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0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零 页数:1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零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专门研究中国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今秋来港,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考古和艺术史。李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钻研殷周铜器之学,亦曾参与陕西省田野发掘的工作。近年著作包括《郭店楚简校读记》(2002年)、《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2002年)、《入山与出塞》(2003年)等。 “复古”问题贯穿着二千年来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本书旨在利用考古发现来解析复古艺术的审美趣味。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复古倾向的专题讨论,涛于作者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学术访问期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举办的专题讲座。 在作者看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有两个问题他最感兴趣,一个是中国艺术中的外来影响,另一个是中国艺术中的复古倾向。“复古”问题贯穿于两千年中国艺术传统发展,在这里,作者试着用考古发现来解皙复古艺术的审美趣味,看看它在哪些方面是依托古代,哪些方面是背离古代,哪些方面是创造古代,其审美的标准,法古的成分有多大,作古的成分有多大,以及人们怎样接受和认可这些标准。作者的见解精辟独到,可为艺术史研究提供颇具启发性的参考。
作者简介
李零,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古插队7年。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烺先生做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1983年-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简帛文献与学术源流、中国方术、中国古代文明史、海外汉学、古代兵法等。
书籍目录
序言 自序 简体版前言 一 序说:复古艺术的概念 二 古迹的凭吊和想象:真古迹、翻修重建的古迹和假古迹 三 早期的“古董”:发现、收藏与仿制 四 标本之一:王莽时期的文物古迹 五 标本之二:宋代金石学 六 标本之三:宋以来的文人艺术(以篆刻为例) 七 总结:复古艺术的审美矛盾 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知识分子的倒霉是倒霉于近代,并且从近代以来每况愈下,有许多“诚可痛哭流涕长太息”的演变。从前的痛苦,由于知识分子群的分化和社会痛苦的压倒一切,好像并不是知识分子本身或知识分子整体的事情。但是现在他们却好像有了普遍的共识:比过去,他们有“脑体倒挂”的愤慨;比国外,也有“大不如人”的失落。特别是他们还常常把自身处境的恶劣归咎于不能“实现知识分子的现代化”,或曰“同国外的知识分子看齐”(即时下所谓各种“接轨”中的一种)。他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欲实现其“现代化”,而且是如同美国一类国家的“现代化”,则必历三劫:一是同仕途摘钩(“学而优”不一定要“仕”),二是纳入工薪族(成为“雇佣劳动者”或曰“工人阶级的一员”),三是失去对公众的影响力(让位于商业性的通俗文化)。然后才能龟缩于校园,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既不跟富商巨贾政客者流呕气,也不与商业流俗文化的星腕争辉,养一房一车,安当其“蓝领的白领”(一位美国学者如是说)。这样的巨变仍是近代历史的继续,现在虽未“进行到底”,但传统士人理想的“大势已去”则早成定局。 近些年,与上述变局有关,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三次浪潮。最初,由于知识分子终于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而且科学技术也成了“生产力”,我们曾经幻想就连国家也应由知识分子来管理。后来,这样的迷梦被打破,我们又有“下海”的热潮。记得若干年前,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刚火那阵儿,我们的一位校长曾与一位领导人争论。校长说:“你说让知识分子自谋出路,我们怎么谋?难道我们的化学系非得改做肥皂不行?”领导说:“这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现在“大势”已经“趋”了很多年,旧营垒中虽然确有一些人因“下海”而致富或脱贫,但更多的人却“穷且益酸”,依旧骂骂咧咧,自哀自怜,无可奈何地当他们的工薪族,好像并没有什么款爷出面,“解斯民于倒悬”。特别是那些不能沾“科学”之光,将文化也拔升为“生产力”的人文学者,牢骚尤盛。于是最后,当“急于用世,拙于谋生”的老毛病(李敖语)暴露无遗,我们只好承认,国家嘛,还是交给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去管;科技呢,也是科技人员的事情——这些按严格的“知识分子”定义(当然是西方的定义),本来就水是咱们知识分子的事。咱们知识分子,观近代国学大师可知,其职任端在“人文关怀”。
编辑推荐
《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中以三类文物古迹为标本,即:王莽时期的文物古迹、宋代金石学、宋以后的文人艺术(以篆刻为例),意在说明复古艺术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失而复得,断而复续;二是以古为雅,以今为俗。很多复古都只是表面上的仿古,其实总是包含着变古,有些甚至完全是出于想象,出于借尸还魂的目的,是要突出新意。如果进一步引申,复古问题在艺术史上是如此,思想史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者借这样一个具体案例,说明的却是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复古”问题贯穿着二千年来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旨在利用考古发现来解析复古艺术的审美趣味。《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是对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复古倾向的专题讨论,源于作者200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学术访问期间,以客座教授的身份举办的专题讲座。书中以三类文物古迹为标本,即:王莽时期的文物古迹、宋代金石学、宋以后的文人艺术(以篆刻为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