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8-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袁仄,胡月 页数:446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也。云想,花想,其实是人想。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索,是人的文明史,文化史中的大篇章,非大手笔难书也。袁仄、胡月这一双小儿女居然写出了这么一部可称宏伟的《百年衣裳》。称这一对年轻中年的夫妻为小儿女,我是由衷地叫得出的。胡月是我的好友、密友胡石言的爱女,袁仄是爱婿,把他俩的此生交付了服装此一行业,此一美业。石言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并其主题歌《九九艳阳天》的创作者,而我是他的首席伴奏。历经了历史性的坎坷,我们仍有着共同的心声、理想:“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更是一个‘人类主义’者。”(见胡石言旧札中的一句遗言)这三言两语里有着我们共同的历史性的乐观的悲剧,并悲观的喜剧。我也没想到百年衣裳却包容了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子女所经历的百年历史。且不说慈禧太后为洋人摆样拍照,蒋介石与毛泽东均着中山装合影……就说“柳堡”中小战士的旧军装,石言和我俩人都穿了大半生。在祖国大动乱后的一个早晨,我仍着旧军装,在什刹海边晨练,一位京韵老太太悄悄走过来,悄悄说:“您怎么还穿这个,谁看着都不合适!”俱往矣,如今谁看着都还合适,且可自以为荣。又没想到此书借用了不少我的私家照,我几乎看到了我个人的家史与自传。别位读者当然不可能经历相同,但你总能感到自己亲历过的或远或近的历史。那就很有意思了,是吧?我这欲言又止的三言两语能勾起你一阅一翻的兴趣吗?那也就算对得起大时代小儿女历史性的重托,为之小序,如斯。
内容概要
中国历经的20世纪是社会激荡的百年,亦是新旧观念混杂、东西文化碰撞的百年。本书以国人“衣”生活的视角,梳理了服装这一领域的历史变迁,评述服饰兴衰,探究风尚源流,笑谈百年“衣裳”。 作为服装学者的两位作者.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加以钩沉,于生活史的广阔空间纵横开阖:从文献、报章,到小说、俚语,所呈现的公共记忆与私人记忆,立体地勾画出中国人穿衣现象中的时代烙印。 385帧图像,既有历史照片、家庭写真、服装实物及老月份牌画、老插图等作为重现,亦有当代名家的水墨题图、淡彩插图以为点睛。
作者简介
袁仄,1948年生于上海。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从事服装史论、传统服饰文化抢救及设计艺术史等方面教学研究。胡月,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和服饰文化理论研究。
书籍目录
为衣作序/黄宗江代序/许觉民第一章 世纪初(1901—1910) 1 “垂衣裳而天下治” 2 固守其旧为社稷 3 洋货与洋风渐入 4 长袍马褂瓜皮帽 5 满汉融合的女装第二章 1910年代(1901—1920) 1 新旧之间 2 剪辫与放足之径 3 服制立法为先 4 亦破亦立,服饰教化 5 舶来洋装与长袍马褂 6 中西莫辨,伦类难分 7 摒弃流风遗俗第三章 1920年代(1921—1930) 1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2 政治理想催生中山装 3 “女人穿上了长袍” 4 “美的人生观” 5 中西不悖,土洋结合 6 扮美的自觉第四章 旗袍的年代(1931—1940) 1 旗袍的黄金时代 2 海派的摩登岁月 3 “有损观瞻”的时髦女郎 4 “新生活”与运动 5 月份牌上的“新女性” 6 男女装的民国模式 7 救国与国货运动第五章1 940年代(1941—1950) 1 民国时尚素描 2 旗袍,再度黄金时代 3 从凤冠霞帔到婚纱 4 体育文明与运动服装第六章 1950年代(1951—1960) 1 一场嬗变 2 “洗澡”与制服 3 “同志”年代与列宁装 4 凋零的旗袍 5 泛政治化服饰 6 短暂的繁荣 7 缝缝补补又三年 8 大辫子、干部帽和“干层底”第七章 1960年代(1961—1970) 1 “数字化生存”——票证年代 2 不爱红装爱武装 3 造反狂飙与“红卫兵装” 4 席卷“四旧”服饰残云 5 服饰的“安全系数” 6 从“毛装”到“一军二干三工”第八章 1970年代(1971—1980) 1 荒谬年代的畸形审美 2 徘徊的服装产业 3 暗潮涌动 4 委屈的女性 5 “坛子”已打破第九章 1980年代(1981—1990) 1 迸发的欲望 2 时髦的裤子 3 以服装为龙头 4 西装热 5 文化衫与另类文化 6 与国际时尚接轨 7 “傻子过年看隔壁”第十章 1990年代(1991—2000) 1 “作秀”不仅仅是姿态 2 品牌与扮“酷” 3 直视直言的性感 4 新新人类与新时尚 5 后现代的花样年华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这个世纪里,整个世界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中国亦然。元旦那天,是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书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正流亡在西安,天空洒着小雪,大清帝国笼罩着阴霾之气。这一年,八国联军控制和占据了大清国的皇城,联军司令瓦德西住进了皇太后慈禧最喜爱的起居之所中南海仪銮殿。皇宫里静静地长满杂草,紫禁城里行走着高鼻深目的洋人。京城里的大清子民们蜷缩着脑袋,行色匆匆。清王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就直接影响着中国服饰风格的重大变化。满人入关之后,就强令汉人薤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一是为保持满族的先正之风,不被汉人同化;二是为从物质形式到思想意识彻底征服汉人。满清服装制度曾引起汉族人民的强烈抵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逐渐接受了满服和薤发留辫。 20世纪最初的十年,正是满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十年。庚子之变再一地动摇了这齿落发稀的衰败王朝,依李鸿章所言,大清国已是“一座四面透风的破房子”。
后记
书稿付梓之际,作为著者,并没有如释重负的快感,反倒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确乎,一部百年服装的变迁史,关乎朝代更迭、家国兴衰、起伏跌宕……其时间、空间和政治文化的跨度,实难容纳于这样一本小书。犹记上个世纪末,学术界和出版界纷纷围绕“百年”推出著作。当时,我们的研究刚刚开始,若出版粗制滥造的应时之作,实有违良知,故出版社前来约稿,均付婉拒。此后,我们将百年的服饰流变逐步加以梳理、研究,耗时十数载,对史料、文字、图片进行反复考证、砥砺和甄选。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专家、前辈、亲友的多番帮助,正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本书几易其稿、日臻完善。在此,我们感谢文学评论家许觉民、艺人学者黄宗江为拙作惠赐序言,并中国服饰文化专家黄能馥等,在学术和图像诸多方面提供指导;感谢画家夏葆元为本书绘制精彩的水墨题图;感谢胡朋惠赐书名题签。感谢研究生郭慧娟、张海容、朱涛、孙茜、蒋玉秋、杨勇、任芳慧伴我们共同走过这段研究历程;感谢李克瑜、徐广亨、窦砺琳、杨思琦、Paul Chapron、蒋慰曾、郭联庆、钟漫天、陈实、张平和、刘畅、傅靓、丁兵杰、张茹等为本书提供了有价值的照片和珍贵的收藏;感谢艺术家隋建国、梁硕、刘蓬、孙慈溪、崔宇、吴晓洵和摄影师张左、张海儿、钱瑜、安哥、徐乐中、舒野、刘雷等,他们的艺术创作为拙作增色良多;还要感谢北京服装学院给予的所有支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想到百年衣裳包容了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子女所经历的百年。读者当然不可能经历相同,但你总能感到自己亲历过的或远或近的历史。 ——黄宗江 这本书始终与时代的变幻息息相关地谈论着服装,道出了此中消息。服装史的研究是一种文化史的研究,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暗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许觉民
编辑推荐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