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蒋勋  页数:237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跟年轻一代的学生们讲中国美术史,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很羡慕西方国家整理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儿童读物和青少年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是深入浅出地,把他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用一点也不艰深的方式介绍给下一代。  这些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出自重要学者专家之手,却绝不故作高深,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他们似乎非常清楚,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他们也了解到,传统的介绍,不只是考证复古,而是要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传统压死下一代活泼的生命力。  这样一个心愿,多年来我不敢实现,是因为有着主观和客观的许多障碍。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始终也没有干净地摆脱“学者”的陶醉罢。

内容概要

这本书正如其名,是一部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不论纯稚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阅读起来都不会感到晦涩,因为它的主旨很单纯,那就是——唤起人们的“爱美之心”。 作者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与画家,年轻时曾赴法国巴黎大学专门攻读艺术史。为和更多朋友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他走出围墙内的学院,投身美学教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的讲堂上开讲美术,并陆续撰写了《美的沉思》、《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等多种著作。其中,《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广受青年朋友欢迎的一种。这本书以简明生动的文笔,依照朝代次第,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与发展的脉络。通过这样一次对传统的梳理,作者不仅希望向读者传递知识,更希望传达出历代中国人对美的独特感受。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及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书籍目录

序绘画的开始 象形文字  旦  象 彩陶  半坡出土的彩陶  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 直线和曲线  线条、涂面和留白 黑陶  刻、印、拓商周 铜器  动物画——想象力的发挥  人物画春秋战国 帛画  写实肖像画汉 帛画  写实和想象的结合 壁画  墓室壁画的人、事、物 砖画(画像砖)  社会生活的景象  神话 漆器 彩绘陶  线条和色彩  由色彩走入线条——毛笔勾勒 隶书  书画同源  毛笔的妙用魏晋 壁画(砖壁画)  嘉峪关古坟壁画东晋 砖画  “竹林七贤、荣启期”砖画  顾恺之和“春蚕吐丝描”北魏 敦煌艺术  千佛洞的佛像壁画与彩塑  佛教故事画西魏 壁画  宗教画  融合的神话绘画  写实绘画的再现唐五代宋元明清清末民初

章节摘录

  象形文字  彩陶  我们现在画画,多半是画在纸上。但是,纸是人类相当晚的发明,等我们谈到画在纸上的画,这本书大概已经进行一半了。  前面提到,图像文字是用刀刻在牛骨或者龟甲上的。当然,更早的中国人,用树枝、石头,在土地上画画,也是很普遍的。我们小时候,大概也都有用树枝在地上画画的经验罢。  回忆—下。如果你去过海边,看到海边沙滩平坦得像一张纸,是不是忍不住就会在上面用树枝或指头画画呢?  这些都是最早的绘画,可是,都不一定用笔,也不一定用纸。  有一些最早的中国画,是画在陶器上的。  我们现在吃饭用的碗、盘子,都是陶器演变的。  早在七千年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用泥土来制作器皿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小时候也许都喜欢捏泥巴。泥土掺水之后会变软,好像一团面。我们用手可以捏塑各种不同的形状。  早期的人类,没有碗。他们喝水、吃东西,就用手。  如果没有杯子或碗,你怎么喝水呢?  试试看,也许你就会用自己的两只手合在一起,利用凹下的部分来盛水罢。  这合在一起的两只手,中间凹下去,像不像一个碗呢?  古代的人,就用这种方法喝了几万年的水。  直到有一天,一个聪明的人,忽然想到要用玩泥巴的泥土捏一个凹下的形状,终于捏成了人类第一个碗。  这个碗是泥土捏的,很软,不小心就损坏了。这个聪明的人捏完以后,丢在一旁,也并不管它。  也许,在一次偶然的火灾里,这只用泥土制作的碗被掩埋,又经过高温煅烧,变得非常坚硬。  聪明的人回来,整理火灾现场,发现了这只碗,觉得很诧异。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简明生动的文笔,依照朝代次第,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与发展的脉络。通过这样一次对传统的梳理,作者不仅希望向读者传递知识,更希望传达出历代中国人对美的独特感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8条)

 
 

  •   这是第二遍看,第一遍看了没写评论,因为觉得写的比较浅,很容易懂,很快就看完了,并让上初中的侄女也看了。从同事那借了他写的美的曙光后,觉得欲罢不能又把这本书看了第二遍,结果觉得看得很舒服,真的是舒服的感觉,就像你对面坐了个大师细细的给你讲美学,一点也不深奥也不枯燥,一点也不学术也不“专家”,并能让你从懂到喜欢,而且,翻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以前陪儿子去博物馆不晓得看什么,怎么看,怎么引导,因为自已本身就不懂,看了这本书就喜欢上了,你不一定要懂,但当你静下心想像你也是那个年代的人,用当时的工艺做陶瓷做青铜器或画画,就把当时的人物啊事物啊一一记录下来,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越看越觉得咱们中国人怎么那么智慧啊怎么那么手巧啊,怎么那么厉害啊,从原始的泥碗到后来精细的瓷器,从线、点、简单图形到后来维妙维肖的宋朝花鸟图、华贵漂亮的唐朝人物、宗教图、风景图,或憨态可鞠,或气势磅礴,再看赵幹江的初雪图卷看上面的捕鱼图是不是很熟悉?又或是宋末元初,反映当时人心情和政治的骏骨、墨兰图卷 .....
    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千金万银没有了痕迹,但这些表现当时生活的图画留下来却让万代后世瞻仰,感受,体会那时的美。是不是在咱们都疯狂为孩子们挣钱的同时也思考思考如何让宝贝们感受美呢?

    蒋勋本人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真是名符其实,写的书也温文尔雅,我觉得他的书需要慢慢看,细细品。只是这本书唯一让我不喜欢的是图太小了,眼睛都鼓圆了,恨不得用放大镜看了,打算以后挣了券再买另一个版本三联书店出版的16开的那部,图要大些,看起安逸多了~
  •   结合蒋勋先生的中国美术史24讲最好不过啦。。。
  •   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修养有好处。本书是这一方面较好的书。
  •   手感很好,是本适合放包包里的读物。刚拿到,充满期待。看过蒋写的西方美术史,所以对这本也有信心。
  •   买给妈妈看的,普及一下知识,省的跟我没有共同语言。
    但是这本书拿到我手上就不舍得放下,纯当自己是小孩子,再过一遍美术史呗~
    妈妈还没看,呵呵
  •   每次去博物馆的时候,都不乐意看国画的展厅,觉得没意思,看不懂。读读中国美术史,可以丰富知识,很好。
  •   借朋友的书看的,然后自己买了一本,很好看,喜欢艺术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中国的美术和中国文化一样富有哲学性,插图也很漂亮,每次翻看都觉得很美
  •   非常值得相关人员读的中国美术史。
  •   书名很学术,但书中的每个字眼都是活泼无限的,如果说这次购书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这本书,像是一本临睡前的故事书,往往看着又放不下手,什么是沁人心脾什么是栩栩如生,应该就是这样的文字,没有那种学问的迂腐,适合每个人去读去看,虽然被我的导师批评为是一本普美读物,低浅,但是这些沉睡了千年的古物们,需要用另一种识它懂它的人来写它们,才有更丰润的美……强烈推荐,小小的开本,放在书包里,甚至带到博物馆,再次看到这些考古文物,只有更深的理解,美的涵义就是大众都能心悦诚服的。强烈推荐!
  •   我爱不释手的一本好书,对我们了解我国的美术史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   一本浅显易懂的美术史,让人见识大家的风采。
  •   书写的得简单,把中国的美术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读起来直白容易,也很有知识性。适合所有人看的一本美术普及读物。
  •   一本不错的大众读物,让门外汉也可以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   深入浅出,非常不错!现在这样能放下学问家的架子,好好为读者写书的作家不多。谢谢这位有平凡心的作家!
  •   书不错,适合普及美术知识
  •   从人类文明开始发展,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很喜欢他的书 通俗易懂
  •   最近一段时间买了蒋勋的不少书。这本书是雅俗共赏的典范,是全家老少共享的范本。文字优美流畅,描述生动易懂。
  •   非常欣赏蒋勋先生的书。之前收到的书,因为有些破损,当当快递上本换货了,换了一本全新的书,赞。
  •   蒋勋老师的书总是能带给人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那感觉很美好。
  •   小学生都能看懂的美术历史书,很有意思,长知识!受益匪浅!
  •   非常精致,三联好书!以前读过,买来送给女儿!悦读蒋勋!
  •   蒋勋的书,都想看
  •   蒋勋的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好读,读起来很轻松。
  •   喜欢蒋勋的东东
  •   写得真的很通俗易懂,小孩子也是可以读的,但是本书小小的一册,实在是有些小贵啊。
  •   多看美的东西
  •   大家写的书,写给大家看。通俗易懂。
  •   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第二次买,送给朋友的孩子!
  •   买的时候没注意到是中学生读本,太浅的内容。而且里面很多哦啊哦的,很台湾小孩子口语化,个人觉得适合大陆的高小学生读。
  •   给孩子们的,孩子觉得读懂了艺术。
  •   2013年,我最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   还不错,发货好快
  •   很好读,小学生都能看懂
  •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和
  •   很喜欢这书的装帧设计 手感很好 就是有点小 印刷质量很不错 很好的一本读物全五分
  •   不像教科书的教科书不八股
  •   喜欢它的封面,优雅的紫色,喜欢它的内容,娓娓道来。
  •   书的质量非常好,内容也很好,喜欢!
  •   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一生该读的经典
  •   观点独到,内容很好。
  •   买了就知道有多好了!起码保证不后悔!
    纸张、设计、内容都很好!
  •   很快就收到了,服务好。
  •   成色满分
  •   印制精美,书本再大一点好了。
  •   不错 很好很喜欢 语言诙谐幽默 很适合我们这些非学术研究的人看 尤其是小孩子
  •   是中国美术史的提纲型读本,讲的比较浅,但脉络清晰。
  •   书开本不大,印制很好。蒋勋的书文笔很好!打算再多买几本中学图书馆文库。不过我觉得更适合成人看看,好好补补课。
  •   书写得很不错,蒋勋还是有东西的
  •   估计是出于成本和阅读对象的考虑,书比较小,不过方便携带。内容较为浅显,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来说确实比较容易理解,这也应该是蒋老师的本意吧。
  •   适合小孩子对艺术的启蒙和熏陶,文辞浅近,初中生完全读的懂。
  •   这几天在家看着本书呢,这是老师推荐的书。果然不错
  •   书简单易懂,内容简练,但图片有些委实太小了,明明有空间的。
  •   没有期待中的深度,却多了意外的广度,对于爱好者来说,初期还是很适合的。
  •   不过书还是不错的 就是价格有点贵
  •   本来给孩子买的,到后一看,字太小了,成年人看着都费劲,很不利于孩子的视力保护。
  •   给中学生看很合适
  •   插图丰富方便理解,选择小开本便宜一些。
  •   感觉不值嘞,书小但是是正版的 还是老师推荐 看吧
  •   书是好书,内容非常好,可惜就是开本太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里面的插图太小,有些不方便阅读。所以建议,如果不是一定要把中学图书馆文库这套书买全的话,那么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还是买三联的那本贵一些、开本大一些的吧。
  •   这本书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梳理了中国艺术史。看了之后,稍微能发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看点儿是什么。但是感觉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触动。 属于可看可不看的书。
  •   学美术的可以看看,挺不错的
  •   信息量不是很大,挺好读的。觉得稍微贵了点。
  •   第一感觉是好小啊,翻了翻还行吧。当休闲读物。
  •   书买来发现里面的画太小,根本无法让人看,更谈不上欣赏了,买的失败的一本书。
  •   这么一小本的书,卖45块,真是奸商,文字内容不错,就是插图太垃圾了,明明有那么多空白,还把插图弄那么小。。。。。。。
  •   为了学习而找的,期待内容
  •   东西很不错。帮人买的
  •   普及美术知识
  •   优美的历史讲述
  •     朋友大力推荐《蒋勋说红楼梦》,于是开始留意这个台湾文化人,也买了好几本他的书。《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其中的一本。
      前段时间,诸多繁杂事情,近一两天才有空把书看完。怎么说呢,确实是一本不错的普及读物,插图基本为彩色,印刷质量也不错,毕竟是三联出品。
      关于内容,与学院出版的中国美术史类书籍相比,还是少了很多素材,一些画家没有提及,一些传世作品也没有提到,另外,整本书基本讲的都是画作,对于美术大类里面的“雕塑”等涉及非常少,既然是史,终究还是不够全面。
      当然,文字是亲切的,这是台湾人写的书的通有特点,而且,也慢慢被大陆的各类畅销书所吸收,这是学院出版的书籍除了在图片上要加强这点之外需要借鉴的地方。
      这是我看完之后的一些初面上的认识。
      
  •     从打开封面后欲罢不能,一天一口气读完,确是如封面所写“九至九十九岁读者适合阅读”。
      本书确如作者在序言中写道的:(努力去掉)吊书袋子、卖弄考证、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写一本单纯教导学生们爱美之心的书。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用浅白的语言,介绍了从绘画开始、商周、春秋战国乃至唐宋元明清等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同时每个时代的作者及其成名作、作品特点都作了简单的点评,引领读者们走上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道路。
      本书更象是一位长辈在向后辈们讲述美的历程,就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年轻人带领到“美”的面前,使你们聆听“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
      
  •     这本书开篇就表明,这美术史是写给大家看的,要老少咸宜,所以文中写作所用词汇以及语气都有故作幼稚的感觉。我觉得大可不必。
      
      基本上,这是本好书,因为达到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全书以时代为章节,以各个时代的代表画家画作为主要讲述对象,章节开头部分兼有对该时代的背景简介以及绘画发展综述。中规中矩。
      文字介绍也算是谨慎,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可能的就是可能,不会说成肯定。
      
      如果只是对中国美术史了解个大概,这本书就很推荐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很多画家的人名我都念不出来。字都略生僻。蒋勋先生要是肯标注下读音就好了。自己倒是查了下怎么读,也算是涨姿势了。
      
      以这本书作为索引,可以去进一步探索中国美术史。
      
      接下来,希望能看到一本像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样级别,关于中国艺术的书。
      
      嗯,下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
      对我有用的部分:
      
      我一直都在努力纠正已知自己所有的一些偏见。比如偏爱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非写实的作品很容易在第一眼就被我嫌弃。
      
      学习艺术其实也是在学着学会去看待不同于自己以往无法欣赏的作品。学会接受异己的存在。甚至学会欣赏。
      
      看这本书,一方面让我系统、整体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认识到了很多一直被自己忽视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在很多大方向上提供了一些思索。比如技法上,线条的运用、色彩、体积感的塑造。
      
      汉代绘画种类的材料还有题材已经多样化。书画同源。
      两晋时期的人物、线条绘画技法的成熟。
      南北朝时期宗教题材的画兴起。
      五代时期,山水画兴起且呈现南北差异。
      唐朝国强,题材多涉及政治,动物绘画也多和马这种战略资源有关。
      宋朝格物,哲学运用到绘画,注重写实。题材也从人上转移到了山水花鸟,且出现了题诗画。文人作画逐渐兴盛。
      元朝则重新把题材转移到了人和世俗景致上
      明朝人物山水画都有了新代表和流派,有人醉心于继承古法,也有人致力于自我创新
      清朝,西方技法的引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郎世宁这位意大利人将中西技法相结合画出来的画作真心别有风味。当然还有徐悲鸿,以及泼墨白描手到擒来的齐白石。
      
      整个中国绘画史基本上很明显的反应了相应时代的风貌以及画师刻匠和文人骚客的心境情义。
      
      水墨画的山水技法希望可以找到相应的书做更详细的了解。
      
      以上May 6, 2013 凌晨0:10
      
      
      
  •     在蒋勋的书里,我时常看到一位致力于美学普及老师的影子. 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普及美,过程并不简单, 人对美的感知似乎是天性, 但是将美上升到知识, 道德, 品德乃至文明, 就需要在你的一生中不断接触, 由衷得在心理产生共鸣, 成为你行事判断的标准, 美就成了你的一部分.
      
      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 只是感知美的很小部分, 接触好的书画作品, 了解绘画历史, 明晓古人的高贵品德都是必须的过程.
  •      第一次听蒋老师演讲,我就爱上了。于是在网络上拼命的搜索MP3下载来听。知道现在,我整理了蒋勋全集,一共10dvd内容,苦于网速不给力啊。。。如果需要的话,只能帮您刻盘给您,您付个65元刻盘和邮寄费用就行。Q;1563628862
  •     一直想系统地补中国美术史课
      不过又不屑那枯燥教条的课本
      曾经在中国美院旁听《中国美术史》
      但没有特别的兴奋
      ·
      偶尔的机会
      获得蒋勋教授《中国美术史》的录音
      结合《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一书来学习
      竟然双眼一亮
      经常被他的解说所感动
      一个以美为信仰的人
      会让你感受到历史、生活中处处有美
      连我这个崇拜西方教育的人
      也突然被自己的老祖宗的文化艺术所感动
      ·
      感谢蒋勋
      能够使一个门外汉有持续的激情
      用6天时间听完48小时的《中国美术史》录音
      录音信息量比《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多几倍
      感觉如果让他展开
      他可以讲个不停:)
      ·
      抱着迷恋的心境
      疯狂下载他的讲课录音和视频
      不多时就超过10G
      这下有得学了:)
      ·
      能有缘遇到敬仰的老师
      那是人生的福分
      ·
      最好的学习动机
      其实是兴趣!
      ·
      没有功利的学习
      很幸福!
      ·
      SH
      20130226 12:50
  •     本书全名叫<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九至九十九岁读者适合阅读>,我个人建议可以把后半部分去掉,改成1-9岁适合阅读,老实说,这本美术史普及读物(这是我对它的定义)内容颇浅,全文充斥着"……的呢!"句型,作者硬是要拧出一副"与民同乐"的口气,把读者当成懵懂幼童看待,但这种condescending的口吻真叫读者反感。别看这本书厚达300多页,售价69,但很多内容就寥寥数语带过,加上文字和图片的排班老让人不得不前后翻页对照来看,可读性并不强,倒不如老老实实去做张光碟,以图片加上旁白的方式解读精讲,倒还值得放进初高中做做普及教育。综上,这本书完全打消我想读蒋勋的欲望,也让三联在我心目中降分,唯一值得欢喜的是,幸好我是借来阅读没有买!!
  •     這本書不要試圖用周、月去讀,因為中國的美術史不是快餐文化。
      
      如果能在網上下載到蔣勛老師講的音頻文件去聽,再配合這本書,就是非常美妙的了。我是邊聽邊讀,反復聽反複讀!很多地方都要去慢慢體會,慢慢滲透!
      
      中國美術史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政治、文化!
  •      学习唐诗,我个人认为必须要真切地了解真实的唐人的生活面貌。关于历史的记录,除了书面的叙写,比较值得考究的该是当时的画作。
       在蒋勋写的这本书里面,他将唐代的画作分为:宗教画、宫廷画、动物画、墓室各式壁画、山水画和文人画。
       文人画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大诗人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卷》,赞扬了一位努力教书的老师。他舍弃了锦舍华盖的喧嚣,记录下凡夫俗子的一言一行,于细微处发现生活中的美,看到人性的闪光点。
       东坡赞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随手记录的一位老者,与平凡处看到了不凡,本身就是一篇生活哲学的诗作。
       唐朝是个文化艺术大爆发的时代,期间涌现了无数文豪,诗人,王维之所以被历史认同是有其过人之处。
      
  •     第172页:这种“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
      按:题画诗唐代就出现了,蒋先生此说误。
      第208页:(唐伯虎)他非常聪明,考试考得很好,可是又不愿意正正经经地去做官。
      按:唐受科场弊案牵连贬斥为吏,吏与官在当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唐绝意进取,不是不愿意爲官,而是不能爲官,蒋先生此说不合适。
  •     没有高深的引经据典,
      没有头头是道的掉书袋,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
      以普通人的视觉来欣赏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不妨碍我们理解属于中国的美。
      
      那些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创作,
      自成一派,不拘一格,并且境界很高,
      他们纵情山水,隐遁林间,
      却不妨碍他们对社会犀利深刻的观察,
      在入世与出世两者之间,
      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
      
      尽管那个时候生活清苦,
      但是可以凭借字画度日,
      他们的才情能够被社会被历史景仰、铭记。
      在现代,中国艺术几乎没有任何的发展,
      媚俗文化,市场导向的文化,
      让艺术创作者没有任何个人风格可言,
      都想把手中的笔变成印钞机。
      可怜,可叹。。。
  •     我的电脑无耻的瘫痪了一回,我桌面上的文件也都跟着香消玉损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当时阅读的笔记和心情也都无处找寻了。突然觉得这就像是一种顿悟,留在身边认为的是弥足珍贵永不能失的东西瞬间消失之后,就会突然觉得人生是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失去的,包括自己本身。人之所以受困身心俱疲是因为握在手中,背在肩上的重担太多,如果能够张开手,卸下肩,如负释重感便会油然而生,不信试试看!
      
      蒋勋的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与<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看似是一个姊妹篇,但是文笔和写作目的却有着天壤之别。<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在封面上就清楚的写着“九至九十九岁读者适合阅读”,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并不以为然,心下想着这肯定又是书编们的噱头,广告词。读过几页之后便心领神会,这样的一本书,这样一个关于美术,关于历史的题目,竟然被作者似轻描淡写,却循循善诱的写出来,滤掉了高深与枯燥,活泼朴实稚趣得仿佛信手拈来般随意且平民化,运用儿童式的口吻和发问的形式,给人思考的余地,也启发着创造思维。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趣味性,却也不失发人深省的深刻与警醒。现在想来,但凡催发人感悟的言语必然通俗易通,卖弄与炫耀出来的艰深 反而浅薄。
      
      蒋勋从“为什么要画画?”开场,来领着读者一路畅游在中国美术史的长廊中,看陶,赏画,品字,读情操。我每读几段就会在想,如果是当初6岁的我,在一个逃学在家的午后,佯在沙发,听妈读给我听,有着风流倜傥,不修边幅的“竹林七贤”,宋灭元统的归隐田园,这些复杂的人生人性朦胧在我小脑瓜子里面会留在怎样的记忆跟解读,又会旁敲侧击的在我人生走向上产生怎样与现在不同的蝴蝶振翅般的效应。所以我有些冲动,也想要生个儿子养起来,在他6岁的时候应诺他,可以拿安静听我读书来交换一日上学读书,恰如当年的妈和我。
      
      
      蒋勋说:“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画画使我们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有很细密的观察能力,有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从这句话中读懂原来画画使比文字更加准确不虚伪的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蒋勋说:“唐代的画家,认为菩萨的伟大,是因为他特别安静、祥和,心中没有贪婪、野心和欲望。菩萨和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安静、祥和,也可以有菩萨的智慧和美丽。”蒋勋温润儒雅的文字中描绘的菩萨像,仿佛放出光来,照亮了艺术之外人性的至纯至善的美。我想我可以欣赏菩萨了美了,可以准备出发敦煌。
      
      唐代的青山绿水,宋朝的文字画,在蒋勋真诚的描述中仿佛活了起来,在画作中动了起来,听见了当时音,闻到了当时味,披挂着崇山峻岭的侠气,缭绕着烟雨蒙蒙的雾气,全部都掩映在微黄发旧的卷宗里,有了深厚的时间浸泡的诗意。
      
      
      我最喜的龚开画鬼,<中山出游图>卷中,一群各色嶙峋小鬼奴仆,忠心耿耿的跟着。也突然让我明了我为什么要怕鬼怕成这样,所不定它们能成为我最忠心的护身符呢,只要我能拥有一颗菩萨心。
  •     感谢@友商网 赠书,当时一口气把《蒋勋说红楼梦》看完,这部现在才看。这书适合八九岁的小孩子读,建议父母们买给孩子,提升孩子对美的认识,我这本要送给三宝。蒋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民初,各时代的代表作,美不胜收。
      
      当然同时,这本书也适合对美术了解不多、又没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书籍的成年人读,毕竟,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使得美育几乎完全靠边,如果不是个人兴趣,基本上很多成年人都不太接触这些。
      
      我幸运的是家里还有这样的条件,书画鉴赏看了很多,虽然自己写字作画的水平极有限,鉴赏力也有限,但勉强算是入门了吧。
      
      而现在,我希望给三宝创造这样的条件,事实上,她做得比我好。
  •     最早知道蒋勋这个名字还是从张晓风的散文里,《值得欢喜赞叹的欢喜赞叹》,评论蒋勋的中式艺术批评。
      “作者的‘历史系出身’对他的艺术观影响也极为显然,以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民族而言、不谙历史,几乎可以算为‘半个文盲’,蒋勋的‘历史感’使他的美学体系有一种‘行到水穷处’的溯流而上的探奥幽趣,以及在‘坐看云起时’的安静中始能有见的玄冥天机。”
      印象最深的就是蒋勋论南北宋山水画之演变。北宋时画家对于北地风貌观察甚详,手法也自然依北方气候意随笔至。如范宽的《谿山行旅》,画的是关中一代的崇山,从华北平原上突兀耸起,顶天立地,大气磅礴,用的是雨点皴,土质干硬,空气干燥晴明。失掉北方领土,偏安于长江以南之后,面对着新的山川胜景,老一套熟极而流的笔法不适用了。画家们不得不重新做起大自然的学徒,搜尽奇峰打草稿,从真实的风景中创造新的构图,新的皴法,新的画风慢慢产生了。 江南是多河流的地区,北宋的立轴画大山很好,写长河不一定合适。于是,长卷、横幅的形式多起来了,使人宛然有乘舟顺流而下的感受,视觉上,转高耸为平阔。河流代替了山峦,成为山水画的主题,或者,至少与山峦平分天下。
      艺术家的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南国的风光旖旎于绢素之上,宋时的画家以“格物致知”的虔诚,一笔一划地建立起了丰赡而辽阔的纸上江南。因为江南乃水乡,所以必须先将千变万化的水之姿态搜罗胸中,体内有水气氤氲,则下笔才能满纸艳霞、墨气淋漓。所以,马远一口气画了十二幅水之速写,“洞庭风细”、“层波叠浪”“细浪飘飘”……将河流的清浊、流速的缓急,凝练成一根根准确的线条,这样毕恭毕敬的创作精神,与莫奈追逐日光下的麦垛明暗一样,令人思之泪落。
      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本普及读物,号称下至9岁顽童,上至99岁老翁皆能通读无碍,所以行文浅显易懂、循循善诱,没有一只专业名词的“拦路虎”,反而在寥寥数语之内,将蜿蜒千年的艺术史脉络清晰地贯通下来,虽只露冰山之一角,已足见功力之深厚。
      由于之前读过几本艺术史打底,所以这本书的观点不算新鲜,未见前人未发之论。不像几个月前听他将《富春山居图》,将巨幅长卷的构图与交响乐的结构做类比,虽然未必严谨精准,但此等“六艺贯通”的读法深得吾心。
      所幸蒋勋的慧眼独具使这本书的插图大有可观,每位画家所选取的代表作皆是窥其性情、笔法的最好窗口,所以这本书就权当一本画册来翻了。昨晚读张彦远《历代名画录》,最喜出望外者,就是发现了谢耳朵名言“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的出处。
      张彦远宝玩字画成癖,节衣缩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矣。或曰;“终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
      穷陋如吾辈,便是散尽家财,恐也难得名作之一角。想为“无益之事”竟不可得,岂不悲夫?只能翻翻微缩相片,以悦有涯之生了。
      
  •     好的入门书就应该是这样的。图文相得益彰,比如在描述五代南北画分派时候,就在第168-169对开页安排两幅全图,168页左侧为北方山水代表关仝的画,169页右侧位巨然画作,之前及此页就是做了两画派的对比分析,文字加上图案,印象非常深刻。内容深入浅出,既对横向娓娓道来(其中还有些呢,试试看等口语),又做一定纵向的介绍,如几次大的画风的转变的原因,都有提及。介绍丰富中肯,在书中可以看到人物画、山水画、设色的、水墨的,并不厚此薄彼,对于工匠画和文人画都给予全面的介绍。此外语言的生动有趣。我常想,同样的美术史,为何有那么多书可以藉介绍美术而生,看来作者的视角、描述、选图决定了不同的书途和书趣
  •     虽然是普及读物,但条理清楚,插图精美,果然如副标题所注——九至九十九岁读者适合阅读。可以套上现在流行的标题:我的第一本中国美术史。第一本,这也意味着我会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更多更深的阅读。这本书吸引了我。这本书成功了。
  •     
       知道蒋勋先生,知道他的这本书,是通过央视的《台北故宫》,在讲台北故宫所藏名画那一集,蒋先生出来解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他没有讲技法而是讲了一种态度,“生命是一个过客。我们走进一个山水里面去,我们在没有爬山之前抬头就看到那个山,对这个山有很多的向往,很多的渴望,很多的期待,然后走进山里面去了。在上里面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可是峰回路转。他其实就是生命的态度。等到他爬完山以后从山回看到自己刚走来的那条路,他知道繁华过去了,幻灭也过去了。”当他说完上面这段话后,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多年寻觅的东西。
       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美术,书法,建筑以及音乐的评论介绍及专门史论等,大多都脱不了技法的介绍——首先构图怎么怎么符合人们审美的比例,雨点皴是怎么样开宗立派的技法,笔力怎么老硬强健;而关于如何去审美的介绍往往空洞而无实质内容——什么在画面中营造一种动感,一种以空间艺术手法表现时间艺术的感觉,这种精神与实践的应用,使我们徜徉在艺术与自然之间……那天看某省电视台的节目介绍《溪山行旅图》就是这么个路子,那个主讲的画家兴致勃勃的介绍雨点皴的笔法特点,很像美术学院在授课,也许这样在很多人的感觉才觉得足够专业。
       可是对于我这样非美术专业,对于这类艺术品只想去体味它的美,而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这样专业的介绍实在太过于枯燥和乏味,全然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所以市场上虽然中国美术史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也就是在书店翻翻便放下了。蒋先生这本书,也有技法介绍,也有构图的讲解,但是这些话语都像是一个老者在午后的暖阳下与后辈之间的对话,不是诘问,不是严格的说教,而是谆谆善诱的希望你真的去体会这其中的美,很多东西不给你定论而是以反问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想象,自己去体味。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用的,一个人只有发现这个东西的好,这种东西的美,才能更深层次的去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否则技术的东西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是机械的是死的。而一个人就算不知道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依然能体会作者那一片心境,我想比那些看的出任何技法优劣却完全体会不出作者用心的观赏者更值得作者的尊重,当然作者的目的就是炫自己与无论比的技巧这类的作品除外。
       我们就是普通人,不是艺术评论家,我们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只是给自己愉悦(当然看不懂但是装逼装的很爽的,个人认为也是种愉悦,只是跟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美感无太大关系),所以我更喜欢有烟火的气的东西,虽然看着不够专业,但是不教条,不死板。这让我想起了于丹,当初她能忽然红起来,不也是一种出于自身对于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有人说她错误百出,有人说她不务正业,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也许有些东西的确是错的,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样确是美的。
      
  •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美术史的入门书籍,从夏商周讲到民国。用朴实通俗的语言配以彩色的原画画作和放大的画作局部,将中国画的变迁娓娓道来。而且将历史的变迁对中国画的影响也做了简要的阐述。
      
      只可惜既然说是给:九岁到九十九岁的读物,就应该将书中涉及到的一些生僻字表明读音,好让我这样的文盲也能顺利阅读。
  •   去看《说文解字》
  •   刚刚下载听了一集 很好 比书更详实生动
    我们学校也有美术史课 直接大教室从第一排睡到最后一排。。。
  •   回妞:同感啊!尤其是他那缓慢的磁性的声音,真想学学!说到教学,个人感觉有功利性(如赚学分)的学习很难提升到享受层次了,一般自己挑的课外书会比课本有意思就是这种道理!不过这也跟大陆教育大环境有关系!在港台和欧美,是很少看到大学生上课睡觉的:)
  •   哈哈是啊 不过这种课按说是很容易讲的生动有趣的 也 不乏有好老师
    北大的艺术史课就堂堂爆满的
    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 温温的
  •   不过 他录音里讲到的图哪里有啊?
  •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他的这本书就有一部份,但这个录音是他上课的,48个小时,内容远比书本多哦,真希望能拍到公开课上传!这本书我有PDF电子版,如需要可以留个邮箱,我很乐意发给你!另外,我也很喜欢北大!
  •   蒋勋的《中国美术史》的mp3讲座可以发给我一份吗,1633935364@qq.com
  •   没错 编排太可怕了。不过蒋勋的文字通常来说,绝对不是这个感觉的。
  •   音频只有声音,看不到那些图很痛苦啊
  •   书里面有啊,音频里面讲到的画,也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画,书中没有的话,晚上也能查到。
  •   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最近在微薄上也看到类似的句子。原来是这个出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