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阮义忠 页数:351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怎么也没想到这是自己的第一本书!十六年前由宜兰乡下来到台北,是在报刊杂志上画插图维生的,那时的想法是要出一本画册。后来开始以书简形式写些绘画随笔,并且做了一系列的海外中国画家访问记,却始终没有结集出书,而后写过诗、小说……每一个时期总希望能把埋首其中的创作搞出个成绩来,然而它们全都成了过去,因为我又被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给吸引去了,而这次是再也脱不了身的——那就是摄影。 从拿相机到现在也整整有十二年之久,其中有七、八年的时问我几乎天天拍照,每隔个两三天一定会在暗房从早泡到晚,拍了不下万卷的底片,冲放出从来就没有统计过的相片——有好几万张吧! 摄影令我完全迷醉其中,本来我很青定的自许,第一本书该是个人的摄影专集吧! 然而竟然是这本《当代摄影大师》的书籍。 说来惭愧,我是个英文程度仅止于简单生字,而发音荒腔走板的人,是个最没资格引述英文论述的文字工作者,本书的所有英文资料,都不曾被翻译成中文,它们都是由我太太袁瑶瑶首次翻译的。大概是自己的求知欲使然吧!七、八年前我正在发狂的拍照时,很想了解一下国外名家们的创作观念、表现手法,就开始向国外订购摄影杂志和个人影集。除了看照片之外,所有的文字对我全然没有意义,每当我碰到自己格外心仪的摄影家时,就很想多了解一下——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奋斗、别人对他们的评价……等等,就这样我开始进行极其费力费时的阅读方式——由我太太帮我念书。起先她将原文语译在录音带上,我再一遍遍地放着听,最后就养成把“它”抄下来的习惯,渐渐的我就积存了一大堆资料,而变成了这本书的骨干。 后来为了在雄狮美术上连载,就开始进一步而有目的的搜购必备的工具书及各种杂志,以丰富每篇的素材,一个月一篇就这么写了下来。 这一本书基本上是我的读书心得报告,也是我个人对摄影观念的整理。 我从这种吃力的阅读方式中吸收到很多东西,也希望它能替国内摄影同行们打开一扇窗予,使大家不会象我那么吃力才看得懂书,很方便的就能与最伟大的影像作家们的心灵互通声息。 这二十位当代摄影名家除了安瑟·亚当斯之外,都是本世纪的“人性见证者”,本着人世的精神在关照人问的苦难和喜乐。他们的黑白照片都成了影像的传统经典。本书只是个开端,接下来笔者正在雄狮美术上连载的《影像新貌》就是一份新的报告,它侧重在各种影像的实验手法与精神的引介,希望能进一步的为拓展摄影视野的工作,薄尽心力。 ——1985.4
内容概要
通俗而有品位的摄影艺术著作。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摄影史和摄影家生平,以夹叙夹议、小故事、跳跃性的方式记述和论述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摄影家及其作品。作者的书写达到了既简洁又丰富的境界。 由于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还不发达,电视刚刚起步,摄影就成为时代和社会最重要的影像记录手段,而优秀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家,就成为“人性的见证者”。他们的作品广泛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现实,各色各样的人物、城市和农村、战争与和平、时间与细节……同时,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的印记,表达出摄影家的观念、情感以及他们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
作者简介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早年喜爱美术,20岁时在《幼狮文艺》杂志做编辑,后来转至《汉声》杂志英文版工作,并开始拍照。1975年到《家庭月刊》任摄影编辑,撰写本土摄影指导文章。1981年开始从事电影制作,发表《映象之旅》、《户外札记》、《灵巧的手》等纪录片二百多部。
书籍目录
首版序 奥克斯特·桑德 保罗·斯特兰德 亚历山大·罗琴柯 雅克-亨利·拉蒂格 安德列·柯特兹 罗曼·维希尼克 布拉塞人(久拉·阿拉兹) 维吉(阿瑟·菲利格) 安塞尔·亚当斯 罗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 比尔·布兰特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罗伯特·卡帕(安德列·弗里德曼) 龙金·史密斯 克里斯特·斯特伦霍尔姆 黛安娜·阿勃斯 罗伯特·弗兰克 威廉·克莱因 约瑟夫·库德卡 托尼·雷-琼斯摄影箴言后记
章节摘录
摄影与人性 维希尼克冒着生命的危险,替已经被消灭的东欧犹太民族所拍的这批照片,像是在替摄影本质下定义,十分值得我们作为借鉴。 在很少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我们的大部分摄影家开始把自己封锁在自己思考的想象趣味中,一味地追求“自我风格”。我们最常见到的照片是:在街上无目的地闲逛,随时都想抓住陌生行人在时空下发生的刹那趣味。不管对象的身份、表情是什么,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姿势”而已,而非“生活的内容”。人性是要靠沟通、了解、体谅或申诉才会出现的。邂逅并不等于沟通,只是把照相机镜头对着别人并不等于关怀。摄影对对象的反映作用要比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象中去重要多了。 换句话说,摄影想要呈现出人性的一面,就必须投入生活里,而非只在自己观念里打转。就连维希尼克的显微摄影也一样,他是因为精通了光学、生物学、医学、动物学之后,才可能拥有这一行最顶尖的地位。如果光是把切片里的组织拍成抽象图案的奇妙美景,那也许会流行一时,但永远不会替生物学开路的。 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只讲求个人品位的照片,但缺少传递人性的摄影。这样的作品岂不是和抽象美的显微镜照片一样吗?它虽然是你用特别的倍率、取其特别的构图,甚至加上一些特别的光谱分析仪,而拍出“只有我才会这样看生物组织”的照片,但那与生物原来的组织完全没有关系,别人也不会因为这样的照片就对生命原生物有进一步的了解。 维希尼克一直有着犹太人特别的耳语、特别的脚步声,而他的照片也把这些人的耳语与脚步声传给我们——虽然他们已从这世上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摄影的力量就在此,它能把消失的东西留下来。而摄影的好坏也在此:你到底要把什么东西留下来。 1990年1月27日离世的维希尼克把人性留下来,把对生命的信仰、对同胞的关怀留下来,因此也把自己留了下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