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曹聚仁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伏处书斋执教于上海几所大学的曹聚仁先生,因“七七事变”和“八一三”炮火,而脱下长袍,换上短装,奔赴战场,成为战地记者。抗战八年,他走遍大江南北,自况“书生有笔曰如刀”。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在香港开设专栏,日述千余言,追寻这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即为其中部分文字的整理结集。 作为《万里行记》的续编,本书主要笔墨集中于“陇海道中”的徐州、开封、洛阳以及三辑帝都北京题材。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他合史地人文于一体,又融入作者的哲思和联想,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对文化古城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人物轶闻、诗词文献的纵览,读来如随作者漫游圣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足之所至,兴之所至,天南地北,皆入话语,可说纵横上下古今,笔墨酣畅淋漓。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现代学者、作家、报人。曾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主编过《涛声》等杂志。平生著述逾四千万字,结集行世的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上海春秋》、《文坛五十年》、《听涛室人物谈》、《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书林新话》等,凡数十种。
书籍目录
辑一 陇海道中 陇海道中 徐州夜话 开封十日 东京梦华录 勾栏院——社戏棚 京瓦伎艺 洛阳后记 洛阳余记辑二 都门谈往 长安客话 长安二话 长安三话 长安四话 长安五话 长安六话 长安七话 长安八话 长安九话 长安十话辑三 天府广记 天府广记 天府二话 天府三话 天府四话 ……辑四 都门杂咏辑五 长征篇辑六 入蜀记后记附录 作者手定《万里行二记》目录
章节摘录
书摘最近,一位读者写信给我,他要我写徐州、开封、郑州那一角上的课题。我就从陇海道中开始。陇便是“甘肃”,“海”便是江苏的“海州”,陇海路便是东从海州,西迄兰州的横断中原的大动脉。民国初年,日本军阀的大陆政策正从东北伸到关内来,北洋军阀的枭雄袁世凯,便下令着手修建这条铁路。在日军看来,这是袁世凯准备对日作战的军用铁路。不过在北洋政府时期,这条路,只修了潼关以东这一段;国民政府时期,才西通到宝鸡。新中国建国,这十多年中,不独通到了兰州,还西伸出了玉门关,通向迪化(乌鲁木齐)去。这一边,从宝鸡通往成都的宝成路,也已完成了。我说的就是这一角上的话。 我们到了徐州,即算不那么掉文的朋友,也会说:“此古战场也。”我们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战争的局面也太多了,因此,我们可凭吊的战迹也实在太多了。而徐州四战之地,动了怀古之幽思,说起来也真是万绪交集。且说抗战第二年春天,鲁南战局正在急转直下。日军一面从济南沿津浦南下,一面从青岛登陆,也沿台潍公路向西南推进,便发生了有名的台儿庄战役。当时,我军最高指挥官李宗仁将军就驻在徐州,风云际会,各方人士都集中到徐州来。有一天,我和珂云在运河站上等待渡船。范长江、陆诒二先生也来了。那天风大,不便过河,就留在站上过夜。闲谈中,范兄忽然对我说:“曹先生,你是不同的。”颇有“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之意。我明白范兄的言外之意,当时,中外记者集中在徐州的有五十多人,但真正懂得写军事通讯的并没多少人,我是放下了讲坛上的粉笔,到战场来做采访工作的。他呢,当然不知道我对珂云说过的话,我说:“这么多记者所写的战地新闻都是不相干的,只有范长江才懂得写军事通讯。”那时,范兄仍在做《大公报》的战地特派员。本来,《大公报》的战地记者以杨纪(张篷舟)兄为最早,可是,开始做旅行记者,随着红军战迹行进,从西南到了西北,真正懂得军事政治重要性,还得推长江为第一人。他是懂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串通了史地的人。我和篷舟交情很深,而且搭档上过战场,但从军事记者的造诣说,我还是钦佩长江些。长江呢,他也知道我对于顾祖禹、顾亭林的史地之学下过工夫的。 P3-4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万里行记》的续编,全书主要对“陇海道中”的徐州、开封、洛阳以及三辑帝都北京作了详细的描述。该书合史地人文于一体,又融入作者的哲思和联想,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感情色彩。本书不同于一般记游的浮光掠影,这里更有对文化名城、历史重镇、祖国山川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人物轶闻、诗词文献的综览。纵横上下古今之际,笔墨酣畅淋漓。非常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