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人民教育  作者:(美)兰本达//P.E.布莱克伍德//P.F.布兰德温|译者:陈德彰//张泰金|校注:刘默耕  页数:425  字数:4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难得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法理论专著,附有大量生动的实例。它力求以正确的观点方法为指导,融汇古今教育学说、心理学学说、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成果,探讨并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任何类型的科学教科书以求得最佳科学教育效果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对小学科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很有帮助。它所阐述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所举的实例,还涉及幼儿自然常识、小学数学、中学理科,对幼儿园常识教师、小学数学教师、中学各门理科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都有参考价值。
  本书出版二十余年来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次再版由原译者之一陈德彰重新审校,增补译了不少内容,更加充实,而且文字上也更通顺。

作者简介

  兰本达(Brenda Lansdown
1904——1990),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世界知名科学教育家。青年时期在英国、美国的小学(包括某些中学)从事理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研究工作。20世纪4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后在美国和加纳的小学进行实验推广工作。
  从1977年起她曾多次访问中国,进行学术讲演和教学试验,受到了教师和小学生们的欢迎。特别是在1984年5月,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小学数学、自然课教材教法研讨会”上,已80高龄的兰本达教授与另几位美国教师合作,为。我国小学自然教师系统介绍了“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进行了现场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参加研讨会的教师们不仅在后来自己的教学中借鉴了所学的先进经验,而且成为了20世纪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火种”。
  此后几年,兰本达教授还多次亲自为《小学自然教学》等杂志撰写教学法理论和我国小学自然课例点评等文章。1986年当她再次到中国来时,决定将她20世纪50年代后期历时两年半完成的、介绍物理学家工作方法和生活经历的书稿在中国发表。1990年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文书名为《物理学家是怎样工作的?》。

书籍目录

中文版再版前言
中文版序言
原版序
1 明天就开始!
 第一章 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
  亲身经历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
  材料引起经历
  《里面是什么?》
  用以探求意义的材料
  材料结构的意义
  和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
  《我弄明白了!我知道它为什么会浮了》
  结构体现意义的水平层次
  教师相对于材料的作用
  选择材料的标准?
  说说离题——“不相关的发现”
  孩子们能发现什么?
  什么是“发现”?
  《黄粉蝶幼虫》
  自由发现和有帮助的巡视
  科学工作中的发现
  孩子们的科学工作
  《连接一个电路》
  发现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意义
  教师在促进发现中的作用
  发现事物外表的和内在的相似之处
  通过事物特征类比发现
  《玩水时的运气》
  有序和无序
  “模式”的意义
  《环形磁铁是弯过来的条形磁铁》
  教师在利用模式中的作用  
 第二章 通过语言交流而明确意义
  海豚会思考吗?
  声音、符号和意义
  对教育的一种看法
  《七岁的孩子对声音的说法》
  语言培育的意义
  人人都学到了吗?
  通过研讨学科学
  研讨的动力
  孩子们的“研讨会”
  研讨会揭示的“概念箭头”
  分析研讨会
  研讨的力量
  教师在研讨中的作用
  给读者的一点说明
2 意义的建构
 第三章 建构概念的步骤
  概念发展的维果茨基体系
  混合思维
  ……
 第四章 科学中的概念体系
3 课程的设计
 第五章 教学单元的设计
 第六章 后续单元的选择
 第七章 什么时候、如何使用书籍及其他辅助材料
4 评价
 第八章 如何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
附录Ⅰ 四年级学生学习细胞单元后的书面总结
附录Ⅱ 科学中的数学概念
校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的质量不错,适合阅读。是难得的一本小学科学教学的参考书,内容有很大的启发性,建议小学科学教师都来看看。
  •   很好的科学探究理论作品
  •   科学老师有帮助的好书。
  •   好书,案例分析详细,很受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