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出版时间:1995-01  出版社:三联书店  译者:林本椿/等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手边有一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名叫《美国读本》(上、下)的书,里边一共收集了美国1620-1986建国以来计194篇重要文本。
      
       这是为了游历美国做的准备,花了整整半年读完了它。
      
       接下来,2011年5月至8月,我跟夫人开始在美国探亲并旅游。吾者在美邦度过整整两个月,夫人则有三个月零十天。
      
       这期间,以曼菲斯市为圆心, 有两次驾车长途出游。曼菲斯市,在田纳西州西部、密西西比河岸边,对岸是阿肯色州。
      
       第一次出游,七天,约走了2317.6英里(3729公里);从田纳西州孟菲斯出发,东游华盛顿特区、纽约市。
      
       第二次出游,十四天,约走了4567英里(7349.9公里):从田纳西州孟菲斯出发,向西穿过堪萨斯州、科罗拉多州、南达科他州Deadwood 镇(农业部黑山森林保护区)、内华达州Cody镇(“水牛比尔”州立公园)、蒙大拿州Gardiner镇(黄石国家公园北大门)、内华达州JACKSON镇(大蒂顿国家公园)、犹他州盐湖城(盐湖岛州立自然保护区),最终抵达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赌城、胡佛大坝)。
      
       这两次出游,最东开到新泽西州,最南横穿德克萨斯州,最西深入内华达州,最北触摸蒙大拿州;横跨了美国东、中、西部,贯通四个时区:东部时区、中部时区、山地时区和太平洋时区,计约游走了二十四个州。
      
       在东部,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台阶地上,居然有一排刻字:“马丁路德.金曾在这里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站在刻字的台阶上边,仿佛就站在会场当中,站在演讲者马丁路德金身后,看到一个民族的坚韧与反省。二是也在华盛顿,看到二战纪念碑前国旗基座上刻字,是“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解放你们,给你们自由......”(大意),看到一个民族的自豪与狂妄。
      
       在中部,我们穿行了弗吉尼亚、田纳西、阿肯色、俄克拉荷马诸州流亮的城市和蓊郁的田野,又穿越过得克萨斯、堪萨斯诸州源源不绝的牧场边缘,还穿行在科罗拉多、犹他和怀俄明诸州美丽的高山湖泊。最后,还穿越了内华达、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诸州的茫茫无边的戈壁和烈日炎炎的沙漠......印证了美国丰富阔美的自然地理气候,人说“美国州与州之间地理、气候和风景殊异,四季不同”的说法,前者得到印证,后者只有待来年。
      
       在这次五千英里左右的漫长旅途上,也游历了美国的一些自然人文景观。有南达科他州,印第安人修建的“风马巨石”雕塑,修了五十年还未完工;有怀俄明州,“魔鬼塔”地理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有内华达州,胡佛大坝,有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位于Flagstall镇上的美国国家文化地标——印第安人崖居遗址,还参观了(曼菲斯市,当地一所最好的私立学院。
      
       美国的公厕,不能不说的细微着著的美国“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文化。服务全面细致周到尽力,有自动弹门、冷空调、卷手纸、冷热水、洗手液、搽手纸、废纸桶、强力吹干机...,尤其是墙壁上可以翻动的婴儿换尿布的案板。无不反映出美国公共服务的人性、舒适!
      
       普通人产生普通观感,觉得美国人的生活优渥、文明、简单、实在;过日子做人,美国就是范本,就要做美国人;以往多关注于国内网上空泛滥情的国情民心的争论,其实是无聊的表现,其事不着边际,与在世生活基本无益。
      
       要做美国人,过美国的好生活,记住有一个基本前提:地大物博人少。在飞机去芝加哥路上,俯瞰美国耕地与人居,那是一种飞鸟与天空的比例;而当飞机抵上海浦东的路上,俯瞰中国耕地与人居,那看到的则是一种蜜蜂与蜂巢的比例。
      
       美国人和家庭如何生活?
      
       高速公路上、度假营地各见一例,或许可说明美国人优渥、文明、简单、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堪萨斯州,我看见高速公路上享受摩行的女骑手。美国稍长的人多沉浸在对50年代的怀念中消磨生活,高速公路上摩托骑行屡见不鲜。而摩托车在美国属于奢侈品,远远贵过轿车,所以说美国人生活优渥,这是可作根据的。
      
       另外,在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和大蒂顿国家公园,还看到美国人均以家庭为单位出游。一家人自带帐篷炊具,露营野宿,或自带车骑,远足山道林间;或自带木舟、游曳湖面;或围桌而坐、闲闲聊天...公园里秩序井然,大家从不喧哗,静静享受自然的赐予。所以说美国人生活文明、有情调,也是有根据的。
      
       在纽约,在中央公园围墙下,我看到长条凳上吃自带盒饭的美国工人,一般美国人的中餐都是自己家里做好了带,吃的简单;而餐馆一人一盘吃得十分简约,麦当劳快餐店则是食客济济、吃的更省事;比较尔言,牛排是上等食品,即便如此却也绝不做得繁华褥节。所以说美国人生活简单、实在,也可以此为根据。
      
       这一切源自《美国读本》打下的基础,也从容反映做《美国读本》里的精神。
  •     不管你想知道了解学习美国什么,都要从这两本书开始
      因为美国,就是从这两本书的文字开始的
      竟然嫌我评论太短,我就烦大段评论的,跟真的似的。评论就是要短小精悍,有看长篇评论这功夫看书切好不好啊,在这儿耽误功夫
  •     在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一首艳诗里,当主人公在情人身上漫游的手触到了某部位时,他禁不住发出极乐的呼叫:“啊,我的美利坚,我新得的土地。”主人公雄赳赳的欲望“直立已久”,他急欲进入“美利坚”那块丰润的土地去“享受自由”。作于十六世纪末的《哀歌·第十九首》里的这一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在英国酝酿已久的拓殖美利坚诸种计划的性质。美利坚不是一个抽象美妙的观念,她是世俗的存在,是多恩的珍宝和帝国的领地;她引起惊讶和欣喜,她成了进攻性男性欲望征服并占有的对象。
        一六○七年,伦敦公司凭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特许状集资在弗吉尼亚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据点詹姆斯敦。从此之后,一批批移民抛弃了安分守己的旧习,到“美丽的新世界”寻求实在的经济利益。移民的中坚力量是一些生龙活虎的冒险家和豪滑的强人,他们把自己的自由理解为自由的定义,身上展露出古代北欧海盗的雄风。漫于当时英国的发财的风气正是多恩式的欲望,它在美利坚的土地上催生了一个伟大国家的胚芽。
        然而,在戴安娜·拉维奇编选的《美国读本》里,多恩式的俗欲被打发到见不得人的地方去了。编者在读本第一篇文字《“五月花号”公约》的导语上宣告:“美洲殖民始于一种思想。这思想就是一个社会里的公民可以自由结合并同意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益的法律来管理自己。”这份由四十一位自称“詹姆斯国王陛下的忠顺臣民”签署的协议在漫长的殖民地时期并无重大影响,它实际上起着正式王家特许状的作用,允许签名者结成的团体“去压制不同意见或不守规矩者”(史学家西蒙斯语)。至于自治和制定有关法律的权利是十七世纪英国王室颁发的众多特许状里明文规定的。这并不是说王室开明仁厚,因为这些是诸如东印度公司等商业公司理应享有的权利。早在一六一九年,即《“五月花号”公约》问世前一年,弗吉尼亚就召开了第一届经选举产生的议会会议。这史实并不能改变弗吉尼亚殖民的实质,即实现多恩式的欲望。但是《美国读本》却要通过精心选择的文献构造一个美国诞生于理念的神话。从《公约》到开国元勋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之间的一个多世纪在读本中居然一片空白。这意味深长的空白反而促使读者关注美洲殖民过程里与崇高理念不大相称的一面。
        美国独立后开发西部时曾出现很多无法无天的僭据者,即那些在业已属于他人合法拥有的土地上定居并企图以实际占有来获得产权的人。多恩那些远徙美利坚的同胞何尝不是僭据者?英裔美洲殖民者占有的是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任何美国史专著和美国历史读本都难以避这鸠占鹊巢的问题。
        “五月花号”上的“朝圣者”和当时其他移民一样,备有大量武器弹药。他们在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不久,就像占领军那样修建了一座碉堡,还在碉堡上架置了枪炮。他们喜欢老实谦让的印第安人,那些不大听话的就让他们变成“好的”印第安人,即死的印第安人。一位被普利茅斯当局驱逐的殖民者惊呼,化外之民竟比文明人更有公正之心。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马萨诸塞海湾公司运载移民的船队几乎是一支武装舰队,旗舰阿贝拉号上的二十五门大炮并不光是对付海盗和出没美洲山林的野兽的。以勤劳坚忍著称的清教徒始祖很快就证明,他们必要时会像个一世纪前率暴徒残害阿兹台克人的西班牙将军科尔特斯一样不留情面。一六三七年,他们围攻派夸特部落,把包括妇孺在内的四、五百印第安人活活烧死。这种惨状刺激了清教徒的宗教想像力:不正是地狱之火在焚烧异教徒吗?英国白人基督徒把蛰伏于内心的原罪神奇地外化为异教徒、异族、异己者,只要把它们征服或消灭就可以救赎自己的灵魂。基督徒奉上帝之命来到美洲,而他们就是上帝。
        印第安人终于意识到白人攫取土地的贪欲永难满足。一六七五年菲利普王联合各印第安部落为维护印第安人的合法权益而战,但是他们不是殖民者的对手。战争中纳拉冈塞部落几被斩尽杀绝,少数幸存者见到亲友尸体不禁痛心泣血。当时的英裔美洲大文人英克里斯·马瑟在记叙这次战争的简史里说那些印第安人捶胸顿足,哀号不止,“真是一幅众魔鬼走投无路的画像”。殖民者打败菲利普王后割下他和部分随从的首级示众,他们的妻小则被卖为奴隶。
        戴安娜·拉维奇充分显示了一个多元文化主义者的雅量,她在广收妇女、黑人和少数人团体(包括同性恋者)作品的同时也在这本《美国读本》里收了两篇印第安人的文字。在《洛根首领的哀辞》的导言里,她介绍杰斐逊如何称扬这篇优秀的短文,驳斥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谬见,言下之意就是杰斐逊和他所象征的一切是站在印第安人一边的。拉维奇有意无意地忘了告诉读者,独立战争时洛根配合英军作战。《独立宣言》里列举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罪状之一是“竭力挑唆残酷无情的印第安蛮子来对付我们边疆的居民”,大多数印第安人当时的立场由此可见。印第安人凭直觉感到,那些不愿接受任何约束、强占土地的白人边疆居民构成了对他们更为直接的威胁。洛根的真正悲哀在于,英国殖民当局和那些闹独立的英裔殖民者在印第安问题上不存在根本的歧见,即使英国敉平激进派的叛乱,滚滚而来的白人移民仍将不断蚕食印第安人的土地。《读本》中还有一篇西雅图酋长代表六个印第安部落同意迁往“保留区”的讲话(一八五四年)。这是一份风格庄严肃穆的投降书,处处是有节制的哀怨而不是愤怒的谴责。西雅图酋长在祈求白人尊重印第安文明的同时还注意不去碰触白人娇嫩的良心。他说一个民族取代一个民族犹如大海一浪推一浪,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能责怪神圣的自然法则?这观点在十九世纪的欧美并不陌生,它究竟是出自一位印第安人之口还是翻译史密斯博士的妙笔?幸好白人的正义感并没有随着死去的红皮肤异教徒进地狱,《读本》中海伦·杰克逊批评美国政府印第安政策的《百年耻辱》是个别美国人的良心发现,虽然它来到得实在太晚(一八八一年),美国当时已经完成了它在美洲大陆的扩张,但是被迫生活在隔离区里的印第安人面临了新的灾难——旨在使印第安社会解体的道斯法案(一八八七年)。为什么杰克逊说“百年耻辱”?对印第安人的剥夺始于十七世纪初,那是多恩式欲望的必然后果。
        洛根的哀辞和西雅图酋长的讲话都把白人作为接受对象。在印第安人内部激动人心的文字是不是可以入选呢?难。塔克姆赛(Tecum-seh)大概是现美国境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印第安人领袖,我们在这《美国读本》和其它种种美国的爱国主义教材里找不到他的名字。看来在照顾到“多元”的时候也得以团结为重。塔克姆赛在十九世纪初成功地组织了庞大的印第安联盟,第二次英美战争(一八一二年)时他联合了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国军队抗击美国人。他曾说,印第安人给予美国人的是“森林覆盖的山岭和处处是飞禽走兽的平川,他们以什么回报我们的勇士和妇女?朗姆酒、不中用的小玩意儿和坟墓。”事实正是如此。精明狡黠之极的富兰克林(除了他,谁说得“时间就是金钱”这类箴言?)在《自传》里说漏了嘴:“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为大地的耕种者腾出空间而灭绝这些野蛮人,朗姆酒大概就是天定的手段,它已经消灭了从前居住在沿海地区的部落。”一八○九年,弗吉尼亚名门之后、印第安那准州州长哈里森(后来当选为美国第九任总统)为贯彻杰斐逊政府把印第安人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意图,曾用朗姆酒使塔克姆赛手下几位首领“变得芳醇”(哈里森语),诱使他们在一份出让三百万英亩土地的“条约”上签字画押。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写道,印第安人的不幸就在于他们面对了一个“地球上最贪婪的民族”。这些如狼似虎的文明人一次次对印第安人信誓旦旦,一次次食言毁约,“以尊重人道的法律的办法消灭人,可谓美国人之一绝。”
       如果美洲殖民始于一个崇高的观念,那么美国独立就是那观念彪炳千古的结晶了。《读本》里与美国革命相关的文字(其中帕特里克·亨利《在第二次弗吉尼亚大会上的演说》可能是后人伪托)仿佛不约而同地传递了这一信息。但是朦胧不清、矛盾百出的历史进程往往使一厢情愿的解释显得幼稚可笑。一七六三年,英国在北美争霸战中打败法国后颁布公告令,禁止殖民地居民继续西迁。这举措的目的之一是安抚在战争中帮助法国的印第安人,使已经债台高筑的英国政府不必因排解移民与印第安人的土地纠纷背上额外的财务包袱。但是一意发皮货财的猎户和像水银泻地一般无孔不入的白人“开拓者”断不会因伦敦一张公告令而收敛自己自由占有的欲望,连大庄园主华盛顿也曾暗中着人勘测公告令规定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至于英国议会对殖民地居民征税决定从后果看更是疗疮剜肉的蠢行。美洲英裔移民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历来不愿交纳税金,他们坚称应享有英国人天生的自由权利,同时拒绝接受英国人纳税的义务。以追求宗教信仰自由著称的罗得岛的一些富商多年来从事贩卖奴隶的生意,他们用朗姆酒到非洲换奴隶,再到西印度群岛以黑奴购买酿酒的糖浆。一七六四年的糖税法实施后,糖浆走私十分红火。一七七二年,当局的一艘缉私船在追捕走私船时被一富商带领下的民众焚毁,此后各地暴力抗税的事件接踵而来。一七七五年二月圆滑的英国政府颁发和解令,准许各殖民地议会自行决定如何妥善分担殖民地行政开支,可是两个月后康科德“声震全球的一枪”(爱默生《康科德之歌》)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著名美国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英国政府(即英国纳税人)承担了对法战争的主要费用,而“各殖民地议会都尽可能把它们的负担压到最低的程度”。如果后者自愿分担这些开支,就可能不会出现英国议会引起争议的税收政策,“各殖民地可能不致于走上叛乱的道路。”说到底,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抽象理念引发了殖民地居民与母国的纷争。耐人寻味的是,各殖民地宣布独立后组成的邦联是彻底的失败,在制宪会议(一七八七)以后,美国的“政治安排和美洲殖民地居民过去进行斗争力图摆脱的政治安排十分相似。譬如,新的全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敢于为这个新帝国立法并征税”。(布尔斯廷)当边远地区的百姓以独立革命的“自由”原则暴力抗税时,华盛顿总统就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往镇压。杰斐逊于一八○七年通过的禁运令在实施过程中与独立前英国政府的反走私法令相似,它是不是也“粗暴地践踏了人民的自由”(参看《读本》中詹姆斯·奥蒂斯的《限制搜查和扣押的要求》)?
        那么应该怎样理解《独立宣言》?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只是在十九世纪初的美国人开始以言过其实的明确概念来表明其民族使命时,《独立宣言》才和签署宣言以及自由钟等神话一起登上美国历史中至尊的位置。现在看来意义无比重大的独立在当时几乎是摆脱困境的权宜之计。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弗吉尼亚代表理查·亨利·李向大陆会议提交的议案表明,宣布独立是与法国订立盟约、争取外援的手段,殖民地少数激进派领袖当时已经在利用母国和法国之间的仇隙,展示了高明的外交手腕。大陆会议修删了杰斐逊的宣言原稿后很快就予以通过,众代表为了达到政治的和宣传的效果一致把乔治三世当作战魁祸首,他们好像不在乎那些罗列的罪状是否有事实根据。
        虽然有史学家强调,带领各殖民地走上独立之路的领袖们关心的是延续已久的当地平凡生活,欧洲的启蒙主义哲学不能被封为美国革命之父,但是《独立宣言》里的有些文字确实像是出自信奉永恒普遍真理的信奉者的手笔。最醒人眼目的就是那些难以界说的“造物主”赋予人类的权利了。要是印第安人仅仅是生番,黑人仅仅是良种牛马,那么“人人生而平等”之类的壮语倒是使读者联想到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一书结尾处的警句。《美国读本》编者对这问题是敏感的。她在篇幅有限的导言里提及,杰斐逊原稿中谴责乔治三世贩卖黑奴的一段文字在少数南方代表的坚持下被删除,看来若不是有人从中作梗,美国的奴隶制早就废除了。但是革命的摇篮弗吉尼亚不是蓄有大量黑奴吗?弗吉尼亚庄园主华盛顿、杰斐逊生前都无意解放自己种植园里数以百计的黑人。独立战争期间,革命军队里竟有服劳役的黑奴,弗吉尼亚甚至把奴隶和土地、金钱一起作为对白人参军的报酬。
        从华盛顿的部队兵源匮乏可以看出独立战争时所谓的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感人的献身精神又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人在塑造民族形象时变愿望为事实的一例。华盛顿有杰出的指挥才能,打过胜仗,但他要以极大的精力来对付热衷于争军阶和薪饷的官兵以及不断发生的临阵逃脱和哗变。没有法国专制君王路易十六的大量金币,没有法国军队和舰队的直接参战,华盛顿能给英军致命一击吗?
        上帝会说,肯定的答案不容置疑。《读本》里一首首高扬爱国主旋律的歌曲和一篇篇修辞与激情并重的文章都显示出强烈无比的信心:上帝一如既往地偏袒美国。美国文化时时处处以上帝崇拜为特征。且不说那些把上帝当作大生意来做的电视福音传教士,不同面值的美钞和硬币上都赫然印着“我们相信上帝”的字样。上帝永远庇佑美国,岂有不信不拜之理。早期清教徒移民把实现多恩式的世俗欲望理解为不辜负上苍的期望。在《圣经》里以色列是上帝的宠儿,《诗篇》第一百四十七首说上帝把他的“律例典章指示以色列,别国他都没有这样待过”,清教徒移民则称自己的美洲殖民地是“新以色列”或“英格兰的以色列”。虔诚的“始祖”们开创了一种自以为是、漫自矜许的语言风格,这风格多年来相沿不替,也不知它显露了沉稳的力量还是意识深层的不安全感。美国诗人威廉斯风趣地说,清教徒先民“关于上帝的陈词滥调成了他们专用的语言,他们把这方言当作栅栏,将自己圈起来。”“关于上帝的陈词滥调”是栅栏,也是剑与火。帝国的扩张必须以上帝为靠山:照上帝的意旨圣劳伦斯河(加拿大)与密西西比河是一家,照上帝的意旨密西西比河的出海口在古巴。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利在一八九七年的就职演说里还佯称要抵制领土扩张的诱惑,但他上任后就为体现美国“明摆着的命运”发起对西班牙战争。据他自述,他曾跪在地上祈求天佑神助,他听到上帝的声音:“并吞菲律宾。”实现美国的多恩式欲望——地缘政治的战略目标——就是替天行道。
        美国是上帝特选的国家是一个神话,它起始于早期清教徒移民,林肯使它深入人心。林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巧用《圣经》的语言风格把一场起因复杂的战争形容为一场圣战。他在各种美国读本一般都收入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满足了不少美国人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大陆上创立了一个孕育于自由的新国家。”美国像圣母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的救世主耶稣,它不是人之子,而是神之子。它是一个永远沐浴于圣恩之下的超越历史的理念的产物,不沾有其他民族与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带有的人欲的污秽和腥臭。美国脱胎于一个纯净的理念正是拉维奇希望《美国读本》的读者认同的真理。她安排了三流作家白修德的《美国的观念》作为读本里的大轴子戏,那是一篇为纪念美国立国二百一十周年撰写的文章,颇像美国历史上旨在自我肯定的七月四日爱国演讲。白修德相信,美国没有受到多恩式欲望的污染,自由的理念缔造了美国政府。这种高调门的自我欣赏在发表前就被无情的历史学家分析过了,但是它的市场不会因此而缩小。如果美国人已疲惫得像白修德那样无力打开美国的历史档案,我怀疑他们在沉醉于美国神话的时候还能不能具有美国上诉法院首席法官汉德所说的自由的精神,那是一种对是否正确不很有把握的精神,尽力去理解他人见解的精神,将别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不带偏见一并考虑的精神。《美国读本》编者为美国政府于一九四六年向联合国提交的控制原子能方案撰写的导言表明,她本人缺少的正是这种自由的精神。那方案的目的是使美国不必销毁核武器就有权以联合国的名义检查别国核计划,而且一旦发现就予以制裁。编者为方案未获通过感到惋惜,她在美国的利益和其它国家的利益之间不假思索地划上等号,好像美国凭了它垄断的核技术号令天下一个公正的秩序就会到来。
        不妨注意一下拉维奇如何处理二战后其它一些事件。我们在称道拉维奇比较重视反对者的声音的同时又感到某种不足。她收了罗伯特,肯尼迪在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身份竞选两天后所作的演说《反对越南战争》,但是在这不无政治目的的演说里没有真正的罪悔。关于伊朗门事件编者选用了参议员米切尔在国会听证会上的发言。米切尔承认用违法卖武器给伊朗所得的资金支持尼加拉瓜反对派的诺斯中校爱上帝,爱美国,可是手段不当。然而,米切尔和诺斯都把有必要遏制乃至颠覆合法的尼加拉瓜桑地诺政府视为一条是美国人就不应责疑的公理。米切尔和诺斯的共同盲点使他们的差别没有什么意义。读本中七位共和党参议员的《良心宣言》反映了同样的问题。这些参议员附和了麦卡锡对民主党政府的主要指责,他们只是不愿看到所谓的麦卡锡主义使国会分裂。麦卡锡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自上至下泛及美国全国的情绪。史学家罗伯特·格里菲斯说得好,不应该大麦卡锡个人的作用,把那场讨伐运动称为麦卡锡主义是误解了麦卡锡所象征的政治。读者也许会希望看到对美国政治切中要害的批评,例如乔姆斯基和戈尔·维达尔的高见,可惜他们的言论不会被一部通俗而又具有宣传色彩的美国读本选中。
        想到两本关于美国的书,小说家马丁·艾米斯的美国特写《愚蠢的地狱》和哲学家让·布德里亚尔的《美国》(均出版于一九八六年)。艾米斯说,“愚蠢的地狱”不单指一种美国的状况,将来它可能不再是一个关于人类罪恶的隐喻,它会成为全球唯一存在的事实。布德里亚尔也从美国预见到世界的归宿。他在描述纽约时写道,那是“一个因财富、权力、衰老、冷漠、贫穷、浪费、无意义的技术和无端的暴力而彻底腐烂的地方”,但是他又感到那地方似乎渐露出“宇宙的曙光”。为什么?——“因为全世界依然在做纽约梦,尽管纽约操纵它、剥削它。”两位作家没有因那宇宙或地狱的曙光而神采飞扬,难道他们感受不到上帝之手用阳光书写的美国神话的魅力?我在看到《读本》中埃玛·拉扎勒斯的十四行诗《新的巨像》时心里生起一阵迟疑的喜悦,这首刻在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雕像入口处的诗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为“拥挤的土地上”贫苦无告的人打开“金色的大门”。但愿这不是神话。
        (《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美〕戴安娜·拉维奇编,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一月版,29.5元)
  •     美国的读本和中国的现实
      
      
      最近买到一套《美国读本》,其中收录的文章据编者戴安娜.拉维奇所言是“在国民意识中产生共鸣,对听众和读者具有永恒品质的文字;那些在当时获得广泛讨论,至今仍具文学价值,而且将来也值得人们世代记忆的篇章”,通读完此书后,感觉此言不虚,看来老美做书还是踏实,不像国内的某些出版物,一本书最为好看的地方仅仅是它的宣传简介!其实这本书里精挑细选的文章,已有很多早已从各种渠道获知,但编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精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汇编成上下两册,倒是方便于系统的阅读,为读者在短期之内对美国精神有一个感性的印象,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些书中的精彩演讲、犀利政论、难忘歌词和经典诗歌的确是可以粗略把握到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脉搏,更可以对比于现状来细看这些文章如何形成美国人的观念,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对于一个隔岸的民族,来反思社会体制下、文化遗化中、性格基因里的种种问题,谨防在事故多地发的地段掉进特殊国情的陷阱,我想也是极为有益的。本书虽然可算是一本通俗的读物,但也算是俗得有理。唯一的遗憾,就是翻译稍差了些,但大体还是能读。
      
      在序言中戴安娜.拉维奇说道,在选材上遵循的是罗伯特.弗罗斯特阐述的一个原则:“读它一百遍,它将像一朵花瓣那样芳香永存。其意义一旦突然展现便永不消失。”这些具有永恒品质的文字毫无疑问是曾在美国人民的国民意识中产生共鸣,并影响了几个世纪,从一个时代的思想变成下一个时代的常识,而且编者还说“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社会、听到了那些创造蓬勃、复杂、多元和人道的文化的人们发出的声音,我们便会更好的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时代。”所以对于我来说更为好奇的是把这些文章移植到一个社会体制文化形态及意识领域绝不相同的环境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灵激荡开什么样的花呢?联想到一句凡是国外的东西到国内没有不变形的,但愿不会是变形成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代表着一个新世界发展的未来,而中国可以说仍在传统的包袱与现实的利益中苦苦挣扎,对于国人来说,始终存在于这样一个问题:“你往何处去?”据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有个疑问,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是他个人的事,十几亿人摸着石头过河难道是为了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吗?------石头摸着没有,不知道,反正很多穷人已是在水深火热中喊救命了。河对面是什么?据说是一个名叫共产主义的农家乐,其景或如“纵马于华山之阴,放牛于桃林之虚”的桃源胜地,但可惜的是始终没有听说任何人到过哪里-----即使算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遂迷不复得路,如此看来,进入共产主义农家乐莫非先得找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然后再发扬大禹氏寻遍名山大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诚然是党国的模范工作者了!不过话说回来,避免公民犯错误,不是政府的职责,避免政府犯错误,却是公民的责任。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揭开“和谐这位新娘的面纱”到处是动乱,剥光“稳定这位先生的礼服”到处是压迫,更须明白保障他人的权益是正义的开始。况且这个社会的现实是还宣布了和谐这位新娘与稳定这位先生还举行了伟光正式的盛世婚礼,誓约还是“永远”!更是让人警觉这个形式发展的前途啊------我倒是觉得事实是老狐狸对延长家禽的寿命有了真正的兴趣,毕竟平头百姓不能像高官身揣多个护照随时能自由移民-----而且移民了谁来爱国呢?对于N多热血的青年来说,爱国的炮灰诚然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前苏联有些政治笑话-----网管请注意,我说的是前苏联,因为我经常看到“该发言用户已被管理员击毙”或是“该发言人已被关进监狱”,这并不是超现实主义,上演在现实中的不幸的确让人不寒而粟,当警察在深夜敲响我隔壁家的房门,我同样也感到生为贱民的不幸。虽然说那些最关心人类幸福的人,常让邻居们感到非常痛苦,但暗杀毕竟是审察制度的最高形式。然而我并不想为我的领居进教堂进行祈祷,这并不是我心无怜悯,而是据说在上帝的地盘已经发展了党支部,马克思已成为教众的圣徒。在这里政治的真相是诽谤,宗教的真相是亵渎,所以还有什么必要呢?通常来说,越是希望表现自己仁慈的君主越需要养几个酷吏,在艺术上是朦胧就是美,在政治上是善良就是罪。当一个政府时时握紧着暴力的铁拳时,你如何指望能与他进行和平的握手呢?而且纵观中国的历史,主子的奴才会做奴才是为了将来做主子,奴才的主子会做主子是因为过去是奴才,大抵都是如此,大抵而已,反正富人若发起战争,死亡的总是穷人。但事实麻烦的又是,你并不能指望通过让富人变穷来使穷人变富,这在前苏联的历史,就得到了证明。所以还是继续说前苏联的笑话,因为这个社会总是有变形的脸在等待着夸张的笑,比如说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有人会在演员表演的精彩时候,大吼出一声“好”,仿佛他不吼别人就不知道,于是掌声就及时响起,这个,我觉得,应该算是国粹吧!不过,还是说笑话: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 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 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这个笑话其实有些滥俗,至少我看到后就没有笑,木然的脸上毫无表情,怪谁呢?迅哥儿说了:“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得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所以我明白为什么演员要去整容,毕竟祖国的繁荣需要他们的笑脸去装扮,春风暖暖啊,江山如画啊,百花绽放啊,形式一片大好啊,什么时候把金鸡奖更名为金鸡巴奖呢?什么时候把百花奖改成百花痴奖呢?这样就名副其实了,装B并没有错,怕的是把装B装成事业了!
      
       我们是不是在坐火车,不知道,有人说是坐泰坦尼克号,有可能,因为我觉得在目前这种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连锁的效应,比如:上层阶级更功利,中产阶级更庸俗,下层阶级更野蛮。当然,公平的来说,危险并不在于某一特定的阶级不适于统治,其实每一个阶级都不适于统治。所以老美是两党执政,动物庄园中驴与大象轮换着来,虽然说所有的动物都平等,但有一些动物更平等,但今年毕竟有奥巴马这头黑驴打破了这条定律,所以我欣赏他。其实也用不着羡慕别人,俺们也有这样的理念:江山轮流坐,明天到我家。但这好像是西游记里孙大圣的台词,所以对我们来讲仍是神话,神话呵神话,私下里想一想,对于我们来说,国歌何尝不是神话呢?所谓的站起来,不过是换个体位罢了!另外还有一句:舍得一身寡,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句话比较暴力,是项羽刘邦式的权力梦。但还有人为英武圣明的皇帝高唱着“我还想再活五百年”,何以相对呢?只能冷笑了!不过汗颜而不惭愧的是,对于中国男人来说,精神发育的确没有成熟,始终做着两种梦,一是皇帝梦,大权在握,权倾天下,三宫六院,美人无数。另一个是侠客梦,盖世武功,横行天下,号令一出,一统江湖。不可避免的情节当然也有美女相伴,老实如郭靖都有黄容投怀送抱!这一点余世存说得对,都是些类人孩,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若皇权能救天下,何以几千年的文明只是筑造了一个奴隶的家园,若侠义能济苍生,那俺们都去少林寺出家算了!毕竟是到了21世纪,得知道人类维护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但是人类对不公的倾向却使民主成为必须啊!
      
      有人说民主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疑问,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吗?我们这里有人问没有,不知道,反正通篇都是听到老大哥是正确的,正确啊正确,你是被谁强奸了呢?变成街头妓女式的不值价,虽说妓女与淑女的选票是没有区别,但如果没有选票,妓女与淑女还是同价值吗?难道社会阶层的隔离就是这样造成的不成?那看来选票是诚然的可贵了,难怪托马斯.潘恩说:“选举代表的权利是保护其他权利的首要权利,拿走这个权利无异于使人沦为奴隶,因为奴隶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无权选举代表的人正是如此。”这段1795年说出的话居然让我明白了2008年后的中国现实,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也许有人会反对,说我们拥有投票的权利,这话也是对的,我们当然愿意为最好的人投票,可惜的是他从来就不是候选人!为什么呢?-----这个,都是中国人,何必装外宾呢,您说是吧?难道你还能指望一只跛脚鸭子能唱几支天鹅的绝唱?政府无美誉,民众中流毒啊。
      
      言论自由在我们国家是个穷人,他的日子并不好过,更何况他还患有咽喉炎!所以还是来谈谈生活。一般说来我们的生活中有两种问题,政治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经济问题是不可思议的。解决不了的就不用浪费语言,不可思议的倒也可以说说。虽然说智力的诚实不是政治王国的货币,但如果让我签署五万亿人民币的空头支票,我想我也能创造出繁荣的幻影。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报告,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动物拥有本能,人类拥有税收,而且税收的真相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利益而从社会上收税,这不是保护,而是抢劫!怪不得说保守主义者是前一夜遭遇抢劫的自由主义者,这也可以理解,当道德与利益相遇时,很少有利益失败的情况。更何况别忘了所有特权当中最有趣的就是-----花别人的钱!-----我总算明白共产的真义了!
      
      据说所有的人生来都是美国人,但其中有些人被训练成了中国人,我不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还是美国人的悲哀,或者说是相反?但我想一个奴隶听到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予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之类的话语时,除非是奴性入骨不可救药,在这片自由的精神与独立的思想都快要绝迹的土地上总是应该从内心深腾一些对生活的希望。虽然普遍说来,在纯粹的专制下,人们可能也是满足的,因为人人都受奴役;但是在自由的体制下,若人民不能平等的参与,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满意。所以,在看过《美国读本》这类书后的好处就是,能够从无知与虚妄中恢复些常识与理性,意识到从生存的幻觉中觉醒的必要性,而正是这种幻觉,把人民玩弄于股掌之间,使其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我想,这算是本书除了奉献美国的经典文献之外最大的作用吧。而且除此之外感觉最为实际的是,我们并不是仅生活在当下,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食物链,那么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会对这些由社会和政治因素繁殖出来的各种心理联系进行抗争,不会被排除在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的一切经验之外,进而有能力去影响周围的事物直至回到本质的终端,从而愿意去改良、改正、改善为更符合人性生活的必须。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outlawman&idWriter=3980657&Key=575178671
      
  •   眼中有巨木的人,呵呵
  •   写得很好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