐。    这里罗列的都是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青年诸君可以放心享用,不至于会发生食古不化等病痛。假使有一向胃口不好的也可借此开胃。    以前也曾有过用“文心”这两个字做书名的书,叫作《文心雕龙》,那是千把年前的刘勰做的,也是一部讲全体国文知识的书。也许在子渊的旧书箱里可以找得着,但是你们如果找来放在自己的书架上,枚叔看见,一定又要来一句“了不得”。我家里也藏着版本不同的好几部,从未拿给还在中学读书的两个女儿看。    世界总是一天一天的进步起来,好像你们总是一天一天的大起来,进步起来一样。即就国文的知识来说,我们做中学生的时候所受的,不是一些繁繁碎碎,像从字纸簏里倒出来的知识,就是整部的《诗经》、《书经》、《易经》、《礼记》,从陈年老书箱里搬出来,教我们读了做圣贤的。哪里有这样平易近人而又极有系统的书?即使找出几本古人写的,例如《文心雕龙》吧,也是古人说古文的。有些我们急于要晓得的,他们都还不曾想到。就像这部《文心》里面说的文法之类,那位做《文心雕龙》的刘勰就连梦里也还未曾梦见呢。

书籍目录

序一 陈望道序二 朱自清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二 方块字三 题目与内容四 一封信五 小小的书柜六 知与情与意七 日记八 诗九 “文章病院”十 印象十一 词的认识十二 戏剧十三 触发十四 书声十五 读古书的小风波十六 现代的习字十七 语汇与语感十八 左右逢源十九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二十 小说与叙事文二十一 语调二十二 两首《菩萨蛮》二十三 新体诗二十四 推敲二十五 读书笔记二十六 修辞一席话二十七 《文章的组织》 二十八 关于文学史二十九 习作创作与应用三十 鉴赏座谈会三十一 风格的研究三十二 最后一课附录 重印后记

章节摘录

  正午十二时的下课钟才打过,H市第一中学门口蜂也似地涌出许多回家吃午饭去的学生。女生的华丽的纸伞,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阳光闪耀得愈见明亮。本来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热闹起来。  “从今日起,我们是初中一年生了。上午三班功课,英文仍是从头学起,算学还是加减乘除四则,都没有什么。只有国文和我们在高小时大不同了,你觉得怎样?”周乐华由大街转入小巷,对同走的张大文说。  “我也觉得国文有些繁难。这恐怕不但我们如此,方才王先生发文选时,全级的人看了似乎都皱着眉头呢。” “这难怪他们。我和你在高小时对于国文一科总算是用功的,先生称赞我们俩在全级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觉得够不上程度。” “今天发出来的两篇文选,说叫我们预先自习。我方才约略看了几处,不懂的地方正多哩。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哪里哪里。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我回去慢慢地预备,真有不懂的地方,只好去问父亲了。” “你有父亲可问,真是幸福。我……”失了父亲的大文不禁把话咽住了。  “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里去,请我父亲指导的吗?今晚就去吧,我们一同把第一篇先来预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门口了。我吃了饭就来找你一同上课去。下午第一班是图画吗? ”乐华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里去。  周乐华与张大文是姨表兄弟,两人都是十四岁。周乐华家居离H市五十里的S镇,父亲周枚叔是个中学教师,曾在好几个中学校里担任过国文功课。新近因为厌弃教师生涯,就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暑假时乐华在S镇高小毕业了,枚叔因为乡间没有中学,自己又在银行里服务,不能兼顾S镇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乐华投考第一中学初中部。张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因大文身体瘦弱,初小毕业后,即依从医生的劝告和亲戚问的商议,令其转入乡间的S镇小学校去住读,只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来。乡居两年,大文在高小毕业了,身体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与乐华同入第一中学。两人既是亲戚,两年以来又同级同学,情谊真同兄弟一样。  下午课毕后,乐华与大文去做课外运动。阔大的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比较乡间高小的几有天渊之差。两人汗淋淋地携了书包走出校门,已是将晚的时候了。  乐华走到家里,见父亲早已从银行里回来了。檐下摆好了吃饭桌凳。母亲正在厨下,将要搬出碗盏来。  “今天上了几班课?程度够得上吗?好好地用功啊!”吃饭时枚叔很关心地问乐华。  “别的还好,只是国文有些难。”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不但文言文难懂,白话文也和从前的样子不同。今天先生发了两篇文选,一篇白话的,一篇文言的。白话的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记》,是姚……做的。” “姚鼐的吧。这个‘鼐’字你不认识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这两篇文章预备好呢。” “吃了饭好好去预备吧。不懂的地方可问爸爸,现在不比从前了。从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时没有人可问。”乐华的母亲从旁加进来说。  “我也许无法指导呢。”枚叔苦笑。  “为什么?你不是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的吗?”乐华的母亲这样问,乐华也张大了眼睛凉讶地对着父亲。  “惟其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所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这理由说来很长,且待有机会时再说吧。”枚叔一壁说,一壁用牙签剔牙。  乐华愈加疑惑。恰好大文如约来了。天色已昏暗,乐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捻亮了电灯,叫大文进去一同预习。枚叔独自在庭间闲步,若有所想。  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默读下去,遇到不曾见过的字类,用铅笔记出,就《学生字典》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大文问乐华说。  “不懂,不懂。下面还有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天空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不懂,不懂。字是个个认识的,连接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怎样好啊!”乐华皱起眉头,埋头再细细默读。  这当儿枚叔踱进小书房来。  “你们看不懂《秋夜》吧?” “难懂,简直不懂。”乐华、大文差不多齐声说,同时现出请求讲解的眼色。  “不懂是应该的。”枚叔笑着说。  “为什么学校要叫我们读不懂的文章呢?我们在高小读国语读本,都是能懂的。”大文说。  “让我来告诉你们,”枚叔坐下在椅子上说,“你们在小学里所读的国语课本,是按照了你们的程度,专为你们编的。现在中学里,先生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或是现在的人做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又少,当然看了难懂了。”  ……

编辑推荐

  世界总是一天一天的进步起来,好像你们总是一天一天的大起来,进步起来一样。即就国文的知识来说,我们做中学生的时候所受的,不是一些繁繁碎碎,像从字纸簏里倒出来的知识,就是整部的《诗经》、《书经》、《易经》、《礼记》,从陈年老书箱里搬出来,教我们读了做圣贤的。哪里有这样平易近人而又极有系统的书?即使找出几本古人写的,例如《文心雕龙》吧,也是古人说古文的。有些我们急于要晓得的,他们都还不曾想到。就像这部《中学图书馆文库:文心》里面说的文法之类,那位做《文心雕龙》的刘勰就连梦里也还未曾梦见呢。这部好书是丐尊和圣陶两位先生特为中学生诸君运用他们多年教导中学国文的经验写成的,什么事应该说以及怎么说才好懂,都很细心地注意到,很合中学生诸君的脾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5条)

 
 

  •   这是一本毋庸置疑值得百读的好书。
      只是,越读它我越感到悲哀。
      按照序言的说法,这是一本给适合给教授初中级别的老师以及初中生看的,此类人群看最有益处,因为此时正是自己认识文法,识别文风的打基时候,书中每一章节所讲述的内容,都是稍稍想钻研国文的人第一步会碰到的问题,此书正可以解惑指路,每一章节都值得细读分析,况且,以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呈现,也不觉无趣。可是,我却越读越觉得现今已经文心不再。
      按理说,我已经是一个在读大学生了,书中的规矩道理应该早已熟稔才是,从小到大,语文学习的也算卖力,却从未有过这样当头棒喝的感觉,总觉得过去许多时间被荒废了,或者说,是在不知道如何学习的情况下荒废掉的,这样最让人觉得可惜。曾经我以为“教育大师”这个称号实在太有欺世盗名之嫌,可是现在才知道手段之高低,虽然时事变迁,文学总有继承发展之变化,可是书中所理多是基本之法理,为何从未有过如此系统听闻,这总是一件可悲哀的事情。
      我想,也绝不是自己年纪大了,事理文理清楚了再看此书才有一种梳理的感觉,读罢更多的,却是气愤与悲哀,为从未有过文中所有的学习气氛而气愤,为荒废过许多青春时间而悲哀。但还好学无止尽,受用于此书,自当勤勉。
      我记得看到某一章时想起的一点念头,可以一述。
      记得读余光中时曾看到他写过的话,大概是这个意思:说中国文字文法,理应在极长时间的繁衍后有许多变化,宛若凤凰涅槃一般,许多字词组合,语法语势,都不应该拘束一格,而应随心所欲。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深以为然,到读过此书之后才觉可笑,并不是说余光中所说的可笑,而是为自己的无知而笑。余光中所言,固然没有错,但是随心所欲应是大师,即使不是大师级别,也应对固有的文章之法熟稔于心的人,才能在固法之上变化自如,顺应文章的发展。可是我们连基本的国学经典都没有读过多少的人,何言“改革”与“发展”呢?再观现在的许多书籍,更是把文法严谨抛在一边,即使自己也是如此。
      现在我总是觉得,作文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却无法随心而写,没有驳杂的知识与对词句的深入了解,终无法提高水准,落得泛泛之辈。受教于此书。
      一点想法,自己还是太学术浅薄,不能尽言更有益之处,只能极力推荐此书,仅此。
  •   《文心》是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合各个阶段的国文爱好者和学习者阅读,推荐购买!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学图书馆文库”这个系列选题非常棒,三联的装帧与印刷都是非常棒!如果财力容许,建议全套买齐。不过这个系列的书都印了10000册,希望折扣再低些。
  •   《文心》这本书,我小时候就看过,非常喜欢,能够把语文知识写进有趣的故事里,两位先生真是做了一件对孩子成长大大有益的事情。可是后来把书弄掉了,现在能买到,真开心,准备送给我的儿子看。只是封面不是很满意。再加人外壳就更好了。
  •   这是一本值得百读的好书,虽是写给中学生看的。我看了一半,深感获益匪浅。大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丐尊把国文的“读”和“写”,放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里,娓娓道来,有滋有味。同时还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和读书人的境遇。虽然大环境已今非昔比,转瞬即翻了半个世纪,但中文之美,中文之深,在书中仍然可窥一二。极力推荐给所有家长和读初中的孩子,可以加强对语文的认识。
  •   最近当了夏老全部的著作,想系统学习一下读书和写作的方法。虽说《文心》是面向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而作的,开卷有益,里面讲述的方法却适合所有人,真是好书!
  •   白皮硬壳,编排合理,字体合适。
    32课,中学故事形式进行读、写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各方面指导,故事性强,趣味性强;当然也不象工具书,指导性那么强。
    大家写的,文笔朴实,但赏心悦目,书中透着浓浓的人情,适合我这样70年代比较感性的人。
    中学生可买,作为课外读物,补充学习。高年级小学生,也可读。
    看了1/3,第1次写书评,参考!
  •   我已经是一个初三学生了,趁着寒假,看一看课外书。
    其实里面的内容没有那么神奇,我们老师的某些观点也与之类似。不过主人公与我们遇到的问题相似,解答人(枚叔)比较权威,情景也合理,便容易接受。
    好的地方自不必多说,但我读时仍有一些情感不理解。(如抗日)并且在日记那一部分没有解释,有点不清楚到底怎么写。
    还没有读完,我会继续写评论的。
  •   夏先生同叶先生的书都很好。
    我喜欢文心这个名字。自然它的内容也很好。
    值得细读。
  •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中学生的,但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人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极力推荐,想要终身学习的都应该看一下,无论是否还在学校。以故事形式讲深刻道理,很有趣,排版也很好,非常值得看的书!!
  •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的课堂,细听大师生动地讲解讲真正的国文课。大师的国文功底很深,读后受益匪浅。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   这本书非常适合国文教育辅助用,孩子自己看非常好
  •   虽然是中学系列图书,里面讲到的内容,每个人都值得一看,对于高中之后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语文的我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很多东西从来就没搞明白,如果上学那时候能看到这本好书该有多好
  •   是通过南方周末了解到该书的,本想买来给女儿看,或许是因为还小(尚读小学),所以她不是很感兴趣,但我倒是喜欢上了这本书。书中描写的或许正是现在教育界追求的“素质教育”,王先生和枚叔堪称是教育家,其原型或许就是叶老和夏老。建议此书为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必看书。
  •   好书,好书,绝对百分之亿的推荐,很适合初学者,也算我的启蒙书,从最简单的教起,我们有时候还是要做小学生。
  •   书不错,文章深入浅出,适合中学生阅读。目前,我让女儿(初三)在读。
  •   这本书是民国的一本畅销书,导师开的书单中有,虽然是大学生,但是细细读来,仍然受益匪浅。作者以小说的形式,通过几个中学生和老师以及父亲的互动、交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很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读书、写作细节,对于我们现在语文学习和日常写作仍然有许多积极意义。
  •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中学生的,但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人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
  •   格言上推荐的书。

    夏沔尊写的!!!
  •   适合中学生学习,家长也会喜欢,语文老师更应一读。如果如今的老师能继承书中的教学方法,不要功利地追求应试,该多好!
  •   一共买了两套,是老师推荐的,就带一张光盘,书的内容孩子很喜欢,光盘里的发音也很好,孩子很爱听。
  •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涉及语文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因为写得比较早,在个别语言上还是有点不太好理解。
  •   影响一代人作文和思维观念的好书。本书的意义在于用故事的方式把学习语文的各种问题娓娓道来。叶老和夏老是一代文学、语言、教育大师,这书读来受益匪浅。对于语文教育者的启发应该很大。
  •   八十年前大师写的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读后受益匪浅!
  •   好在书的写法,让人耳目一新,内容也很好,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看。我也是中学生
  •   作为语文知识的故事书来读,非常好。
  •   这是中学生文库,其实成人一样可读.装桢精美的小开本,感觉很深稳,很谦逊,很配合大师们的品格
  •   期盼了很长时间的书,对于学生的文章读写还是有很大益处的,此乃大家之作也。
  •   本来买来是给女儿看的,结果她只翻了几页就不看了。原来也没有大大的兴趣,因为文章的写作时代离现在已经远了,抗战时的少年生活和今天已经大不一样了。不过最近心情可能静得多了,看这本书,要用品味来形容才行,单是看,还不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品味了,才觉得叶老写得平和,讲理讲得通情达理,而且值得再品,谢谢叶老,毕竟是大家级功夫,有种深远的功力。
  •   此书很好,大家之作,值得一读。只是有过来的书封面太脏了,可能是发货不够细心吧。
  •   一本好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语文知识,读着一点也不乏味
  •   没得说的好书,细细品味,越品越有滋味。
  •   以讲故事的形式,很新颖,对提高语文水平很有帮助,是大师所写,不同凡响!
  •   把深奥的文学知识讲的浅显易懂,适合作为语文入门书籍使用。书很新,精装版,印刷清晰,很不错。
  •   看豆瓣有人推荐的,还没有看。图书外面还有一个皮,所以就皮子磕的不好了,里面还挺新的。我觉得买了三本书应该给个盒子的。
  •   收到书后,看了一部分,觉得对指导写作很有价值。书中通过设置故事情节的方式,讲解写作知识和体会,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洁白有小纹路的硬板,拿在手里很舒服,但是弄得有点脏了,郁闷。内容很好,亲切朴实,不管是中学生还是教师来看都会有所收获的。
  •   很好,送货速度很快,这次的品相也完好,用透明塑料纸封住的,内容适合中学生看。
  •   强烈建议此书定为初中的课外读物。

    实用,讲解细致,内容丰富不杂乱,深入浅出。没有说教的意味。
    在读小说的过程中将知识领会。
    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本书。
  •   多年前的书了,现在来看还是一点不落伍。太忙了,只仔细看了对于鲁迅《秋夜》的分析那段,挺好的,用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孩子看书,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了。
  •   我非常喜欢 这本书。我还是听朋友推荐的这本书,说对初中生写作文有好处。买来看了之后,确实不错。通过生动的故事来介绍写作文的方法。有价值!
  •   喜欢这本书,看了他们编的其它的书简绍了这本书,确实写的很好。
  •   应该早点阅读,若是中学时对这本书,我的语文功底肯定不像现在这样薄弱
  •   语文老师,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应该看看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特别适合中学生看!
  •   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尤其对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也适合教师阅读,真正把握教学的规律
  •   书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好,女儿和她的同学都很喜欢,只是买的太多,包装时将书角卷了。
  •   这个时代恐怕再也没有人会如此爱心地做如此朴实的事情
  •   文笔引人 深入浅出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导写作的好书
  •   一本好书,清新明快,深入浅出。准备推荐给更多人看。
  •   给孩子买的,挺爱看的,有助于对写文章的了解
  •   这是一本看后很受启发的好书,内容通俗易懂,既有教育价值,又饱含趣味。买的植得!
  •   写作说得透,一些内容在语文教学上有用。
  •   很好的一本书,通过说故事讲解怎么学语文,值得拥有。
  •   是一本好书,我和孩子读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值得推荐。
  •   大人们更该读一读的好书。
  •   好书 质量好 内容好
  •   书的字清晰,纸质好,不错
  •   搞教育的人值得一读,这本书很不容易找的。
  •   一直想看的书,很好,很喜欢,要看很深呢!1
  •   值得看,中学师生看了都是好的,推荐
  •   我觉得是很好的书,可是5岁的孩子不喜欢这种语言风格,也许长大些会喜欢把!
  •   自然流畅不做作,平易近人,虽有时代感,但读起来并没有隔膜。
  •   内容没得说。
    纸张什么的还不错。
  •   字里行间里渗透着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化
  •   老师推荐看到书,应该不错吧
  •   书应该是正版的,但感觉书有点脏了。
  •   经典好书,值得拥有!喜欢叶圣陶的文学
  •   慕名而买,是好书
  •   本书印刷装帧精美,内容也好,是好书。推荐给大家。
  •   现在已经不再有这样的好书了
  •   好书,一流。学生佳品。
  •   是本经典好书,表现出了老一辈大家的功底和用心。惜乎内容有点老,痛乎我中华大家何时再出!
  •   真是一本好书,教会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我们正确学习。
  •   书皮是白色的硬壳装,两位大师级的作者,就让人肃然起敬。内容平实,近人,易读,我非常地喜欢。在读的过程中,不觉地就很向往那个时候的学风和教风,都是稳扎稳打型,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   语文与生活 两位老先生的朴质教诲
  •   在娓娓叙谈中,你可以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为人、为学的单利。
  •   朋友推荐的,很经典的书,封面很有质感,质量很好,内容经典实用
  •   送货速度快,服务很好,书也很好。
  •   书的内容很好,送的也很快。
  •   七十多年前的经典,今天读来仍觉得很有味。
    期待当今的大师、专家们的精品力作。
  •   难得一遇,不可不读,不可不藏。
  •   还没有开始读,应该可以吧
  •   还没读,但是学习中文的话,应该可以看看。
  •   大师的书,还是要看的,都是体会啊
  •   这书正版很赞,就是封面有点脏,不过不影响使用。
  •   很不错的书哈。支持
  •   大人、孩子都适合看的书!
  •   书是正品无误。当当的包装很用心。书寄过来后也没啥不妥。
  •   这书没坚持看完
  •   一次买了很多书,还没有看。是老师推荐的书,值得看。
  •   书很轻,印刷不错,名家作品,感觉清新
  •   听老师介绍买的书,读后很有启发,推荐老师和学生都买一本来读读,很有意思!!
  •   三联的书慢慢收。
  •   是我要的书,买给五年级的小朋友看。
  •   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一些生动的语文常识。
  •   在看,很有启发,还是相信以前的大家!
  •   以前买过一本,被朋友借去不还了。看了这本书,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些地方还不如过去的。
  •   买了送朋友孩子的,挺权威的一本作文指导书。书皮有些脏了,不影响使用,也没有必要非得精装,更喜欢平装版本。
  •   深入浅出,语文教学的经典
  •   内容不知道,应该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