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上卷)

出版时间:2001-5-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卢梭  页数:29,379页,(2)页图版  译者:李平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本书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本书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

书籍目录

卢梭和他的《爱弥儿》
原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附录
1 爱弥儿和苏菲
2 卢梭生平和著作年表
3 译名对照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弥儿(上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一本教育工作都应该看看的经典之作。
  •   喜欢~~~
  •   幼儿老师应该看的书
  •   作为一本教育学上的经典,总体上来说,这是很好的教育教材
  •   教育经典,值得一读
  •   大师级的东西就是不一般。
  •     让·雅克·卢梭
       作为现代意义上第一部教育小说,爱弥儿全本以及爱弥儿这个教育实践都是卢梭对教育的深度思考的结晶。卢梭从爱弥儿出生起就对其环境进行严格的选择,从父母的责任到乳母的选择,在小说的叙述中,卢梭有意识的对爱弥儿进行了教育阶段的划分。针对每一个阶段的心智发展特点,对爱弥儿的性格品质进行引导。贯穿整个小说的不仅是爱弥儿的整个成长过程,还有卢梭的种种思想观念,包括对死亡的观念,性意识的教育,历史的概念,对待宗教的态度,关于社会政治构成,公平正义,社会契约的基本观点。这些精彩的言论使整部爱弥儿充满了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不论是否可以按照卢梭的方式塑造爱弥儿,他的教育思想无疑可以让我们对教育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     五、此时此刻读爱弥儿(下)(第五卷)苏菲或女人
      直到这个时候,苏菲出现了。苏菲原来是卢梭想象中为爱弥尔塑造的一个爱人,第四卷483页的时候,卢梭笑着对爱弥儿说:我们给你未来的情人取名叫'苏菲’,‘苏菲'是一个吉祥的名字;如果你所选择的对象本来不叫'苏菲',她至少也要配得上我们称她为‘苏菲';现在我们可以预先把这个光荣的名字给她。
      用卢梭的话说,现在,我们已经演叙到青年时期的最后一幕了,一个成年人单独一个人生活,那是不好的。爱弥儿现在是一个成年人了,我们曾经答应过给他一位伴侣,现在应该把她给他了。这个伴侣就是苏菲。她躲藏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她?必须认识她,才能找到她。
      
      苏菲应当是一个成年的女人,她应当具备所有一切成年的女性的特征,以便承担她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应当承担的任务。
      
      卢梭认为妇女和男子是彼此为了双方的利益而生的,但是他们和她们互相依赖的程度是不相等的:男子是由于他们的欲望而依赖女人的,而女人则不仅是由于她们的欲望,而且还由于她们的需要而依赖于男人;男人没有女人也能够生存,而女人没有男人便不能够生存。
      卢梭对女性的两个赞美点:淑静、温顺,他说狡黠是女性自然一种禀赋,机智是女性所有真正的资本。他强调热心和才能帮助女性成就审美才能,从而使心灵得到滋养使身体富有生气使它恢复一定程度的青春。女性是管理男人的人,机智、透彻和细致的观察是女人的一门学问。
      他强调家庭教育对女子教育尤为重要,要能够对恬静的家庭生活感到喜爱,就必须从童年时期领略到这种生活的甜蜜,只有在母家才能学会怎样爱自己的家。
      
      关于上帝的荣耀,卢梭认为对人类社会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要认识到上帝的法律要求他必须对他的邻人和他自己尽种种的义务。我们彼此之间应当时时刻刻互教的,做父母的人尤其更应当拿这一点来教育他们的子女。必须使你的孩子们始终只学那几条涉及道德修养的教义,必须使他们相信,只有那些教导我们行为端正的教义才对我们有所裨益,值得学习。切不可把你的女儿培养成什么神学家和诡辩家;关于天上的事情,你只把其中可以增进人类智慧的部分告诉她们就行了;要使她们经常意识到上帝就在她们的面前,要她们以上帝作为她们的行为、思想、美德和欢乐的见证;要使她们因上帝爱善而诚心为善,要使她们因为上帝将补偿她们所受的痛苦而毫无怨言地忍受痛苦;总之,要使她们在一生当中都要保持她们将来出现在上帝面前的那种快乐的心情。这才是真正的宗教。
      
      他倾向女性身上自然流露的美。只要她有美德,她凭她的温柔的性格就能够树立威信,使男子看到她那种淑静的样子感到敬畏。如果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长得又聪明又可爱,平时寡言鲜笑,善于理解别人,同时,态度又是那样的温柔,语言又是那样的诚恳,美丽的容貌又显示了她的女性的青春,羞怯的样子又使人感到喜悦,她尊重别人,从而也赢得了人家的尊重;见到这样一个少女,哪一个粗野无礼的人还敢不收藏他那傲慢的气焰,还敢不检点他的行为呢?
      他认为美德能够巩固爱情。凡是真实的爱,都是充满着热情的,他承认爱情是空幻的,只有情感才是真实的,是情感在促使我们去追求使我们产生爱情的真正的美。有人说,这种美在我们所爱的对象的身上是不存在的,它是因我们的错觉而产生的。啊!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不那么热烈地把我们所有的世俗的情感奉献给这个想象的模特儿呢?是不是因此就可以不拿淳厚的心对待我们所钟爱的人呢?而一个愿意为爱情而死的人,他心里还有什么粗俗的肉欲?我们嘲笑旧时的骑士,其实只有他们才是真正地懂得爱情的人咧,至于我们,我们只知道贪图色情罢了。传奇式的爱情观之所以在我们看来觉得可笑,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了理性,而是因为我们有了不良的风俗。不论在哪一个时代,自然的关系都未曾改变过,由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影响也始终是一样的。他说保持贞操是一个极为可贵的道德。
      
      我们来见证卢梭笔下塑造的苏菲的奇迹:
      她的天性善良,心思敏感,对事物的观察非常正确的,但不怎么深刻;她的心情很悠闲,然而是不平衡的;她的样子长得很普通,但是讨人喜欢,相貌为人忠厚;你刚接近她的时候也许觉得她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在离开她的时候你心里就不能不有所感触。别人有一些良好的品质是她没有的,而她自己的好品质,也许在程度上还不如别人;但是,要一个人把一些良好的品质配合起来形成一付很好的性格,那就谁也不如她了。甚至连她的缺点,她也知道怎样去利用。
       苏菲并不美丽,但男子们一到她身边就会忘掉比她更美的女人,而美丽的女人一到她身边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怎么美。乍眼一看,她虽不漂亮,但你愈看就愈觉得她长得好;有些东西,她那样长法就好看,而别人那样长法就不好看,至于她长得好看的地方,那就确实好看,谁也赶不上她了。也许别人的眼睛比她的漂亮,嘴巴比她的乖巧,样儿比她的吸引人,但是,别人的身材不如她的匀称,肤色不如她那样好看,手没有她那样白嫩,脚没有她那样小巧,目光没有她那样柔和,相貌没有她那样动人。她使你看到她的时候感到喜欢,但是不会使你心里入迷;她使你一看到她便感到动心,但是又说不出你动心的道理。
       苏菲很爱打扮,而且也懂得怎样打扮;她有很高的审美力,她的衣服又简朴又淡雅;她很清楚什么颜色的衣服才合乎她的身子。她没有一件装饰品是随随便便穿戴在身上的,但是在每一件装饰品上你都看不出她精心配搭的痕迹。她的穿扮在表面上显得很平常,但实际上是十分好看,引人注目的。她不仅不炫耀她迷人的美,她反而把它掩饰起来,但她愈掩饰,便愈是使人在心里回味。当你看到她的时候,你会说她是“一个朴实的聪明的女孩子”,但是,如果你在她身边一呆久了,你的眼睛和心就会一刻不停地老是去看她和想她,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她身上的服饰之所以那样朴实,正是为了使你逐件逐件地通过它们去想象穿戴那些服饰的人。
      苏菲有一些天生的才能,这一点她自己是知道的,而且是充分地加以利用了的;不过,由于她还不知道怎样培养那些才能,所以她只知道用她清脆的声音节拍准确而谐和地唱歌,用两只灵巧的脚轻松活泼地练习走路;在任何场合都能毫无拘束和大大方方地向人家行礼。在她长大的时候,她便开始领略到音乐的美,她具有的才情足以使同她谈话的人感到很有乐趣。苏菲的信仰是践行道德,贞洁和诚实、信守誓言、爱清洁。她深爱美德,她把美德看作得到真正幸福的道路。她认为一个德行优良的妇女就是一个天使。她心中所考虑的是怎样去爱别人。总之,苏菲爱美德、爱太累马库斯。
      
      关于婚姻,卢梭认为一个人的婚姻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必须用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它。再没有什么事情比选择一个好男人更难的了,如果说真有比选择好男人更难的事情的话,那就是选择一个好女人了。婚姻是否能取得最大的幸福,在很多方面要取决于男女双方是不是相配,怎样在这些人当中寻找一个同你相配的人,怎样去认识他,怎样使他认识你。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他们必须以共同的爱好作为第一个联系。你要选择一个诚实的男人,他的人品要能够使你感到喜欢,他的性格要同你的性格相适合;不管他是什么人,我们都愿意以这样的人做我们的女婿。只要他有干活的能力,只要他有好的品行和爱他的家,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相当的财产的人。如果他能以自己的美德使他的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社会地位就是很光荣的。他说为人恳切和行为端正可以是一个人从他本身获得巨大的力量。他说夫妻之间相爱而不相敬,是不能持久的。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社会地位的相匹配。尽管在婚姻问题上并不是非要双方的社会地位相等不可,但是,如果双方的社会地位相等,再加上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配,那么,平等的社会地位就可以使其他相配的因素具有更多的价值;相等的社会地位是不能抵消任何一个相配的因素的,但是,如果双方在各个方面都是相等的话,那他们之是否适于结婚,就要看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相等了。即使一个人是君主,他也是不能想要什么等级的女人就要什么等级的女人的。
      一个男人同比自己高贵或比自己低微的家庭联姻,对婚姻之是否美满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同比自己的等级高的女人结婚,是完全不合道理的;同比自己等级低的女人结婚是比较合理的。既然一个家庭只能通过它的家长和社会发生联系,所以家长的社会地位是可以决定全家人的社会地位的。按照自然的秩序来看,妇女也是应当服从男子的。因此,如果他娶一个等级比他低的女人的话,自然的秩序和社会的秩序便彼此吻合,万事都很顺利。
      
      女人天生就是有一种驾驭男人的才能,拥有指挥的权利和管束指挥的人,这两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女人管束男人的方法是用温情去管束,是用巧妙的手腕和殷勤的态度去管束;她是采取关心男人的方式去命令男人做事的,她是采取哭泣的方式去吓唬男人的。如果她不理解她的男人的思想,如果她想窃取他的权利,想对他发号施令的话,就会把一个家庭弄得乱七八糟,造成许许多多痛苦和可羞可耻的事情的。
      
      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卢梭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有思想的男人是不应当同没有思想的女人结婚的,因为,如果他娶了这样一个女人的话,他就只好一个人单独去用他的思想,从而便缺少那种共同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只有同有教养的人交往才有乐趣。一个受过教育的男人是不宜于娶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的,他不应该到没有受教育机会的阶层中去选他的妻子。不过,卢梭十分喜欢朴实和受过粗浅教育的女子,他不喜欢满肚皮学问和很有才华的女子的,他甚至偏激的认为有才华的女人都是灾祸。他的观点是由于她们自认为有很高的才情,会看不起妇女们应尽的天职本分。卢梭这样说也是有矛盾的,他既要求女性有思想又反对她有才华和学识,这可能是他那个时代的局限。
      
      卢梭这样描写女性的天职,她不是她丈夫的老师,而是他的学生,她不仅不应要他按照她的兴趣去做,而且自己还愿意照他的兴趣去做。
      
      卢梭对第一次爱情经历尤为看重,他这样描述它的意义:年轻人不仅在这里第一次产生爱情,而且还是在这里才开始产生种种欲念中的第一个欲念的;这个欲念也许将是他这一生当中唯一感觉得最强烈的欲念,因此,他最终会形成怎样一种性格,也将取决于这种欲念。他的思想方法,他的感情和他的爱好都将因一种持久的欲念而形成一定的形式,不再改变。
      
      生活就是这样一幕一幕地变化的。尽管一个人由于年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动的动机,但人终归还是原来那个人。他在十岁的时候是听糕点指挥的,在二十岁的时候是听情人指挥的,在三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享乐的,在四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野心的,在五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钱财的。他在什么时候才一心只追逐理智呢?当一个人受到指引,从而不知不觉地奔向了理智,这个人是多么的幸福!
      
      关于痛苦和邪恶。卢梭认为,当你过着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你就保持了公正和善良的人品,而痛苦和邪恶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有在他过着痛苦的生活的时候才会变成坏人。至于精神上的痛苦,取决于人所迷恋的事物,因为在你开始产生欲念的同时,你使你自己也变成了你的欲念的奴隶。尽管没有任何东西来侵犯你,尽管你身体上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然而你的心灵可以产生无限的哀伤!你没有生病也将感到巨大的痛苦!你没有死也觉得自己是死了千百次!或者是谁造了一个谣言,或者是谁弄错了一件事情,或者是谁产生了一个怀疑,都将使你感到灰心丧气。卢梭告诫20岁的爱弥儿,从今以后要对戏台上的人物表示宽容,因为你现在已经变成了这种人物当中的一个了。
      
      我们一生中之所以有许多烦恼,正是由于我们有所爱好而不是由于我们有所需要。我们的欲望愈增加,我们的力量就几几乎要等于零了。一个人按他的欲望来说,他必须要依赖千百种事物,而按他本身来说,他对任何事物都是不需要依靠的,甚至可以不依靠他自己的生命;可是,如果他喜爱的东西愈多,他的痛苦就必然会愈益增加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一个完结的时候,我们所喜爱的东西早晚是会失去的,然而我们却紧紧地依恋着它们,好象它们要永远存在似的。
      
      只有在我们的欲念已开始产生,我们才感觉到有认识德行的必要。如果你成了放纵自己欲念的奴隶,这是多么可怜,你会经常感到空虚,患得患失,要是一个人心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是他一点也不抵抗他自己的贪欲,他还有什么罪恶的事情做不出来呢?德行'这个辞就是从'力量’这个辞产生出来的,力量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一个力量微弱的人之所以能够实践德行,固然是由于他的天性,但必须凭借他的意志,他才能坚决果断地去完成。
      
      把欲念分成可以产生的欲念和禁止产生的欲念,以便自己能够追逐前一种欲念而克制后一种欲念,这是不对的。任何一种欲念,只要你能够控制它,它就是好的;如果你让它使役你,它就会成为坏的欲念了。大自然不许可我们使我们的爱好超过我们的力量可能达到的范围,理性不许可我们希望得到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良心并不是不许可我们受到引诱,而是不许可我们屈服于引诱。产生或不产生欲念,这不取决于我们,但是,能不能够控制欲念,那就要由我们自己来决定了。所有一切我们能够加以控制的情感都是合法的,而所有一切反过来控制我们的欲念就是犯罪的。
      
      你要做一个人,把你的心约束在你的条件所能许可的范围。你要研究和了解这个范围,不管这个范围多么窄,只要你不超过它,你就不会遇到痛苦;如果你想超过的话,你就必然会遭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的;我们之所以有许多痛苦,正是由于我们毫无节制地追逐我们的欲念;当我们忘记了我们做人的环境,而臆造种种想象的环境,从想象的环境中回到现实的环境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很不幸福的。只有在我们缺少我们有权利占有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值得花力气去获取那些东西。如果事情已经很明显地表明我们不可能得到我们所想望的东西时,我们就应该转移我们的念头;当我们的愿望没有实现的希望时,我们就不能因之而感到苦恼。
      
      妄自骄傲是我们一切巨大的痛苦的根源,对人间的苦难一加沉思,睿智的人就会变得很有节制的。他将牢牢地守着他的地位,而不作任何超出他的地位的事;他决不会浪费他的精力去寻求他不可能保持的东西;他将用他全部的精力去享用他确实占有的东西;他决不会象我们这样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在变化着的,一切都是要成为过去的,而我也许明天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灭的,作为一个终归要死亡的人,要不要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一些永久不解的关系呢?
      
      如果你想生活得又快乐又严肃,你的心就只能够去爱那永恒不变的美,你应当按你的条件去限制你的欲望,应当先履行你的天职然后才去满足你的欲望,你应当把需要的法则也用之于道德的行为,你应当学会在你失去了你可能失去的东西时怎样应付,你应当学会在实践美德的时候,如果必要的话,怎样抛弃一切的东西,怎样应付各种事变,怎样转移你的心,使它不受事变的摧残,怎样鼓起勇气应付逆境,以便使你永远不会落到悲惨的境地,怎样坚定地履行你的天职,从而使你永远也不会做犯罪的行为。这样一来,尽管你的命运作祟,你也会生活得很愉快;尽管你的欲念丛生,你也会生活得很严肃。你将发现即使你所占有的东西是容易丧失的,你也会从中享受到极大的快乐,而不会有任何忐忑不安的心理;是你占有它们,而不是它们占有你;你将认识到,对人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有失去的一天的,所以要舍得牺牲,才能够得到享受。
      
      在弄了前面一大堆痛苦、烦恼、节制欲念之后,卢梭这个怪老头,又在人家热恋的时候劝人家离开苏菲,目的是锻炼德行的力量和学会控制欲念。他这样劝说爱弥儿:想象力给你所想望的东西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但是,等到你得到那个东西的时候,它就会把外衣取走的。除了自在的上帝以外,便只有不存在的东西才真正是美的。如果这种状况能够长久持续的话,你也许就找到了至高的幸福了。但是,所有一切属于人的东西都是要衰老的;如果外界的事物一点都不改变,我们的心就会变;不是幸福离开我们,就是我们离开幸福。
      你想和苏菲结婚,可是你认识她还不到五个月!你之所以想娶她,不是由于她同你相配,而是由于她使你感到喜欢;难道说你爱她就保证她同你是相配的,难道说最初是彼此相爱的人以后就不会变得彼此相恨!她是一个很有品德的人,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一个人光是有品德就行了吗?两个人都为人诚实就算是两个人相配了吗?我担心的不是她的品德而是她的性情。一个女人的性情哪里是一天就可以看出来的?你知不知道要在多少种情况下观察才能把她的脾气观察得透彻?四个月的爱情就能保证你会爱她一辈子吗?感情和她的品德是不相干的,……需要经过一番考验。苏菲还不到十八岁,而你也刚刚才满二十岁,这是恋爱的时候,但不是结婚的时候。要想把孩子们抚育好,至低限度你自己就不能是孩子。
      你考虑过做丈夫和做父亲的人有哪些责任吗?当你成为一家之长的时候,你也就成为国家的一个成员了。怎样才是国家的一个成员呢?你研究过做人的责任、做公民的责任吗?你知不知道什么叫政府、法律和祖国?你知不知道你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够生活?你知不知道你应当为谁而死?你以为你什么都懂得了,而实际上你是一点都不懂的。在占有社会秩序中的一个席位以前,你应当研究和了解什么地位最适合于你。
      他要爱弥儿必须学会忍受离别的痛苦,因此他必须离开苏菲。
      
      爱弥儿离开苏菲之后开始2年的游历生活。在安排爱弥儿去游历之前,先使他成为一个钟情的人。他要他带着一本《太累马库斯奇遇记》去游历。在游历之后他将给她带回去一颗跟从前同样温柔的心,而且还会给她带回去一个比以前更加聪慧的头脑。
      卢梭认为游历,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是有它的法则的。为游历而游历,是在乱跑,是在到处流浪;即使说是为了受教育而去游历,这个目的也是过于空泛的,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他希望青年人有一种鲜明的学习意图,这种意图经过很好的选择之后,就可以决定所要游历学习的内容了。
      按照自然的秩序来说,每一个人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是行政官,然后才是公民。这个次序的先后和社会秩序的先后恰恰相反。在论证了政府将因行政官的增加而趋于松弛之后,卢梭得出结论说,行政官和政府的比例应当同人民和主权者的比例成反比。正如人民的人数增加,领袖的人数就愈应减少一样,国家愈是庞大,政府的机构便愈应紧缩。一般地说,民主政府适用于小国,寡头政府适用于中等的国家,君主政府则适用于大国。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可以在某种情况下成为最好的政府,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又成为最坏的政府。
      
      我们知道所有人都负有同样的使命,任何一个人,只要真心爱善和全力为善,就能完成他的使命。
      
      自然的和秩序的永恒法则是存在着的。对睿智的人来说,它们就是成文的法律,他们通过良心和理智深深刻画在人们心里,要想自由就必须服从这些法则。不管在什么形式的政府之下,都是没有自由的,自由存在于自由人的心里,他走到哪里就把自由带到哪里。一个人即使没有祖国,至少也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一个人总要在一个政府和法律的幻影之下才能安宁地生活。
      男人的天职之一是在你结婚之前,你必须知道你自己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样度过你的一生,你用什么方法去可靠地为你和你的家庭谋求面包……
      要恢复已经消磨的年华,应该怎么办呢?唯一可能实践的办法是,你要爱它。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结婚之后仍能保持爱情的甜蜜,我们在地上也等于进了天堂。
      婚姻的幸福建立在性情相投的基础上。
      
      笔记做到这里,我不想再写下去了。我甚至不愿意再复述爱弥儿和苏菲的婚姻悲剧。虽然他最后还是给了他们一个各自忏悔改过之后重新复合的光明的尾巴。孤独人爱弥儿为了惩罚自己流落到一个荒岛,遇见在附近教堂做修女的苏菲,经过一番曲折他们重新走到一起。就像卢梭说的,“想起往事就感到难过和害怕,使人对美德缺乏信念,或许我还没有把它写完,我就死一百次了。社会的风气、恶习和他人行为的引诱,虚伪的友情的陷害,人类心灵的脆弱和变化无常。谁经受得住这种种考验呢?”
      一个人要有多么独特的性格,才能在走了那么远的歧路之后,又回头保持他从前的样子!
      
      需要说一声的是,商务印书馆选择李平沤这个译本语言真的很好。
      补记:
      终于读完了这个大部头。笔记也做完了,24358字。果然是最长的一篇读书笔记。如释重负,煌煌59万言,读的人尚且如此累,写的人那个年代没有电子工具可凭借,卢梭不知道写了多久,但他45岁开始写这部书,50岁才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估计我很久不会再这么耗尽心神、长篇累牍地读社会科学的名著。小说的名著不在其列,何况我不读小说已N年。现在一直把阅读小说视为观电视剧一样的无厘头,纯粹为打发无聊才消遣为之。但我对小说创作者充满敬意,当然指具有敬业精神的人。
      还是说回到卢梭这部《爱弥儿》。没有时间的话,可以看我的读书笔记。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个卢梭生平和著作年表建议一定得读。充满想象和遐思。卢梭从生到死,正值清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十三年、乾隆四三年卢梭66岁而殁。中国还是大清一统的时代,法国的卢梭已经写出《百科全书》、《论不平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或论教育》、《植物学术语词典》、《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忏悔录》、《我生平苦难的慰藉》等现代启蒙思潮的一大批皇皇巨著。
      卢梭的前半生求学求生充满流离和颠沛,靠抄乐谱维持生计。但他有幸结交一些伟人,如狄德罗、伏尔泰、一度来往密切,并与后半生因思想交锋而交恶,终至断交,以致患上被迫害狂。似乎印证了杰出的人总是孤独的。
      卢梭是法国基督新教教徒、钟表匠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死于产后失调,自幼得到姑母的抚育。
      10岁,父亲和人发生诉讼,逃往里昂。
       12岁,到公证人家打杂。
      13岁到雕刻匠家做学徒,
      16岁不堪不堪师父虐待,出逃,投奔华伦夫人,得到资助,去意大利都灵进公教要理受讲所,改奉天主教(旧教)。秋季:到一个伯爵家当仆役,不久被逐。转到另一贵族家当差,趁机学习拉丁文,接触意大利音乐。
      18岁到神学院学习。
      19岁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
      22岁代德•华伦夫人管家,协助经营家庭制药手工业。经常采集植物标本,奠定了研究植物学的兴趣。
      24岁选读哲学著作,接触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尔的著作、王港教科书。
       25岁有意识地开展室内小型音乐会,经常作曲,钻研音乐理论;学习解剖学。
      28岁到里昂,担任家庭教师。
      30岁结识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很快成为亲密朋友。
      31岁教音乐、抄乐谱,以此维持生活。
      33岁结识伏尔泰。
      38岁经狄德罗介绍,结识德国文学评论家格里姆。在相当一个时期,俩人关系特别密切,相处极为融洽。
      39岁继续为贵族家庭、音乐团体抄乐谱度日。
      40岁卢梭的父亲死;国王路易十五有意召见他,并准备给他年金,卢梭回避。
      44岁卢梭以新著《论不平等》奉赠伏尔泰,伏尔泰阅后大为不满,复信道:“我收到了
      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
      45岁对狄德罗《私生子》的看法大相径庭,争辩结果终至闹翻。连关系一直比较融洽的散文家格里姆也和他疏远了。开始写《爱弥儿,或论教育》。
      50岁 4月:《社会契约论》出版于阿姆斯特丹。《爱弥儿,或论教育》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卢梭从巴黎出逃,到日内瓦,适逢当局焚烧此书和《社会契约论》,只得流亡到普鲁士。
      53岁谢绝普鲁士国王的年金。
      54岁1月离开巴黎,到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家避难。夏季:同休谟冲突,怀疑休谟等
      英国友人要谋害他,并误以为华尔甫所捏造的信件是伏尔泰或达朗贝所写。终至换上被迫害狂。开始编写《植物学术语辞典》。年底:《忏悔录》第一卷前篇即前六章写成。
       55岁误解英国友人的好意,终于改名换姓。
       56岁7月进行植物学考察,以书简形式写下研究成果。抄写乐谱以维持生活。
       57岁《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写成。重新使用真姓名。
       65岁 8月健康恶化,停止抄写乐谱,生计十分艰难。
       66岁7月2日病逝,葬于爱尔蒙维尔附近圣彼得岛他生前所心神响往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后迁柩于巴黎国葬所。生前未刊著作和身后遗留的著作、稿件,先后出版。
      
      
      
  •      儒家的道德文化到底可不可取,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我们当换个视角来看待。经历过汉朝天子的“独尊儒术”的推崇,也遭受了新民主人士的“打倒孔家店”。但是,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儒家道德文化,没有“独尊”的高,也没有“打倒”的低。
       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的教育很大成分上是围绕着“道德”在打转。四书五经,仁义道德,尊君卫国•••像一道圣旨,我们接得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还得感激涕零;也像一道枷锁,压抑得我们不敢大喘气。然而,今天,我们却成了世界范围内饱受诟病的差素质的国家之一,随地吐痰,乱闯红灯,文化景点上随性一刻“某某到此一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儒家文化是被奉为“国学”,这个“国”字实在厉害,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至汉朝“独尊儒术”之始,众多拥趸前赴后继。乃至如今的知识分子也都有“士”的传统,有人说,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以天下为己任,最重要的是他们还道德清高,以自己的一套伦理约束旁人。在社会转型时期,已有的道德体系不完备,自己都说不清,于是就哀叹:人心不谷,世道浇漓。
       在这样一种道德体制约束下,我们被要求“三讲五美”,被要求着崇高,甚至把“崇高”也当作一种崇高。但是,欲望乃人之本性,根源于我们生物属性的满足。有了“善”的要求,便衍生出伪善。随处可见,一些人满嘴的“仁义道德”,满嘴的“为人名服务”,干的却恰恰是把“人民”往水沟里带的事。
       我们可以崇高,但崇高不是我们的使命。每个人都有权利先爱自己再爱别人,只是一种选择。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只被要求着去“奉献”,去“忘我”,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哪会爱别人。不是每个人都是雷锋,当然如果雷锋真的存在的话。在我们尚且不知道“保家卫国”、“舍己为人”为何物的时候,就用各种朗诵背诵的方式存在了我们的深度记忆里,到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也是欲望觉醒的时候。不想利己成为“利己主义”,就只好嘴上利人,实际干着利己的事了,也就造就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利己到底应不应该?当然应该,我们有生活得更好的欲望与权利,自我满足后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人。利己不可耻,就像性一样,你越是遮遮掩掩越显得见不得人,拿到台面上来说,反倒没事了。
       当然不是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不好,这铸就了我们民族的气节,养成了中华民族崇高道德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也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不再是附庸,当人的主体性被挖掘的时候,我们就得尊重人的主体性,或者说尊重人的欲望。或许我 们正缺一场“人性的解放”、“欲望的复苏”。
       曾经,儒家的文化是我们的信仰,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但信仰理应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还是尊重。当儒学以一种国学的姿态强势来袭,我们别无选择,盲目的信仰是一种伪信,“善”便成了“伪善”。信仰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选择源于对一种价值体系的深切认同。认同又源于什么,源于自身的理性!纵观西方社会的发展史,商业的发展催生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又催生的理性的产生。理性让我们学会选择,学会尊重。
       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从我们看过的书,见过的风景,遇到的人,都在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相较于某一种价值观的强加,或许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      一切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孩子在自己的关键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生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大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想让他们延续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他需要单独消化每天我们灌输的明明不属于他们年龄的知识、方法与我们认为对他们有利的经验。卢梭的教育理念是我一直欣赏并倡导的,只是社会上的种种世俗偏见,种种条条框框都在限制着当今孩子们的自然发展态势。看着学生们知识的贫乏,因没有生活常识而语出惊人,啼笑皆非。我从心底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接触的游戏永远只有ipad,iphone,电脑上的网游。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简直少得可怜。他们不会像我们那么皮实,那么淘气,那么敢于上房爬树,善于自己找游戏玩儿。因为那时的我们根本没有这些电子产物荼毒我们的思想,我们无聊时就会绞尽脑汁想游戏让自己有事情可做。我们的娱乐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反观他们,悲哀的同时更加是担忧,他们身上是没有半分爱弥儿的影子。
       卢梭臆想出来的爱弥儿是大部分家长最想要培养成的理想孩子。他的自主独立,他对知识的渴望源于他想要更好地生活,学习永远都是自己的。别人说什么对我们都只能是辅助作用,内心的欲望才是驱使我们学习的最关键因素。我深信不疑,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可以起到些许的作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理想与信念,我会为了那点火星儿奋斗下去,为了我心中完美的爱弥儿而努力。
  •     真心是本好书,但是很难懂。
      
      每天都提醒自己这个月最少要看20本书。
      
      所以老是跑图书馆,我不知道我大学读完到底可以看完图书馆里多少书,又能收获多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收获什么,技巧上的改善便是阅读速度真的是越来越快,或者是会挑书了。
      
      卢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只要是上课稍微听点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当然也包括他的代表作《爱弥儿》、
      
      不记得是去年还是前年,在上海还是在哪里,我有看过一小段卢梭的《忏悔录》,说实话,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看过,看吧,我连看的年数,城市都忘了,更何况是内容了,我只是记得这书是卢梭的,仅此而已。
      
      
      
      《爱弥儿》是今天中午打算去图书馆做志愿者的时候在还书处看到的,想着为何老师上课会提到,且想着也是跟自己专业有关的,便想着要么看看吧,大致翻了几页,觉得还不错。一开始还以《爱弥尔》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看了三分之一以后才知道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唉。现在想想:我从一个连‘应试’俩字是什么东西也不懂的同学到现在知道‘应试’这俩字做何解,只知一点前因后果的同学,也是走了很多年。什么巴学园,我真的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无奈。真的只能慢慢改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努力改变今后会遇到的每一个学生吧,包括自己的孩子。
      
      
      慢慢来,或许会快些。
      
      慢慢看吧,等全看完了再来好好写写书评。
      
      今天在自习室背新概念背的睡着了。好累的一天,呼!
      
      
  •     最近读完了卢梭的《爱弥儿》,终于明白康德为什么会被它迷住了。我发现后来康德哲学中的很多表述都能在《爱弥儿》中找到雏形。卢梭自己说,《爱弥儿》这部书是“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你们这些使人类堕落的人才把我这本书看成小说”。让我颇为不解也许也是卢梭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插入的“一个萨瓦省牧师的自白”。照理说,卢梭处于启蒙时期,对于宗教的看法应该像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一样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在这段插入中卢梭明显说到“上帝是公正的,这我是深信不疑的,这是他的善良的结果;人类不公正的行为时人造成的而不是他造成的;道德的混乱,在哲学家看来是上帝不存在的明证,但在我看来恰恰表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卢梭另一方面又大谈“自然的秩序”,认为人的良心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遵循自然的法则。卢梭对上帝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与其他法国启蒙哲学家似有不同。卢梭那里的自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同一?有些国内二手书提到卢梭,总是以为卢梭是一个“社会契约论者”,所以卢梭那里的自然概念是不足为道的。根据我的阅读,卢梭恰恰相反,非常强调自然的法则。他教导爱弥儿的方法正是按照自然的秩序。第二处是最后的“附录”。 这个附录的写法本身就非常奇怪。因为之前的行文中卢梭都是用第一人称在叙述,而在附录中突然转换成爱弥儿用他的第一人称以书柬的形式进行论述。其次,这当中描写的爱弥儿和苏菲的悲惨遭遇是不是意味着卢梭继续着第一篇获奖论文里对于科学艺术的谨慎态度?这两个问题我还在考虑。
      
  •     让•雅克•卢梭和他的《爱弥儿》,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卢梭本人。卢梭有N多的称号:“现代民主政体之父”、“浪漫主义教育之父”、“自然主义教育之父”……抛开这些凡俗的桂冠,卢梭有两个最大的特殊之处:
      第一个特殊之处可以说是对卢梭的褒奖:他是教育思想家中唯一能够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也是少数几个能够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中产生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第二个特殊之处则有些荒诞色彩了:卢梭是一位教育经历非常匮乏的教育思想家。他既没有抚养过子女、也没有从事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工作;甚至连他本人都未曾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未曾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是,卢梭却成为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如果说得极端一点,正是这两个最大的特殊之处,造就了卢梭的一切教育思想成就——正是因为卢梭所受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使得《爱弥儿》充满了反抗旧秩序的风范,也使得该部著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正是因为卢梭本人匮乏的教育经历,使他可以完全天马行空地描绘出一幅浪漫的、理想的教育画面。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爱弥儿》这部作品。
      在近代欧洲,有一类小说被称为“成长小说”,简单地讲,这类小说的内容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的成长过程。在《爱弥儿》写成的时期,正是这类小说开始兴起的时期: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都产生于这一时期(18世纪中叶)。“爱弥儿”就是卢梭这部“成长小说”的主角,描绘了爱弥儿从婴儿到成年的发展过程。
      但是,《爱弥儿》又与成长小说有着显著的差异。《爱弥儿》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而是卢梭的“旁白”,而在这种“旁白”和“旁白”为爱弥儿所安排的教育经历当中,蕴含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想象力、最浪漫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自己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爱弥儿》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句话还有很多“山寨”版本,流传最广的“山寨”是把《理想国》替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种“山寨”其实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评价:《大教学论》是最现实的教育著作,基本上设定了我们所看到的学校教育的格局;而《爱弥儿》则是最浪漫的教育著作,描绘出了最富有想象力、最满足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的教育画面。我们甚至可以说,《爱弥儿》是在教育领域之外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从西方的康德到中国的老舍,都对《爱弥儿》推崇有加。
      
  •     婴儿:1、衣服;2、喂奶;3、老师;4、受伤;5、孩子出生后接受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强迫与命令;6、保姆;7、育婴地点;8、洗澡;9、医生;10、不要让孩子养成任何习惯,要让他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力量和自由;11、哭(是婴儿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种途径,哭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寻求帮助,一种是命令他人,对于后者,完全不应该鼓励,因为人不应该命令别人,因为他没有权力,更不应该命令物品,因为物品不听命令);12、破坏的行为,根本原因在于他要展示自己的力量,而破坏比建设来得更快。;
      儿童:1、诺言没有意义;2、惩罚小孩;(不要用强权,而要让他自作自受)3、柔弱;4、说话;5、危险和镇静,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恐惧(这一点我的父亲做得最差);6、感官开发;7、教条、理性(用直接触动他感官的东西教育他);8、布施;9、模仿;10、天资;11、语言教育;12、寓言;13、读书;14、懒;15、怕黑
      少年:1、好奇心-科学知识,关键是让他自己寻找答案;2、持久注意;3、虚荣心;4、 “有用的”、“这跟我有什么关系?”;5、对于技术、职业、交换、商业、公民的价值观;6、判断-推理,“我不知道”;7、要得到正确判断,最好的办法是让感官自行验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用另一种感官去验证;10、无论你讲什么,先要揭示他的用途然后才是他的弊端;
      青春期:1、情感教育,目的是成为仁慈的人,手段是痛苦以及对于痛苦的适当观察与理解引起的同情;2、性教育,遏制,目的是保存精力,手段是通过扼杀想象力;3、青春期叛逆,要把这团火当成一种手段来控制他,要真正为他好,但是绝对不要说出来;4、对人的判断,要同情人民;
      
      总结:一、卢梭的目的是培养:自由(通过自然);平等(通过认识人的天性)、博爱(通过同情心),坚强(能够忍受痛苦),朴实(通过自制)的人;二、卢梭是根据自然、天性以及同情心形成这个目标的;三、婴儿与儿童的区别在于语言,儿童和少年的区别在于体力,少年和青春期区别在于欲望;婴儿教育的关键是顺其自然,保持健康;儿童的关键是教他勇敢,开发感官,通过游戏锻炼;少年教育的关键是利用好奇心培养求知欲;青年的关键在于情感教育;总之,都要顺其自然,不要说大道理。
      
      卢梭的价值观总体上是比较消极的:在论到善良的时候,他认为善就是不做坏事(以此为孤独寻找理论支持);在论到真的时候,他表示“我们引以为骄傲的不是发现真理而是不犯错”(以此为低调寻找理论依据);在论及人生意义的时候,他觉得人幸福的根本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以此为朴素、制欲寻找理论依据);这些确实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因此,读卢梭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种消极的思想,这些“消极”原来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然而现在我似乎体会到了;我隐约地感受到原来所追求的东西都没有意义,都过于复杂,过于眩耀、过于虚夸,而自然、朴素、必须的东西才有价值,但是新的意义没有出来,因此我又想到要出家。真可怕的念头。
      
  •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所理解的《爱弥儿》一定是有限的,就像陈丹青在西安做演讲对青年学生说的那样,我们去了解外国的文化,一是读的不是原来的语言,我想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想想外国人翻译的《红楼梦》就知道了。二是我们不清楚当时的情况和历史的脉络。所以让我们真正地去理解西方的思想文化是困难的。加之于我自身学问不精,阅历也有限。面对这教育学三大名著之一,只能是基于我个人对文本的阅读,书后生平年表和我自己粗浅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了。
      虽然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可是我还是要为卢梭、为这本书写点什么,以平复阅读此书带给我内心的震动,来表达对卢梭的尊敬。
      一个我很尊敬的人对我说过:教育的根本是学做人。然而如何去做人,我想着可能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修为都未必可以参透的。杜威的教育学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讲的是如何通过教育来构建更完美的社会,而卢梭的这本书则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更完美的人。不知道其他读者有没有感到奇怪,学校应是教育发生的主要场所,而在全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学校”这个词。《爱弥儿》讲诉了一个家庭教师对一个人从孩童时代到长大成人的教育的全过程。然而卢梭除了短暂地当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之外,从未从事过教育,而且他本人也未抚养自己的儿女,而是把五个孩子统统送到了济贫院。但是在书中,我们却看到了“我”作为一个教师对爱弥儿完整的心灵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爱弥儿》可以看做卢梭在自己人格塑造方面的自传。卢梭在乎的不是制度而是自然和人的善良本性,他最关注的是人本身。
      什么是德行,善良,理性,忠诚,诚实。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灌输得够多了,然而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未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难见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的信仰,这诚然和浮躁的社会氛围有关,然而对于这种不能指望教育水平来估计道德教养,甚至经常出现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背离最基准的道德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德育的缺失。德育早已是形存而神不在的东西。
      《爱弥儿》为我们展现了如何去构建一个人的心灵的过程。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被作者引导,跟作者打开成长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他从来不说“你一定要这样,不然将受到惩罚”,而是顺应自然的需求,让学生乖乖听自己的话,通过学生对自己完全的信任来达到对他的控制。他本身的体会是自由的,快乐的,然而无时不刻不在“我”根据自然要求的安排下成长。觉得卢梭的观点和道家的方法论很像,顺其自然而利万物。在这本书的附录中,爱弥儿遇到了严重的打击,然而这正是他所受的教育发生作用的时候了,他的正视自己,他的对自己的尊重使他读过了最难捱的时光,最后和旧人重归于好。我想这正是卢梭写这本书的目的:无论命运交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自己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教育。
      卢梭是一个自然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用充满了理想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德育作品:主人公爱弥儿。他坚守本性,热爱自然,远离尘世,过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并不会这样完美,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受到制度的束缚,也在制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心灵塑造的德育书,然而我们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      曾经一位老师说,女生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她将来只是做一个家庭主妇。我想是某种必然让我在大学学习哲学这个专业,连老师都告诉这个专业在社会上是没用的,也被告诉过无用之大用的虚无,因为我根本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直到某种必然在另一个学校学习着历史哲学、价值哲学、中国近代史哲学,我开始静观自己,我开始读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思考,当然我只是思考我自己的人生问题。
       真正的哲学总是思考现实的,它企图给人类寻找到普世的真理。《爱弥尔》就是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读的第一本完全讲教育的哲学书籍。卢梭认为自由是人的天性,他将人类的教育过程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婚姻。他期望着孩子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他期望孩子身体健康,感情真挚,理性完善。
       在他看来,教育最高的原则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任何时候都不让孩子做超出他能力之外的事情,当他可以自己解决他的生命需要的时候,他就必须开始学习依靠自己而不是他人或书本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别人的帮助他要有谦卑感激之心,因为这不是别人的义务,要爱别人如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他自己的体认,他比任何人都深信他所信任的一切,他比任何人都爱着这个世界,他不惧死亡,他认真生活。没有人不喜欢这样的爱弥尔,他是这样的热烈而理智,他的人格美好而坚定。
       对于女孩的教育,初看是不舒服的,但如果把卢梭的思想等同于女人对男人的绝对服从,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卢梭认为大自然有最和谐的美,上帝创造了体格相似却存在着很大差异的两种人,他们有自己不同的命运与使命。女人作为女人的价值肯定多于她们作为男人的价值,她们的荣耀来源于家庭的幸福,做一个好妻子,做一个好母亲。而这需要聪慧可爱的心灵和内在的良知,只有教育可以做到这一点。由此我们回到了开头,即使她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对社会的贡献至少也比一半多一点。
       或许我们还未意识到一个健康小孩的身上倾注了父母多少的心血。在这本书里你看得到。这是一份甜蜜的责任,上帝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它。
      
  •      这是专业必读书目之一,《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以讲故事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给人灵魂上的启迪,难能可贵
  •   表面上和爱弥儿貌似没有关系,都是看完之后,对其中自然教育然后联想到我们的儒家文化
  •   說得好,支持...
  •   一个月20本书。。。这不科学。。。
  •   我看书速度真的很快,我这个礼拜已经第5本了,爱弥儿今天中午就看完了。明天还了以后又要借了。当然,这不是一个任务样的在完成,只是想看的书很多,自身也知道,切身看进去的很少,书不在多,在精,但貌似如今的自身素养真的只能看懂那么点。
  •   其实呢看书这件事,就我来说吧,我大学好悔恨没有看书,于是大四才开始看书,看了七十本的样子,大四的时候找工作的考研的泡妞的打游戏的出国的,各种各样,期间经常集体活动,打球喝酒聚餐ktv什么的,但是还是能够抽出时间看下书,的确可以让自己沉静下来,变得不一样
  •   我很想像个男人一样生活,打球呀,泡妞呀,都是好开心的事情,然后认真地时候又沉心下来看书,哇,特有魅力的哟。可惜我是个妹子,唉也,所以只能去看打球,刚开学的时候,很想参加网球社的,不过后来各种原因,就没去了,很想运动的时候,就去球场看别人打球,要么约上几个去打排球,庆幸高中里参加过多场排球比赛。其余真没什么好玩,要么就去健身房骑有氧自行车,唉,真的很闲的感觉,所以更多的便是去自习室看书了啊。
  •   你这样也挺好的,哈哈哈去自习室看书好,至少是充电,我们那只是荒废青春,过来了就知道,其实什么都没学到。还好能够亡羊补牢。我下午就要去上班了,要学好多东西,还不是很清楚哪些,真是愁人,鸭梨好大。光棍节没有刷淘宝,心情还是很自在,不然一入淘宝深似海,钱包就瘪了。
  •   还有你看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吧,也是与小孩子教育有关系的
  •   黑柳彻子的,小学的时候有这个书在书单上,那个时候就看过,没感觉的,那时候就为了完成任务啊。。
    但现在学了这个专业,又被提起这本书,因为小林校长这种巴学园的教育方式是中国很欠缺的,哎呦,10多年了,这本书还是畅销唉,好厉害的。,
  •   所以我喜欢lz这样的女生,真的好特别。
  •   摁,我超级佩服俞老师的,现在有两本在背的英语单词都是他编的,还有,关于他和他老婆的爱情,上次还特意去等那个访谈。 我速度是OK,但是这个读书笔记嘛,还是有待商榷的,很多书都没有那么多的有感而发,现在见识真的不够广,很多外国的著作基本看不到深层的含义去,都很浅显的。 爱弥儿是自己专业内的书,所以一直耐着性子在很认真的在看。
  •   大猫,你娶我吧
  •   俞敏洪到我学校演讲过,我去听了他的流氓爱情事迹,要不要我讲给你听。。。。他的确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口才很好很幽默,来来来,大猫来娶你。
  •   我听过了啊,大猫的版本不好听的。
  •   好桑心!你这周有没有看到好看的书
  •   我在看理想国。 爱弥儿还没看完啊、
  •   都这么有思想的书,我也要向你学习
  •   教育学专业的啊,不错,当老婆十分实用,嚯嚯
  •   呼,难不成谈恋爱就不好啦,哈哈哈
  •   嗯 楼主写得蛮好
    自己也要加油好好研究这本书
  •   写得真好!
    教育的根本是学做人。华师教育学系的老师就是这样呼唤的!
    什么是德行,善良,理性,忠诚,诚实。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灌输得够多了,然而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未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德育早已是形存而神不在的东西。
    无论命运交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自己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教育。
    他坚守本性,热爱自然,远离尘世,过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并不会这样完美,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受到制度的束缚,也在制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感谢楼主!!!!!加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