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肯·威尔伯 页数:415 译者:胡因梦,刘清彦 译,许金声 审校
Tag标签:无
前言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本书责编托我妻师宁带来这本书并请我写序之前,我早已知道作者威尔伯(Ken Wilber),但并未读过他的书。没有读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他的著作之厚重,使我觉得抽不出时间,往深处说则是他的思想之渊博,使我对他十分敬重。1998年秋,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后,我在餐桌上与一位美国人偶然相逢,聊了几句正待出版的我编译的(《蒂里希选集》(尤其是其中的《系统神学》)。他似乎为这样艰深的书有了中译本而惊叹,又问我是否读过威尔伯,我说不知是何方神圣,他遂说要送我一本。我既对威氏一无所知,又同那位萍水相逢者毫无交情(至今连相貌也想不起来,只记得他对蒂里希非常钦佩),事后很快就忘了。所以,不久之后真的收到了他从美国寄来的书时,我很为他的“言必信”而惊奇,更为威氏的这本书而惊奇一八百几十页的精装书重得像一块砖,封面上的评语赫然跃入眼帘:“所有出过的书中意义最重大者之一!”封底的评语分量更重,例如:“《性、生态与灵性》涉及范围极其宏大,自始至终充满洞见,极度鼓舞人心。威尔伯从各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汇集材料,帮助我们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我们摆脱了那些只看人类经历的狭隘观点。这本书会改变历史!”又如:“威尔伯的这本书改变着一切。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系统思想家之一……”,“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或威尔伯。这本新书以惊人的学术广度和深度写成,恰恰是新世纪和新千纪我们急需的良药:不仅因为它将治愈我们,而且因为它能震醒我们”,等等,等等。那本副题为《进化之灵》的书,其主题包括宇宙论、意识、进化哲学、部分与整体理论、上帝等等,加上封二和扉页、封三和环衬页连成了两幅巨大复杂的宇宙进化图表,令我深感才疏学浅、知识准备尚不足以啃下这块大砖,于是暂时将它置诸高阁了。后来又听老友许金声提起这位奇才,其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声长时间深研西方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理论,介绍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而且已经开始翻译威尔伯的书,所以,我想他的推崇是有充分理由的。从金声的介绍,我也知道了威氏起码是所谓“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当然,我最深的印象,依然是威氏对宇宙发展作整体研究的宏大气魄,尽管这种印象会使人有点敬而远之。然而,《恩宠与勇气》(原书名,下同)一下子使威尔伯与普通读者拉近了距离,因为这本书描写的是他自己的爱情生活和难忘的个人经历,“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胡因梦说她译此书而“自疗”人生,我虽不能像南方朔先生那样深入全面地评介此书,但只读到威尔伯与崔雅恋爱的起头,就有—个感觉:正如崔雅克服了对他的“光头”的不习惯,而坠人爱河,我和其他读者也应克服对“大砖”的敬畏,而去了解这位奇才的思想。何况,这本书本身不只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的真实叙述——用死者的日记和生者的回忆构成的独特实录,而且是一种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的真诚思考——对生命与死亡、疾病与治疗、肉体与心灵、智慧与宗教等等的独特思考。换言之,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这位奇才其人,而且可以了解他的博大思想。正因为如此,也因为上述种种,还因为我可以利用作者让读者跳过某些部分不读的慷慨,利用译者自述曾将此书束之高阁的经历来原谅自己,我愿向读者写下这些,推荐此书。同时,我要为编辑的信任,为斯蒂芬·A·培金斯(stephen A.Perkins)的热心,为两位译者的辛劳,更为威尔伯倾注生命与读者交流的感人精神,而表示感谢!在写下这句话时,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一句话:“感谢是成熟的标志。”在写完这篇序时,我更想到(《圣经》上的一句话:“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确,最近听到一位朋友说在儿子病中,重新体会了世上的美善,威尔伯在这本书中也说,他的崔雅面临死亡这件事,成了他们最好的心灵导师。我不禁惊讶地想到:“万事”,甚至包括疾病和死亡!至于威尔伯所说“心灵导师”教给的是:“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这令我想起蒂里希在((存在的勇气》中的一句名言:要接受我们的“被接受”。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2005年3月2日凌晨至3月4日夜间于北京——伯明翰
内容概要
本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 《自然健康》杂志(Nature Health)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
作者简介
作者:(美)肯·威尔伯肯·威尔伯是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其重要著作有:《万法简史》、《意识光谱》、《性、生态与灵性》等十余种。本书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
书籍目录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南方朔也是自疗(译序)/胡因梦第二版导言 给读者的短笺 1 几次拥抱,数个好梦 2 超越物理 3 被意义定罪 4 平衡与否的问题 5 内心的宇宙 6 身心脱落 7 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 8 我是谁 9 自恋还是自我紧缩 10 自疗的时候到了 11 心理治疗与灵性 12 一种不同的声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 15 新时代 16 听鸟儿歌唱 17 春天是我现在最喜爱的季节 18 可是我还没死 19 热情的静定 20 支持者 21 恩宠与勇气 22 闪耀之星审校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我看着山姆对大家说:“没有多少人记得我是在博尔德向崔雅求婚的。我们当时住在旧金山,我带崔雅来这里与山姆见面,看看他的想法如何。与崔雅见面才短短几分钟,山姆便笑着对我说,他不仅举双手赞成,还有点担心她会吃亏。当天晚上我向崔雅求婚,她只回了一句话:‘如果你不问我,我也会问你的。’可以说我们的人生是在博尔德与山姆一同开始的,也是在这里与山姆一同结束的。” 我们后来在旧金山为崔雅举行一场追悼会——维琪、罗杰、弗朗西丝,还有许多朋友都分享了他们对崔雅的追忆。那一天的追悼会里,山姆以两句话总结: “崔雅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坚强的一位,她教我们如何生活,也教我们如何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信件开始涌入。我感到惊讶的是,许多人竟然都提到相同的事,在我最痛苦的时刻,数百人也同时参与了生死的诀别。 这是一封家里寄来的信一我的姑妈寄给我的(我们觉得它是崔雅的象征,是最让人喜欢的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合一,这是肯定的)。 我发现在这些信中不断提到“风”、“光辉”、“阳光”与“星星”等字眼。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崔雅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最能代表她”我的姑妈把它完整地送给了我。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也未沉睡, 我是呼啸的狂风; 我是雪上闪耀的钻石。 我是麦田上的阳光; 我是温和的秋雨。 你在晨曦的寂静中醒来, 我已化成无语的鸟儿振翅疾飞。 我是温柔的星群,在暗夜中闪烁着微光。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 某位与崔雅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士寄来了一封信,她深深地被崔雅所感动。 “在我得知崔雅进入最后的时刻前,我做了一个梦,那天是九号 星期一的深夜。 “就像大部分人,我强烈地感觉崔雅伟大的灵魂充满光辉地出现 在我的面前,另一位让我感受到这种光芒的人只有卡卢仁波切。” (卡卢仁波切听到崔雅的死讯时,特别为“空行之风”做了祈请的法式。) 也许,那就是为什么那一个夜晚通向“无所处”的梦境的路是如此开阔的原因。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梦中,崔雅静静地飘浮在空中……我想仔细看她的时候,突然 传来一个巨大的声音,我察觉那是风的声音,一股狂风在她的身体四 周吹着,她的身体愈来愈纯净,最后变成透明的,散发着光辉。风继 续在她身体的四周吹着,听起来像是一种音乐。她的身体慢慢融入山 上的积雪……化成千千万万的繁星,和星空合一了。 “那天清晨我哭着醒来,心中充满了敬畏与美……” 告别仪式过后,我们聚在一起观赏崔雅在风中之星年会上的录像带,突然有个影像浮现我的脑海中,一个我永远难忘怀的影像。我们第一次观赏这卷录像带时,崔雅坐在椅子上,疲倦得不想移动身体,脸上戴着氧气面罩,相当不舒服。影像中的她很清楚地说:“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这段演说令许多成年人落泪,甚至为她鼓掌喝彩。 我看着崔雅,看着这卷录像带,两个影像同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一个是强壮的崔雅,一个是受难的崔雅。当时崔雅强打精神问我:“我表现得还好吗?” 此生,我有幸亲眼目睹这颗宇宙的五角之星得到最终的解脱,对我而言这颗星星就是“崔雅”。 再见了,祝你一路平安,我最亲爱的崔雅。我会找到你的。 “你保证?”她再一次温柔地问我。 “我保证,我最爱的崔雅。” 我保证。P404-406
后记
心理学家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感到好奇。关于这个问题,肯·威尔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灵性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自己的妻子崔雅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全部,作者还引导我们了解了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正如肯·威尔伯说:“这本书说的两件事情:第一,那则故事。第二,书中介绍了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或称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肯·威尔伯所说的“故事”,就是指他和崔雅从相识到分别的全过程。所谓长青哲学,则是崔雅和肯·威尔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肯·威尔伯说:那故事和长青哲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崔雅和肯·威尔伯在一起的五年之中,他们与癌症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的修炼、思想的探索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肯·威尔伯讲述的故事,我们感受到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书籍,不是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长青哲学的深度,也就是那故事的深度。承蒙一位台湾朋友推荐,我在2002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当时就非常喜欢和感动。感动之余,曾经向一些朋友介绍这本书。他们大多都会问:“崔雅的癌症最后痊愈了吗?”我说:“崔雅最后还是去世了。”于是,他们之中,有的感到很失望:“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大概是认为,既然是写癌症患者,就应该发生最后战胜癌症的奇迹……什么是奇迹?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吗?奇迹一定要体现在结果上吗?是的,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但这个“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显示创造性。是的,奇迹常常要体现在结果上,但与众不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崔雅和肯·威尔伯是那么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最后又是那么安详地臣服于命运,毫无恐惧地面对死亡,接纳死亡。可贵的是,该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入的描述。超越死亡,谈何容易?但这本书却不能不使你信服: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在本书的尾声,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地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人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崔雅有什么品质使自己能够解脱呢?原因很多,但读完此书,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个是崔雅的彻底的开放性。崔雅说:“打开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战,我应该放下自我保护的欲望,让我的心有勇气去体验痛苦,如此一来,喜乐才有可能进入。”关于崔雅的开放性,肯·威尔伯在本书的第二版导言里谈到崔雅的日记时,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崔雅去世后,我想不读这些日记就毁掉它们,因为这些日记是崔雅非常私人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把日记给任何人看过,甚至没有给我看过。不是因为崔雅不想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感受,因此需要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日记中。正相反,崔雅最了不起的一点——事实上,应该说她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她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自我跟私下里实际的自我几乎没有区别。崔雅没有把任何‘秘密’的想法和那些她不敢或者羞于与世人分享的想法隐藏起来。如果你问崔雅,她会实在地告诉她的真实想法——关于你或者其他任何人的想法一以一种非常开放的、直接的、简单的方法,但人们通常不会因此而不高兴。这是她诚实的基础:人们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好像他们知道崔雅不会对他们撒谎。并且就我所知,她确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另一个印象是崔雅超人的接纳力量。关于接纳的意义,肯‘威尔伯曾经引用他非常推崇的拉马纳尊者话:“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关于自己的接纳,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人得了癌症后,整个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崔雅面对了疼痛、乳房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等严重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们刚刚新婚一个月后发生的。正如肯·威尔伯所形容的,他们生生世世都在寻觅对方,而终于走到一起时,却马上就要面对癌症和生死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一点不回避谈自己的隐私。例如,一般来说,如果妻子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丈夫的反应会怎样呢?据说,差不多一半的先生会在妻子切除乳房后离开。那么,崔雅在切除了一只乳房之后,肯’威尔伯的真实感觉又怎样呢?这大概是不少看这本书的读者想问的实际问题。肯‘威尔伯一点都不回避,他坦率地写道:“我认为崔雅对我的吸引力大概下降了百分之十;单单从触感来说,两个当然比一个好。但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对我而言没有那么重要。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然是我见过最美、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如果他说仍然是百分之百,那他就是神本身了。而人是不可能成为神的,肯·威尔伯只不过是一位灵性得到了开发的人而已。“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两人良性互动的情况。这本书还频繁地提到“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遥远?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正是所谓长青哲学。那么,什么是长青哲学呢?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1 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2 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合在一起。3 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大精神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4 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长青哲学认为人有“双重的天性”,既是“小我”,又是“大我”,而“小我”能够和“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崔雅最后所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境界,让自己的小我“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在介绍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这样的思想时,本书不是抽象地介绍,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那些看起来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就显得触手可及了。在审校本书时,我补译了台湾译本没有、2001年英文版经调整和补充的文字与段落。我还对书中的一些名词的译法做了改动,在此就集中几个最重要的做一些必要的说明。1 胡因梦和刘清彦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这是直译的译法。在当前大陆中文的语境中,这一译法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误解,觉得它是研究什么虚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在个人之外还谈什么心理昵?我认为,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字面上也可以讲得通。“Trans”有“超越”、“贯穿”等意思,也可以引申出“后”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个人”、“人”。关键在于,这种译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存在的实际。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人本心理学被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拓宽、丰富和深化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人类和平共处,维持生态平衡,潜能的深度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前沿的看法。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他既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后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Psychology或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越了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其实,马斯洛在产生了关于第四心理学的思想之后,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直译:超人本的)这一术语,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2 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清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我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我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b)、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3 在本书中,“mysticism”、“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清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神秘主义者”。我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的启发。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一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中,‘神秘体验论’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词,而是个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我还发现,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其实,关于“mysticism”,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的含义。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吧。不过,我还是把“mystic”稍微哕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4 与“mysticisrn”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但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宜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r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l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我喜欢肯·威尔伯的书有特殊的原因,我也曾经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动真格地面对过死亡,感受过面对死亡恐惧以及死亡对人的启迪。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写这篇后记的过程中,我随便打开我的音乐,这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充满激隋的旋律充盈在我的心里的时候,我想活着有多好啊!我现在正在欣赏音乐,当然崔雅已经不能够享受这一切了。——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所有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的本身。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译金声2005年8月26日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xujinsheng2003@yahoo.corn.cn)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编辑推荐
在肯·威尔伯所著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讲述了女主人公崔雅与癌症抗争的整个过程,体现出长青哲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态度: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本书满含对生命的豁达、勘透与安详,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了悟与升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