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本记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曹聚仁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从1921年来到上海时起,到1972年他临终前一个月,他手中的笔就未曾放下过。他几乎每天都写,有时一日要写三四千字。他曾为自己统计过,自称一生写了不下四千万字。他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种报纸及杂志刊物上,抗日战争时期,更见诸他发的战地通讯和专栏中。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曾先后结集成书,约七十种。  曹聚仁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早期以杂文随笔见长,上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他对国学也有研究,较著名的有他年轻时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笔录整理的《国学概论》和晚年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后以《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为书名由北京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曹聚仁带笔从戎,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这些新闻类的文字在抗战中曾结集出版过《大江南线》;抗战胜利后曾与著名新闻摄影家舒宗侨合作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收一千多张真实的照片,四十万字文字史料,是当时最为完整的有关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记录。以后在香港又陆续出版了《采访本记》、《采访新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外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人事新语》等新闻采访、时事评论类的著作。其中也真实地记录、剖析了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  作者对文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著述的《文坛五十年》、《上海春秋》(曾以专栏形式发表在香港报纸上,后由作者家属依手稿整理在大陆出版)、《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以及他晚年致力编著的《现代中国通鉴》(他原本计划写五卷,但只完成了甲编,就因病重无力写下去了),应都属于这方面的著作。  曹聚仁先生一生博览群书,写下了许多书评和读书笔记。在他生前,曾出版过《书林新话》;在其身后,他的家属又将他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这方面文字整理出版了《论杜诗及其他》、《曹聚仁书话》和《书林又话》。  由于集作家、教师、记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曹聚仁生前曾广泛接触过文坛、政界、新闻圈等各方人士,也曾留下了“人物志”一类的大量文字。其中一部分他曾收在自己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中。他故世后,遗稿中的人物类文字由女儿曹雷编纂成《听涛室人物谭》和《天一阁人物谭》二书,在上海出版。作者生前与鲁迅先生友情甚笃,60年代他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前者于上世纪末曾在大陆和香港再版。而作者的《蒋经国论》和《蒋百里评传》二书,在香港出版后,也曾在台湾和香港再版。  作者生前也写过小说。抗战时期,他写过反映一群学生在战乱中生活和命运的小说《灯》,在战时的报上连载。他还曾打算用说书的形式结合评述战况分多天来讲演这部小说,不料场子接洽好了、海报也张贴了,却赶上日机炸毁了发电厂,也炸毁了他当一回说书人的梦想。50年代初,他在港报上连载过小说《新双城记》和《夜半》,都未成书,原稿也失散了。他的小说《酒店》,反映了50年代从大陆流落到香港的—个特殊人群的苦闷和彷徨,曾在香港出版,并于近年再版。他生前在香港出版的另一部章回体的小说《秦淮感旧录》,则描绘了国民党政坛人士逃离大陆时的纷乱和错综复杂的心理。  《论杜诗及其他》是作者的妻子邓珂云根据作者遗稿《杜诗二十证》整理,并补加作者生前有关旧体诗的论述成书出版的。  《浮过了生命海》则是作者晚年病中的随笔。  作者喜爱中国的戏剧,一生未曾停止过对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他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剧评和有关戏剧史研究的文字,在他的《人事新语》和《万里行二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方面的评述。作者晚年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深爱的祖国艺术瑰宝和他崇敬的艺术家们大受摧残。在这样的萧瑟气氛中,作者将他收集多年的艺术类刊物、杂志、剪报,加以编辑影印,出版了一本《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书中收入两千多张自1949年以后国内各舞台剧种及电影剧照,设立了梅兰芳、周信芳等多位艺术家的专辑,这是他努力想保存下来的资料。《集成》中还有作者的撰述、评介文字二十多万字。1985年,这本大书中的文字部分,经女儿曹雷整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听涛室剧话》。  作者晚年写下的那部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先后有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三个版本,均面世于作者身后。每版都对前一版有所增补,以山西北岳文学出版社的最为完整。详情可见各书的出版说明。  作者生前所写文字已不可能收集完整。结集成书的作品,除三四十年代上海出版的以外,大陆见到的不多。踟年代后,大陆的出版社陆续再版了他在香港的一些作品以及由作者家属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的作品。这二十来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店,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等,其中以北京三联出版书种最多。  此次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曹聚仁作品系列,计划五年内将曹聚仁的代表性著作分批出版。其中有一些将重加整理,使其更为完善。更有不少则属首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作品,读者或可对作者及其文字生涯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而有志于曹聚仁研究的学者自然也有了更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可靠的版本依据。  “曹聚仁作品系列”的出版,得到各出版社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内容概要

采访系列记录了曹聚仁先生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所闻,以及在时代巨变中的复杂意绪。《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迹、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到南京沦陷,与《采访外记》所叙战地八刚好接榫。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讨专家的论著。全书包括引论,日本侵略战序幕,全面抗战初页三部分,叙述战事,不蔓不枝,分析战争背后的动因,资料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胜也罢,败也罢,只不过要和敌人讲和,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可说是蒋百里氏此语的有力注解。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9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中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七十多种。

书籍目录

总序 曹雷前记——战场生活第一卷 引论 一、扉语 二、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 三、明治维新与大陆政策 四、日本之内在矛盾 五、甲午以来日本侵略中国之行程 六、中日纠纷与国际第二卷 日本侵略战序幕 七、日俄战后 八、九·一八事变 九、中国诉之于国联 十、一·二八淞沪战役(上) 十一、一·二八淞沪战役(下) 十二、伪满洲国登场 十三、长城战役——《塘沽协定》 十四、阴霾中之华北 十五、国人之抗战情绪 十六、西安事变 十七、英、美、苏联及德国之远东政策第三卷 全面抗战初页 十八、暴风雨之前夕 十九、七七卢沟桥事变 二十、平津失陷 廿一、向战争迈进 廿二、淞沪御战(前期) 廿三、淞沪御战(上) 廿四、淞沪御战(后期) 廿五、淞沪御战(下) 廿六、在湖南北地区诸战役 廿七、南京防御战及芜湖、杭州战斗 廿八、中日战后之国际反应后记——抗战史料之搜集、鉴别与编次后记后记之二

章节摘录

  这是一部战争的记录。  一九三四年五月间,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在东京逝世,他在死前不久,曾对一个知心朋友说:  热心于战争的人,不懂得战争。凡是经验过战争的恐怖,而仍爱战争者,简直就不是人类。无论什么方法都要比战争好,我们必须以任何代价来避免战争,除非在民族生存受到危害的时候。我是恨极了战争。  那时已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年,他眼见那些热心战争的人,并不懂得战争;他恨极了“简直就不是人类”的爱战者。但爱战者所导演的侵略战争终于到来了;他所生长的土地,国家与民族生命,也给战争毁掉了。这部记录正是他所做沉痛的遗言的注释。  日本军阀,都是好大喜功的,他们要征服满洲,由是而征服中国,而征服东亚;他们把这次战争,称之为“圣战” , 称之为“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第二年,他们声言要把太平洋变成日本的内海;他们以为有了刀和剑,就可以为所欲为,而且他们要坐在刀剑上。日军进攻华北之初,他们只准备动员三个师团,以一个月的期间,来结束战争。后来,战事蔓延到华中,他们又以为五师团到七师团的兵力进攻到芜湖、南京便可以结束,时间也不会超过三个月。后来,他们以为到了武汉,战争一定结束了,然而,战争却长期化了,日军毕竟陷入中国的泥淖中了。一九四一年五月,日阀正在准备对西南太平洋的进攻。那时,杉山元任参谋部长,有一天,日皇召见他,问道:“假若日美占事发生了,陆军方面,确信若干期间可以结束战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采访本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曹聚仁先生在当时对日本准备侵华的动机和中国早期抗战的历程有真知灼见的报道。随着这段历史的有关档案的公开日渐增多,我们越来越清楚日本自开始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和租界以来,就一直在中国内地、沿海、沿江、边界地区搜集各种情报,为侵华战争做准备。中国抗日战争,气势恢宏而悲壮,是不得不打的战争。中国有句俗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日本惦记着占据中国,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就是躲不过去的事情。历史的教训,不能因为和平而忘却忧患。
  •   不同于现今肤浅的媒体人煽情的叙述,老先生对战争的记录和思考是不带火星儿的。
    拿起刀剑的人最终会死于刀剑,和平才是需要永远追求的主题。
  •   曹先生的书我是按史书看——近代史看。这一本是抗日战争分析、实录,做为史家,比较公正,客观,正视存在与现实,有使命感,承前启后,有些分析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如科学与战争,说原子弹结束战争不如是科学参预战争的重要性。故现在征兵注重文化,实是强兵必经之路。
  •   真不错,崇拜战地记者
  •   受益,亲切,愉快。
  •   好书,曹老+三联=完美。
  •   写的很平凡!跟采访没有什么关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