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茅海建  页数:6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不像许多人那般幸运,他们在历经苦难完成一部著作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1992年年初起,我推开一切,整整两年,尝到了著书人都经受过的酸苦辣(没有感到甜),终于完工时,望着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  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  然而,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强调冷静和客观。我因此也常常自问,我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智?  二、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过程而言,当属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结果而言,应是离历史真实更近。然事过境迁,一个半世纪前的人和事,与今有着层层历史隔膜。  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与紫禁城仅一箭之遥。从西窗中望去,昔日御花园景山上的万春亭,在夕阳下隐隐闪亮。我在位于紫禁城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时,因中午闭馆也常常在宫中闲荡,坐在“金銮殿”前的汉白玉阶上遐想。我也去过圆明园旧址,望着那些已无痕迹据说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园区。空间距离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时间跨隔的缩短。我试图与逝者对话,虽不能心灵沟通,却也增加了对他们心思的理解。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  三、本书是献给我的导师陈旭麓教授的。14年前,我投先生门下为研究生。他指导的第一篇论文为《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兵力》。自此,我对鸦片战争的兴趣始终未减。毕业后,师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励我把这本书写出来,我也暗冀获先生作序。可因工作关系,一直无暇动笔。1989年调入近代史研究所,终有供我支配的时间,导师却已于1988年仙逝。缘此,尽管真正展纸动笔仅两年,但搜集史料、思考问题却已经超出10年。导师为我作基,我却无缘索序。今天,我自序时,心中一直在想,这本书能否让他满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评。可天堂距人间却是那么的遥远……  凡此三者,仍感到压在心上,尽管我已经写完了这本书。我等待着读者的批评。  我的同窗好友潘振平,对鸦片战争颇有心得。十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讨论,常常彻夜不眠,使我受益非浅。本书始动手,他又提议两条:日注重人物命运,日解释历史现象。作为中国传统史学体裁正宗的纪传体,有着诸多优长,如何将这些优长揉之章节体中,我因之而探索。由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我因之而努力。稿成,他又首先阅读,多有批评。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本书不会是此模样。交久谊真,无需言谢,在此记之。  感谢武汉大学李少军先生。日人佐佐木正哉先生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文,应是必读之作,可我不识东洋文字。李少军先生为我提供了译文。感谢今日已成同事的郦永庆先生。他是《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的编者之一。我因抄档有限且未校对,他提供了尚未印就的所编史料底稿,缓我一时之急。感谢同一师门的杨国强先生,阅读了部分文稿。他那提意见的技巧,使我顿然体会出自己的不足。感谢亦为同师的朱金元先生和唐克敏先生,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成为我能如愿完工的一大动力。  我心中最为感激的,毫无疑问是在我之前作了充分研究且对我颇有启示的诸位先生。因我参考的文献较多,此处无法一一恭录。我已将拜读他们大作的收益,敬录于注释之中。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请原谅我踩在你们的肩膀上……  以上感谢,并无推卸责任的意思。本书的一切错误,当由我个人负责。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天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宁》(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

书籍目录

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一 琦善其人  二 琦善卖国罪名之否定  三 琦善卖国说形成的原因  四 本书的主旨 第一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一 武器装备  二 兵力与编制  三 士兵与军官 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一 从严禁吸食到严禁海口  二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其评价  三 林则徐的敌情判断  四 林则徐的制敌方略 第三章 “剿”“抚”“剿”的回旋   一 初战  二 “剿”“抚”之变  三 伊里布与浙江停战  四 琦善与广东谈判  五 虎门大战第四章 广州的“战局”  一 杨芳的“果勇”  二 奕山的“靖逆”  三 三元里抗英的史实与传说第五章 东南壁垒的倾塌……

章节摘录

  从数量上讲,清军水师舰船也有数百艘之多;从种类上讲,清军战船样式亦达数十种;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船小。清军最大之战船,其吨位尚不如英军等外级军舰,清军安炮最多之战船,其火炮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之军舰。至于其它的弱点,当时人亦有清醒的认识。闽浙总督邓廷桢对此作过评论,除未涉及舰船的帆索、航速等技术外(很可能邓廷桢未有航海经验,对此不甚了解),对船体的质量、火炮的数量、炮手的安全等问题,都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他的结论是:“船炮之力实不相敌”,“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  不是说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此时也造出过比战船更大更坚固的远洋商船。这里就涉及到邓奏中提到的“部定则例”。清朝的战船样式大体是在乾隆年间固定下来的,并用“工部军器则例”、“户部军需则例”等条规确定其样式和修造军费。这就自我限制了战船的发展。各地没有更多的钱去制造更大更好的军舰。为了保持水师战船对民船的某种优势,清朝又反过来规定民船的大小尺寸,限定民船出海时火器、粮食、淡水的携带数量。这么一个循环,严重滞碍了中国的造船业、航海业的进步。  即便是如此落后的水师师船,其完好在航率仍是很低的。例如,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 %。又如,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2 %。  中英舰船水平的悬殊差距,使得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战英军舰队,迫使清军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这种由装备而限定的战略决策,实际使清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英军凭借其强大海军,横行于中国海面,决定了战役战斗的时间、地点、规模。此中利害关系,后文会介绍。  由于鸦片战争中清朝的上下无不认识到清朝水师绝非英国海军之对手,大多主张在陆地,尤其是在海岸进行防御。防御工事的地位因此而凸显出来。  清朝的防御工事主要有两种,一为城,一为炮台。  城的防御设施,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等。这些工事的情况与功能,久为人们所熟悉,且有今存的遗跻可增添人们的感官认识。城的攻防战,为中国古今的主要作战样式,更况鸦片战争中英军的攻城战,仅三次(广州、乍浦、镇江)。因此,这里不打算分析城的防御体系,而放在后面结合战斗作具体评论。  海岸炮台是鸦片战争中清军最主要的防御工事,而这些炮台今已不存,人们对它也缺乏感性认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藏有一长卷,名《闽浙海防炮台图说》。它细致描绘了福建、浙江所有海防炮台的具体样式。这里选一幅曾在鸦片战争起过作用的浙江乍浦西山嘴炮台之图。  该图的文字说明为:“西山嘴筑实心圆炮台,周围八丈,高一丈五尺,垛高三尺,安炮八位。台后筑围城,周围二十丈,高一丈二尺,内盖官兵房屋十二间,安千把一员,兵三十名。”又据这一长卷,闽浙各炮台设炮4至10位不等,守兵20至50名不等。  ……

编辑推荐

我不像许多人那般幸运,他们在历经苦难完成一部著作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1992年年初起,我推开一切,整整两年,尝到了著书人都经受过的酸苦辣(没有感到甜),终于完工时,望着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然而,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强调冷静和客观。我因此也常常自问,我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智?二、《天朝的崩溃》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过程而言,当属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结果而言,应是离历史真实更近。然事过境迁,一个半世纪前的人和事,与今有着层层历史隔膜。我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与紫禁城仅一箭之遥。从西窗中望去,昔日御花园景山上的万春亭,在夕阳下隐隐闪亮。我在位于紫禁城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档时,因中午闭馆也常常在宫中闲荡,坐在“金銮殿”前的汉白玉阶上遐想。我也去过圆明园旧址,望着那些已无痕迹据说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园区。空间距离的接近,常使我感到时间跨隔的缩短。我试图与逝者对话,虽不能心灵沟通,却也增加了对他们心思的理解。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三、《天朝的崩溃》是献给我的导师陈旭麓教授的。14年前,我投先生门下为研究生。他指导的第一篇论文为《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兵力》。自此,我对鸦片战争的兴趣始终未减。毕业后,师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励我把这本书写出来,我也暗冀获先生作序。可因工作关系,一直无暇动笔。1989年调入近代史研究所,终有供我支配的时间,导师却已于1988年仙逝。缘此,尽管真正展纸动笔仅两年,但搜集史料、思考问题却已经超出10年。导师为我作基,我却无缘索序。今天,我自序时,心中一直在想,这本书能否让他满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评。可天堂距人间却是那么的遥远……凡此三者,仍感到压在心上,尽管我已经写完了这本书。我等待着读者的批评。我的同窗好友潘振平,对鸦片战争颇有心得。十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讨论,常常彻夜不眠,使我受益非浅。《天朝的崩溃》始动手,他又提议两条:日注重人物命运,日解释历史现象。作为中国传统史学体裁正宗的纪传体,有着诸多优长,如何将这些优长揉之章节体中,我因之而探索。由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我因之而努力。稿成,他又首先阅读,多有批评。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天朝的崩溃》不会是此模样。交久谊真,无需言谢,在此记之。感谢武汉大学李少军先生。日人佐佐木正哉先生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文,应是必读之作,可我不识东洋文字。李少军先生为我提供了译文。感谢今日已成同事的郦永庆先生。他是《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的编者之一。我因抄档有限且未校对,他提供了尚未印就的所编史料底稿,缓我一时之急。感谢同一师门的杨国强先生,阅读了部分文稿。他那提意见的技巧,使我顿然体会出自己的不足。感谢亦为同师的朱金元先生和唐克敏先生,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成为我能如愿完工的一大动力。我心中最为感激的,毫无疑问是在我之前作了充分研究且对我颇有启示的诸位先生。因我参考的文献较多,此处无法一一恭录。我已将拜读他们大作的收益,敬录于注释之中。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请原谅我踩在你们的肩膀上……以上感谢,并无推卸责任的意思。《天朝的崩溃》的一切错误,当由我个人负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朝的崩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拖拖拉拉地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毕。 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我一直认为自己挺明白。中学时老师教过;也自学过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在20多年前,还读了胡绳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脑子里的印象: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个蒙受屈辱的开端;屈辱既源于英人的船坚炮利,更源于清廷的腐败;具体的罪人就是琦善、奕山等奸臣,而林则徐、关天培等则是民族大英雄;“三元里抗英”是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壮举…… 信史之外,文革前,还看过影片《林则徐》。在那个年代,它算得上是轰动一时的大片了,加之影帝赵丹的杰出表演,心目中委实以为林大人就是严格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无瑕伟人。文革期间在广州,曾去三元里转悠,也参观过介绍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展览,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加坚信:它是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是中国人民百年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悲壮史的序幕。改革开放后,记不起是哪个制片厂,又拍过一部表现鸦片战争的电影,展示的思想,仍然一以贯之、未脱巢臼,与我的认识几无二致。 茅海建先生的这部鸦片战争史的确别开生面,将中英间的这段公案放入世界发展史范畴考察,放在中西文明、体制差异上考察,钩沉史料,缜密考证,视野顿时开阔,是非又待审定。所述可知:奸臣未必不忠,忠臣未必不愚;妥协未必等于投降,主战未必就会利国;百姓抗英未必反帝,民众保家未必卫国。使以往那种忠奸分明、战和冰炭、高下...立判的形而上学历史观陷入尴尬境地。我自己颇受教益,用大历史眼光看,道咸其时,国之颓势确不是个别精英所能力挽。天朝自大,闭关锁国,西风渐劲,浑然无知,一旦交手,焉有胜算?谁千古流芳,谁万世唾骂,且慢遽下结论。 掩卷想想,天朝的崩溃实际上祸出皇权。皇帝在,民主丧,万事亡。书中人物(又岂止鸦片战争期间,又岂止这几个人物)各种忙碌,其实忙在应对圣上,荣辱贵贱,皆系于道光爷一念之间,可悲也夫!茅氏书中有如下发问:“150多年过去了。……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而且,以此为这部42万字的学术著作煞尾(2005年再版一仍其旧)。我想,他并非喜好闪烁其词,而是故用曲笔,趋利避害罢了。160余年的沧桑变化,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早已由声浪转为实情,但从形而上的层面观察,作者的警世诘问依然掷地有声。满目现代化,使以下瞒上的难度大增,然而道魔较量,各有招术,本质究竟起了多大变化? 阅读更多 ›
  •   内容是不错,可收到的书有散架的趋势,有一页还掉了角,这么出色的著作竟然........心痛
  •   振聋发聩,历史决不是一两个忠臣良将或是乱臣贼子所能轻易左右的,国人总是对现象下面的体制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算当时所有主事人全是林则徐,其战争的最后结果也未必有多大变化,这是事实。
  •   好书,值得一读,更正了扭曲的史实。
  •   看了这本书,更深刻地认识到,软弱和腐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清政府时期,官员和民众在同一种官僚主义的蒙昧中紧紧偎依在一起,他们嘲笑列强的奇技淫巧,吹嘘中国人的精神文明,而把天朝的失败归咎于汉奸和卖国贼身上。最后,他们的力量是对抗外敌时是不堪一击的,但是施展在制造忠君的英雄神话和诽谤自己的同胞身上,却是浩然磅礴。这和今天中国社会的腐败是相似的,不仅仅是官场上的欺上瞒下,更可怕的是阿Q们的仇外心理,他们在今天的天朝盛世里扮演抵制和杯葛的角色,当然他们也喜欢骂别人是汉奸和卖国贼,以此证明自己的赤胆忠心。在我们的教科书里用来做爱国主义教材的誓死抗敌故事,从这本书来看是多么可悲的历史闹剧,蒙昧的失败者不承认失败,所以只能通过编造可哭可泣的历史故事来获取快感,一代代的民族自豪感得以留存,但反智主义的爱国愤青也因此而常盛不衰。
  •   和《停滞的帝国》一起买的,对比起来看非常有意思。国人写历史,与老外写历史截然不同。
  •   1、好书,作者在鸦片战争的中外史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文献(外文为主)2、全书行文通畅,文笔中上乘3、遗憾的是:其实本书所阐释的都是些常识,可仍为崇尚阶级斗争史学的教科书所不容,我看这不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就能完全解释的了的。可悲的是:冲着现在泛滥成灾的古装剧、辫子剧,我敢说,一百多年了,中国人还没明白。作者在本书结尾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谁能回答?
  •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有理有据,条分缕析,推理严谨,见解独到,酣畅淋漓。书中的观点突破了已有了流言和成见,拨开重重迷雾,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或者说,我倾向于作者的推敲结果确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历史中样板一样的人物,经作者的阐述揣摩,抑活灵活现。当年学习这段历史时心头存有的疑窦今日顿消。可以感受到,为了更加真实地感受那场硝烟已远的战争,作者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光是收集资料阅读资料就已经有很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还要详加品味,用心体悟,可以说,作者确实最大限度的做到了设身处地。 阅读的历程,就是在作者的殷勤带领下,深入历史,亲历战争的过程,尽管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令人心痛令人愤怒,但阅读这样的作品却又是极让人满足的。历史,就是应该这样来读的。重要的是,这段历史本身给了今天的我们以无尽的反思!
  •   矛海健,写历史,专业但不落伍,但历史学家难免带一些个人的看法,但让人觉得真!有很多可取之处,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也会读的津津有味!
  •   这本书质量非常的高,推荐学习。
  •   尊重历史,历史会给出答案
  •   书的字体印刷清晰你,纸质摸着柔和!
  •   光是每一章结束附录的注释,就可以看到茅海建老师做学问的严谨,敬佩!
  •   好书啊,啊啊啊,没时间看啊。
  •   超经典的一本书,引用了许多史料,历史专业都应该看看吧。。。
  •   书的印刷稍有瑕疵,其他都不错
  •   挺好看的,浅显易懂。
  •   第一次读他的书,不知道怎么样
  •   不错 貌似没打折的嘛~
  •   送的快。
  •   茅海建名著
  •   新版是不是变小了?
  •   内容比较艰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