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死亡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肯·威尔伯  页数:415  译者:胡因梦,刘清彦 译,许金声 审校  
Tag标签:无  

前言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本书责编托我妻师宁带来这本书并请我写序之前,我早已知道作者威尔伯(Ken Wilber),但并未读过他的书。没有读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他的著作之厚重,使我觉得抽不出时间,往深处说则是他的思想之渊博,使我对他十分敬重。1998年秋,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后,我在餐桌上与一位美国人偶然相逢,聊了几句正待出版的我编译的(《蒂里希选集》(尤其是其中的《系统神学》)。他似乎为这样艰深的书有了中译本而惊叹,又问我是否读过威尔伯,我说不知是何方神圣,他遂说要送我一本。我既对威氏一无所知,又同那位萍水相逢者毫无交情(至今连相貌也想不起来,只记得他对蒂里希非常钦佩),事后很快就忘了。所以,不久之后真的收到了他从美国寄来的书时,我很为他的“言必信”而惊奇,更为威氏的这本书而惊奇一八百几十页的精装书重得像一块砖,封面上的评语赫然跃入眼帘:“所有出过的书中意义最重大者之一!”封底的评语分量更重,例如:“《性、生态与灵性》涉及范围极其宏大,自始至终充满洞见,极度鼓舞人心。威尔伯从各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汇集材料,帮助我们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我们摆脱了那些只看人类经历的狭隘观点。这本书会改变历史!”又如:“威尔伯的这本书改变着一切。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系统思想家之一……”,“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或威尔伯。这本新书以惊人的学术广度和深度写成,恰恰是新世纪和新千纪我们急需的良药:不仅因为它将治愈我们,而且因为它能震醒我们”,等等,等等。那本副题为《进化之灵》的书,其主题包括宇宙论、意识、进化哲学、部分与整体理论、上帝等等,加上封二和扉页、封三和环衬页连成了两幅巨大复杂的宇宙进化图表,令我深感才疏学浅、知识准备尚不足以啃下这块大砖,于是暂时将它置诸高阁了。后来又听老友许金声提起这位奇才,其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声长时间深研西方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理论,介绍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而且已经开始翻译威尔伯的书,所以,我想他的推崇是有充分理由的。从金声的介绍,我也知道了威氏起码是所谓“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当然,我最深的印象,依然是威氏对宇宙发展作整体研究的宏大气魄,尽管这种印象会使人有点敬而远之。然而,《恩宠与勇气》(原书名,下同)一下子使威尔伯与普通读者拉近了距离,因为这本书描写的是他自己的爱情生活和难忘的个人经历,“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胡因梦说她译此书而“自疗”人生,我虽不能像南方朔先生那样深入全面地评介此书,但只读到威尔伯与崔雅恋爱的起头,就有—个感觉:正如崔雅克服了对他的“光头”的不习惯,而坠人爱河,我和其他读者也应克服对“大砖”的敬畏,而去了解这位奇才的思想。何况,这本书本身不只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的真实叙述——用死者的日记和生者的回忆构成的独特实录,而且是一种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的真诚思考——对生命与死亡、疾病与治疗、肉体与心灵、智慧与宗教等等的独特思考。换言之,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这位奇才其人,而且可以了解他的博大思想。正因为如此,也因为上述种种,还因为我可以利用作者让读者跳过某些部分不读的慷慨,利用译者自述曾将此书束之高阁的经历来原谅自己,我愿向读者写下这些,推荐此书。同时,我要为编辑的信任,为斯蒂芬·A·培金斯(stephen A.Perkins)的热心,为两位译者的辛劳,更为威尔伯倾注生命与读者交流的感人精神,而表示感谢!在写下这句话时,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一句话:“感谢是成熟的标志。”在写完这篇序时,我更想到(《圣经》上的一句话:“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确,最近听到一位朋友说在儿子病中,重新体会了世上的美善,威尔伯在这本书中也说,他的崔雅面临死亡这件事,成了他们最好的心灵导师。我不禁惊讶地想到:“万事”,甚至包括疾病和死亡!至于威尔伯所说“心灵导师”教给的是:“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这令我想起蒂里希在((存在的勇气》中的一句名言:要接受我们的“被接受”。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2005年3月2日凌晨至3月4日夜间于北京——伯明翰

内容概要

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  《自然健康》杂志(Nature Health)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作者简介

作者:(美)肯·威尔伯肯·威尔伯是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其重要著作有:《万法简史》、《意识光谱》、《性、生态与灵性》等十余种。本书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

书籍目录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南方朔也是自疗(译序)/胡因梦第二版导言  给读者的短笺  1 几次拥抱,数个好梦  2 超越物理   3 被意义定罪  4 平衡与否的问题  5 内心的宇宙  6 身心脱落  7 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  8 我是谁  9 自恋还是自我紧缩  10 自疗的时候到了  11 心理治疗与灵性  12 一种不同的声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  15 新时代  16 听鸟儿歌唱  17 春天是我现在最喜爱的季节  18 可是我还没死  19 热情的静定  20 支持者  21 恩宠与勇气  22 闪耀之星审校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我看着山姆对大家说:“没有多少人记得我是在博尔德向崔雅求婚的。我们当时住在旧金山,我带崔雅来这里与山姆见面,看看他的想法如何。与崔雅见面才短短几分钟,山姆便笑着对我说,他不仅举双手赞成,还有点担心她会吃亏。当天晚上我向崔雅求婚,她只回了一句话:‘如果你不问我,我也会问你的。’可以说我们的人生是在博尔德与山姆一同开始的,也是在这里与山姆一同结束的。”    我们后来在旧金山为崔雅举行一场追悼会——维琪、罗杰、弗朗西丝,还有许多朋友都分享了他们对崔雅的追忆。那一天的追悼会里,山姆以两句话总结:    “崔雅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坚强的一位,她教我们如何生活,也教我们如何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信件开始涌入。我感到惊讶的是,许多人竟然都提到相同的事,在我最痛苦的时刻,数百人也同时参与了生死的诀别。    这是一封家里寄来的信一我的姑妈寄给我的(我们觉得它是崔雅的象征,是最让人喜欢的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合一,这是肯定的)。    我发现在这些信中不断提到“风”、“光辉”、“阳光”与“星星”等字眼。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崔雅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最能代表她”我的姑妈把它完整地送给了我。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也未沉睡,    我是呼啸的狂风;    我是雪上闪耀的钻石。    我是麦田上的阳光;    我是温和的秋雨。    你在晨曦的寂静中醒来,    我已化成无语的鸟儿振翅疾飞。    我是温柔的星群,在暗夜中闪烁着微光。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    某位与崔雅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士寄来了一封信,她深深地被崔雅所感动。    “在我得知崔雅进入最后的时刻前,我做了一个梦,那天是九号  星期一的深夜。    “就像大部分人,我强烈地感觉崔雅伟大的灵魂充满光辉地出现    在我的面前,另一位让我感受到这种光芒的人只有卡卢仁波切。”    (卡卢仁波切听到崔雅的死讯时,特别为“空行之风”做了祈请的法式。)    也许,那就是为什么那一个夜晚通向“无所处”的梦境的路是如此开阔的原因。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梦中,崔雅静静地飘浮在空中……我想仔细看她的时候,突然    传来一个巨大的声音,我察觉那是风的声音,一股狂风在她的身体四    周吹着,她的身体愈来愈纯净,最后变成透明的,散发着光辉。风继    续在她身体的四周吹着,听起来像是一种音乐。她的身体慢慢融入山    上的积雪……化成千千万万的繁星,和星空合一了。    “那天清晨我哭着醒来,心中充满了敬畏与美……”    告别仪式过后,我们聚在一起观赏崔雅在风中之星年会上的录像带,突然有个影像浮现我的脑海中,一个我永远难忘怀的影像。我们第一次观赏这卷录像带时,崔雅坐在椅子上,疲倦得不想移动身体,脸上戴着氧气面罩,相当不舒服。影像中的她很清楚地说:“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这段演说令许多成年人落泪,甚至为她鼓掌喝彩。    我看着崔雅,看着这卷录像带,两个影像同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一个是强壮的崔雅,一个是受难的崔雅。当时崔雅强打精神问我:“我表现得还好吗?”    此生,我有幸亲眼目睹这颗宇宙的五角之星得到最终的解脱,对我而言这颗星星就是“崔雅”。    再见了,祝你一路平安,我最亲爱的崔雅。我会找到你的。    “你保证?”她再一次温柔地问我。    “我保证,我最爱的崔雅。”    我保证。P404-406

后记

心理学家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感到好奇。关于这个问题,肯·威尔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灵性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自己的妻子崔雅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全部,作者还引导我们了解了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正如肯·威尔伯说:“这本书说的两件事情:第一,那则故事。第二,书中介绍了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或称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肯·威尔伯所说的“故事”,就是指他和崔雅从相识到分别的全过程。所谓长青哲学,则是崔雅和肯·威尔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肯·威尔伯说:那故事和长青哲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崔雅和肯·威尔伯在一起的五年之中,他们与癌症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的修炼、思想的探索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肯·威尔伯讲述的故事,我们感受到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书籍,不是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长青哲学的深度,也就是那故事的深度。承蒙一位台湾朋友推荐,我在2002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当时就非常喜欢和感动。感动之余,曾经向一些朋友介绍这本书。他们大多都会问:“崔雅的癌症最后痊愈了吗?”我说:“崔雅最后还是去世了。”于是,他们之中,有的感到很失望:“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大概是认为,既然是写癌症患者,就应该发生最后战胜癌症的奇迹……什么是奇迹?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吗?奇迹一定要体现在结果上吗?是的,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但这个“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显示创造性。是的,奇迹常常要体现在结果上,但与众不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崔雅和肯·威尔伯是那么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最后又是那么安详地臣服于命运,毫无恐惧地面对死亡,接纳死亡。可贵的是,该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入的描述。超越死亡,谈何容易?但这本书却不能不使你信服: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在本书的尾声,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地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人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崔雅有什么品质使自己能够解脱呢?原因很多,但读完此书,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个是崔雅的彻底的开放性。崔雅说:“打开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战,我应该放下自我保护的欲望,让我的心有勇气去体验痛苦,如此一来,喜乐才有可能进入。”关于崔雅的开放性,肯·威尔伯在本书的第二版导言里谈到崔雅的日记时,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崔雅去世后,我想不读这些日记就毁掉它们,因为这些日记是崔雅非常私人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把日记给任何人看过,甚至没有给我看过。不是因为崔雅不想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感受,因此需要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日记中。正相反,崔雅最了不起的一点——事实上,应该说她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她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自我跟私下里实际的自我几乎没有区别。崔雅没有把任何‘秘密’的想法和那些她不敢或者羞于与世人分享的想法隐藏起来。如果你问崔雅,她会实在地告诉她的真实想法——关于你或者其他任何人的想法一以一种非常开放的、直接的、简单的方法,但人们通常不会因此而不高兴。这是她诚实的基础:人们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好像他们知道崔雅不会对他们撒谎。并且就我所知,她确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另一个印象是崔雅超人的接纳力量。关于接纳的意义,肯‘威尔伯曾经引用他非常推崇的拉马纳尊者话:“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关于自己的接纳,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人得了癌症后,整个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崔雅面对了疼痛、乳房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等严重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们刚刚新婚一个月后发生的。正如肯·威尔伯所形容的,他们生生世世都在寻觅对方,而终于走到一起时,却马上就要面对癌症和生死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一点不回避谈自己的隐私。例如,一般来说,如果妻子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丈夫的反应会怎样呢?据说,差不多一半的先生会在妻子切除乳房后离开。那么,崔雅在切除了一只乳房之后,肯’威尔伯的真实感觉又怎样呢?这大概是不少看这本书的读者想问的实际问题。肯‘威尔伯一点都不回避,他坦率地写道:“我认为崔雅对我的吸引力大概下降了百分之十;单单从触感来说,两个当然比一个好。但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对我而言没有那么重要。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然是我见过最美、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如果他说仍然是百分之百,那他就是神本身了。而人是不可能成为神的,肯·威尔伯只不过是一位灵性得到了开发的人而已。“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两人良性互动的情况。这本书还频繁地提到“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遥远?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正是所谓长青哲学。那么,什么是长青哲学呢?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1 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2 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合在一起。3 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大精神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4 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长青哲学认为人有“双重的天性”,既是“小我”,又是“大我”,而“小我”能够和“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崔雅最后所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境界,让自己的小我“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在介绍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这样的思想时,本书不是抽象地介绍,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那些看起来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就显得触手可及了。在审校本书时,我补译了台湾译本没有、2001年英文版经调整和补充的文字与段落。我还对书中的一些名词的译法做了改动,在此就集中几个最重要的做一些必要的说明。1 胡因梦和刘清彦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这是直译的译法。在当前大陆中文的语境中,这一译法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误解,觉得它是研究什么虚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在个人之外还谈什么心理昵?我认为,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字面上也可以讲得通。“Trans”有“超越”、“贯穿”等意思,也可以引申出“后”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个人”、“人”。关键在于,这种译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存在的实际。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人本心理学被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拓宽、丰富和深化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人类和平共处,维持生态平衡,潜能的深度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前沿的看法。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他既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后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Psychology或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越了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其实,马斯洛在产生了关于第四心理学的思想之后,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直译:超人本的)这一术语,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2 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清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我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我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b)、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3 在本书中,“mysticism”、“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清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神秘主义者”。我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的启发。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一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中,‘神秘体验论’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词,而是个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我还发现,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其实,关于“mysticism”,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的含义。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吧。不过,我还是把“mystic”稍微哕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4 与“mysticisrn”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但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宜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r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我喜欢肯·威尔伯的书有特殊的原因,我也曾经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动真格地面对过死亡,感受过面对死亡恐惧以及死亡对人的启迪。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写这篇后记的过程中,我随便打开我的音乐,这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充满激隋的旋律充盈在我的心里的时候,我想活着有多好啊!我现在正在欣赏音乐,当然崔雅已经不能够享受这一切了。——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所有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的本身。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译金声2005年8月26日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xujinsheng2003@yahoo.corn.cn)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编辑推荐

在肯·威尔伯所著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讲述了女主人公崔雅与癌症抗争的整个过程,体现出长青哲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态度: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本书满含对生命的豁达、勘透与安详,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了悟与升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超越死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0条)

 
 

  •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   看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与其说是思考,不如说让我重新认识的了人生。
    苦难,恩宠,勇气,幸福。都是一体。
    仿佛迷失在森林中却偶尔出现的一道光,让我的心里充满爱意。也学会在安住在伤痛中。

    我记得曾经看恩宠与勇气,崔雅死时的一句话“体会爱的创痛,体会爱的创痛。”顺时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冲入灵魂的伟大。

    Na***e Health这样评价评价《恩宠与勇气》:“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我想每个人都会需要恩宠和勇气,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死亡降临时,或许我们才会真正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   这本书讲的真的很好,作者虽然是肯·威尔伯,但内容是由他和妻子崔雅二人共同写成。我认为崔雅写得更加感人,因为她是用生命写就的。在阅读时能充分感受到感性、感觉、神秘的体验。因为崔雅从认识肯·威尔伯起的四个月之后就决定嫁给他,她是从心底爱着肯,却在结婚后的十天竟查出罹患乳癌。在爱的顶峰却处于生命的谷底。从被查出乳癌直至五年后不治,这期间先后作了放疗、化疗及所谓的“另类治疗”。这些痛苦很难用语言描述,她硬是用文字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虽然她本人也是心理医师,也进行灵性修炼,也知道佛教所谓的生命无常。但她毕竟还是一个凡人,也害怕死,肯也害怕她的离去,二人都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崔雅的治疗期间,她的情绪波动是每一个癌症患者都不能回避的。即使肯·威尔伯是当今世界上后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头先驱,崔雅本人也是心理医师,但遇到实际问题时,还得强打精神面对,这些都显示出人性真实的一面。《恩宠与勇气》文字优美,但又看不出精心雕凿的痕迹。我们一般在写一些东西时,总会顾及到不要落进这个套那个窠臼什么的。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并不显得另类,但就是让人觉得既熟悉又精彩。既雅俗共赏又没有陈词滥调。而且胡茵梦的翻译也非常得体,我认为能与原文相得益彰,更好地凸显了原文的精彩部分,阅读起来流畅顺通,一气呵成。《恩宠与勇气》的精彩之处,不但显示在写作的技巧,而且显示出描写细节的功底。学佛之人在六度万行中修行,但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就抓瞎,尤其是意识一闪念间的过程,很容易颟顸混过。而他们能抓住仍在弥漫中的意识发起的一瞬间,并准确地加以剖析。作者之一甚至还参加禅修,通过参禅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作者都将之披露无遗。读者如果有意,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真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最后本人认为,《恩宠与勇气》是由当今心理学顶尖的、前沿的人物写就,书中阐述了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即将心理学、东西方宗教、灵性学、甚至物理学等加以整合,显示出了这门学问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的趋势,而这门学问关心的是人的自己,如果我们能坚持关心这门学问,也就是坚持关心人自己,所以我觉得《恩宠与勇气》非但是一本很好的阅读文本,而且是将我们引入关心人本体的佳作。
  •   恐惧死亡只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
  •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   我的父亲是在2004年11月在每年的例行检查中查出肺癌,他是一名大学教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以面色红润、身体健康而引以为自豪。但五雷轰顶般的消息彻底的将他摧垮,陪他走过既短暂而又漫长的18月后,2006年6月在一个大雨纷飞的日子将他送至天堂。父亲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轻易的向我们表达他的感受,但他有记日记的习惯,特别是在退休以后,在他生病的18个月里也不例外,他将他从得了癌症的消息到各个阶段的治疗的心理感受全部记录在上面,直到他癌症转移到脑子,不能用手写为止。在他走后,我整理他的遗物,才发现这几本日记,但我实在没有勇气打开它们,无法面对这真实而又残酷的感受,但我又非常想知道,想知道他的心灵在这人生最后的18个月中变化,从恐怖到坦然面对,从希望到失望在到希望的反复,最后当自己将告别人世、告别亲人、告别朋友时的无奈和感悟。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释怀,每当我拉开抽屉,看见这几本日记时,我的心象被刀割般的难受,我象病了一样,需要治疗。无意中有一次我看电视,正好是对胡茵梦的访谈,其中就谈到这本书,听了她的介绍,我想我应该要去读一下,就这样我买了它,书中的崔雅无论是在肉体和心灵上的叠荡起伏,都给我深深的震撼和感应,如此相似的过程,无论是患者还是陪伴他/她的人,心灵都在进行一次炼狱般的洗涤,所不同的是肯最后觉悟了,因为他与崔雅心灵已经相通了,而我却无法跟父亲沟通,但最终我还是与父亲相通了,是这本书告诉我:“几个月后,我读到一段大圆满描述死亡阶段的文字,其中列举了两种肉体的征兆,暗示死者已经领悟真实的本质,与大精神合一,这两个征兆是:如果你以安住在自性的光明中你的皮肤会变的非常美好你的嘴角会露出微笑”读到这里,我想我可以释怀了,记得在那个大雨纷飞的出殡日,当再次看到父亲时,他的情形犹如书上描写的一样,当时我也觉得奇怪,父亲的皮肤怎么会这么好,脸色很安详,当时的我很努力的拼命看,心理在想一句话,你解脱了吗?是的,他解脱了,是崔雅告诉我,我想我也解脱了,感谢肯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是的,“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的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好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祝爸爸天堂快乐!
  •   这既是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亦是一本关于生命与灵性的探索,虽然我并未患任何严重的疾病,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却像是陪伴着崔雅走过了这艰难的五年,一般我们都是说抗癌,但读到最后我觉得对于崔雅,对于威尔伯来说,这个"抗"字太显空洞和单薄,以摘取最后一段文字为例--
    "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地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超初我以为这个意像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入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再一次哭了,但我很清楚那不是一种悲悯,而是感动和钦佩,我在崔雅的身上体会到了慈悲的力量,所以很有幸与他们有这份心的"结识",有缘于此的人会"这里"相会。
  •   在阅读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流泪哽咽,为着书中两位主人公对彼此的爱,为着他们的坦诚与勇气,反省与觉悟。他们从一见钟情到龃龉争吵到心意相通,身体被癌症和治疗摧毁,觉知却被死亡唤醒,像他们所说,“死亡是多么伟大的导师”。所以我拒斥“超越死亡”这个书名。从封面到版权页,我没有找到这四个字的英文,我猜测这是译者自己加的,是典型的佛头着粪。死亡不是用来超越的,“超越死亡”这四个字的语言预设是生死对立,而这正是威尔伯所否定的,他明确地说过“不是生死相对,而是超越双方的一种觉知”(《没有疆界》27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校质量几近完美,我在书中没有看到一个错别字,只有一处小小的问题:P241前的照片下注文,将“肯”排成了“肯恩”。希望编辑能看到我的评论,为着这完美之书。和所有读者一样,我深深地爱上了两位主人公:崔雅和肯。
  •   在我爱人的病的几年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勇气面对要失去他的这个现实,癌症象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不知什么时间会落下,在这样的时刻让我们懂得更加珍惜当下的这一刻,作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我知道我已经无能为力,现在回头看看,充满了欢乐与痛苦,其实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学会放下执着又是多么困难啊。
    早知道这本书,内心因为无法接受死亡没有勇气读,我的执拗也让我在众多对癌症的治疗与诠释中,有些迷失了自己,现在老公已经离我而去,而今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经历了一些事情,让我愈加的困惑,这样的时刻在读这本书,很高兴通过这本书认识了崔雅和威尔伯,让我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答。
  •   看过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很是受益,按照作者的推荐,也购买了这本<<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一打开,就再也不能停来来阅读,自己已完全跟着崔雅的情绪,这样的真实的生活着的人,真是令人钦偑,一些对全命的感悟也对我深有启发,这本书应该多看几遍,才能感受越多的领悟。
  •   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种奖赏。这是主人公艾丝崔尔的感悟。她虽患癌症但她并未放弃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他与肯从相识到她去世一共五年时间,在这五年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互给予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失去的过程。但正是这种失去使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刻。
    在现在这个不平静的世界,我们需要像主人公崔雅那样对生活乃至于生命加以更深的思考,也许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死亡来透视生命的真谛。但我们需要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属于我们的一方净土。
  •   这本书是因为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时知道的,里面有提到过,我的习惯是作者有提到的书会去关注,买来后也没有马上看,在今年初遇到了一些非常烦恼的事,于是想起了这本书,用心支读去理解,边看边在空白的地方写上我的心得体会,还没有看完的时候心里已经敞亮了很多。恩宠与勇气这本书讲述了一对禅修恋人与病魔斗争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们对生活点滴的分享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进而帮助我们培育更加温柔而又强大的心灵。人的一生总是在一个个的坎坷中前行,无论你有多成功还是有多么的卑微,所有一切的烦恼你都要去经历,唯一的区别就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面对和处理,最后能否放下,重新开始新的一天。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无论你觉得对还是错,这都是一种存在,你不用接受也不用抗拒,就静静的听。练习安住在爱的伤痛中,你不可能不爱伤,受伤时你要觉察,你要继续去爱,不要退缩,如果能安住在那份伤痛中,你会知道自己仍然需要爱,知道自己想要张给予爱。祝所有的朋友都能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坚强的生灵。
  •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肯.威尔伯 著) 勇气可嘉
  •   很感动,崔雅能把癌症当作是上天的恩宠,她以无比的勇气面对癌症,平静地、满怀着爱面对死亡。如果我们也能把在生命所遇到的一切不顺利看做是老天给我们的恩宠,是老天让我们学习的功课,那么我们也会生活的平静、幸福。
  •   年初我查出了乳腺肿块,当时的情况并不怎么乐观,出于某些恐惧我没有进行下一步检查,而是转到中医方面寻求帮助。这本书在我患病之前就通过某些渠道了解过,当时我只是关注崔雅的个人体验以及沉浸于肯与崔雅至死不渝的爱。这本书解释了许多我之前无法堪破的细节,这些细节也许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但于我却是至关重要的。发现自己生病之后我做了不少假设,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是恶性”的基础上,想到有可能会让年迈的父母孤独哀痛,这让我心如刀绞。而我还这么的年轻,对于死亡的恐惧几乎击倒我。这本书给了我勇气,让我通过崔雅和肯的经历提前体验了死亡的过程。既然步向死亡是每个人难以逃脱的旅程,我不必那么恐惧和哀伤,尽力就好。中医对我的确是有帮助的,在服用了一个半疗程的药物之后,肿块有了软化和缩小的迹象,也许心情的改变也是有帮助的吧,果真这样的话这本书居功至伟。到现在我也不清楚自己身上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肿块,但已经不是那么介意了。如果是那家伙,好在我的治疗有效果;如果不是,那最好,趁机消除健康隐患。也许这种心态才是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感谢这本书,感谢崔雅,感谢肯。
  •   看这本书的时候,曾几度不忍心看下去,不忍心看到崔雅这么美丽的人逝去。。。但是当我看到崔雅以及肯那么拥有勇气面对所有,并告诉身边的人要快乐,勇敢接受死亡,我知道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样的灵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他们都是内心强大的人,无论死亡还是生存都会走得更远,内心强大的人才会走得更遥远....想到了子尤,坚强,勇敢的孩子,我想他那么佩服崔雅,他们在天堂一定会相遇,并有很多话想说。。。他们都是美好的人,勇敢坚定的人,爱和祝福会永远包围在身边。。。
  •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是看其他书推荐的,正在看中写的确实不错我们都需要崔雅的勇气!
  •   很崇拜起这个名字的人,《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至少让我认识到了这是关于生命的话题。我还没有时间完整的看完此书,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内容,即使是几页,也觉得如果看完了此书,我的灵魂也许会完成一次灵修的过程吧,很期待有那么一些空闲的时间,我放下手边的古书,来翻阅一下此书,感受自己的生命在此书中寻找一些答案,无论是否是回答……
  •   如果你害怕死亡,那么不如主动去了解死亡的过程,考察死亡的真正含义,熟悉死亡,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本书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感谢勇敢的崔雅和坚强的肯.威尔伯带给世人如此美好的礼物。
  •   很喜欢的书,张德芬推荐的,借了朋友的书看过不过瘾,决定买一本慢慢看,好好体会崔雅的美丽。能好好活着是上天的恩宠,能直面死亡是真正的勇气。学会了怎么去死,才能学会怎么好好活。
  •   讀書,讀人,更讀心——我們所看到、注意到的“他人之事”,是我們自己的鏡子,所映射出的相。
    此書非常值得一讀,比起肯的其他學術性作品,《恩寵與勇氣》讓對心理學哲學等不甚深入的人,更能有所收穫,有所觸動,關於崔雅以及發生在崔雅身上的種種,令人動容,千言萬語,難以言喻,唯有自己親身閱讀、體會。而且此書,對有親友身患嚴重疾病或慢性病,或本人身患疾病者,都有很大的助益。即使覺得與癌癥等疾病相距甚遠的人,也常常受到很深的感動和鼓舞。
    另外一提,英文原版書名為《Grace and Grit》,譯為《恩寵與勇氣》,而內地出版的書名,又加了四個字,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這版:《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
  •   超越死亡以肯和崔雅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他们一起面对死亡的经历,故事以对话的形式,易于理解,并没有太多难以读懂的专业术语。书的内容没得话说。只是书拿到手后感觉像是旧书。不过并不影响阅读。对书确实很喜爱。他教会我阔达!给我以勇气。
  •   这本书描述的本该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理性和睿智,让每一个活着的人感到生命的坚强,和心灵的光辉,最后的死亡段会让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落泪,感慨爱的恩宠与勇气。
  •   崔雅的感性和生活体验与肯的理性与理论思考完美地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艰难的病痛生活之外,他们的内心的艰难与美丽。陆陆续续读过这本书不下3遍,在我开始学习内观禅修之前、之后,都不断地找时间来读这一本书,它揭示了这两个人在理性、心理和灵性的不同层面上的非常深刻的体验和发现,以及不断地自我的解脱和成长。我深受启发,深受感动。推荐给所有的朋友。愿我们在生命的磨砺中成长,解脱。
  •   面对死亡,所有的人都会恐惧\悲伤\,有多少人愿意去将死亡当作恩宠,面对恩宠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感恩,接受,所以,可以从容,可以淡定的迎接死亡.女作者是幸运的,在这条修练的道路上,有人支持,陪伴;所有人的都可以这么幸运,可更多的人都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爱人;因为不清楚,因为不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挣扎,都在忙,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享受过安和,享受过幸福
  •   这是朋友隆重介绍给我看的书,听说还曾一度脱销。几乎是用了两天时间废寝忘食把它看完,很受感动。面对的是随时来到的死亡,崔雅与肯开始时的痛苦与无措使得两人情绪一度失控,慢慢的他们开始学习与疾病共处,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安宁。如果病入膏肓,如何才能让无憾地,平静地离开?作者夫妻是靠灵修,靠感悟,当然也进行了各种坚持不懈地治疗。最后时刻,崔雅平静地告别生命,脱离了肉体的痛苦,实现灵魂真正地回归,进入了大圆满的境界!这本书让我明白,死亡并不可怕,作一个有信仰的人,灵魂才能得到真正地解脱!
  •   年纪渐大,觉得能心情平静地度过每一天,细细体会每天的每样事物并享受之,专注于当下,这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各种欲望,恐惧,思虑,已不可控制地侵袭内心,内心无法平静.非常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每次读后内心能得到一些平静,面对的是随时来到的死亡,崔雅与肯开始时的痛苦与无措使得两人情绪一度失控,慢慢的他们开始学习与疾病共处,与随时来到的死亡共处,平静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想想随时可能会死,这种恐惧会把人逼疯的.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他们在死亡一步步来临时,如何还能获得心灵的平静.这本书对我很有用,我会一再阅读的.
  •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看了两遍,感悟很深
  •   书看了一半,每次都是在火车上,喧闹中静静的看着威伯儿的文字,感受他和崔雅的爱情,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勇气,找到自我及守护神道路的艰难。在城市中庸庸碌碌的我,一直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希望,可以在与自我的对话和认知中,像崔雅一样,找到真谛,得到那份直面人生的勇气。
  •   书中故事动人心魄,肯与妻子生死相依,被接受是恩宠,接受是勇气!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籍,读了很受感动。死亡应该是一个永远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坦然的面对他们。在阅读这本书前, 我已经知道了乳腺癌等等相关的报道。其实是闻之色变的。读完这本书以后,自己也能不那么害怕它了。这本书带给我们了一个勇敢的、怀着一个慈悲与宽容心肠的崔雅。让我不再害怕疾病和死亡,不是和死亡对立,拒绝它,而是坦然的面对和接受它,它其实一直都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建议大家都读一读。另外,作者的文笔和语言都很好,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理解和思考。
  •   好书~~最后一章看了几遍,也哭了几遍,不是为了崔雅的故去,而是崔雅那份终于与生命、生死联结为一体的超脱。。。很感动。。。由于很多是日记,很真,很纯~作者们(崔雅和威尔伯)自身的灵性发展在书中一览无遗~不管在生活(爱情)还是生命(灵性)方面都谈得很真,很有感悟~~
  •   从这本书开始,我才开始关注死亡,才有了现在的清醒。看到本书的后面,已泪流满面,感动于他们的爱情,也看到了恩宠与勇气。
  •   个人阅读的第一本肯威尔的书籍,感觉很好,很多地方都很感动,但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他们之间的爱情而是如此有灵性的人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悲痛时仍然显露出的无力,人生不易啊,这正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恩宠~~
    P.S.好歹也混迹当当好几年了,每年光购书的金额都足以保级钻石卡,但是居然一直不知道写评论可以赚积分,真是汗死了。要不是看到当当此次搞活动写评论赚双倍积分的广告,俺还没意识到已经有一百多种商品(已经过期的不算)可以评论并赚取积分。所以目前所评论的商品都是已经收到或者已经使用过的真实体会,书籍更是很久以前购买并已经阅读过的。
    总的来讲,在当当购物的N次体验中还没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特别是书籍,百货返券使用也很给力,算下来免邮还比淘宝便宜,不用担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不错,加油,当当!!数码、大家电还没有尝试过,一直都在京东购买,希望当当更上一层~~~~
  •   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和勇气中。
  •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书中作者的一位朋友对崔雅的评价,我觉得很准确:“崔雅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坚强的一位,她教我们如何生活,也教我们如何离去。”。也许是有过相似的经历,我明白了是什么让我哭得稀里哗啦,那就是崔雅教会了我们如何离去,肯.威伯尔让我明白了如何让一个病人无憾地,平静地离开,告别生命,实现灵魂真正地回归! 这本书在讲述作者的一个令人感动的经历的同时,也让我接触到新的学识,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领悟!
  •   最近忙,只看了一小部分。觉得看的很疲惫: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肯定没有那么淡定就是了。直视死亡,是我一直恐惧的,何况还伴随着病痛。 我跟着崔雅一起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被病魔折磨、面对死亡的人是她(或是我们的亲人)? 晚上睡觉很沉重,或许(希望)看到最后自己能够释然吧!
  •   她说过,“活着不是一项奖赏,死亡也非一种惩罚。”
    美丽的崔雅,黑夜里最闪亮的星星。感谢你的勇敢与智慧温暖着病痛中挣扎的人们,勇敢地接纳属于自己生命的一切。从容真实地去爱生命,爱世界。
  •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   活着的时候,我们忙于日常琐事,忙于突如其来的大事,忙于本不该为此打转的杂事。暮年,或是真正安静时,才有时机来思索来怀念,那时的你是最柔软的。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这个书名正是我每年年终总结时回忆的内容,我们一生会遇见多少人发生什多少事,留给你回忆的不过千百万之一二。我是幸运的,因为总是愿意想起他们,那时候的我觉得温暖幸福。我希望他们都能好,无事常相见。我的朋友J和我说他很害怕去医院,因为怕死怕那里的气氛。是的,死亡,人类最大的对手,也是最终的归宿,是抗争还是归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诠释。《超越死亡》这本书是我的恩师推荐给我阅读的,因为我也曾面临过类似际遇,最终我打败了我的死亡,两年后我的恩师却归顺于她。但她交给我的,不过死亡是怎样一件事,而是你与死亡该是有一个故事,正如美丽的崔雅,和她的死亡。
  •   这是一本清晰解惑的好书!将世间和出世间,东方和西方,宗教和心理学,甚至宗教本身的解读通过自身的经历加以灵修,从而逐一呈现,将仁慈的爱(恩宠和勇气)提供给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清楚和鲜明了!强烈推荐!
  •   我爱崔雅,感谢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崔雅,认识了后人本心理学的大师肯威尔伯。这本书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我还只读过一遍,对于我来说,在寻找我是谁的过程中,崔雅无疑是一盏明灯,这个说法也不是很贴切,因为她是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引导了我。”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这是出自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一句话,在《超越死亡》中有更深层次的讨论,这是一个宝藏,还有待挖掘,我愚钝,将继续学习。
  •   肯和他的妻子已经悟到了关于个人、关于爱情、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真谛!虽然最后的最后,还是没能熬过绝症的结局,但是那种面对死亡永不妥协的勇气将永远传承下去!
  •   借用子尤的评价,崔雅“生亦漂亮,死亦漂亮”。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生与死之间,人可以活出这么一个姿态。作者没有执着于意义,但读者分明看出了意义。除了故事之外,肯的理论让我深受启发,他的意识分层理论很有意思,指出了一条给总是追问意义的人的上达的路,人的存在困境之上的自由空间。他的学说,他的静修的方法以及灵性体验,给能领悟的读者一个追求心灵成长的开端,以求进入一个更宁静,更能自由展开人生的境界。
  •   “接受只是恩宠,被接受才是勇气。”对人生的定位有很好的指导,生活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怎样保持自我的梦想,怎样做好自己。很喜欢灵修类的书,值得一看。
  •   非常推荐这本好书
    本书让我目睹了最美的爱情,遇见了最美的女子,我爱她,我感到我们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朋友。
    遇见了她也遇见了自己
    本书对我的影响意义非凡,她让我对生命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
    流着泪读完最后的章节,心震颤得好厉害
  •   被接受,就是“恩宠”,接受事实,才是“勇气”。
  •   如果想认识死亡,阅读这本书,一定会给你超越死亡的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 肯.威尔伯绝对是灵性成长的先驱。
  •   这本书在买之前我就看过,当时 觉得挺震撼的,让我即刻发现了世界的伟大。我们是多么渺小的存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思考不一样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鸡生蛋蛋生鸡的世界观。乐观勇敢,用恩宠的态度勇气的心灵活好当下的每一天。
  •   之前看张德芬的书有提到过这本书,就在网上DOWN过,爱与被爱同样被需要勇气。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可是人不总是随心所欲的生活,或是天灾或是人祸,生命有时就是这么脆弱;但是生活给什么,你就就得接什么,活着需要勇气,面对死亡更需要勇气。能笑对生活的人,他的人生才不会留有太多遗憾。喜欢相儒以沫喜欢不离不弃。每个人都并不是一无所有,你可以爱别人也可收获爱。超越死亡战胜死亡的唯有爱。
  •   话说 这本书 是我的最爱, 生命的恩宠与勇气!
  •   书如其名,给予任何阅读此书的人以勇气,同时又是给予任何阅读此书的人一份恩宠!希望发现此书的读者朋友千万别错过,中文本翻译的很好,恰到好处。其实他的英文原本更好,希望有精力的读者朋友可以试着读读英文版。
  •   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活着。
    书中精彩不是一两句话能够道出,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雷莱特”,每个人也许会因为心静,环境等原因从《恩宠与勇气》中看到不同的东西,但绝对汲取到的是正面的,具有营养的事物。
    总而言之,此书,相当值得一看!!
  •   超越,扬升其上,恩宠与勇气
  •   能像书中所提接纳与被接纳都是勇气,也是恩宠。在生活中我们大多很难懂得“放弃”也是一种进步,等仔细阅读后,再做详细的心得交流。
  •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做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亦可以看做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也可以看做世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   肯说,书中写了两个故事:一是那则故事,就是他和崔雅的故事;二是长青哲学。两则故事都让人收获颇丰。从萨提亚,到潜能心理学POP,到长青哲学,越来越发现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归因于内心和爱。肯的其他书,读起来比较费劲,而这本书,有故事有原型,有崔雅内心如此丰富又美好的人为自己说话,更加适合初碰灵修的人。
  •   什么能超越死亡的威胁,什么能战胜死亡的恐惧。唯有爱与勇气 战胜一切
  •   这是一本带给我许多思索与感悟的书,面对困境、面对生死,人如何才能超越困境、死亡,崔雅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我由此书开始走进佛教的领域
  •   书写的特别感人,能体会到男女主人公的真挚的情感,也被他们的伟大所折服,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不过,读这样的书需要勇气,因为他谈论的是如何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   无论是病痛中的人,患者家属,还是健康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如何与人相处、与最亲密的人相处,在病中如何看待自已和身边的人,如果不幸得病,如何与病体相处,最感动于其中的一句话:死亡不是惩罚,活着也不是奖励。
    还有对病的态度,值得病中的人正确认识:疾病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一个文化对某种疾病能抱持怜悯与理解,那么任何病都可视为一项挑战,一次治疗的机会。如此一来,“病”就不是一种谴责或诅咒,而是更宽广的治愈与复原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正面和支持的角度来看疾病,疾病就更有可能被治愈,病人也能因此成长
  •   相识的缘分是上帝的恩宠,但是相爱的情意和不离不弃的坚定是人类最伟大的勇气!总说相识是缘,相处相守是天意,可是在疾病、灾难面前能相知相守何尝不需要极大的勇气!
  •   这本书的鼓励性很强,濒临死亡的边缘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突破,无论命运如何,思想仍旧充满活力,自在逍遥,痛便不是痛。
  •   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什么是真爱,需要恩宠,更需要勇气。
  •   收藏了很久才来货,买了就一气读下去。春节过后爸爸查出肺癌晚期,我也不知道还可以在一起多久,我把这书中的一些内容读给他听,希望他可以和主人公一样,放下许多的执着,积极的治疗,我也一直会做一个支持者到最后。我知道没有痊愈,只有生命的延续,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要更用心的过每一天。我说我要买十本,送给每个患癌症的人。老公说每个人都应该读。
  •   他与她.她面对死亡的故事给我勇气.他通观各门大家的博学让人感觉高度-超越并综合心理学,物理学,哲学,心理治疗,基督教,佛教,道教,逾枷...
  •   关于勇气 死亡 感恩 接受 灵修 读完会使你更有勇气 更加平和
  •   读到最后终于才明白什么叫恩宠与勇气了...
  •   本书讲的是风华正茂,美丽动人的崔雅,面对死亡时同丈夫的心路历程,告诉你:死并不可怕!
  •   这个是帮前男友买的生日礼物,哎买完就分手了。希望自己有恩宠和勇气吧。祝福他!
  •   恩宠与勇气!
  •   这是一本太难得的书了!可以一直陪伴在身边!推荐给所有的朋友,细细的阅读,所有的困难,只要有勇气,都可以扛过,之后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上天的恩宠!
  •   感情至深,肺腑之言,娓娓道来,让我们对疾病,甚至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其书如名,给予每个聆听者恩宠和勇气
  •   首先感悟到的是“勇气”,说起来很随意,每个人都有对它不同的释解,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发现勇气来自于哪里?勇气来自于爱,自己的爱,自己所爱的爱,爱自己的人给予的爱,包括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缺失了哪一项,勇气都会缺失一部分力量。其次就是感恩。女主人公的力量,不仅仅是爱,还有她自己对于命运的感恩。现实中,我们都会无可避免的遭遇挫折和打击,这是过程,对于我们全部的人生来说,它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结果——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打击。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就决定了我们不同的命运,感激生命中遇到悲欢离合,这才是多彩的人生,我感激!
  •   书如题目一样,超越死亡,给人勇气、给人力量。
  •   这是我第一次读肯的书。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喜欢上肯,还有他已故的妻子崔雅。她是一位勇敢,坚持,热情的女子。与病魔的斗争下,他们身心得到历练,在最后那一刻,她已完整。感动,是看这本书时的反应。
  •   因为书中主角最后离去,让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很伤感的书,但读到最后,虽然眼泪狂飙,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好像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一样。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多,只举一两个例子:
    1、我第一次知道有长青哲学的存在,就是各种宗教信仰都共通的关于“道”的存在。
    2、对于癌症等让人恐惧的疾病,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患者”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样做只会让患者更痛苦,在肉体痛苦之外,背负精神的罪名。
    3、大多数人对于别人,尤其是自己愿意帮助的人,不够尊重。
  •   通过《发现未知的自己》知道这本书的,看了果然感触很深,崔雅是如此的勇敢和淡定,无惧死亡,带着我们走过这样一条平静的通往结局的路。真的,如: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   关于死亡 关于静修 关于勇气
  •   太喜欢这本了。一个想生存的人要有多大的意念,才能超越死亡。不禁让我想到了复旦的于娟写下的生命日记。
  •   Grace and Courage.一个人直面困境的勇气。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奖赏。说得好!
  •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与疾病、痛苦、死亡相处;如果,你渴望重新认识自己,活出生命的定静和灵性……这本书会给你很多帮助。
  •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的检视
  •   喜欢威尔伯和崔雅的才华和真实,羡慕他和崔雅之间的爱情,向往他们的那种精神生活。
  •   快看完了,故事很感人,羡慕威尔伯和崔雅真挚的爱,更被他们一起面对困难时的力量所感动。女人一生能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男人真是幸福的,哪怕如崔雅般!书中介绍了后人本心理学,还有世界各种信仰的互通与区别等,很有见解,难得一见的好书!对翻译者胡因梦情有独钟,很喜欢,。书的质量很好,三联书店确实赞,太棒了!
  •   如其名 超越死亡 书中上演了一幕从对死亡的恐惧到超越死亡得到心灵的自在 达到了精神的更高境界
  •   “我的心在震颤,我想催雅在离开人世之前已经解脱了,因为她的眼神即便是在照片里,也传递爱。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流泪了,那泪里丝毫没有同情、怜悯和隐藏的暗自庆幸。没有哀叹,甚至不是感动,我在为什么流泪?撼动我这颗不算温暖柔软的心的东西是什么?”两年前我看的这本书,我在书的扉边上写下这样的问题。
    两年后的现在,我不太确定我有了答案。再次翻开这本书到241页,催雅的眼睛依然令我莫名湿了眼眶。
    也许她在告诉我:“让我们笑吧。这样的相逢不是很好吗?”
    哎呀,这样的相逢?我想到生活中不如意之事,我发觉自己在执拗的摇头,我想要那样的相逢。我知道你不赞同我的想法,但我想要那样。
    催雅说:“我不会反对你,至少现在你在笑啊。”
    我说:“我这辈子会跟你,在人世见面吗?我想请你拥抱我。”
    催雅说:“。。。。。。,让肯威尔伯来替我拥抱你吧。”
    我说:“好,谢谢。”
    肯那么爱催雅,他一定会给我一个很好的拥抱的。

    如果我在花园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催雅,我会做什么?询问和请教让我的心反而离她远了;表达崇敬、尊重和爱意吗?那会让她远离了我。对了,我们会面对面开心的大笑,我甚至会流着泪大笑。
    若有一日,人和人相逢,心底便升起喜悦,哈哈大笑着打招呼,那时候就像就《金刚经》中所说:无人可渡。地藏王菩萨所发之愿终圆,因为地狱已空。

    看这本书吧?灵性的光芒在这一站等你。
  •   一本非常令人感动的书,我几乎是流着泪看完的。
    一个人会怎样面对死亡呢?书中的女主人公用一种努力、洒脱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一步步靠近。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书的作者是一位灵性主义者,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这种信仰,但是他描述的一些关于人的存在和死亡的观点还是让我感到很受启发。
  •   半年前想买这本书的时候没货了,在最合适的时间终于读到这本书,真是幸福。感谢崔雅和肯的无私奉献和分享,疾病对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崔雅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最好的诠释!太精彩了,任何评论都是苍白的。
  •   作者记叙了自己和妻子的抗癌斗争,期间不仅有爱情,还包含了人的心理变化。他本身就是心理大师,但他能将自己的痛苦经历解剖、思考,实属不易。爱情将他们连结,但病痛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提升了一个境界。很敬佩崔雅,爱她。书中的有些心理专业词语和语句不太懂。
  •   崔雅和威尔伯的故事。会把她们的能量带给正走在治疗路上的人
  •   很意外惊叹,肯威尔伯这样的大师,除了写下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型巨著,还写出这样情感细腻、骨断情殇的文字。
    威尔伯很是体贴,在开篇便说道,对于理论研究部分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只看故事部分,那样读起来也是完整的。果然。

    这是一部威尔伯的涅槃之作,经历最炽热的情感,而后看着爱人消逝,强烈的情感冲击,贯通了他的左脑和右脑,情感和思想。想来崔雅是威尔伯的菩萨,到世间走一遭,度化了威尔伯。
  •   已看了一半多,最大的感受是崔雅的真实坦白。我感觉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心里有很多矛盾,那些罪恶感,对别人的嘲讽,以至后来随之产生愧疚,种种种种,我唯一没有的是她的真实坦白的勇气。我非常感激她。
  •   当我发现死亡是可以超越的,我的心中充满了平静.不再执着于收获与回报,按心的指引生活在当下.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   自认为是个理智淡定的人,本书让我几乎无法放下而非其它书一样慢慢阅读,读完本书后已经泪流满面,伤感情绪几天都无法释怀,为肯和崔雅这段短暂而恒久的爱情,为两人经历的这番苦痛与磨难以及由此生起的悟觉和坚辛......
  •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只是迟早而已,生龙活虎的生活的人们,不会想到死亡的降临。从这个意义而言,正是缺乏对死亡的敬畏,才会有人世间的种种罪恶。六世达赖说,除了生死,世间其他的事不值一提。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过去、现在、未来都已有、将有解脱的人,超越生死的人,但愿我们每个人通过这个故事,去想想假如大限将至,如何面对。
  •   超级棒,不愧是后人本心理学的领军人物--肯威尔伯。生命没有死亡,死亡是和诞生相对的,只有了解和接受了死亡,才能体会生命的完整。
  •   这本书感觉很真实。而且也参照威尔伯和崔雅的作法,确实有那种感觉,我的意识提升了
  •   书买来好几个月了,一直没有勇气打开,因为经历过两次至亲的死亡,一直无法冷静地再度面对,还是给时间一些时间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