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中国的方法

出版时间:1998-0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德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目录:
序:小说中国
辑一
被压抑的现代性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寓教于恶
三部晚清狎邪小说
贾宝玉坐潜水艇
晚清科幻小说新论
《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
“谴责”以外的喧嚣
试探晚清小说的闹剧意义
“说话”与中国白话小说叙事模式的关系
翻译“现代性”
论晚清小说的翻译
辑二
从“头”谈起
鲁迅、沈从文与砍头
“母亲”,你在何方?
论巴金的一篇奇情小说
荒谬的喜剧?
《骆驼祥子》的颠覆性
做了女人真倒楣?
丁玲的“霞村”经验
半生缘,一世情
张爱玲与海派小说传统
辑三
从老舍到王祯和
现代中国小说的笑谑倾向
女作家的现代“鬼”话
从张爱玲到苏伟贞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
沈从文、宋泽莱、莫言、李永平
落地的麦子不死
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潘金莲、赛金花、尹雪艳
中国小说世界中“祸水”造型的演变
华丽的世纪末
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
辑四
历史·小说·虚构
现代文学史理论的文、史之争
以近代中国政治小说的研究为例
现代中国小说研究在西方
想像中国的方法
海外学者看现、当代中国小说与电影
世纪末的中文小说
预言四则

作者简介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散论》、《众声喧哗:三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Fiction Realismin20th Cen-turyChina:MaoDun,LaoShe,Shen Congwen; Fin-de-siecle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ofLateQingFiction,1849-1911,译有《知识的考掘》(傅柯,MFoucault著)等。

书籍目录

序:小说中国
辑一
被压抑的现代性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寓教于恶
三部晚清狎邪小说
贾宝玉坐潜水艇
晚清科幻小说新论
《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
“谴责”以外的喧嚣
试探晚清小说的闹剧意义
“说话”与中国白话小说叙事模式的关系
翻译“现代性”
论晚清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想像中国的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http://www.xici.net/d67890795.htm
      
      
      [读书]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
      
      
      
      前年以来颇听到王德威这个名字。后来在某伪书生的破帆布包里看到此书有几个月在内,遂拈来一阅。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惭愧。
      
      
      
      王德威,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比较文学博士,美国系主任。
      
      
      
      序言说,小说不能决定国之兴亡,但要说到国魂的塑造,离不开小说。这话很对。提到小说里有“独立建国的神话”,我很惊讶,莫非早在1998就有台独小说吗?
      
      
      
      《被压抑的现代性》,副题“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说晚清到民初文学被忽视。此论不对。晚清谴责小说、狎邪小说,名声赫赫,从来没有被轻视过。被忽视的,是民初小说。这民初小说,在王德威那里,也仍然是被忽视的。即1911年到1916年。在我看来,这七八年间的小说,本来就没有杰作,研究可以,大呼则不必。想创一个新说,那儿那么容易?读我这个帖子的人,谁能一口报出1911年到1916年出版的几部小说?我当然是读过的。而以我这样一个荒江孤帐之人能读到它们,说明它们也不是被很忽视了,因为如果不是八十年、九十年后重新出版它们,我又何能读到?
      
      
      
      二、“现代性”,被定义为“一种自觉的求新求变意识”,然后就大谈现代派与狎邪小说。我很讨厌王德威的这种做法。不应该自创“现代性”概念。“现代性”,就是现代文学的特性,即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区别的地方。是一种时代性,而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方法意识。要说求新求变,难道古典文学就不求新求变啦?公案小说是怎么产生的?
      
      
      
      我最讨厌学人把常见的一个词赋予自设的特殊含义,然后浑水摸鱼。王德威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危言耸听,日后却大谈“五四”文学只是现实主义,根本没有晚清的现代派萌芽来得“进步”,这是一种阅读上的误导。而且,“五四没有首先萌生现代派文学”这一观点也肤浅甚至谬误。
      
      
      
      谁规定文学的技巧必须一年比一年进步?新的技巧,就一定比老的“进步”吗?王德威指责五四是开始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这个说法是对的,但他自己的“进步”观,却是纯西方式的。评论者、研究者,应该研究,而不是随便指出历史上的文学应该如何发展,那是十分可笑的。
      
      
      
      在王德威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的三个方面里,第三个方面才是其重点,即从晚清到三十年代的种种边缘文艺试验,主要指现代派与狎邪小说。概念扭曲到这一步,真是胡说八道了。让我们回到开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再把“种种不入(主)流的文艺试验”代进去,看看是不是胡说八道?
      
      
      
      居然把晚清文学研究下拉到三十年代,这也太不严肃了。真想说一句:“他懂什么?”
      
      
      
      四、批判鲁迅虽有现代派表现,但没有延续、发展下去。此论肤浅。鲁迅自有其两面。后来者只继承其一面,弃其另一面,与鲁迅本人的关系不是很大。要注重后来者。抗战时施蛰存以现代派理论来分析鲁迅小说,遭到多人痛斥。
      
      
      
      五、指出了晚清的科幻小说很多。此条不错,开国内研究者未到之处。
      
      
      
      六、“一直到八十年代,晚清的种种笑声,才重现于两岸文学中。”错!王某可听说过林语堂?可知道鲁迅为什么批评林语堂?再一个,《马凡陀的山歌》,此君铁定是不知道了。虽然那不是小说,但它的余绪在60年代小说《红岩》里有体现。特别明显的例子,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这是土共官方文学史认可的,王氏于此疏矣。
      
      
      
      最后,王氏完成了一个图式,说狎邪、公案侠义、谴责、科幻,对应于欲望、正义、价值、知识,在五四作家那里被渐渐地压抑了。错谬太明显,太过荒唐可笑,已经没力气去批判王德威了。
      
      
      
      《寓教于恶——三部晚清狎邪小说》,研究得挺好,尤其对《品》。选择《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孽海花》,我不佩服,因为这三部历来是研究的重点。如果是我,我会选《九尾龟》。王氏不加说明地把《孽海花》归于狎邪小说,这是不对的,你可以把它换个类别,但必须说明理由。
      
      
      
      这里,对《品花宝鉴》,“女人只是一个带有男人所规定的‘女子’特征的东西,是一个由男人制造并可以被男人完善化的‘角色’。”
      
      
      
      对《海上花列传》,显示了道德浪漫主义与现实的交锋,“它预先反驳了最同情这部小说的辩护人”,指胡适与张爱玲。
      
      
      
      对《孽海花》,“改写两则妓女故事,并将其织入当代历史事件中。他藉此混淆了国家大事与风花雪月”,体现了公众与私人领域的对抗。
      
      
      
      《贾宝玉坐潜水艇》,盛赞科幻小说吴沃尧《新石头记》;研究了《荡寇志》(1853)里既有神仙道术又有西洋科技,出现了蓝眼高鼻的洋军师白瓦尔罕,指出作者以神仙道术为最高,等于以中为体,西洋科技小道为其所统的思想。后50年,《年大将军平西传》(1899)打到西藏,南怀仁的儿子南国泰发明升天球、借火镜、地行船,又有雪山老祖大战罗马教皇。
      
      
      
      此篇研究甚妙,但王德威没有提到那些乌托邦的来源之一是《野叟曝言》,我怀疑他不是没读过《野》,而是怕承认了,就损害了他立论之“现代性”。
      
      
      
      《<老残游记>与公案小说》,这篇不行,没有创见,《老残游记》揭示“清官”之害甚于贪官,这是大陆土共研究此小说的定论,何劳王氏费如此唇舌。此文前半不停说别人对此等研究不够,更显不智。文中对公案小说的梳理,以我来看,亦未见佳。原因在于,作者不是从认真研究《老残游记》出发,而是非要把研究纳入他的“现代性”框架里。偏偏《老残游记》相当杰出、怪异,(也可以说是驳杂,是缺点)难以放进那框子里去。
      
      
      
      《“谴责”以外的喧嚣——试探晚清小说的闹剧意义》,体现了作者比较文学研究的功力,似平平。讲了西洋“闹剧”理论。未见深刻。以张天翼、老舍为被压抑之继承(其实不通,闹剧会是文学主流吗?在边缘就是被压抑吗?)又以莫言为继承。
      
      
      
      作者的概念恐怕有问题。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呢?还有,金庸《鹿鼎记》呢?
      
      
      
      《“说话”与中国白话小说叙事模式的关系》,这篇看不太懂。小说的叙述方式,我自己会分析。此文弄了许多“似真”“真理中心主义”的概念和许多外国人名字出来,我就没法读懂了。这里说“虚拟情境”,说“适中的距离”,说“社会尺度的代言人”,但又与“偷窥者”一致。作者认为,五四断绝了“说话”之后,老舍把传统“说话”与西洋叙事相结合,台湾则有司马中原。老舍又有学狄更斯的地方。
      
      
      
      到后面我能看懂的地方,我可以指出王德威的不足。当然,他自己也说此文乃抛砖引玉。在老舍同时,有张恨水、刘云若,为何不谈谈他们的“说话”?再来还珠楼主呢?郑证因呢?朱贞木呢?白羽呢?接下来就是梁羽声啦!王德威何以看不见他们?
      
      
      
      我还想说,传统的“说话”,并非抹杀心理描写,可以去读《红楼梦》。
      
      
      
      《翻译“现代性”——论晚清小说的翻译》,这篇文不对题,这里的“现代性”不像作者自定义的求新求变,倒又变回了现代社会的特性,而且所谈的实际是“晚清小说里写到的翻译”,并且又有科幻小说。实在文不对题。
      
      
      
      认为晚清科幻小说也有不少“恶托邦”,但未举出典型例子。高度评价梁启超只写了5回的《新中国未来记》,认为毛太祖们的思维缺陷都由其框定,只有过去与未来,缺少两者之间过渡的“现在”,恶果如大跃进。我觉得王的此论很肤浅。也贬低了《大同书》。
      
      
      
      以下不再全记篇名。上述为辑一,全书共四辑。
      
      
      
      李欧梵等认为鲁迅在仙台看的那张幻灯片为文学虚构。(我不大相信此论。也很怀疑他们如何推定。)
      
      
      
      《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极佳,绝妙。文采亦飞扬,全文本身即出色之散文,结尾尤有警句。
      
      
      
      将巴金《第二的母亲》与李渔《男孟母教合三迁》比较。扯上了安那其主义。(我来补充一下,赵薇主演的《侠女闯天关》里有一个“武妈”。)
      
      
      
      1961年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把张爱玲列为专章,与鲁迅同分量。1994年苏童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说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此时张尚健在于美国,与苏咫尺也。)
      
      
      
      朱天文将“张腔”与“胡说”熔为一炉。《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
      
      
      
      从茅盾开始的政治小说。高峰是巴金的急流三部曲。(我想到一个话题:觉慧走后怎样?)
      
      
      
      《三国演义》“的最大成就不在于作者呈现了政治动荡或历史巨变的递嬗景象,而在于将‘过去’的兴衰印证儒家‘治乱’循环的史观,并且以伟人将相的动心忍性,与邪恶势力周期性的对抗过程为焦点。”
      
      
      
      《想像中国的方法——海外学者看中国现、当代小说与电影》:城市与乡村的辩证关系,主体性与性别的定位回顾,文字与映像组合及拆解国家“神话”的过程。
      
      
      
      《世纪末的中文小说——预言四则》怪世奇谈(莫言唐敏余华苏童)、历史的抒情诗化(格非朱天文)、消遣(解)中国(王朔)、新狎邪体小说(李碧华)。
      
      
      
      到了2008年,我正好看一看王德威的“预言”如何。哈哈!莫言余华都回归写实了,格非边缘化了,朱天文的书在出版但没有引起注意,王朔疯傻了,九丹、卫慧、棉棉等接过了李碧华的衣钵但格调低下,预言基本落空,第一个预言落空,第二个预言体现在张炜和张承志身上,第三个预言有体现者但总体质量下滑(有一个人拼命为自己鼓噪叫喜大狼[?],我没读过),第四个预言也没落了。
      
      
      
      那么,在王此书出版后,中国近十年小说是什么样的呢?第一是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的风行,包括我认为注定昙花一现的盗墓小说。第二是写实主义的回归。第三是青春文学浪潮。第四是现代派、先锋写作的没落和坚守(总体没落,有人坚守并不时有惊人广告如那个要得诺贝尔的曹什么)。第五是电视小说、畅销小说的泛滥(海岩)。
      
      
      
      总结一下。
      
      
      
      在今天,现代小说研究要想在整体上创新,是太难了。也就只能修修补补了。当然,从政治的角度上,是可以全盘出新的,但,那是比较浅、比较搞笑的事。虽然我将来没事的时候也许会做。五四新文学与五四以前的区别,王德威提供了一个视角,谈不上成功,也可以说是失败。王德威说,五四以前已经开始了狎邪、科幻、现代派等求新求变,五四新文学以类似强权的现实主义西洋旧写法逼迫这一切被边缘化。我觉得这个结论似是而非。
      
      
      
      我认为,五四以前的文学,在五四以后一直有着合理的延续和发展,并且继续有着最大量的读者,这与五四新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线。王德威似乎否定了另一条线的存在,为了维护他的结论。在本书中,王德威似乎一次也没有提到得到土共官方文学史承认的张恨水。还有无名氏。还有徐讦。以及被土共官方文学史承认的秦瘦鸥《秋海棠》。这些都是极畅销书的作者,并且艺术水平很高,不是《年大将军平西传》所能比的。
      
      
      
      此外,王德威把现代派文学与狎邪文学汇为一锅,这应该是完全错误的,是不通的。现代派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是一家,是一对父母生出来的,一个像爸爸,一个像妈妈,虽然后来兄弟姐妹间斗得你死我活,但跟狎邪、鸳鸯蝴蝶毕竟根本不是一回事。
      
      
      
      三个多小时,一口气写这么多,稍微有点得意。
      
  •     很少像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所谓的学术著作。对我而言,能用那样的语言言说已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至于那言语之后的思想,倒成了点缀。所谓形式之外无内容,成了我解读这本书的最好指导原则。
      
      二十多篇文章里,最喜欢的大概是那篇《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将沈从文的创作,描述为“寓意表达”以与鲁迅的“象征表达”相对应。对二人文学及心理世界的描摹,已属惊人之见。但令我心中暗自欢喜的,却是他在展露美学形态及道德谱系的对抗的同时,将对形式的偏爱,做了淋漓的表达:
      
      “语言、形式、身体这些‘外在’的东西,其实并不永远附属于超越的意义、内容、精神之下,而自能蓬勃扩散,不滞不黏……这些杂然分属的事物好像各不相干,但又似乎有所关联。分则木然兀立,合则生机乍现。离合存没之间,它们没有象征闪烁的逻辑,惟见文字左右联属的寓意。鲁迅断头一瞥所引出那决绝的、崩裂的危机感渐驰渐远,取而代之竟是一连绵柔韧的生活及生命憧憬。”
      
      最后他对沈从文的一句描述,则给了我温暖的一击,残忍季节里的困顿无助,终于得到了小小的安慰:
      
      “他对生命本能的惊奇,不因荒诞无道的世路而稍挫。”
      
  •   超赞呐 厉害
  •   这些观点你有写相关的论文吗?可不可以借来一阅?
  •   我感触最深的也是这一篇
  •   还是海外派牛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