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林巳奈夫 页数:259 字数:66000 译者:常耀华等
Tag标签:无
前言
五六千年前,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神灵掌握着人的命运。据说,那时候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取悦神灵和赢得战争。人们极力讨好神灵,以期保佑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直到现在人们仍然热衷于供奉神灵,也就是祭祀。当时,祭祀用的青铜器上都注明是为了祭祀祖先某某而铸。不过,为了取悦祖先而煞费苦心准备的酒食中,如果发现稀奇古怪的虫子则是可怕的事情。因此,为了守护每一个饮食器具,就在其上镶嵌祖神像,个个面目狰狞。在很久以前,笔者就思考青铜器的纹饰究竟为何物。可以得到确认的野兽要素有虎耳、水牛角、象鼻等(图1-1,动物标志,详释见后文)。在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虎牙、虎爪、水牛角、象鼻等这些来源于野兽的形象。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在青铜器上装饰纹饰是为了渲染所绘怪兽的恐怖性,并借此来驱除邪恶。
内容概要
本书是系统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兽面纹与中国诸神之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兽面纹为何物谈起,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的兽面纹、人面纹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兽面纹的形成与变化、普通兽面纹和复合兽面纹以及珍贵兽面纹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等。书中有大篇幅的图片供参照,从具体而微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 这是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巳奈夫为读者留下的最后一本专著。
作者简介
林巳奈夫,1925年5月生。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文学博士。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考古学会及日本学士院会员、著名考古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出土文物的鉴定、审评、年代鉴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专攻青铜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考古。成就主要表现在利用现代考古的类型学理论对铜器、玉器进行分析,并与甲骨、金文及中国古代文献相互参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颇为考古学、文字学、神话学、美术史学者所关注。2006年1月1日,在神奈川的家中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岁。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第三章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周时代的变化第四章 兽面纹的形成第五章 珍贵的兽面纹第六章 复合兽面纹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代及以后后记译后记忆念林巳奈夫先生(代跋)参考文献图版目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兽面纹以前都是用“饕餮”这一复杂的文字来表示的,这两字并不常见。翻开字典,这两字含有“贪食”之意。公元前3世纪一本名为《吕氏春秋》的书,其《先识》篇有着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自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在大约八百年前的宋朝年间,曾兴起一股收集古青铜器之风。其青铜器图鉴中有很多关于“饕餮”的青铜器纹饰。…正如当今的日本人故作潇洒地滥用片假名一样,那时的人们使用饕餮这样的古语,无非是想卖弄自己的学问,因此,并没有人真正打算考证殷周时代的纹饰与“饕餮”这一称呼之问有何关联。以前,某博物馆要举办一个铜器展览会,考虑到参观者可能看不懂传统器具的种类名称,便将簋、鼎等词翻译成了日语“*”、“三足*”。谁知不仅不受欢迎,反而招致了许多批评。人们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不管看懂与否,能够欣赏这些器具所体现的古老气息也是不错的。由于本书并非为思想陈腐(见谅)、有古铜器癖的人所写,因此笔者认为,把器具名称译为日语应该可以接受吧,不过,如果用“*”、“三足*”之类的话来说明,则未免有哕唆之嫌。兽面纹,这些几乎可以与魑魅魍魉相匹敌的东西却出人意料地井然有序。其部分名称如图所示(图1-1)。目与耳应该不成问题,那么,从额头至鼻际之间的扇形细长物是什么呢?笔者将其命名为“蕝”。所谓的“蕝”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各国诸侯拜谒天子时,作为标识树立于各诸侯所站位置的一种旗帜的旧称。大兽面上的该部分与甲骨文(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的殷代,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的“舌”字形状相同,由于“舌”、“蕝”(参照图1-5)的声部相同,便用与“舌”同音的“蕝”来命名。小兽面上通常没有表现“蕝”,所谓的小兽面是指在容器肩部、把手顶端、鼎足尖端等处装饰的小型兽面,通常为浮雕。大兽面指的是在容器腹部等主要部位装饰的平面兽面(关于虎耳、水牛角等野兽要素为“动物标志”的论述,详见后文)。仔细观察一下大兽面不难发现它的形状是严格对称的。并且在此笔者还要提醒读者注意这种制作方法与器具制作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以兽面纹作装饰的主要是殷和西周时代(公元前20世纪中期-前10世纪初期)的青铜容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铜相比,硬度大、便于铸造。不过,由于青铜很难像铜那样可以用锤子击打延展来造型,所以造型的方法只能靠浇铸。所谓浇铸是指将金属熔化后的溶液灌注到范中,待青铜溶液凝固后,打碎范,取出器物的方法。对于刀之类比较简单的形状,做模难度不大,不过,像锅、壶之类的东西,其工艺就比较复杂了。如以上所示,除去虎,青铜器上的兽纹大部分都是对人畜无害的、没有危险而且不会造成威胁的动物,当然还是有其他的、可以带来危害的令人可怕的动物。图1-32是犀牛的整体形象,图1-33在卣(带把手的瓮)的把手边上只装饰了一个犀牛头,图1-34是大象,图6-1的下部是模仿象头的东西……例子虽然不多,但是也并非稀有。好在知道是雕像,如果是实物出现在面前那就只能逃跑了。图1-35是一个一端有注水口、用途类似喷壶的匜,高的一端有类似鲨鱼牙齿的锯齿状突起物。图1-36中锐角状尖尖的牙齿中问有空隙,更增添了一种恐怖感。张明良认为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f1,一颗颗牙齿可作为刃物,也可作为玉器雕刻的工具。笔者从水产研究者那里要来了标本进行观察(图1-37),可见鲨鱼一颗颗牙齿的前端被磨成了圆形且闪着寒光,其锋利程度与砍刀无异,牙齿的硬度小于玉器,因此不会划伤玉器。在鲨鱼口中,排列着整齐尖利的牙齿,向着口腔内部由大到小平整地纵横排列着,一直延伸到口腔深处,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纵深阵地(兵法的一种,不是横排一行而是排成几列组成的阵地)。就算一两颗牙街折掉了,鲨鱼也不在乎,就好像牙齿不过是消耗品似的,张口就咬过来,使人不寒而栗。实际上,它已经有好几颗牙齿折断缺失了。图1-38中刀刃上装饰着一种毒蛇,叫做百步蛇。百步蛇全身布满了大大的菱形花纹。鼻尖尖尖如针。尖尖的部位没有毒,但是其口内有毒牙,据说若被其咬伤,不出百步就会倒下。 ……
编辑推荐
《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以各地、各时期出土的实物为例,集中讨论饕餮兽面纹样,并追溯他们的生成、演变与意义。《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图文并茂,从具体而微之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书中有大篇幅的精致图片,既有纹样的局部照片,也有拓片与线图,与文字参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细节阅读的需要。花间十六声孟晖著,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李零著,庵上坊——文字、口述和图像郑岩汪悦进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阮义忠著,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瑞典]林西莉著,鹊华秋色——赵孟叛的生平与画艺李铸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