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健文 页数:112
Tag标签:无
前言
季冬时节,小寒初入,南台湾的艳阳兀自炽热多情,春兰自美浓归来,像个小女孩般兴奋地述说着:她见到梦想中的小学了。从通往美浓镇上的道路,左转折入乡间小路,才五十公尺,还来不及转换心情,学校正敞开着迎接访客。进了校门,正面的砖瓦白墙建筑,是仿烟楼造型的视听教室;“烟楼”右侧,一排两层楼素净雅致的教室,二楼垂着绿色的盆栽,一楼地面则招展着长长一列的小红花;教室墙上,镶嵌着一方方孩子们的美浓窑陶艺作品;穿过教室当中、如同美浓东门城楼般造型的楼梯间,钟理和笔下的笠山悠然立在眼前;红土跑道被一片绿色草原包围,笠山在几里外,和学校间没有围墙阻隔。晃荡着秋千,迎面山风轻拂,不知不觉中,蓝天白云转为暮色苍茫,终至大地一片寂静。“我们迁居美浓,让安棣到那小学念书,好吗?”春兰渴切地说。
内容概要
孔子七十三岁去世,在古代算是高寿,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大概只能用“挫败”、“流离”、“焦虑”、“伤怀”来形容。因为“不合时宜”,所以他的努力注定是失败的,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让他一生的故事更增添了无可排遣的悲剧意味。 对孔子来说,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结局,但是幸而如此,才成就了历史上永恒的圣者图像。
作者简介
王健文,生于台湾花莲,读书在台北,成家在台南。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成功大学历史系。着有《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等。
书籍目录
寻找红气球——代序 楔子 流离 我待贾者也 旷野的声音 问津 最后的挫败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伤逝 孔子的两个世界 尾声 如果君子不再流浪——三联版后记 参考书目 图片出处
章节摘录
子贡倒不曾怀疑“道”的真确,也不怀疑修“道”君子的工夫,但是他务实地认知了世界的非理性。因此,我心所守的“道”和我身所处的世界,就存在了无可回避的断裂。面对这样的断裂,子贡认为,必须要搭起一座桥梁,让纯粹的真理(“道”)和“真实世界”能在当中相会。当然,这样的桥梁,在笃守“道”的纯粹完美的使徒眼中,却是一种堕落与沉沦。颜回对“道”与世界的认知,与子贡无异。但是,面对这样的断裂,他却展现了不同的姿态。颜回站在真理(“道”)的高度,对尘世的扭曲,投之以轻蔑的目光。子贡式的桥梁,颜回是不加考虑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颜回耽溺在概念构筑的理想天地中,用一种冷峻而傲然的姿态面对世界。因此,他可以宣称“不容,然后见君子”。如果能被这扭曲的世界接受,岂不表明不可避免地也扭曲了自己。孔子微笑地开导憨直的子路、怒斥子贡的沉沦、而赞叹颜回的泰然自信。其实,孔子和三位弟子都不同,也因此,他面对“道不行”的困境时,所承受的痛苦也最深。如果否定自己对“道”的认知,承认自己“修道”之不笃,那么,现在的失败再惨痛,都是可以解释、也可以挽救的。因为只要能找到“真正的道”,就可以行之于天地了。“真正的道”与“真实的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解的矛盾。子路这么说,但是,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对自己所信守的“道”,从来没有怀疑。“道”之不行,不是因为它是赝品,而是它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不可行。于是,所信益深,自视愈高,伴随的紧张与焦虑也就愈甚,因为“佶道”的使徒,必须正视自己“徒劳无功”的必然结局。如果肯定所信之“道”的不容置疑,也认识“道”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的断裂,但是愿意在两者之间寻求接轨的可能。换言之,正视“道”在世界中百分之百实践的绝无可能,因此,放弃对“道”的纯粹完美之坚持,而以现实世界中的最大可能为合理的追求标的。子贡这么说,但是,孔子尽管说自己“无可无不可”、“小节出入可也”,叹“行道”的同志“可与立,未可与权”,但是,“道”的纯粹完美之不可出入,显然是他自己所说的“大德”不能“逾矩”。因此,孔子非但不能接受子贡的态度,还疾言厉色地指斥其非。如果对“道”的真确、对自己的“修道”信之不疑,虽然也认知“道”与“真实世界”的不兼容,但是,只问自我的修养工夫,只问自我的实现是否完美,对“行道”的“结果”,能淡然视之,不过于执着。那么,“道”的陨落是“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信道”、“修道”、“守道”、“行道”者的责任。于是,对“道”的不可实践的焦虑,也不致揪紧自己的心头。颜回如此对待行者的命运,孔子慨然称许,但是,他自己却绝非那样的洒脱自在。在三段意味深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除了三位弟子不同的处世之姿,更在孔子表面的处之泰然(危难中弦歌不辍)中,看到他内心最深沉的焦虑与紧张。孔子和子贡的歧异,终于在晚年居鲁时,以孔子和从政弟子的矛盾而揭开;颜回的“不以为意”,也成为勘破孔子内心两个世界的奥秘入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孔子与弟子的对答中,尽管师生四人各以不同的姿势面对世界,但是在孔子与颜回师生相得的一笑中,更揭示了这样的奥秘:“世界的不完美,扭曲了一切改造世界的努力。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也许永远不可能完善,但是知其不可而为,却可能完善一个人的人格与人生境界。一个人不可能去把捉世界,却可以把握自己,也只能把握自己。”孔子“知其不可而为”的生命情调,必须由此体会。隐者“辟世”,而孔子与颜回“入世”,但是,颜回有“入世”的使命,却有“出世”的情怀,让他远离了“真诚的行道者”焦虑的宿命。子贡说:“夫子的道理太过高远,所以天下人无法兼容。何不稍稍贬抑,让一般人能够接受呢?”其实和后来冉有在面对夫子责难时,所说的“力不足”,只是从不同方向来说同一件事。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孔子所信守之道,在当时已如滔滔东逝水,一去不返,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孔子所追求的,是重建理想的封建秩序。当然孔子所说的封建礼乐,正如同当时诸贤君子晏婴、叔向等,是为旧礼制注入新精神之后的“旧邦新命”,但是当孔子之时,周天子式微,由诸侯霸政建立诸夏城邦联盟的新秩序已近两百年;臣弑其君,悖乱礼制,陪臣执国命,也有百年之久。封建秩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制度到精神,几乎无一不坏。这时要再回复封建礼乐的盛世景象,恐怕只能留存在远离现实的、想象的理想世界中了。晚年居鲁时,尽管子路与孔子在许多政治实务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孔子对子路能不背离“道”的大方向,应当还是有信心的。子路曾与冉有、子贡一样,在鲁国政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后来却与季康子不和,去鲁适卫,仕于卫大夫孔悝。
编辑推荐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