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中国文库第三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邓广铭 著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史学类》为最后一个版本。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对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变革都有理想和抱负、韬略和办法,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积极推动以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面对大量史料,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王安石的人格和业绩、气度和胆识,清除近千年来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他的种种谤言谤语、虚枉记载,改变千年来所铸成的传统成见,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展示了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的图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史学类》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作者简介

  邓广铭,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临邑。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 陈龙川传 》,深受指导教授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1943~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传》、《王安石》等书。同时还发表了《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一 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二 王安石的父母三 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一 本是合格的状元二 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三 在知鄞县任上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一 做舒州通判二 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一 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二 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三 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四 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五 王安石畅论理财为治国先务六 径迁知制诰七 辞官归江宁守母丧 收徒讲学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革新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一 王安石劝说宋神宗做大有为之君二 王安石愿助宋神宗大有为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一 变法的终极目标是富民、富国和强兵二 摧制豪强兼并三 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视和积极性的调动四 崇尚法治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一 “天变不足畏”二 “祖宗不足法”三 “流俗之言不足恤”第三章 王安石人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一 “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主张的提出二 与司马光关于理财问题的争论第二节 王安石吞灭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一 北宋建国百年内对契丹(辽)政策的几次改变二 王安石志欲恢复汉唐旧境统一中国第四章 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第一节 有关理财和兴农的各种新法一 最能体现“为天下理财”主张的“农田水利法”附说 王安石对黄河的治理二 均输法三 青苗法四 免役法(或称募役法)五 市易法六 方田均税法第二节 有关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军队作战实力的两种新法一 保甲法二 将兵法第五章 王安石对待敌国外患的决策第一节 全力支持王韶对西蕃诸部的招讨——断西夏右臂的河湟之役第二节 在契丹统治者两次制造衅端时的对策一 熙宁五年契丹统治者的第一次挑衅二 熙宁六年契丹统治者的第二次挑衅三 韩琦、富弼主张自行解除武装以释契丹统治者之疑四 驳斥邵伯温捏造的“以与为取”的无耻谰言第六章 王安石的两次罢相第一节 宋神宗畏天变与王安石的首次罢相第二节 战略设想的破灭和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一 用孟子的“濡滞”去齐探求王安石迟迟辞别相位的原因二 王安石的二次罢相非因吕惠卿的“发其私书”第三节 略论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间的关系一 思想境界和战略设想的差距使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日益疏远二 宋神宗依然运用要使执政大臣“异论相搅”的那条家法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第一节 宋神宗的逝世和保守派人物的当政第二节 章惇就役法问题对司马光进行严厉驳斥第三节 新法全被废罢第四节 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弃地与敌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第一节 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第二节 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第三节 新法的被推翻不筹子新法的失败第九章 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后第一节 十年的退休生涯第二节 身后的冷落附志编后

章节摘录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从江宁府到首都开封去参加进士的考试。当考官们把已经排好名次的前十名考卷进呈给皇帝时,其序列本为王安石第一,王■第二,韩绛第三,杨■第四。却因王安石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得皇帝赵祯大不高兴,遂与第四名杨■互换,王■《默记》卷下详述其事云:  庆历(三)[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时自知制诰避亲勾当三班院,察之弟真时就谈毕,负魁天下望。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因以小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焉。晏公明日入对,见■之赋已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而■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硅,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宾,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而增重耶!  王■写在这条记事的最后的几句话,对王安石对待此一事件的风格作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一评价是极为公允和恰当的。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进士及第之后,就被委派为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实即为知扬州的地方长官做一名幕僚。在他做扬州签判期内,知扬州的人屡有更易,但在宋代的文献中,却只记有于庆历五年三月知扬州的韩琦曾与王安石发生过一段因缘。邵伯温的《闻见录》卷九载:  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签判,每读书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魏公见荆公少年,疑夜饮放逸,一日,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魏公后知荆公之贤,欲收之门下,荆公终不屈,如召试馆职不就之类是也。  邵伯温的这条记事,只说到王安石任扬州签判时“每读书达旦”,这虽已表明了王安石当时读书之勤苦,却还不够全面。因为任扬州签判的这个王姓青年人,除了奋勉读书之外,已经开始了他的著作生涯。在扬州签判任上,他已经写成了数万言的一部《淮南杂说》。这部书在南宋以后就已失传,《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后志》卷二《子类》曾加著录:  《王氏杂说》十卷,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蔡京(按:根据《读书志》卷四《王介甫临川集》下之解题,知蔡京系蔡卞之误)为安石传,其略日:“自先王泽竭,国异家殊,由汉迄唐,源流浸深。宋兴,文物盏矣,然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初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云。”所谓《杂说》,即此书也。以京(京应作卞)之夸至如此。且不知所谓“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者为何等语,故著之。  我们似乎也可以把“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等语认为“故弄玄虚”,置而不论;但当时的文人学士认为《杂说》中的议论与孟子的言论相上下,这却是不容否认的。而且因为《杂说》的流布,引发当时“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这也同样是不容否认的。到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亦即在《杂说》行世二十多年后,做翰林学士的司马光曾奏进了一篇《论风俗札子》,其内容主要是指责进士科场的风习,说“性者子贡之所不及[闻],命者孔子之所罕言。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宫,猎取名第。”藉此也可证明,在“其言与孟轲相上下”的《淮南杂说》流布于世之后,对于当时的文风,确实是起了“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的导向作用。  《淮南杂说》的问世,只是王安石在当时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初露锋芒,却已经奠定了他在当时的思想界和学术界的比较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先秦的那个被后代称作“思孟学派”所常常称说的有关性命道德等类的问题,王安石已开始与司马光抱持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了。司马光不但在熙宁初年有上面所引述的奏章,在其后还专写了《疑孟》一文,对孟子的言论提出了许多疑难,并且说;“孟子云:‘人无有不善’,此孟子之言失也。丹朱、商均,自幼及长,所日见者尧舜也,不能移其恶,岂人之性无不善乎?”王安石则写了一篇《性论》(现行王安石两种文集均未收此文,今据《圣宋文选》卷十引),其开头的一段文字为:  古之善言性者莫如仲尼,仲尼圣之粹者也;仲尼而下■如子思,子思学仲尼者也;其次莫如盂轲,孟轲学子思者也。仲尼之言载于《语》,子思孟轲之说著于《中庸》而明于《七篇》。然而世之学者,见一圣二贤性善之说,终不能一而信之何也?岂非惑于《语》上智下愚之说与?噫!以一圣二贤之心而求之,则性归于善而已矣;其所谓愚智不移者才也,非性也。性者五常之谓也;才者愚智昏明之品也。欲明其才品,则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之说是也;欲明其性,则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中庸》所谓“率性之为道”,孟轲所谓“人无有不善”之说是也。  我们虽还未能考知《性论》是何年所作,但其中的论点却是与司马光的论点针锋相对的。而且,王安石的这些论点,是他在撰写《淮南杂说》时就已经明确树立起来的。而王安石一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准绳。明乎此,然后才能深切了解他的“他年若得窥孟子,终生安敢望韩公”的诗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