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电影 作者:丁亚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电影史》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来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通史著作。作者丁亚平长于积累,花了近十
年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追踪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变化,视野
宽广,考察细致。《中国当代电影史》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国当代电影历史
发
展的基本规律,论述当代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电
影文化成就,以具有范式意义的影片、人物和重要电影现象为
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代电影历史。
作者简介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 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书籍目录
自序/001第一部分 电影·政治:国家授权与现实空间位移引言/009第一章 记忆与解放的路:新时期电影的形成/014第一节 政治、时代主题插入与老电影家的选择/014第二节 观影的情感史/029第三节 以影载道的艰难转折/043第四节 批评政治学:如何解读电影密码/054第五节 第四代:时代之间/066第二章 改变与颠覆:人、艺术、商业的诗学/082第一节 政治、大众与商业角逐/082第二节 谢晋:生活史、真谛与美德/097第三节 实践生活的要求与“谢晋模式”的反思/109第四节 第五代崛起:作为社会与个人的一种“生态”/118第五节 通过政治、商业进入现实/136第二部分 90年代的市场、社会重造与越界的电影行为引言/155第三章 欲望的整体:价值、市场化与责任/162第一节 主旋律文化、电影的政治性及其转换与改造/162第二节 市场体制变化与电影对商业及娱乐化的追求/189第三节 文化向度与电影多维主义的发展/203第四节 冯小刚贺岁片与走向艺术和娱乐的商业化/218第四章 他者的言说:开放的银幕与新兴电影的身份想象/233第一节 电影节电影/233第二节 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走向开放与交流/249第三节 大片的引进与电影的改变/263第四节 嫁接与现代性:贾樟柯及其他新一代导演的选择/280第五节 第六代的非主流制作与文化语码/297第三部分 版图迁延:进入21世纪的电影文化与产业引言/319第五章 文化空间与国营转向市场导向/329第一节 球域化与不断证实的所指/329第二节 再生与更新:创作空间的变化/339第三节 国营转向:实践范畴及其表征/350第四节 《英雄》与民营电影业登上舞台/372第六章 明星的文化表征转移与重新语境化/395第一节 明星接受史、情欲升华标本/395第二节 作为东方想象视觉载体的巩俐/408第三节 章子怡:视觉传媒时代的符号构建/425第四节 明星对象化与影迷文化/437第七章 话语的交换:电影体系变奏与挑战/447第一节 港台电影、市场新语汇与后第六代/447第二节 从贺岁档到进口大片/466第三节 主流电影何为:观众、诠释与符号/482第四节 反思性变革、电影政策机制与象征形式/499第八章 主体性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514第一节 价值观、影像空间生产与表意实践的重构/514第二节 电影:伦理实证化及其问题/529第三节 艺术电影与文化主义/544第四节 中式商业大片:跨越疆界/558第五节 话语途径、电影审查及批评:公众空间的建立/574附录/593中国当代电影史年表/593中国当代电影片目/641参考文献/772后记/776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电影,从边缘到中心,根植于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丁亚平编写的《中国当代电影史》以此为对象,力求寻找关键点,客观白描,扼要地概述中国当代电影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当代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主要电影人物、电影政策、电影文化成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