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第2辑)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姚国强,甘凌,姚睿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的内容是多位作者在中国电影声音史论方而的学术研究心得之大成。  由于对中国电影声音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较弱的学术地位,特别是这方面的学术成果明显要少于中国电影学术理论研究的其他领域。因此,本书辑录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从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电影声音方向的本科生以来,30余年来已培养了近千名各级各类的学生(大专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是,他们在学期间所撰写的、有影响的、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几乎没有被正式结集出版过。这就使得大量优秀的研究电影声音方面的论文无法面世、从而无法享受到其应该拥有的学术价值。  缘此,姚国强、甘凌、姚睿等著的《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的问世,既可以提供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辅导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各级各类涉及电影声音艺术和电影录音技术方面的专业参考书使用,更可以作为研究生考试时的辅导材料,供报考有关高等艺术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1303)专业的各类考生参考使用。  同时,报考电影(电视)声音创作及理论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博士或硕士),或专业型MFA(艺术硕士)的考生,也可以将其作为报考研究生的重要复习教材使用。当然,作为专业的电影声音理论研究者,更可以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奠基之石。  所以,本书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

姚国强,男,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兼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委员,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北京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部级)《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声音委员会高级会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及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等社会学术职务。学术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电影电视声音艺术史和电影电视声音美学。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艺术及管理类文章50余篇、工艺及技术类文章1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专著、编著、译著)9部;先后主持了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研课题。艺术刨作实践:自1981年起,先后参与电影声音创作(录音)故事片10余部、动画片1部、环幕电影2部;电视剧声音创作(录音)百余部(集)。参与创作的多部电影电视艺术作品获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典电影声音理论中的声音观点辨析——兼析爱因汉姆有关电影声音艺术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无声片时代的声音表现手段 第三节 无声电影理论界对声音出现时的各种观点 第四节 有声电影真的是“杂种”吗? 第五节 声音的确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范围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从叙事时空的构建透视中国电影声音创作的民族特征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民族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声音元素在电影空间造型中的民族化展示 第四节 电影叙事时间中声音创作的民族化体现 第五节 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民族化演进趋势 第三章 电影声音的真实性 第一节 何谓电影声音的真实? 第二节 传声器的拾音模式和声音的空间感 第三节 声音效果的真实性 第四节 声音的情绪情感和真实性 第四章 美丽忧伤的破碎之花——论《金陵十三钗》的声音设计 第一节 史诗与情怀 第二节 同期音响设计 第三节 教堂圣歌与《秦淮景》 第四节 台词的设计和录制 第五节 录音设备的选择 第五章 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部分理论观点 第一节 国外电影声音理论发展进程概述 第二节 中国电影声音理论发展进程概述(1928—1978) 第三节 中国电影声音部分理论观点简述(1978—2008) 第四节 中国电影声音部分理论观点的梳理和分析(1978—2008)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第六代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研究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第六代电影”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第三节 “第六代电影”艺术创作特征辨析 第四节 “第六代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探寻 第五节 “第六代电影”代表作品声音创作分析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声音“硬、软实力” 第一节 “软实力”、“硬实力”和“巧实力”概念的由来 第二节 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综述 第三节 中国电影声音领域中的“硬、软实力”因素 第四节 电影声音领域中的“硬、软实力”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 第五节 结语 第八章 瑞典电影声音创作特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历史的回眸 第三节 瑞典电影声音艺术发展轨迹的探寻 第四节 “后伯格曼时代”的瑞典电影发展状况 第五节 当下瑞典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声音创作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无悔跋涉、立意求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爱因汉姆这些有关声音的观点,显然是不能为我们同意的。 我们知道,生活中不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图景,而且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真谛,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把生活中的一切都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手段反映出来,达到启发人民、教育人民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用一种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来再现生活。当然,声音手段也包含在内。 可是,爱因汉姆却认为:电影中“为了造成完满的印象,并不需要自然主义地把一切都再现出来。”他的根据是:“由于电影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的、机械的模仿很快就会发展到极端。添加声音,这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明显的第一步。”于是,爱因汉姆悲观地哀鸣:“有声片的出现摧毁了电影艺术家过去使用的许多形式,抛开了艺术,一味要求尽可能地合乎‘自然’(照这个名词的最肤浅的含义)。” 因此,归纳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文中对声音所持的理论观点,便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机械地再现现实是自然主义的表现; 2.声音是机械再现现实的手段; 3.因此,电影中运用声音手段是自然主义的。 当然,爱因汉姆以上对声音在电影中运用后所得出的结论绝对是错误的,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首先,爱因汉姆对自然主义的本质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正确的。 自然主义是发生在19世纪后期、法国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的,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艺思潮。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的是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内在分析、概括和社会现象的本质方向,有时甚至是在歪曲生活。所以,自然主义只是艺术地把握现实现象,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客观生活的真谛。 而具有理性和洞察力的艺术家从来就认为:艺术的使命不在于抄袭现实,而在于表达现实的本质,并对现实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文特森•范•戈格在《国际摄影》上撰文指出,关于“艺术”这个词的定义是:“自然性、现实性、真理性。同时要有意义,有观点,有特点。这些原则由艺术家从现实中去粗求精,加以提炼,并清晰地表达出来。”进步的艺术思想一贯强烈地、轻蔑地坚决驳斥把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职能强加到艺术头上。所以,既然电影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纯客观复制品,那么它便具有了艺术家的主观性。 然而,这种主观性是以艺术家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为依据的,它的客观性也建立在艺术家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性的选择、概括和典型化的基础之上。 因此,当艺术家通过电影中的声音来再现客观现实时,并不仅仅是靠单纯和自然来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而是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根据电影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的结果。 所以当爱因汉姆离开了电影的具体内容,孤立地去分析电影中的声音表现手段,认为“相似就等于完全一致”、“形式上的一致就等于本质上的一致”的观点就是一种绝对错误的观点。 在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客观现实的再现”并不完全就等于“物质现实的复原”。如果不区分本质的和非本质的现象,甚至将非本质的现象冒充为本质的现象,确实会导致自然主义思潮的泛滥。 所以说,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声音在形式上的相似,即声音与它的生活原型形态上的相似,就一概而论地认为这就是其本质上的相似,并认为这就是自然主义的表现,从而否定了声音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声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一种媒介、一种工具和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声音受其三个主要物理特性(频率、幅度、谐音)的影响,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现象,声音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围环境(空间)等诸多外在非美学因素的制约。同时,听者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会影响我们通过声音来判断、认识和了解客观物体的外在形状和本体特征时的能力。例如,从海洋的喃喃低语到大城市的车水马龙,从机器的轰鸣到秋雨绵绵时的淅沥之声,各种物象的语言和大自然的悄声低语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地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声音表征着重要的情感含义。 所以,尽管爱因汉姆依据这样的观点——两种手段(指视觉和听觉)为了吸引观众而相互斗争,却不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抓住观众。由于这两种手段努力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同样的东西,结果造成了一场乱糟糟的合唱,互相倾轧,事倍功半——来否定有声电影的艺术成就。但我们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某些人在艺术处理上轻率地运用技术新发明而带来的真正危险。因此,认真考虑一下爱因汉姆反对有声电影的某些观点和理由,就能迫使艺术地运用声音的拥护者们更加周详地去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态度,更好地、更得当地运用声音和其他新的表现元素为影片内容服务,为广大民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影片来。

编辑推荐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的问世,既可以提供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辅导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各级各类涉及电影声音艺术和电影录音技术方面的专业参考书使用,更可以作为研究生考试时的辅导材料,供报考有关高等艺术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1303)专业的各类考生参考使用。同时,报考电影(电视)声音创作及理论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博士或硕士),或专业型MFA(艺术硕士)的考生,也可以将其作为报考研究生的重要复习教材使用。当然,作为专业的电影声音理论研究者,更可以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奠基之石。所以,《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第2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