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论

出版时间:2008-1  作者:翟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讲述了: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在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进入普及后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路径是什么?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和战略任务。《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旨在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从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和现实视角,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视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宽范围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实证性分析、案例研究,以探索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探索21世纪初期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策略。《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前沿最新成果,既是理论性的思考,又是实证性的探究,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各级教育研究人员,以及社会上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均衡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第一,本书的写作非常及时,对教育均衡问题作了全面的梳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公平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具有选拔和分配社会成员的功能,在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和实现个人社会流动中占据中心地位。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分化的可能。而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点校的存在,择校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公平的受教育权的实现,这不但损害了教育公平,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明确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这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说明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教育均衡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本书即是首次对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专著。
       本书内容共九章,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背景意义篇、理论演绎篇、体系构建篇、实证分析篇、案例研究篇、行动策略篇、思想升华篇。这七部分分别从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与意义、现状与趋势、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等各个方面,对教育均衡问题作了非常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书的研究把教育均衡作为推进经济均衡的基础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前提问题来研究,将理论、实证、案例研究相结合,全面阐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构想,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体系框架。既是较系统地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大视角来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又是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用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及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构建的基本思想体系和思路。
      
       第二,提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符合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对于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我们现阶段制定的一切教育政策,也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基本教育国情,包括: (1)教育工作承担着复杂而繁重的任务;(2)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3)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人日和最旺盛的高水平教育需求;(4)教育的结构和布局还存在很大的不协调;(5)终身学习制度还没有真正地建立和完善。[ 石中英.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公平观.皖西学院学报,2008,(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府的公共教育供给能力有关,教育均衡的实现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在教育发展中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本书首次提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理论,认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水平均衡阶段,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为目的,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个阶段,初级均衡阶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条件的均等,这个阶段主要以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为目的,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优化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具体体现为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的均等。政府应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第三个阶段,高级均衡阶段,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这个阶段主要以追求学校教育发展均衡为目的,即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办出学校特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第四个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这个阶段是基础教育均衡的理想阶段,其重要的标志是,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理想阶段,人民盛会水平大大提高,已经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社会上下都树立并具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教育发展观深入人心,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极大缩小,教育资源在社会和学校得到了合理优化的配置,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就我国教育发展而言,教育平等的实现,分为不同层次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第二个阶段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追求教育条件的均等;第三个阶段是加强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
       “四个阶段”理论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发展路径,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实现教育均衡的发展策略,对于教育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还认为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四阶段之间,还是每个阶段内部,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的上升而往复循环的发展过程,使均衡不断接近终极目标。因此,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个观点也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三,首次建立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学者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教育均衡的意义,进行定性研究,但是到底什么是教育均衡,用什么指标来测度教育均衡,却少有论者对之进行定性的界定。而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推进也受到了影响。本书的研究以广阔的理论视野,首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15个内涵指标分析入手,对教育均衡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廓清了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的思路,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本书首次把经济学的均衡度的概念引入教育均衡研究,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了中国目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致趋势。
       本书首次把指数引入教育均衡分析,构建了分析研究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数体系和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从4个层次,25个指标要素指标对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计量分析和测算,研究发现了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大致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政策指导作用。构建了指标体系建立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这套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测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计量标准,也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指明了道路。
       第四,以人为本,强调政府责任,提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十大对策。
       本书通过对理论研究、计量研究、实证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和对策,探索和建立适合21世纪初期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策略。本书提出了开展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教育财政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坚持依法治教、制定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等十大对策。
       这十大对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追求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为目的,以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每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因此,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资源配置、硬件建设方面的均衡,还需要关注更深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即要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更要重视质量均衡,创新办学特色,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十大对策,十分强调政府的责任,要求政府创新制度、深化改革,以教育均衡为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资源应该主要或者完全有政府来提供,政府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政策调控缩小教育差距,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切实担负起在规划上、投入上和督察中的责任,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健康协调发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