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钱穆  页数:515  
Tag标签:无  

前言

  《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人之不知,亦当指不知此上两端言。故又曰:“若圣与仁,则我岂敢。我学不厌而教不倦。”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则孔子之自居,在学在教,不在求为一圣人。《论语》书中岂不已明言之。  此犹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抑且秋收冬藏之后,岂能不复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获则不尽在己力。固亦有既尽耕耘之力,而复遇荒歉之来临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岂孔子之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为学,又岂能超乎其天之所命。

内容概要

《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难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几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乃不得不摆脱旧注格套,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虽违前轨,亦具微衷。抑如未注,义诂事据,多本汉儒,亦不逐一标明。惟引宋儒之说,始必著其姓氏,以见其为一家之解。余书非欲成一家言,仅求通俗易诵览,自不必一一征引出处。倘读者必欲追寻本原,则上举三书与程氏之《集释》具在,循此踪迹,宜可十得七八。纵欲掠美,实亦无从尔。抑余之为新解,亦非无一二独得之愚,越出于先儒众说之外者。然苟非通观群言,亦无以启发新知。众说己见,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烦径渭之再辨。且作注加筌蹄,意在得鱼兔。鱼兔既获,筌蹄可弃,故亦不一一标出也。本书最先属稿在1952年春,当时力求通俗,专用白话。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复悔之。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话,阐释宏深之义理,费辞虽多,而情味不洽。又务为浅显,骤若易明,譬如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较可确切。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惟苦冗杂少闲,乃遂搁置。
嗣于1960年赴美讲学耶鲁。课务不迫,乃决意改撰,获成初稿。自美归后,又络续修订,前后三年,粗没于定。惟体例则一仍最先之旧。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释,又次综述一章大旨,最后为《论语》之白话试译。全书篇幅,当不出三十万字。其果可以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矣乎?其果能折衷群言而归于一是矣乎?作者才力所限,谨以待读者之审正。
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准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凡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懦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往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以前人读《论语》,大率必读此书。明清两代以朱注取土,于是读《论语》必兼读朱注,已八百年于兹。朱注不能无误,清儒考据训诂之学度越前人,朱注误处均经发正。而清儒持汉宋门户之见过严,有朱注是而清儒刻意立异,转复失之者。其所驳正,亦复众说多歧,未归一是。又考据家言,辞烦不杀,读者视为畏途。故今社会流行,仍以朱注为主。
民国以来,闽县程树德为《论语集释》,征引书目,凡十类四百八十种,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归趋。搜罗广而别择来精,转为其失。故《论语》虽为一部中国人人必读书,注《论语》者虽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则仍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此余之《新解》所由作也。
为《论语》作新解,事有两难。异说既多,贵能折衷,一也。《论语》距今两千载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如何用今代之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二也。
钱穆 论语 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书籍目录

上篇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下编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附:孔子年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 古注之渊薮。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语新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师,《国史大纲》很不错,这本书当然也挺不错的,听大家解读《论语》,很有内涵,也很有启发。
  •   快递很快,书也不错,下次购书一定会选择当当
  •   书的版本很好。
  •   慕名钱穆大师,受益匪浅
  •   博雅
  •   论语新解,放在床头,一日一篇,看解读,其乐无穷。不想每天的都那么娱乐至死。给心灵留下一段静谧和安详。最近看到里仁篇。
  •   一直很希望读懂论语,但不想看于丹的书,总感觉她太忙了,读之前大师的文章,希望能看懂
  •   有损大师了
  •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一直被人批评得很厉害,几乎没有什么独创的东西,我读了也有这种感觉,《论语新解》差不多就是朱熹《论语集注》的现代文版本,他用了太多的朱熹的东西,以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大历史学家的学养,他如果想做经学的论语,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他的《论语新解》只能作为朱熹《论语集注》的补充而已,严格说来我的评价并不高,但个别章节他发挥得比较好。
  •   议论深刻,引用又据
  •   学点历史,学点哲学。
  •   东西很好,服务很好,以后继续光顾
  •   论语论语
  •     深入浅出
      入门最宜
      旁征博引
      见解深邃
      不囿门户
      大家风范
      虽曰新解,而不求标新立异偏僻险仄以哗众取宠.
      乃备采旧说,折中求是,亦常有发人深省之见地,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非时下所谓国学大师之滥作所能望其项背也!
      读此书,可大致了解孔门思想之深奥宽广,实有极其丰富之内涵,足使鄙薄前人,空论儒学者汗颜!
      
  •     “攻乎异端”数解
      
      ——蠹鱼笔记(23)
      
      □/徐强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蠹鱼案】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略举今人数解为例:(一)杨伯峻《论语译注》:“攻”意为“批判”,“异端”指“不正确的议论”,全句是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就能消灭祸害。近似的解释是,攻击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消除。(齐冲天、齐小乎《论语文白对照新注新译》)(二)钱穆《论语新解》:“攻”作“专攻”解,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异端”指事物相异的两端,两端之间乃是“中道”,整句话的意思是,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是有害的。萧民元《论语辩惑》所持观点与钱穆接近,他认为孔子是在劝戒人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偏左偏右都不是“适中”的行为,过于偏激往往会导致有害的后果。(三)李泽厚《论语今读》:李氏认为杨伯峻的解读明显带有阶级斗争的时代特色,但是他赞同把“攻”字解释为“攻击”,只是后半句另当别解:攻击和你不同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害的。孔子并不赞成排斥异己,恰恰相反,他是主张宽容、提倡求同存异的。上述各家见解,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思想总是具有多样性的,观点各异,见仁见智,乃是学术争鸣的常态,这一点应当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只有政治上实行专制、思想上施行愚民政策的独裁者,才会钦定某一种学说为“正统”,凡与“正统”不合者皆为“异端”,不批判之、打倒之、诛灭之不足以显示威权。试问:有谁喜欢生活在如此可怕的年代呢?
      
      【又案】潘富恩、温少霞《论语今译》(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齐鲁书社)采用杨伯峻的解释,将这句话英译为:The Master said,“Criticizing those incorrect ideas may eliminate harm.”也有人译作:The Master said, “The study of strange doctrines is injurious indeed!”这样一来,孔子的原意就变成“研究歪理邪说实乃大害也”了。
      
      【又案】明万历十年刻本《高皇帝御制文集》卷15有朱元璋《解攻乎异端章说》:“攻,如攻城之攻。已,止也。孔子之意,盖谓攻去异端,则邪说之害自止,而正道可行。宋儒乃以攻为治,而欲精之,为害也甚,岂不谬哉。”(转引自钱伯城等编《全明文》卷13)朱元璋掌权后,加强中央专制集权,滥杀功臣,锄灭异己,屡兴大狱,他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倒是十分符合他的性格的,故录此以备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