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唐弢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于语文,我是一个门外汉。但因为当过中学国文教员,平日又弄弄文艺,书店就把写这本书的约定,推到我的头上来,我当时随口答应,一写,这才知道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要弄得好,参考探求,非有充分的时间不可。在这激荡的时代里,我又苦于未能闭门潜修,虽承书店一再把限期放宽,但粗率和浅陋的地方,是难免的,也许我自己倒先得被送进文章病院去。 然而我想,虽然出诸病人之口,这所谈的,总还不失为健康之道吧。 在这一部小书里,上编六章,偏于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
内容概要
《文章修养》是唐弢先生(1913-1992)“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即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上编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和演变经过,从文字到文章,从文章到文学,从古文到白话文,基本上是偏于史的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和修辞,既有字、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如何写会话等细节元素的探讨,也有搜集题材、确立主题和营造文气等文章大处的把握。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平易、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也没有“八股气”。作者以史代论,大量征引感性的文学材料,包括诗词曲赋、古今小说和外国文学等,言必有据,富有说服力,又明白晓畅,设身处地地照顾到普通读者。 整体来看,《文章修养》是定位于语文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的文化读物,适合青年和初学写作者,尤其是中学师生这一读者群体。在横跨四十年的新旧二序中,作者自谦而又不无自信地说:“虽然出诸病人之口,这所谈的,总还不失为健康之道吧。”作者既曾有过中学国文教员的经历,深解作文诸病与经验,又是有成就的作家、学者,这本小册子因而兼有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的优长。今天读来,依然毫无过时之虞,而有受益多端之感。这也正是我们把《文心》收入这套文库的原因。
作者简介
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现在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后为纪念唐弢先生将甬江镇中心小学改名为唐弢学校。唐弢初中时家贫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开始业余写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其风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周刊,编辑《文艺界丛刊》,兼任中学教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回邮局,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转编《文汇报·笔会》。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195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92年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唐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时评,并以《晦庵书话》的形式记录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出版活动。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曾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辑录、考订了鲁迅佚文。他的一系列关于鲁迅创作的著述,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唐弢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学习现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被列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书籍目录
序(一)唐弢序(二)唐弢一、开头语二、从文字到文章三、古文·骈文·八股文四、白话文及其他五、关于文体六、句读和段落七、向书本学习还是从生活提炼八、题材的搜集和主题的确定九、字和词·土话和成语十、句子的构造和安排十一、明喻·暗示·借代·比拟十二、铺张和省略十三、怎样写会话十四、所谓“文气”
章节摘录
二、从文字到文章 当人类没有文字的时候,因为要表达情意,曾经想过种种方法,起先是用一些足以代表其他意义的实物,譬如送一支箭给人家,那就是表示要和他打仗;如果是讲和呢,就送过一根烟筒去,因为烟筒是代表和好,而箭却是象征着战争的。后来的绑匪们在恐吓信里缄子弹,朋友们在见面时递纸烟,也正是这意思。不过单是箭、烟筒等等轻便的东西,自然还可以,倘使有一种事情,非用大石柜或是大铁鼎来代表不可,这就无法照办了,请七八个人抬着,送到几十里或是几百里外去么?我想,即使是古人,也还不至于这样愚昧的。而且事实上,复杂的情意,也决不能用简单的实物来表现,直到以后,终于无法应付,渐渐地有碰壁之势了。 一碰壁,于是就另想别法,结果是采用了结绳。《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就正是这时期。但怎样结法呢?有一件事情,就打一个结,做完了,就解开么?但这不但不能表达情意,就是要备忘,也是很成问题的。打的时候虽容易,但历时既久,结一多,记起来可就困难了。这方法可不行。《九家易》里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照这说法,结绳只是一种契约,我看也未必尽然的。那么究竟是怎样结法的呢?现在秘鲁的乡间,还存在着一种结绳文字,那方法是用一条极粗的横绳,上面挂满着长短不齐,颜色不同的细绳子,结网似的打起来,每一种打法,就代表一种固定的东西,这作用,就和文字相仿佛。听说东方的琉球也还遗留着这制度。我们古代的结绳,推想起来,恐怕也是和这差不多的吧。 但结绳的时期,究竟延长了多久呢?这很难说。《易经》是一部很早的书,它也只告诉我们:“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大家根据这段话,以为代替了结绳的,就是书契——文字,但也有人不同意,说是书契并不是文字,仍旧不过是一种契约之类的东西,和文字毫无关系。但我想,无论如何,结绳和“图画文字”,在时间上,决不会距离得很久的。 到这里,我们还是来推测一下文字的起源吧。 每一种对人类文化较有影响的工具,人们对于它的产生,总不免有些近于神话的传说,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河图玉版》里说:“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油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这是说,文字原是一种天赐的东西。类似的记载还很多,见于《水饰》里的,如:“神龟负八卦出河,授伏牺。”“玄龟衔符出洛水。”“黄龙负图出河。”“尧与舜坐舟于河,凤凰负图,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鲈鱼衔篆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白面长人而鱼身,捧河图授禹,舞而入河。”等等,都是关于文字产生的传说。自然,神话是总不免于稀奇古怪的,但也并非全无原因,《路史》里说:“仓帝俯察龟文鸟羽,始创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自序里也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可见其实是古人看了龟背的条纹,鱼的形状,蛇游的痕迹,这才有所领悟,因而造出“图画文字”来。
编辑推荐
一大特色是平易、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也没有“八股气”。作者以史代论,大量征引感性的文学材料,包括诗词曲赋、古今小说和外国文学等,言必有据,富有说服力,又明白晓畅,设身处地地照顾到普通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