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杀人犯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肖索依  页数:127  译者:孟晖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位母亲,为了她痛苦而无望治愈的儿子,不惧挑战法律与道德,以给予他那被他所热望的死亡。这是一个极端的现代悲剧,是震撼了整个法国的一个事件,标志着时代的变化,迫使人们思考,并促动了我们的立法的改进。一位医生克服了自己的疑虑,在玛丽·安贝尔之后,完成了那最终的、解放的动作,而本书就是关于这位医生的经历,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最详实的讲述。您在掩卷之时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里,一个人的历程始终都在与他所面临的危险做着较量。在2003年9月的一个早晨,身为急救医师(这是一种对抗一切危险的行业)的弗雷德里克·肖索依决定,为因瘫痪而关锁在自己身体之棺中的23岁的年轻人樊尚·安贝尔的痛苦做一个终结。这对我们所有人都造成了震撼,突然之间,所有的政治争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在不自觉之下,贝尔克医院的这位医务业者迫使法国通过了一项关于生命之终结的法律。这位医生的职业履历是清白的。您将会读到关于一个诚实的人的生活的讲述,并为之动情,正是他经历的那些幸福、不幸以及让其履历生辉的正规培训,把他导向那解救与同情的行为,导向那个最终的决定。谢谢您,肖索依医生。取胜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年轻的瘫痪患者想要死去,却没有这个权利。他要表达这个要求,都只能依靠其右手拇指难以分辨的动作。樊尚·安贝尔四肢全瘫,失明并且口哑,却凭着顽强和毅力获得了胜利。他有权获得我们的感激。无论造化还是神意都不肯恩准他摆脱其肉身的棺木的愿望,于是,帮助他离去的是那个最爱他的人、他的母亲,为此她挑战了法律,这恰恰是至爱的行为。这位妈妈挺身跨越法律与社会禁忌,从而进入了医学的历史。走到生命尽头的病人们都欠她很多。未来的法律也将变得更为温柔。死是生的组成部分,医生们尽一切可能让人趋生避死,但最终还是得承认这一点,因为他们对此最清楚不过。弗雷德里克·肖索依医生选择了越雷池一步。他不仅做出了实际行为,而且还公然承担责任,于是,他的这个不合乎法律的行为就引发了诸多的后果。既然已经无能为力了,就卸掉呼吸机,停止人工辅助,对这类做法,人们充满了疑虑,也不愿多谈。从事这种行为的医生或医护团队会惹上凶杀调查,因此几乎都不希望公开地触及这个话题。我们把这一做法称为被动性安乐死。我憎恶这个词汇。让我们还是谈论帮助,谈论陪伴,谈论生命的终结吧。自这位年轻人之死以来,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一个由国会议员组成的考察组在向众多专家进行听证之后,已经完成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工作。虽然病人的意见、病人团体的代表们的意见仍然不能被充分地听取,不过,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了。医生的意志凌驾于病人意志之上的情况还在继续,但是,毕竟,仅仅在樊尚-安贝尔去世一年之后,新法律的提案便得以面世,这实在是创立了纪录。

内容概要

一位22岁的青年因为车祸而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对他来说,身体已经成了灵魂的牢笼。于是,他靠这根手指与人沟通,强烈表达了希望安乐死的意愿。2003年9月,他的母亲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同时,一位职责本是帮助伤残人士恢复生存能力的医生参与了这一行动。事件发生后,法国社会激起了巨大反响,由此爆发了在各个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议。参与实施这次安乐死的医生肖索依博士与人合作写了本书,记述了整个事件,同时表达了他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索依(1953~),急救医师,法国贝尔克医院重症监护部负责人,2003年9月为重症患者樊尚·安贝尔实施安乐死。

书籍目录

序言引子一 “就这样”活着二 快速,并准确三 家人们四 病床十二张,生命成千计五 我的父亲六 挽救生命七 玛丽八 被遗忘的死者九 樊尚十 该由谁来决定?十一 我该做的事十二 我负责十三 对他说十四 害怕十五 死亡需要时间十六 玛丽一克里斯蒂娜眼中的弗雷德里克十七 我的“罪行”十八 死亡擦身而过十九 在生命之中二十 樊尚,威廉,希波克拉底致樊尚致谢

章节摘录

被遗忘的死者我常常被请求不惜一切以避免痛苦,但很少有人向我索要死亡。也许,除非是用目光,或者,用沉默。但从不用言辞。每个星期,我们都要直面死亡,但却极少地“言及”死亡,除非是在开具死亡证明的时候。但是,即使在此时也不会使用那个词……而是说“亡逝”、“消失”、“离去”,仿佛对于这个无法对付的词,就以此来为其刺目的直白打上一层柔光。人们选择这个职业,是为了赋予生命,或者拯救生命。把不可能救治好的救治好,让宿命论张口结舌。即使在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接触过几百个患者之后,即使死亡不可避免,有时候命运就是无法加以颠倒,但是,对我们这些治病救人者来说,仍然很难不把死亡看做一种失败。可是,在重症监护当中,我们就是会一次次地与之碰面。即使我们懂得与之保持距离,由此来自我保护,避免过于狂烈的情感。但是每一次,它还是对我们造成考验。我们自我保护,但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罩在一层硬壳里。每一次的死亡都触动我们,哪怕它解脱了一条已经痛苦不堪的生命,情况也还是一样。人不会习惯于没有生机的身体,特别是当这些身体已经奋力抗争之后,当我们陪着他们一起抗争之后。即使在一场漫长的搏杀之后,死亡会赋予那些面孔一种安息的平和,死亡也仍然是丑陋的。是创口与伤痕,灰色的皮肤,暗滞的目光,以及,变成了一具死尸的僵硬人体。有时,我们没能控制好自己,还会伴生恐惧和痛苦。然后,就是停手,是放弃。我们亲眼目睹死亡,经常地……实际上,我们是唯一还在亲眼看到死亡的人群,对于普通的公民,它已经被小心地隐藏起来。我在这里不是指那些电视新闻展示给我们的、远在天边的尸体——战争、洪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也不是指彩色电影映在大屏幕上的那些谋杀以及其他情况造成的死亡,前后只有几分钟,有着按部就班的计划,然后就被引向继来的结果。不,我谈的是真正的死亡,那散发着恶气,充满着呻吟,毁灭人体,撕裂心灵的死亡。让一张张面孔扭曲,顽固抵抗,不肯放手的死亡。那决定将来之时日,或者相反,在数小时里就毁灭一切的死亡。那我们相识之人的死亡,邻居、朋友以至亲人的死亡……只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就足以让死亡从我们的视野当中,以及从我们的生活当中失去踪影。并且间接地,它变成了医生们的可憎但也是排他性的“专业领地”。从此,除了殡仪馆里负责殓尸的人,治疗者就成了唯一要直接地、非常具体地面对疾病和死亡的人群。在从来没有清楚言明的情况下,我们确实成了患者、濒临死亡之人以及服丧家庭的最后的——经常也是唯一的——交流者。人们死在我们的治疗病床上。也是在我们的过道里,人们流泪哭泣。这些如此私人性的时刻,多少个世纪里本来都是在家宅的亲密环境里由家人来分担,而今却几乎是被我们独家收留……大家越来越少看到身边人的死亡。首先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在医院里死去,而人们更愿意到病者的家中探望他,而不喜欢去医院。这也可以理解。对于人群中的主流来说,医院总是充斥着糟糕的记忆与恐惧。诚然,人们在医院出生,到医院治病,但是,也是在医院,人们忍受病痛,死去……而且,由于当今对医院的构想是将收治患者列在首位,而患者又要得到优先保护免受外界的干扰,于是,已有很久,医院对探病者不再像中世纪时那样“好客”了。如果纯粹从预防的角度来看,来自外界的一次访问对于一个医疗部门的消毒环境只会造成污染,更不要说还会有孩子们,他们闹吵吵,到处跑,问各种烦人的问题。朋友们来探视,却很快就发现无话可说;家属们隐藏不住担忧;这个小小世界的作息规律通常总是与医疗部门的日程表恰相抵触。显然的是,尽管我们也在尽力越来越好地接待病员的家庭与友人,但医院在这个方面几乎还是没什么建树,我们始终没能找到一条途径,让外界与内部互相协调起来,结果就有点儿好像生活被刻意地挡在了外面一样……总而言之,人们不再去探望一位生病的人,哪怕是去他的家里也罢。人们不喜欢生病的人。他们让人害怕,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目光看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和他们交谈。即使医学已经证明,到一个濒死者的卧床边去,并不会让人就此死亡或衰老,但是,还是怕会被传染……疾病和死亡变成了严重的禁忌,甚至很不体面,如果将之展示出来会显得无礼,狭路相逢则非常让人尴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需要一位智慧的妇女让一个人来到世上,那么,还需要很多的载渡者、需要智慧的男男女女在这个世界上陪伴他,并帮助他很好地离开这个世界。  ——蒙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不是杀人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2条)

 
 

  •   是安乐死的主题 很值得一看 是当年全法国都吵得很热的事件 当时涉及这一事件的医生如实的记录了全部和自己的想法 惊喜的是这个医生写的很好 法国人的文学素养果然都很不错
  •   或许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才会面对这样一个窘境,不得不在生与死之间找寻一个答案。有尊严,有品质的活着或者无痛苦的死去,这是大多数人的诉求。可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拯救那些濒死者的机体,却不能还给他们健康的生活。 只是忍不住想问:痛苦的活着。何谓痛苦?痛苦的基准又是什么? 当事人还能表达出这种想法和意愿时,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但如果当事人已根本无法做出反应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活下去有时或许是生者需要的一个理由,一种慰藉,一个信念。我们以自己的感官去判断别人的痛楚,是否能成为“杀死”对方或“救活”对方的理由。 我想到早年第一次看林达的书,关于他对于美国法律的观感。在我们的国家似乎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逻辑。这是一个角度和立场的问题。而我们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已浸润了我们民族,深邃到了骨血里。像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围观者。我们始终没能解放思想,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他客观的法律判决尚有因立场不同而产生的诸多分歧,更何况是一个关乎人的基本生命权的严重问题。如果有一丝遭到滥用的可能,那么可想而知,所有人的生命都将面临最严重的威胁。而这是我们一直冲动的错误造成的。 法不能没有情,发是为了完善和规范情。但是一旦成为法律,就像是从无形无害的空气化成了尖锐的铠甲武器,任何人都不能轻易阻止它。我们有同情,有矛盾,有挣扎,有愤怒。最终,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是祈求上天,等来奇迹或者让一切归于平静。
  •   这本小册子能让你真正沉下来思考安乐死这一话题。进而能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推荐阅读。
  •   是一个口述类的作品。如果对安乐死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行文是一种平铺直叙的说故事的口气叙述的。排版和纸张都不错。三联的书也是有保证的。
  •   支持安乐死,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为其立法啧?
  •   探讨了我们未曾想过的一些问题 说实话地 客观地 涉及到了医患关系 所有人都值得被尊重 看完觉得法国比我国进步好多
  •   书虽博,却能引得我们思考许多
  •   这套书一起买了几本,这本最好读,好看,既有伦理探讨,又感性。
  •   我一直在思考,有如此毅力去求死,为什么不做点别的?
  •   新知文库是最喜欢的一套书
  •   书很薄,内容还不错。一下子就读完了,书的质量也不错,推荐。
  •   虽然还木有看完,但是感觉是本好书
  •   调调和《深海长眠》应该差不多,有些事情对错不好判断,那就先去尽可能了解吧。
  •   在中国,这种事情可能有些太超前了。
  •   嗯,帮朋友买的呢,也不知道具体怎么样,过一段再追评吧。
  •   这本书其实是由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主要的部分是执行了安乐死的医生的内心独白和他对事件的叙述,其余部分有死者母亲的讲述和其他人的评论,娓娓道来的文字,充分体现了医生在开始救下已经被母亲施行安乐死的患者而最后又亲手执行了患者的安乐死这个过程中他内心的挣扎,和他所承受的压力。这本书不禁让我思考,当一个人确实活的如同患者一样,全身上下只有一截手指能动,还要忍受无休止的疼痛的时候,究竟怎么做才是最人道的,是不是应该遵循患者的意愿让他死去,还是顽固的替他续着命。但是相关的对是否应该执行安乐死的伦理裁定又是如此的难做,值得我们深思。
  •   关于一次安乐死的书。描写了执行医生的心情,看了让人难过。不过我觉得他没有把完全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有些遗憾。
  •   人到中年,开始关注生命,所以买了这本书。和我想的关于安乐死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维护个体生命的尊严。但是我依旧疑惑——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吗?我们的出生不能有我们自己做主,我们的生命的终结能由我们自己做主吗?
  •   很薄的一本书,和清浅简练的文字,很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思考。死亡远离了我们,在医院里集合,于是我们害怕死亡。可是,我们终究难免一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天然的优胜劣汰被扭转了,许多孱弱不堪的躯体为了活着而接受着一场又一场的来自人类科学的折磨。本来,我们该就此死去,却便便靠着人工呼吸机、鼻饲活着。有没有必要?因人而异。请给那些想活着的人活着的权利,请给那些想死去的人死去的权利。敢于直面死亡,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
  •   一本探讨当医学技术允许饱经痛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祥和地与世长辞时,那些引路人道德处境的书,很好看。不过翻译品质确实有些不堪入目,以后的作品希望三联的编辑们也该好好审查一下。相信译者既然有这么好的能力做翻译,就该多花些时间在润色和纠错上,这样才是个负责任的好翻译家,大家也才会记住你啊。
  •   为我们这个从来不懂需要尊重生命、尊重死亡的民族一点启示
  •   不知道是我想少了,还是作者想多了想睡觉。
  •   這是個今年來很流行的世界性問題,法律、道德、倫理等都牽扯其中,是在不是幾句話就能講清。但本書雖薄,卻仍將此問題的困惑與爭議很好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值得一讀!
  •   对人生与死的思考与尊重!
  •   作者经历了一次洗涤,彻底解读了希波克拉底誓言。
  •   只看了一点点,语言平实。
  •   关于安乐死的故事,不是特别喜欢。
  •   看了一点点,没看下去,估计看完也不会觉得怎样。
  •   一个医生,在法律上成了一个谋杀犯,但是没有人比他和樊尚的母亲痛苦和折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母亲,想结束无助的儿子反而让他更痛苦了;一个生命权掌握在他手上的医生,却把樊尚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一切又要从这里结束。医生在挣扎,他的妻子、孩子、和玛丽还有樊尚,复杂的心情折磨着他,他也不希望再见到病人的痛苦就像不想回忆起亲人的病危,很有念头。把自己置身于其中,选择有时真的好难···
  •   人到底有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还有生命的尊严的问题。看了这本书会有所触动。
  •   可以对比《蝴蝶与潜水钟》《深海长眠》,湖南台黄舸以及各种知音体励志文章来看。有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真诚的怀疑人生,写的不伤感,反而很有理性和战斗气息。少见滴好书。
  •   可从多角度了解事实真相。作者的正直、敬业以及对事业的全程投入,值得我们都学习啊。。。。。
  •   对安乐死的细节描述,震撼人心
  •   薄薄一本,当事人的想法。
  •   新知文库这本书比较早了,但一直想收集齐全,一般是看活动能有货就入手的。
  •   还行吧,看着比较不费神
  •   一本不太厚的小书,内容却相当令人震撼。配上孟晖简净矜重的译笔,个人觉得,很值得收藏。
  •   这不但是发达国家的事情,也在我们身边发生。是时候大家一起想想了。
  •   纪实蛮细的,不过结束得有点仓促。
  •     看了两章,再迟钝也感觉到文章写得很专业——我不是指书中医学部分,书中基于医学扩展开的内容很少,而是文章本身——从医生回忆自己对樊尚实行安乐死的那一点切入,带动了他对自己医学生涯、生活、樊尚的描述与感悟,各类事件穿插有序,整体结构严密流畅——翻回封面,发现漏看“协助撰写”几个字,果然。
      
      问题也在这,我很难分清楚书中关于安乐死的种种诘问、感受与想法,到底是由谁发出的:亲历了樊尚.安贝尔请求安乐死并最后协助他死亡的医生肖索依,还是协助医生写作的贝罗内。书的后几章甚至出现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并在一起的情况,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编辑把关不严,让我这个读者难免有毛骨悚然之感。
      
      安乐死引起争论,大致不是基于医学——自杀不是罪(法律上),协助人自杀是罪——肖索依医生的追问朝向法律的缺失;作为普通读者的我更觉得它在伦理范围内。关于生死,了悟太少滥情太多,还是少说为妙。此一事件当年引起广泛讨论,留下种种问题与思索,唯一安慰的当是事件的中心人物樊尚终于能够安息,远离他想离开的一切——但这也是我的妄猜了,无人知道死亡之后。
  •     可能是对逐渐增加的年龄的恐惧,我开始羡慕可以安乐死的人。边读边想着怎么安排我俩的老年计划。很沉重。眼泪无法控制。
      大脑一片空白,光挣钱是没用的,人很冷漠,大多都是拿了钱也不会帮你什么。怎么办?在不能自理前筹划安乐死吧。。。
  •     
      这本虽然是社科读物,读完的感觉却像是小说或是某种纪实文学。
      
      当初网购的时候,冲着书名去的,以为和三联这套丛书的其他几本一样从法医角度或是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题材,读了才知道是讲安乐死的。
      
      作者是樊尚·安贝尔安乐死事件的主角,其身份在书中的影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败则败在作为医生的他对安乐死乃至死亡这个问题的探讨深度仅仅止步于“生命的决定权只在于个人自己”这个结论,没能从更深的宗教、历史、立法层面来综述其背反式的难度。
      
      成则成在作者的亲身经历给这个我们从报纸上才能读到的社会事件以个人情感色彩,而且是极为强烈的情感。他从作为一个普通人而非一个医生角度出发的那些感受,有好几段都打动了我!
      
      此外,这本书里关于急救的一些知识可以供素材备用。
      
      摘录一点片段:
      
      P23:让-多米尼克·博比由于脉管受伤,除了能眨动眼皮之外,身体其他部分全部瘫痪,但就是靠眨眼,他在贝尔克,在我们这所医院里,写成了《潜水服与蝴蝶》,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然后才在滨海山脉医院的病室里从容寂灭。
      
      ——考眨眼怎么办到的。。。。。。。。好匪夷。。。我要写个有关于此的故事。
      
      P25:我并没有自己第一次没能把人救活的记忆。在重症监护部,事情从来不是这样发生的。没有哪个人救活哪个人的事,我们是作为团队工作,每个人各尽其职,然后,在某个时刻,做什么都不再有用,患者撒手人寰。我相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就是如此理解这个问题的,没有更多的疑问。事后,部门里召集会议,就对待患者的方法进行梳理,并要确认,为了救他,确实已经试尽了手段。然后,我们就奔向下一个患者,在他那里,一切努力都还有待尝试。部门里的生活也就流转不息。
      
      这无关冷漠。只是为了前进所必须保持的距离感。在一个重症监护部门,20%的患者会失去生命。对我们的这个部门来说,则意味着每年会有大约六十个死者。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两个。如果一一哀悼的话,那就永远都在哀悼了……
      
      ——现在逐渐开始体会到这种距离感的必要性,以及适时抛弃这种距离感的必要性了。。。
      
      P41:实际上,我们是唯一还在亲眼看到死亡的人群,对于普通的公民,它已经被小心地隐藏起来。我在这里不是指那些电视新闻展示给我们的、远在天边的尸体——战争、洪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也不是指彩色电影映在大屏幕上的那些谋杀以及其他情况造成的死亡,前后只有几分钟,有着按部就班的计划,然后就被引向继来的结果。不,我谈的是真正的死亡,那散发着恶气,充满着呻吟,毁灭人体,撕裂心灵的死亡。让一张张面孔扭曲,顽固抵抗,不肯放手的死亡。那决定将来之时日,或者相反,在数小时里就毁灭一切的死亡。
      
      那我们相识之人的死亡,邻居、朋友以至亲人的死亡……
      
      ——死亡被隐藏这个问题,经他一提,忽有所感。。。
      
      【题外话】
      
      中午,我问我的姑娘,如果我也像樊尚·安贝尔那样全身瘫痪,失明,不能出声,被囚禁在自己的身体里,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动,那你会帮我去死吗?
      
      她说,不会,我会天天给你读黄色小说和黄色笑话。你就舍不得死了。
      
      我想想,也对。
      
      
      
  •     这本书 看到了法国的进步 “我们必须坦白,通常,这些家人让我们恼火,对我们造成麻烦,扰乱我们的习惯,也扰乱我们工作日程的仔细安排,对我们确信的东西提出挑战,向我们的治疗发出异议......不过,他们也促动我们前进。另外,他们的身份正像其他人一样,同样有权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应该考虑到,给他们安设一个位置,虽然这让我们的生存复杂化,但却是对患者有益的”
  •     三联出版社就是品质的保证,一般不会错。
      这本书很薄,讲的是关于生命的故事,相信每个读完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死亡也不是那么可怕。生命不是仅仅用来等待死亡的,他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以充实他,是他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活力,每个人的重点都一样,但走向这个终点的过程却由自己控制。
  •     老爷子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也许他不知道,老伴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他躺在墙壁有些破旧的病房里,身体没有任何反应。那天下午在医院探视的时间,读完了《我不是杀人犯》。有些许戏谑意味的是,它是一本为主治医师的病例手册。那个叫樊尚的法国少年,在2003年9月被执行了安乐死,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
      安乐死究竟是人道还是非人道,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辩题。
      
      同样是死亡,意义确实不一样的。就比如我们希望看到那些罪恶的犯人悲惨痛苦的死亡,腰斩、车裂、凌迟什么都好,而不是蒙上双眼开一枪的解脱;相反的,我们总期待自己的死亡能够把痛苦降到最低。害怕跳楼不成反致残疾,害怕上吊被人救起,害怕磕安眠药后被拉去医院一遍遍痛苦的洗胃。如果我已打定注意要离去,怎么会忽然冒出来一个人,横在我与上帝之间,说“不,你不能死”。你是谁,凭什么决定我掌管自己生死的权利。
      
      活着的人,永远都是最痛苦的。
      
      我始终不能明白,瘫痪、失明、聋哑、巨痛,全身上下只有右手的拇指能够活动,并且终生将永远如此的年轻人,活下去的意义究竟为何?
      现代医学创造了无数的生命奇迹,如出一辙的是,奥斯卡提名的西班牙短影《死神与老太太》,讲的无非是一个科技与死神赛跑的故事。一个个命悬一线的病人,被白衣天使生生从鬼门关里拖出来,从死神手中硬抢回来。看着新闻媒体的大肆渲染,人们高兴的道出一句最自不量力的话:人定胜天。然而谁也无法确定,病人的意识是否清醒。他们死去了,但仍活在人世中,他们的灵魂与肉体脱节,不在地狱,不在天堂,在生死边缘,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存活下来,延续了寿命,却无法回到生命中。
      或者更早的,他们清醒了,是疼痛在撕扯身体让他们被迫醒来,他们是这幅行尸的囚徒。他们躺在床上,能听见我们的对话,为他擦身,夜夜夜夜唱着安睡的歌谣。我们知道他具有意识,能从他阴郁的眼神中捕捉到不时闪过的光。是我们用一笔笔高昂的账单,和一瓶瓶不知名的化学药水,维护着他们与世界最后的联系。但我们没有任何途径可以交流,无法使他们走出身体的牢笼。
      樊尚的母亲,在他右手拇指传达出的讯息中,感受了他对死亡的无限渴望。她忍着心痛,向儿子的喂食胃管中注射了巴比妥酸剂。
      
      “这是我职业最艰辛的部分——在今天,我们是如此的长与急救,结果同时也制造出了一群活死人,关闭在他们的躯壳里。对于死亡来说,这句躯壳还太结实;对于或者来说,它毁坏坏的太厉害。”本书作者,樊尚的安乐死实施医师肖索依博士这样写道。
      
      如果有一天,我躺在病床上,求生不得。请赐我一针安乐死。
  •     本书内容不长,但却是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医学的存在价值,关于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关于我们这个世界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医疗伦理学的真实样本
      
      
      
      
  •   这是我很长时间内看到的最动人的一个评论了。
  •   谢谢你~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它不是小说,它是一个当事人自己讲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有我们所无法回避的责任和道德观。
  •   剛看過這本書,巧合地看了電影《姐姐的守護者》,兩者都提及死亡本身的意義和生命的自主權,十分精彩。
  •   把书写的流畅动人的法国人难道少吗?
  •   难度不少么??
  •   从死亡找生命的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